第140章 換主場
“楊旭毫無反應(yīng)?祖墳被刨了,他毫無反應(yīng)?他現(xiàn)在在做什么?” 聽了楊羽送來的消息,楊充又是驚奇又是失望。 楊羽道:“是,當(dāng)日楊旭回來,聽說消息后,先請在他家里做工的匠人幫忙去搬回棺槨,不料那棺木已被路過的一群人發(fā)善心給抬到天師觀去了。棺木不入土,停在道觀寺廟中,正是最佳的所在,所以楊旭只是去那里祭拜了一番,并未再抬回他的家。次日一早,他就出去了,回來的時候,身邊還跟著一個年輕俊俏的后生,據(jù)說是個風(fēng)水先生,幫著他擇選墓地的。這兩天,他一直在忙這些事情?!?/br> 楊充沉思有頃,冷笑起來:“原來這楊旭也只是沽名釣譽之輩,他知道宗族是有權(quán)將背棄家族的不肖子孫的墳塋掘遷祖墳的規(guī)矩,根本不敢做出太極端的事來?!?/br> 楊充這句話就已有些泄露天機了,楊旭如果真的一怒之下干出什么極端的事來,首先其沖的是誰?可惜楊羽很有被人當(dāng)槍使的覺悟,竟然還沒聽出其中玄機,只是殷勤地向這位少族長,同時也是遠(yuǎn)比自己前程遠(yuǎn)大的年輕人請教道:“充弟,楊旭服了軟,被趕出家族,父母之墳也迫遷了,這一下咱們揚眉吐氣,是不是就可以罷了啦?” 楊充傲然搖頭,指教似的道:“他的宅子還在我秣陵鎮(zhèn)上,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后還少得了打交道的機會?征糧派差、公益教化,不管什么事兒,少得了他楊旭?不把他打得一蹶不振,難保他以后不會攪風(fēng)攪雨。羽哥,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呀……” 有關(guān)楊旭初回家族便怒殺宗親長輩牲畜,又拒不承擔(dān)宗族責(zé)任,家財萬貫,對修宗祠、建義田一毛不拔,在祖祠里破口大罵,仗勢欺壓族長族老的事在楊充有心傳揚之下,漸漸在國子監(jiān)傳開了。 楊充的謠言里面自然絕口不提楊宗家族是如何的冷漠無情、不提他們對這個族中晚輩是如何的排擠打壓,那些熱血青年聽了人人憤慨,他們都是讀圣賢書的,能入學(xué)國子監(jiān)的,哪個身后沒有一個大家族的支撐和資助?對這樣忘恩負(fù)義、反叛家族的人最是反感。 “楊兄,此等宵小,你楊氏族中就沒有法子懲治他嗎?” 楊充嘆息道:“唉!難啊。上一次,族中父老倒是告了他一狀,官司先打到江寧縣,輸了。再打到應(yīng)天府,還是輸了。人家背后有人啊……” 一個太學(xué)生又驚又怒:“背后有什么人,可以如此干涉國圞法,放縱小人?宗法是國之根本,一個不重宗法、不孝祖圞宗、不忠于家族的人,能成為一個忠于朝圞廷、忠于社圞稷的人嗎?此等害群之馬,必得嚴(yán)圞懲,方能警示他人,官圞府豈可因私廢公,偏袒放縱?” 楊充嘆道:“唉!你知道圞人家的靠圞山是什么人?中山王府啊,若非中山王府,哪有這般的權(quán)圞柄。” 這些太學(xué)生們可不大在乎功臣勛戚集圞團,對那些一生下來就是王侯公卿或者一二三品高圞官的功臣子弟,他們既有些鄙視,又有些嫉妒,本能地有些抵觸。他們十年寒窗,飽讀詩書,自負(fù)是有真學(xué)問、大本領(lǐng)的,將來入仕走得也是科舉一途,文官之路,恰與勛戚功臣的武將集圞團對立,這時又未成為真正的官圞員,沒有感覺到切身的利害,自然是嫉惡如仇,毫無忌憚的,一時間中山王府也成了他們唾罵的對象。 