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種地日常 第213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坐等王上病逝垂簾聽政(重生)、在男團磕隊友cp,我社死了、大佬他懷了野狗崽[重生]、導演她懟遍娛樂圈、老男人穿書后在戀綜爆火、卑微小可憐重生后成了撒嬌精[ABO]、穿成哥兒了怎么辦、[重生] 清冷美人O長官竟是天然撩、怎么就成萬人迷了[快穿]、變成少爺?shù)钠列】蓯酆?,他攤牌?/a>
其實,胤祺同七阿哥和八阿哥相差都不大,當初康熙賜婚時,他們的婚事也都沒定。 若是康熙當時腦子一抽,將她指婚給七阿哥倒也罷了,但若是八阿哥……那她應該大概率只能選擇獨善其身了吧。 胤祺怔了下,隨即反應了過來,臉上也閃過一絲慶幸。 他輕握著她的手,笑著回道:“對啊,還好嫁給我的人,是你。” * 自八阿哥府上設宴后,沒幾日,九阿哥府上也熱鬧了起來,但和八阿哥封爵設宴不同,九阿哥府上是喜宴。 因為九阿哥的女兒要出嫁了,嫁的人是巴林博爾濟吉特氏郡王璘布,是滿蒙聯(lián)姻,康熙生前便定下的婚事。 這日,雅利奇早早便準備好了要去她九叔府上,但正準備出門,恰好碰到了上門的張若靄。 “雅利奇,你去哪里?”張若靄問道。 雅利奇抬手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腦門上,沒好氣地說道:“臭小子,喊jiejie?!?/br> 張若靄抿了抿嘴,倔強地不開口。 雅利奇也懶得同他計較,不過,她看著面前生的挺拔俊朗的少年,不由有些氣餒,這小子怎的長得這么快,這會瞧著都要她要高了。 還是懷念他還是小屁孩那會,天天跟在自己后面喊jiejie的時光啊。 “你是不是偷吃什么好東西了?“雅利奇道。 張若靄怔了下,有些沒反應過來。 雅利奇‘哼’了一聲,“你都比我高了?!?/br> 張若靄笑了笑,回道:“我是男子,高一些也正常?!?/br> 雅利奇撇了撇嘴,心想哪里就正常了,他明明比自己還小三歲啊。 張若靄笑了笑,見她不高興,便不再繼續(xù)這個問題了,而是轉而問道:“你這是要出府?” 雅利奇點了點頭,“對啊,我準備去九叔府上,去陪陪塔爾瑪jiejie,她過幾日就要撫蒙了?!?/br> 張若靄輕點了點頭,九貝勒的二女兒要去撫蒙的事,他自是聽說了,這是當今圣上登基后,第一個嫁去蒙古的郡主。 他看著面前的雅利奇,她如今已經(jīng)十四歲了,怕是這親事也快要定下來了吧,他聽他爹說過,按照皇家的規(guī)矩,撫蒙的公主或郡主,親事都是要先提前幾年定下來的。 即便是不去撫蒙,待她過兩年及笄后,她的阿瑪和額娘也要為他尋覓夫婿了。 “你今個怎的有時間過來,不用讀書嗎?”雅利奇問道。 他如今要在書院讀書,平日里也不得閑的,今個也不是他休沐的日子。 張若靄有些心不在焉地回道:“今個先生有事,放了一日假。” 雅利奇“哦”了一聲,那怪不得呢。 張若靄沉思了半晌,突然抬起頭,問道:“那你以后也會嫁到蒙古嗎?” 雅利奇有些意外他會突然問這個問題,但也沒太在意,聳了聳肩回道:“誰知道啊,這就要看皇伯父的意思了?!?/br> “不過,應該是吧,我瑪嬤都說了,這京城里可沒有男子敢娶我?!?/br> 因著安清和胤祺一貫不拘著孩子天性,雅利奇和京城的女子賢良淑德的那一套可是一點也不沾邊。 當然,宜妃這話還有下半句,那就是這京城內(nèi)的那些滿洲勛貴家的紈绔子弟,也配不上她家孫女。 張若靄抬頭看向她,張了張嘴,似是想說什么,但半晌后,卻只是低聲嘟囔了一句:“誰說沒有了。” 