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種地日常 第144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坐等王上病逝垂簾聽政(重生)、在男團磕隊友cp,我社死了、大佬他懷了野狗崽[重生]、導(dǎo)演她懟遍娛樂圈、老男人穿書后在戀綜爆火、卑微小可憐重生后成了撒嬌精[ABO]、穿成哥兒了怎么辦、[重生] 清冷美人O長官竟是天然撩、怎么就成萬人迷了[快穿]、變成少爺?shù)钠列】蓯酆螅麛偱屏?/a>
宜妃一臉‘別提了’的表情,她看這些畫冊都看一上午,早都看的頭疼了,聽到安清的話,立馬遞給了她,“要不你幫我看看吧?!?/br> 說著,她便把畫冊遞到了安清面前。 安清不由一愣,讓她選? 也行吧,她身為胤祺的福晉,給他選兩個妾室,倒是也說的過去。 安清也沒多想,屁顛顛翻起了那畫冊,看了好一圈后,指了兩個自己瞧著最順眼的:“我喜歡這個,還有這個?!?/br> 宜妃本來在喝茶,聽到她這話,忙伸頭看了過去,只是待看清畫冊上的女子后,忙擺了擺手,“小九說不喜歡這種類型的?!?/br> 安清第一反應(yīng)就是這小九什么眼光啊,這多好看啊,為啥不喜歡。 但她隨即才意識到一點,抬頭看向宜妃,“不是給我們爺選的嗎?” 關(guān)小九喜不喜歡什么事啊。 宜妃“啊”了一聲,這下?lián)Q她懵了,什么給老五選的,這明明就是給小九選的格格。 按照大清慣例,皇子在大婚前,是要選兩個伺候的人,小九如今已經(jīng)十六歲了,康熙也已給他選好福晉的人員,今年大選后應(yīng)該就會賜婚。 所以,這才讓她這個做額娘的先幫他挑兩個人放在院子里。 婆媳倆面面相覷,宜妃頓時有些苦笑不得。 再說了,要真是給老五選的,她能這么堂而皇之和安清聊這些啊。 安清也很懵啊,不是,在她心里一直就把小九當個小屁孩看,沒想到他這都要成親了? “也不小了,今年八月那會他不是剛過十六歲生辰,也到了要成親的時候了。”宜妃道。 安清一想也是,古人十六歲就成年了,成婚也早,“小九的福晉,有人選了嗎?” 小九的妾室她倒是不太在意,但他的福晉日后少不了要打交道,她還是比較關(guān)心的。 宜妃輕點了點頭,“皇上早都有了人選,前些日子給我透了些風聲,說是都督齊世家的女兒,董鄂氏?!?/br> 安清一臉茫然地“哦”了一聲。 說來慚愧,她雖然來到這紫禁城兩年多的時間了,但對這京城勛貴人家的情況確實不太了解。 宜妃見她這樣子,便知道她沒什么印象,于是便給她解釋了起來。 這董鄂氏出身滿洲正紅旗,父親是從一品武職京官,與三阿哥的福晉董鄂氏同出一個家族,算是堂姐妹關(guān)系吧。 安清眨了眨眼,和三福晉是堂姐妹? 那不完了啊,她和三福晉關(guān)系向來不好,她在背后肯定沒少蛐蛐她,她們這妯娌關(guān)系岌岌可危啊。 宜妃看出了她的擔心,出聲安慰道:“放心吧,我找人查了,她們雖是堂姐妹,但關(guān)系還是隔得也有些遠,平日里也沒聽說兩人關(guān)系多親厚?!?/br> 安清心想那就好。 宜妃見她松了口氣的樣子,忍不住樂了,“瞧你那沒出息的樣子。” 安清聳了聳肩,倒是實誠,“我這不是怕和未來九弟妹處不好,您夾在中間難做啊,畢竟,這手心手背都是rou不是?!?/br> 宜妃自是也知曉這個的,要不然以安清那向來都是處不來就不處的憊懶性子,哪里會擔心這些。 “額娘,那九弟妹你見過嗎?”安清好奇道。 宜妃輕點了點頭,“之前宮宴時遠遠瞧過一回。” 安清“哦”了一聲,又問道:“那她是個什么性子???” 宜妃想了下,回了兩個字,“端莊穩(wěn)重?!?/br> 安清眨了眨眼,端莊穩(wěn)重啊,那不錯,豈不是和四福晉差不多。 