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9章
楊御史身為宣平帝的臣子哪里還有別的主子,宣平帝卻讓他回忠王府侍奉他的主子,可見是動了真怒。 一時之間百官簡直就是肝膽俱裂,同時對楊光義這個蠢貨恨的咬牙切齒,他們難得眾志成城的一朝文武要趁著開鑿良江支流這個千載難遇的良機和帝王一起建功立業(yè),他搗什么亂,是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忠王的狗嗎? 而與此同時無數(shù)朝臣對忠王不由越發(fā)看不上了,楊光義之所以如此針對錦繡鄉(xiāng)君不過是因為忠王和錦繡鄉(xiāng)君過去那點微不足道的小過節(jié),如此也值得忠王這般記掛讓楊光義這種蠢貨都為表忠心不管不顧的盯著錦繡鄉(xiāng)君咬,這心眼簡直就是比針尖還小,這樣的皇子又如何能當大任呢,退一萬步他們也不想伺候這樣小肚雞腸的君王。 【因為身體原因蠢作者可能會偶爾斷更,但請放心一定不會棄文的會盡可能的更新,預計九月份完結。最后鞠躬感謝小可愛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希望我們還能一直走下去~】 第871章 兩道圣旨 而說到忠王為何會和錦繡鄉(xiāng)君結怨,眾人就更是無語了,只是因為錦繡鄉(xiāng)君的丈夫在秋安府剿匪一事上下了忠王的面子,忠王他就為了一個農家女去參加這農家女大哥的婚禮和人錦繡鄉(xiāng)君家里的喬遷宴打擂臺,如此行為簡直就是讓他們看瞎了好嗎。 果然離開了外家昌盛候府,離開昌盛候的指導,忠王就徹底沒腦子如脫韁的野馬了嗎。 而在吐槽的同時,更有人深想到了宣平帝這一怒背后隱藏的東西。 宣平帝是小氣之人嗎,明顯不是,相反他還非常的有容人之量,平時只要不是涉及他原則底線的東西,他甚至可以容忍朝臣們指著他的鼻子罵他都不會因此對此人有偏見,但此刻他卻對楊光義說如此重的話顯然這事背后不簡單呀! 于是腦子好使又有遠見的人,見此此刻他們已經想到了是不是近來忠王又惹事觸及了宣平帝的底線了,不然宣平帝絕對不會突然說出這種話打忠王的臉的。 同時宣平帝面對楊光義詆毀錦繡鄉(xiāng)君如此的盛怒也說明了他對錦繡鄉(xiāng)君的看重,看來這錦繡鄉(xiāng)君是越來越得圣寵了呀。 不過想來也是,量是任何一個不糊涂的君王,面對錦繡鄉(xiāng)君這種不但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各種于江山社稷有大益的東西,還能改良發(fā)現(xiàn)高產農作物,現(xiàn)在甚至還可以變水澤干旱之地為良田解決千古水患的能人,沒有君王會不看重的。 就是換他們在宣平帝的位置上,面對錦繡鄉(xiāng)君這種能助自己成為千古一帝的能人,他們肯定也會大大的喜歡和看重呢! 這不想明白帝王這大怒背后的各種道道,看明白的人頓時便知道這接下來應該怎么做事了。 不得不說面對君王的反應,有人只看到了表面,有人卻看到了更深度的,而這也決定了他們能在朝堂上站的高度。 然后忠王一派為首的昌盛候卻坐不住了,他急忙給昌盛候世子連連使眼色,好在昌盛候世子也是個聰明人見之急忙出列伏地請罪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楊御史這肯定是早上出門的時候多喝了幾杯,現(xiàn)在胡言亂語呢,陛下一定不要把他的話放在心上小心傷了龍體才是?!?/br> 然后這話一出立馬就熱鬧了。 “哼,昌盛候世子此言差矣,這喝多了哪里還知道公報私仇,楊光義此舉分明就是替忠王殿下在這里排除異己?!边@是彈劾楊光義和忠王排除異己的。 “就是,依老臣看楊御史這不是早上多喝了幾杯那么簡單呀,他這分明就是讀得書少鄙陋無知,自己無能不能理解錦繡鄉(xiāng)君高明的治水方案卻在這里大放厥詞。忠王殿下這次推舉的人不行呀,如此無用又不學無術之輩哪里能上到朝堂上污了陛下的眼睛,影響我們大和的朝政?!边@是彈劾楊光義不學無術和忠王推舉無能之人的。 “沒錯……” 一時間朝堂上盡是對楊光義和忠王的彈劾,同時對沈見晚是一番暗暗的吹捧。 說來宣平帝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其中除了元后嫡出的皇長子不及周歲夭折,同為元后所出的七皇子現(xiàn)在年僅七歲,幾個月前還失了蹤,剩下的五個皇子現(xiàn)在均已年滿十六出宮封王。 然后除了六皇子昭王因為年少且先天不足體弱多病沒有在朝堂上有所運營,還有因為母親出生低微沒有母族勢力的四皇子平王在朝中也非常的低調,剩下的二皇子忠王,三皇子成王和五皇子楚王三位均在朝堂上有自己的勢力。 這不此時看到因為年長,外家昌盛候府又顯赫已經遠遠走在他們前面的忠王再次倒霉,剩下的三皇子成王,五皇子楚王他們的人不由紛紛落井下石,一時間朝堂上好不熱鬧。 而看到幾個皇子的勢力又打了起來,剩下的各種派別的人不由也紛紛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戰(zhàn)斗”又開始了呢。 許多大臣都在心里暗怪楊光義真不是好鳥,這是一天也不想讓他們停歇呢。 本以為有錦繡鄉(xiāng)君開鑿良江支流這種千載難逢的大喜事,他們今天能只吹牛和聊天打屁就能混過這個早朝,誰知道讓這蠢貨一弄今兒的朝會就又是一番龍爭虎斗了,真是一天的空閑也不讓他們得呀! 接下來的朝會又如往日一般“刀槍劍影”不提,這一堂朝會之后錦繡鄉(xiāng)君的大名便響徹了整個京城,開鑿良江支流的消息也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