楊充又道:“這一次,我家的長輩們已把他忤逆不孝的事寫入了狀紙,再次呈給了應(yīng)天圞府??墒俏覔?dān)心,楊旭背倚大樹,仍然是毫發(fā)無傷。唉,他一人不肖倒也罷了,就只怕因他一人,壞了風(fēng)氣,我秣陵楊氏,從此永無寧日了?!?/br> 一個平素與他交好的太學(xué)生振然道:“楊兄,朝圞廷律法,列有十惡,第八條就是不睦。這楊旭違反族規(guī)家訓(xùn)、敗壞綱常名教、侵犯的不只是楊氏宗族,而是整個天下的教圞化,這樣的人,怎配做我名教弟圞子?他的生員身份,理應(yīng)削去才是。楊旭有中山王府做靠圞山,我們卻有天下大圞義為后盾,我們聯(lián)圞名上圞書,敦促應(yīng)天圞府秉公執(zhí)圞法吧,相信如此一來,應(yīng)天圞府也不敢罔顧民圞意?!眧愛十三娘,吃烤刀魚,切小黃瓜,喝木木奶,煎土雞蛋,娶田螺妹,看朕夜行,做錦吧yin。| 這人一提醒,眾學(xué)子紛紛響應(yīng),楊充連忙道謝,當(dāng)下便有人取來筆墨,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拼湊起請圞愿書來。 “先生……” 楊充把眾人簽圞名寫好的請圞愿書揣在懷里,興沖沖地正往外走,忽地看見一個穿高冠,著儒袍,五綹長須,道貌岸然的老者站在那兒,正是國子祭酒,太學(xué)的主管官武齊安,楊充連忙一旁站定,躬身施禮。 楊充是楊氏家族的少族長,從小就懂得在家族長輩面前扮乖賣巧討人喜歡的本事,上了太學(xué)后就把這些功夫用在了各位先生身上,不管是這位大學(xué)校長武先生,還是那位客座教授黃先生,都很賞識他。 看見愛徒,一臉嚴(yán)肅的武齊安臉上微微露圞出一絲笑意:“是楊充啊,匆匆忙忙的,這是干什么去?” 楊充知道這位祭酒大人刻板不化,只重教學(xué),最討厭學(xué)生干預(yù)國事,便撒個謊道:“學(xué)生與兩位好友有約,今日要往玄武湖一游?!?/br> 武齊安怡然一笑,揮手道:“去吧?!?/br> 楊充如蒙大圞赦,卻不就走,只是再施一禮,容得先生舉步過去,這才匆匆向外走去。 ※※※※※更※新※最※快※當(dāng)※然※是※百※度※錦※衣※夜※行※吧※※※※※※※※※※※※※※※※※ “皇祖父,您看,您看,前一次孫兒還覺得這楊旭一怒殺牛,純是出于孝道,因此向皇祖父請旨,寬赦了他。想不到他如此乖張,不知敬長上、序尊卑、明宗法、有違孝道,有乖親情,實在是太可惡了。楊氏族老已因他的惡行再告于應(yīng)天府,就連國子監(jiān)的生員們也出于義憤,上書求懲了?!?/br> 朱允炆批著奏章,忽地看到應(yīng)天府上奏并附錄國子監(jiān)生員們請求削楊旭功名,予以嚴(yán)懲的文章,不由得義憤填膺,立即向身后榻上正閉目小憩的朱元璋告狀。 “唔?”朱元璋有些意外,眨了眨眼睛,才清醒過來,微訝道:“那個楊家……居然又把案子捅到了御前?” 朱允炆氣憤憤地道:“皇祖父,這可不是小事。家國一理,宗法不存,社稷安在?一個不明事理、不識大體、不知孝義的讀書人,能成為朝廷棟梁之材嗎?孫兒覺得,此案是個極典型的例子,應(yīng)該予以嚴(yán)懲,并將之抄報天下,以正教化?!?/br> 朱元璋淡淡一笑,說道:“上一次,朕對你說過的話,都忘了嗎?” 朱允炆唯唯,當(dāng)即不敢再言。朱元璋淡淡地道:“拿來我看?!?/br> 朱允炆連忙雙手呈上,朱元璋從頭到尾仔細(xì)看了一遍,若無其事地道:“天子,掌天下之事。