雅利奇沒聽清,“你說什么?” 張若靄深吸了口氣,看著她的眼睛,道:“我說你這么好,京城里肯定有很多男子想娶你?!?/br> 雅利奇聽到這話,不由一樂,拍了拍他的肩膀,回道:“你不用安慰我,放心吧,我又不在意這些?!?/br> 沒人敢娶,她還不稀罕嫁呢。 再說了,旁人可能害怕嫁到蒙古去,但她卻是不懼的,哪里可有著疼她的外爺外奶和舅舅姑姑們,任誰也不敢欺負了她去。 “行了,不同你講了,我今個和塔爾瑪jiejie都約好了,再不出門就遲了,等改日你休沐,咱們?nèi)コ墙简T馬去。”雅利奇道。 張若靄點了點頭,“我們一起出去吧。” 她不在府里,那他留在這里也沒什么意義。 兩人一起出了恒親王府,雅利奇在門口上了馬車,隔著車窗同他揮了揮手,“我先走了,你也快些回去吧?!?/br> 張若靄輕點了點,看著馬車漸漸走遠,他轉身心事重重地上了自家的馬車。 * 皇宮,養(yǎng)心殿內(nèi)。 雍正在桌案前處理著公事,眉頭越皺越緊,可見棘手之事確實不少。 蘇培正進來稟報,“皇上,怡親王求見?!?/br> 雍正頭都沒抬,直接回道:“宣。” 沒多會,十三阿哥便走了進來,兩人沒說上幾句話,便開始商議起了政事。 這自打雍正登基后,這種情況在養(yǎng)心殿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了,如今西北戰(zhàn)事持續(xù)吃緊,國庫空虛,朝堂不穩(wěn),全國還多地頻頻傳來災情,兄弟兩人整日都忙得焦頭爛額,半點不敢懈怠。 待看到黑龍江遞來的折子后,雍正和十三阿哥緊皺的眉頭,總算是舒展開了。 “還好有黑龍江農(nóng)場的屯糧,西北前線的糧草之事總算是有著落了。”十三阿哥感慨道。 雍正輕點了點頭,也不由松了口氣。 西北前線戰(zhàn)事吃緊,糧草之事是萬萬斷不得的,但如今國庫空虛,還好這些年黑龍江那邊墾荒之事做的好,農(nóng)場已經(jīng)建了五十多個了,余糧充足,不然這事還真不知要如何解決。 這事說起來,還是多虧了他五弟和五弟妹啊,雍正想。 十三阿哥見時間不早了,便出聲勸道:“四哥,如今前線糧草之事解決了,您今個早些休息,注意身子,旁的事咱們慢慢來,總能解決的。” 雍正捏了捏眉心,輕點了點頭。 但愿吧,他如今才剛登基半年,朝堂本就不穩(wěn),又是多事之秋,也確實是經(jīng)不起旁的折騰了。 然而,人往往是最怕什么偏偏來什么。 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幾個老農(nóng)正坐在龜裂的稻田地里,唉聲嘆氣。 這般大旱莊稼欠收,這老天爺真是不給人活路啊。 一老農(nóng)拿著一根樹枝在地上戳了戳,突然一蟲子從地上飛了起來,他本來還沒在意,但當發(fā)現(xiàn)第二只時,不由一愣,這才仔細看了起來。 然后,就是這么一看,他整個人直接嚇軟了腿,是、是……蝗蟲?。?/br> 第151章 五福晉151 蝗蟲過境,寸草不生。 眾所周知,蝗蟲具有非常強大的啃食能力以及繁殖能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便迅速繁殖并擴散,所以,蝗災一旦發(fā)生,便很難以控制,且往往會多年連續(xù)發(fā)生。 可想而知,若是連續(xù)多年顆粒無收,對尋常百姓而言,那則是滅頂之災。 而自古以來,蝗災與水災、旱災并稱為三大天災,其危害甚至比水旱災還要嚴重,細數(shù)過往多少朝代的滅亡,都與蝗災息息相關。 