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黃宗羲、我的理想國度
江楓從大明時代周刊上面看到了兩個熟人。 之所以說是熟人。 是因為在很久很久之前,江楓在歷史書上面見到過他們。 也從一些歷史學家的口中,聽到過他們。 作為明末清初時期最有名也是最負盛名的兩個思、想家,文、學家等等大家。 一個便是顧炎武,另外一人叫做黃宗羲。 顧炎武自是不必說。 黃宗羲可謂是當真一代大家,他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 并且還提出了“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的想法。 可以說,這位的名聲和顧炎武不相上下。 只是可惜,如此好的思想,卻并沒有被采納。 他們想要建立的那種理想國,也并沒有實現,反倒是眼看著大清主張中原之地。 再好的想法,在那個時代,完全就是一種空談。 而現在,這兩位因為大明時代周刊的影響,已經開始覺醒了自己的思想。 顧炎武和黃宗羲兩人給大明時代周刊投稿,且都被采納了。 一個寫的是亳州御史臺陳良謨整治亳州郡丞的事情,描寫了過程,然后便是自己的想法。 對于這種想法,大明時代周刊的范景文并沒有裁剪,原原本本地刊登了上來。 江楓覺得顧炎武對于整治貪、官、污、吏的看法,就顯得非常文青。 不過也可以理解。 畢竟現在的顧炎武也才二十歲左右,看起來非常年少,帶著一種文青,那也無可厚非。 說什么天下無、jian,談什么當官不為財也不為權,只為忠君報國、為大明天下云云。 聽起來的確可靠,卻沒有接地氣,忘記了人心。 真正的清官太少了。 如果當官不為財也不為權,只為忠君報國和大明天下,那這樣的人要么是愚忠,讀書讀傻了。 要么就是真正的正人之君子。 然而在大明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誰能夠談得上是正人君子? 顧炎武和黃宗羲要是正人君子的話,他們會想著在大明時代周刊上面發(fā)表著自己的言論嗎? 夏侯淳不畏強權,死在了韃奴的手中,也只能算是英勇無畏而不是正人君子。 因為正人君子首先是正、其次是人,然后是君子。 至于黃宗羲,報道的乃是李自成這些叛軍的問題,朝廷的大軍把李自成像是攆一條狗一樣,從陜西追到了河南,又從河南追到了山西,然后轉而去了襄陽,從江浙之地到了桂州。 看起來,好像是李自成跑得快。 其實明白人都可能看出來,這是朝廷并沒有下大力氣剿匪。 倘若盧象升真的率大軍圍追堵截,把李自成困死在徐州,也不是沒有那個可能。 然而大明的官兵是怎么做的? 只是跟在了李自成的后面追著,真正的廝殺,也是在徐州一戰(zhàn)以及揚州一戰(zhàn)。 除此之外,大明的二曹大軍和李自成就是那種你在前面隨便霍霍,我在后面收尾就行了。 李自成不想走的時候,二曹的大軍才會下狠手。 在大明時代周刊出現之后,也對李自成這些叛軍進行了報道,今天攻占了那座城,明天那座都城又被二曹拿下。 一般的百姓覺得朝廷還是做了事兒的。 可是黃宗羲看得出來,朝廷似乎是有意而為之。 所以他寫了一篇報道,在寫完李自成在云南之地的現狀之后,就加了自己對于叛軍的理解。 大明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叛軍,還是八大王。 其根本原因,一個是陜西之地的連年大旱,這算得上是天災,是人不可抵抗的。 第二個原因便是人,陜西之地連年大旱,如何朝廷賑災及時,并且能夠公正,保障每一個人的生存,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而之所以出現了。 就是因為陜西之地當初的官府的那些官員無作為,他們不僅無作為,還把賑災的錢財以及糧食都占為己有。 這便是人為因素。 除此之外,也是因為在叛軍之中,有人有了野心,在野心地驅使之下,這些個八大王就直接愚弄百姓,揭竿而起。 如果大明能夠早一些提出大明時代周刊,早一些廢了東廠和錦衣衛(wèi),早一些建立御史臺,早一些清除那些個貪、官、污、吏,也就不會出現陜西之亂,不會出現李自成這些叛軍了。 黃宗羲的分析以及看法,其實也非常高,卻也正是因為太高了,沒有考慮全面。 貪墨之事,是不可能完全杜絕。 就像是顧炎武一樣,覺得只要是監(jiān)管得力,大明就不會出現貪墨之事。 可是如何能夠做到監(jiān)管得力? 他們兩人也沒有給出答案。 或許,他們正在找。 江楓覺得這兩個人進入大明時代周刊,倒是很可以。 崇禎皇帝帶著一份大明時代周刊來了國師府,見到江楓剛剛看完,便徑直坐了下來。 “國師可曾看完了這一版的大明時代周刊?”崇禎皇帝問道。 江楓回道:“看了,你想要說的是顧炎武和黃宗羲吧?” 崇禎皇帝現在對有才之人那是非常地渴望。 己巳之戰(zhàn)因為江楓的出現而產生了改變,皇太極被炸死了,韃子直接撤兵了。 而大明似乎也在慢慢地變好,朝堂之上的幾個溜須拍馬的大臣也被清除了。 崇禎皇帝還沒有完全養(yǎng)成他那種多疑的性格,也沒有成為一個誰都不相信,還想著讓別人背鍋,并且還非常小氣。 有著江楓在,崇禎皇帝開始慢慢地相信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秦良玉、孫傳庭、洪承疇等大臣。 也不在讓這些個大臣去背黑鍋,該如何,那邊如何。 更不會小氣。 因為曹化淳和鄭芝龍每一次獻上來的錢財,再加上沒了錦衣衛(wèi)和東廠,也裁剪了驛站等內耗。 國庫也開始充盈起來。 他也能夠吃上一口rou了。 一個不一樣的環(huán)境,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 崇禎皇帝便是如此。 “是啊,此二人是賢才啊,他們發(fā)表的意見感覺對治理大明有著很大的幫助。 我想要破格提拔他們,不知道國師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