駕下文武,各有所司。這樣的小事,根本不需要天子過問,上一次,已經(jīng)破例了,這一次,你不要管。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吧,應(yīng)天府如果連這么小的一樁案子都處理不了,還需要天子發(fā)話,他也不用干下去了?!?/br> 朱允炆恭聲道:“是?!?/br> 雙手接過奏章,回到御案前正身坐下,朱允炆提起筆上,回頭看了眼闔目養(yǎng)神的祖父,只得猶豫著在奏章上批下了三個大字:“知道了?!?/br> 朱元璋很生氣,只是他的孫子沒有看出祖父的怒意罷了。年歲漸老,朱元璋已不復(fù)當(dāng)年的銳氣,輕易也不動氣了,但是這一次,他真的有些怒了。這個甚么楊旭的事情真的很重要嗎?對偌大的天下來說,這事屁也不是??墒蔷褪怯腥巳宕伟阉钡接?。 上一次是中山王府,這一次是國子監(jiān),這說明這件事已不是區(qū)區(qū)一個秣陵鎮(zhèn)鄉(xiāng)民族眾之間的糾紛,雙方背后都有人,在用權(quán)說事。最可惡的是,徐增壽也好,這些太學(xué)生也罷,簡直把天子視為玩物了,一個用蒙的騙的、一個捧起天下大義的牌牌,試圖左右天子,視皇帝為傀儡么? 朱元璋暗暗冷笑:“以為我朱元璋老了?什么魑魅魍魎小妖小鬼都敢蹦跶出來了,你們就折騰吧,朕倒要看看,你們能把國法民意,挾持到哪兒去!” 他的一雙老眼中微微閃過一抹凌厲無匹的殺氣。 “就這些?” 聽夏潯說完了要他辦的事,蕭千月微笑著問道。|愛十三娘,吃烤刀魚,切小黃瓜,喝木木奶,煎土雞蛋,娶田螺妹,看朕夜行,做錦吧yin。| 夏潯也微笑道:“這些,已經(jīng)足夠了,不是么?” 蕭千月點了點頭,他現(xiàn)在真的有點佩服夏潯了,大人沒有說錯,此人確實了得,從這些方面著手,就不信楊家沒有甚么把柄,縱然真的沒有……,錦衣衛(wèi)說他有,就一定也能找得到,要整治這群小丑,這些手段的確是夠了。 夏潯道:“以前,是我陷入魔障了,總想和對方論出個道理來。大人說的對,只要達(dá)到目的,什么手段不一樣呢?現(xiàn)如今,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br> 夏潯也知道,這一來他是重新又綁回錦衣衛(wèi)這艘破船上了??伤緛砭陀绣\衣衛(wèi)的身份,這是擺脫不了的,而這次羅僉事雖只露了一面,給他的心理壓力卻太大了,讓他連反抗的心思都不敢有。羅僉事根本不提對青州諸事的疑惑,也不問他擅自回鄉(xiāng)的理由,單刀直入,反奏奇效,夏潯一直以來做的種種準(zhǔn)備全無用武之地。 “少爺,應(yīng)天府的公差又來了?!毙す苁戮o張地跑進來道。 夏潯和蕭千月對視一眼,舉步走出門去。門外站著的還是上回那兩個捕快,歪眉吊眼,皮笑rou不笑地取出一張?zhí)闷保骸皸钚悴?,恭喜啊,我們大老爺還要請您去一趟?!?/br> 夏潯還沒說話,蕭千月便走了上去,淡淡地道:“你們回吧,他不用去?!?/br> 兩個公差一愕,登時瞪大眼睛,怒道:“抗拒拘傳,該當(dāng)何罪,你們知道嗎?” 蕭千月翻個白眼兒,冷冷地道:“不好意思,楊旭是在京、在職的軍官,若有人舉告,當(dāng)由五軍都督府受理,你們應(yīng)天府,不夠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