她打趣地看向宜妃,“額娘,您不是一直都喜歡這種的兒媳婦嘛,這會總算是心想事成了啊?!?/br> 宜妃瞥了她一眼,立馬看出了她想干什么。 果然,下一秒就見安清演了起來,“嚶嚶嚶,從今以后,我再也不是額娘唯一的寶貝兒媳婦了,您雖然更喜歡九弟妹那樣的,但也不能偏心呀,萬萬不能有新人就忘了我這舊人啊?!?/br> 說罷,她還假裝用帕子擦了擦眼角。 宜妃無語望天,“都是要當額娘的人了,也不怕肚子的孩子笑話你?!?/br> 婆媳兩人鬧了一會后,終于再次回到了正題上。 不過,既然給小九選格格,那安清可就不摻和,若是給胤祺選,她這個做福晉的還能提提意見,但給小九選,還是別了吧,她實在過不去心里那一關(guān)。 宜妃這會也回過神來了,想到安清誤會她要給胤祺塞女人,瞬間覺得被冤枉了。 “哼~本宮可不是那種整日里想著給兒子院子里塞人的婆婆。” 安清默默地往矮桌上那畫冊的方向看了一眼,所以,她這是在做什么呢。 宜妃:“……” 這是她愿意嘛,還不是皇上讓她選的人! 再說了,這是規(guī)矩,懂不懂啊,她又有什么法子!! 安清本就是想故意逗逗大美人婆婆,眼瞧著要把人惹毛了,連忙上前順毛,但顯然為時已晚,好話哄人的話說了一籮筐,最后她還是被‘轟’出了翊坤宮。 嚶~委屈。 翠柳卻一臉無語地看著自家主子,“您就別委屈了,還是想想怎么哄人吧?!?/br> 安清默默嘆了口氣,好吧,她以后再也不欠了。 至于怎么哄大美人婆婆啊,這個還真得回去好好想想才成。 主仆幾人從翊坤宮離開后,就一路回了阿哥所,只是,當轎輦經(jīng)過一處小花園時,安清突然聽到一陣吵鬧聲。 她聞聲望去,只見不遠處假山旁,有兩個人死死地扭打在了一起。 待看清臉后,安清不由一驚,竟然是三阿哥和十三阿哥! 第94章 五福晉94 乾清宮,康熙在議事中途休息時,梁九功拿著胤祺交給他的東西走了進來。 “萬歲爺,方才五貝勒來了,給了奴才些農(nóng)事學堂的試卷,說是讓奴才轉(zhuǎn)交給您?!八鐚嵎A報道。 康熙頓時來了興致,放下手中的茶盞,順手接了過來。 農(nóng)事學堂還考試了啊。 這事之前倒是沒聽安清和胤祺提過,不過,他也挺好奇這種地是如何考試的,難道還能讓他們做篇辯論文章不成? 下首的明珠和索額圖下意識對視了一眼,無疑,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一絲疑惑,顯然他們都并不知曉此事。 那就好,他們心里同時閃過這一念頭。 兩人各自隸屬于大阿哥和太子的派別,雖針鋒相對多年,但有些時候卻又默契十足,就比如在拉攏五貝勒和五福晉之事上。 隨著這兩年安清在農(nóng)事上越發(fā)得到康熙的重用后,不管是太子,還是大阿哥,他們曾極力想把胤祺拉和安清拉到自己陣營中,但奈何他們無意,始終極力避嫌。 但他們拉攏不到?jīng)]關(guān)系,只要不被對方陣營就籠絡(luò)過去就好,方才明珠和索爾圖對視那一眼,也正是為了確認這一點。 張英默默站在一側(cè),將兩人方才的那番動作全看在了眼里,心里不由感慨了起來,不得不說,五貝勒在朝堂上的中立之舉,是再明智不過的事了。 既然他自己沒有奪嫡之意,那不牽扯到任何黨派之爭去,只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分內(nèi)之事,就是最好的選擇。 至少目前看來,不管是大阿哥一派,還是太子一派,他們都未曾有任何記恨他的意思,日后不管是誰坐上那個位置,于他而言都沒什么大的威脅,也不會妨礙他做一個逍遙王爺。 其實,在這一方面,張英何嘗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身為漢臣,在大清當官本就要各種小心,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只效忠于皇上,不牽扯黨派之爭,也不想要什么從龍之功,方能在這波詭云譎的朝堂上獨善其身。 