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殿中妃嬪公主啼哭不已, 吵得人頭疼。而眾親王大臣聚在乾清宮,一為奔喪,二便為國事。 國事是指明光帝薨逝, 江山后繼無人。 有道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明光帝英年早逝,儲君之位空懸, 又逢趙王謀反,內(nèi)憂外患之際, 立誰為新皇, 便是他們最關(guān)心的事。 的確難辦, 不比當(dāng)初先皇薨逝, 那會兒皇子眾多,也立了太子, 而明光帝沒有子嗣, 朝中的王爺只有奉王、英王、祿王在京中, 其他王爺早已就藩, 先皇在時, 最小的十四十五十七皇子, 如今尚不足十五歲。 前朝的確有年紀(jì)小就繼位的, 可三位王爺資質(zhì)平平,又何談繼承皇位。 不少大臣都私下議論, 說國不可一日無君, 喪事重要, 可是江山社稷更重要。 趙王還起兵謀反, 若知國喪, 豈不更肆無忌憚。 眾人小聲議論間,一道聲音響起 十三弟在外征戰(zhàn), 已是辛苦勞累,若盛京再無主持大局的人,對江山社稷是壞事。說這話的正是祿王,他得為自己打算,眾人皆知,明光帝薨逝前,已經(jīng)遣質(zhì)子回封地。 如今在朝的也就他們幾個,兒子雖年幼,但可立為新帝。祿王看向皇后,從前錦衣華服端莊雍容的皇后,如今一身白衣,面上不見什么神色,和往日大不相同。 祿王希望皇后明白,皇上已經(jīng)死了,她一個沒有兒子的皇后,日后的日子甚至不如那些有公主的妃嬪。 何況當(dāng)初皇后本就喜歡蕭允誠,為何不聯(lián)手呢。 日后做了太后,才是真正的高枕無憂。 一個沒有子嗣的皇后,萬一明光帝死前真想把皇位傳給他人,那該趁著現(xiàn)在立了儲君。 蕭允誠年幼又如何,那朝政自是他們把持,如今趙王已被蕭秉承打回了鹿城,天下安定,正是好時候。 明光帝在世時,必然和皇后商議過,再說了,如今明帝第已死,就算沒有商議過又如何,皇后說太子之位傳給誰那就傳給誰。 皇后是一國之母,明光帝的枕邊人,豈不是說立誰就立誰。 祿王問皇后,皇上在時,可與皇后娘娘商議過儲君之事。國不可一日無君,儲君乃國之根本 他循循善誘,希望皇后能明白事情輕重。 奉王見此,說道:皇上既然將各藩王的公子送回封地,估計是并不滿意,無儲君才智。如今盛京城內(nèi)的公子也就那么幾位,祿王長子年紀(jì)太小,讓幾歲小兒登上皇位,說出去豈不讓人恥笑。 不管如何,先堵死一個,別的再慢慢想辦法。 至于蕭秉承,這會兒誰能想到他,甚至對奉王等人而言,讓蕭秉承和趙王打個兩敗俱傷才最好。就算有保家衛(wèi)國的功勞,但此時蕭秉承人在云州,一時半會兒又趕不回來。 當(dāng)初趙王沒謀反,不也是因為他在西北嗎? 等他回盛京時,皇位早已板上釘釘了。 皇后的確聽明白了,大約也是因為她沒像其他嬪妃那樣傷心,所以聽得懂祿王的話。她想,如今明光帝已死,再計較別的事也是無用,母家榮耀和自己的榮華富貴在前,扶持一位新皇的確是要穩(wěn)妥得多。 她想,奉王長子已經(jīng)六歲了,年紀(jì)大也是記事的時候,倒不如祿王長子年紀(jì)小,好控制。 記得支持 以后蕭允誠就是她的兒子,往后的幾十年都靠她把持朝政。 祿王一家,自是遵從先帝遺旨前往封地,和去母留子一樣,怎么可能讓祿王留在盛京。 前朝又不是沒有太后垂簾聽政的,扶持一個傀儡,由她處理朝政,何愁母家沒有好前程。 況且趙王已經(jīng)退兵,朝中又有諸位大臣輔佐議事,這樣對她好,對誰都好。 想起明光帝,皇后心里還頗有怨氣,他倒是一走了之干干凈凈,可是這些事兒全落到了她身上。 既然早有打算,為何不留下圣旨,讓眾人爭來吵去呢。 眼下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母家榮耀亦是皇后擔(dān)憂之事,她頓了頓,剛想開口,卻聽外面張德高喝道:趙太傅來了。 嬪妃們的哭聲頓了頓,然后小了許多。 乾清宮亮著不少白燭,所以并不顯天色昏暗,只是眾人神色在燭光下被進(jìn)來的太傅瞧了個分明。 昨日夜里明光帝薨逝,趙太傅今日上午來了一趟,可云州戰(zhàn)事迫在眉睫,看過明光帝后又跟六部尚書出去議事了,傍晚了才過來。 趙太傅老態(tài)龍鐘,脊背有些彎,一頭灰白的頭發(fā),比起其他幾位尚書,的確是老了??哨w太傅在,也讓人安心。 皇后側(cè)身微微行了一禮,說道:皇上殯天,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暫且先有勞太傅了。至于江山后繼,皇上曾和本宮說過 趙太傅咳了兩聲,眼睛看過殿中眾人,說道:皇上在世時,也與老臣商議過此事?;噬先找筩ao勞,殫精竭慮,自知身子不好,恐時日無多,又逢趙王造反,擔(dān)憂藩王權(quán)力兵力過盛,恐當(dāng)初奪嫡生亂之事再發(fā),所以早早就定了后繼之人。 lt;a href= title=將月去 target=_blankgt;將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