遠的先暫且不提,明朝就是一個赤裸裸的例子,像崇禎年間,便暴發(fā)了兩次連續(xù)五年以上的特大型的蝗災,也正是這種連年頻發(fā)的蝗災,使得民不聊生,這也成為了摧毀大明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古代,人們則普遍認為蝗災是由上天降下的懲罰,是因為人類的行為觸怒了神明,所以,每當有大型蝗災發(fā)生時,在任的皇帝都會主動下“罪己詔”,承認施政上的錯誤,以此來請求蝗神原諒。 而在民間,百姓們則會架起祭壇,進行焚香禱告等一系列事宜,希望‘蝗神’保佑人民,也祈求蝗蟲遠離莊稼。 養(yǎng)心殿內(nèi)。 雍正看著手中遞來的一封又一封的江南各地加急送來的奏折,整個人周身的寒意越來冷冽了起來。 嚇得旁邊伺候的人大氣都不喊喘一聲。 “這群混賬東西,蝗災這種大事竟也敢隱瞞,他們是怎么敢的!” 雍正氣到直接把手里的奏折重重丟在了地上,似是仍覺不夠,抬手把那一沓奏折全掃到了地上。 可見他也是真的氣急了。 下首的十三阿哥顯然也是一臉愁容,這次蝗災來的氣勢洶洶,如今已經(jīng)波及到蘇浙皖不少地區(qū),情況已然十分緊急。 但造成如今局面的罪魁禍首,自是那些欺上瞞下的地方官員。 蘇浙皖本就是蝗災多發(fā)區(qū),淮河流域蝗災集中發(fā)生在春夏之季,再加上那邊本就剛經(jīng)歷了大旱,每逢大旱便多生蝗災,所以,數(shù)月前胤祺便已經(jīng)上了折子,便著重提醒了要注意這些地區(qū)的重點防蝗。 這自打大清入關以來,蝗災頻發(fā),朝廷便嚴令下了旨意,各地要重點注意治蝗之事,康熙更是明旨規(guī)定,直接問責到人,一旦出現(xiàn)蝗災,便各個都要革職拿問,這么嚴抓地方,就是為了造成大范圍的蝗災。 不過,這招效果也顯著,各地官員異常重視,往往將蝗災扼殺在最好控制的蟲卵期,也因此已經(jīng)好多年沒有爆發(fā)大型蝗災了。 雍正自是也知道蝗災的嚴重性,所以,在胤祺上了折子后,便立馬下旨交代了各地方,如今他登基不久,自是承受不起這般大的災難。 誰知那些地方官員竟敢懈怠,防蝗治蝗不力就先不說了,竟還敢企圖隱瞞,簡直愚蠢至極,使得如今已然錯過了蝗災最好控制的時期了。 要知道長了翅膀的蝗蟲,那可是能跨過長江黃河遷飛到旁的地方去禍害莊稼,那屆時禍害的就不是一地兩地,可見影響之廣。 要不是雍正聽到了些風聲,立馬派人過去嚴查,這事還不知道要耽擱多久呢,也怪不得他會如此生氣。 別說是雍正了,就十三阿哥此時而言,想砍了那些官員的心都有了。 但事已至此,也不是生氣能解決的,那些官員稍后騰出手再處理了,他們總歸跑不了就是。 “皇上,如今之計還是要快些想法子才成?!笆⒏绲?。 蝗災可等不了人,早一些控制住便能盡力少一些損失。 雍正自是知道這個道理的,但自古以來,治蝗就是個大難題,特別是如今顯然已經(jīng)讓它們成了氣候,如何控制的確很是棘手。 十三阿哥想了想,說道:“要不叫五哥來一起想想法子,他如今管著農(nóng)政司,這事也理應讓他知曉?!?/br> 其實,他想說的是找他五嫂問問,但女子不可干涉朝政,他也怕給他五嫂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雍正輕點了點頭,“來人,去傳恒親王?!?/br> 說罷,他遲疑了一下,又補充了一句,“還有恒親王福晉。” 宮里來人傳她入宮時,安清正在陪宜妃喝茶聊天。 自打宜妃搬到恒親王府后,日子過的那叫一個自在,安清三天兩頭就陪她出府溜達一圈,這被困在皇宮那方寸之地這么多年,如今出來了,才知道外面是何等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