而不想奪嫡的五貝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至于農(nóng)事學堂考試這事張英自然是知道的,畢竟,張廷玉那試卷最后家長簽字就是他簽的名,還有那家長寄語也是出自他之手。 張英抬頭看了上首的康熙一眼,待看到對方臉上不易察覺那抹驚訝之色時,眼底閃過一絲了然之色。 他自然知道康熙為何驚訝,當初他看到那試卷時又何嘗不是這個反應(yīng)呢,不可否認,五福晉那試卷出的實在是妙啊。 那些題型瞧著奇怪,但細細琢磨之下,便能發(fā)現(xiàn)其另有深意。 就拿那什么選擇題來說吧,張英也是在張廷玉的解釋之下才知曉,那答應(yīng)中的四個選項,一個正確的選項,藏在三個錯誤的選項之中,但那三個錯誤的選項卻并不是隨意湊的,每個都是該問題最容易犯錯的地方。 這妙就妙在,不僅可以準確地檢測簡單的學習結(jié)果,而且還可以檢查出理解、應(yīng)用、分析等綜合方面更為復(fù)雜的學習成果。 看完那張試卷后,張英才真正意識到種地之事上的學問究竟有多深。 之前關(guān)于五福晉辦這農(nóng)事學堂之事,朝堂上不少人不看好,覺得五福晉只是擅長種地,但并不代表她能擅長教學,后來看她只是讓眾人去地里折騰,不少人甚至表示了嗤之以鼻,心里越發(fā)認定她折騰不出花來。 孰知就這么一張試卷,便能狠狠打他們的臉。 更別提那學生試驗田中這季玉米的收成了,即便是最差的收成都在全國糧食作物畝產(chǎn)之上,那些農(nóng)政司官員的畝產(chǎn)甚至比普通玉米產(chǎn)量高出了百分之三十。 而他們都是按照五福晉的法子種植的這玉米。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這季玉米可是在上一季冬小麥收成之后,直接進行連作的,但收成卻沒減反增。 若是下一季冬小麥并未受到影響,皇上估計就要采納了這冬小麥夏玉米連作一年兩熟的法子了,這意味著什么,想想就忍不住讓人激動。 百姓們一年的收成能翻倍,屆時國庫充盈,百姓手中有余糧,國力自然也能大大提高。 張英能想到的,康熙自也能想到,而且此時他比張英看到的東西則更多。 胤祺遞來的這些東西中,除了試卷外,還有試驗田具體的收成數(shù)據(jù)對比,以及玉米種植各階段的注意事項分析,最后她竟還把所有的東西匯集成冊,出了一本類似于之前小麥種植手冊的玉米種植冊子。 康熙心中對安清也越發(fā)滿意了起來,她做事真是向來有條理,若是她是男子能入朝為官,那定是會有所作為。 他真是越看越滿意,但當翻到最后皇子組的試卷時,臉上的表情直接僵住了。 這試卷考的最差的竟是他的幾個阿哥,特別是小九、小十和小十四,竟然都沒及格,真是給他丟臉! 就在康熙越往后翻越惱火時,最后卻被安清那段教學總結(jié)的話安撫了幾分,只見她在最后寫著:人各有所長,不必強求,因人因天賦教學,才是正解。 行吧,有幾分道理。 他們不擅長種地,那日后便好好在朝堂上磨煉就是,特別是小九和小十,兩人如今已然成年,接下來也是該給他們派些簡單的差事歷練歷練了。 還有,那家長簽字那欄,那幾個小滑頭竟然去找了兄長,看著大阿哥和太子他們寫的那家長寄語,康熙的眼底閃過絲笑意,不錯,這么一瞧還挺兄友弟恭的。 但令康熙比較意外的是,張英的那次子張廷玉和常寧家的那小子卓泰,竟都學的還不錯,尤其是那張廷玉,以后他可以多留意些。 若是他沒記錯的話,那張廷玉要參加明年的春闈,等看看他的科舉成績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