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耿炳文護長興擊潰周軍 朱元
第二十章??耿炳文護長興擊潰周軍??朱元璋大手筆多處開戰(zhàn)(6頁) 1357年三月甲午(二十)日,“宋國”東路軍元帥毛貴親自率部攻打元廷腹地益都路城(今山東青州市)。益都守將益王(獸鈕金印藩王、正一品)買努戰(zhàn)敗后逃遁,毛貴紅軍占領了益都。 丁酉(二十三)日,毛貴打探到益都西北直線距離84公里的濟南路濱州城(今山東濱州市)防守薄弱,于是北上進攻,很快攻克。 四月丙午日,監(jiān)察御史五十九(人名)上朝后向元順帝建言:“今京師周圍,雖設二十四營,軍卒疲弱,素不訓練,誠為虛設,倘有不測,良(甚)可寒心。宜速選擇驍勇精銳,衛(wèi)護大駕,鎮(zhèn)守京師,實當今奠安之根本、固堅人心之急務。況武備莫重于兵,而養(yǎng)兵莫先于食。今朝廷撥降鈔錠,措置農具,命總兵官于河南克復州郡,且耕且戰(zhàn),甚合寓兵于農之意。為今之計,宜權命總兵官,于軍官內選拔能夠撫安軍民者,授以路、府、州縣之官職,使農事有成,軍民得所,則擾民之害益除,而匱乏之憂亦釋矣?!?/br> 元順帝認為此言很好,于是采納。 四月乙卯日,“宋國”毛貴所部攻克益都路的莒州(今山東莒縣)。 四月辛酉日,為了加強元軍的指揮力量,元順帝下詔:加封達實巴圖爾為太尉(正一品),任四川行省左丞相。 再說朱元璋派遣耿炳文攻占了長興城,無疑對其東南不到25公里的湖州形成嚴重威脅,周王張士誠不肯善罷甘休。 1357年五月乙亥朔日(初一),張士誠調遣領兵元帥嚴再興率部進攻吳王的長安州(今長興縣),令左丞(正二品)潘原明監(jiān)軍。他們到達長興城南,通過距離南門7里(今4公里)一條小河的上新橋(今長興縣長橋處)后,就在河邊安營扎寨。 按照朱元璋的吩咐,長安州總兵元帥耿炳文一直嚴密監(jiān)視湖州,他的探子經常進出湖州城。當天得知張士誠的軍隊駐扎在上新橋附近,心想: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他決定兵分兩路夾擊嚴再興的部隊。 第二天清晨,耿炳文留右副元帥李景元守城,與左副元帥劉成帶兵出了南門,走到不遠的三叉路口,劉成帶領一支人馬踏上東面的岔道,加速前進,從東邊的村道南下到河邊,再沿著河岸向西直插敵軍的東側。耿炳文率領一支人馬不慌不忙地沿著驛道一路向南走,以便到達目的地進攻時,劉成也能趕到。 嚴再興、潘原明沒有想到耿炳文會出城7里主動出擊,戒備松弛。昨夜已經通知休息半天,下午做好攻城準備,第三日上午攻城。當耿炳文的大軍殺到大營門口時,有的士兵還在睡懶覺。嚴再興匆忙上馬迎戰(zhàn),和耿炳文打了幾個回合,不分勝負。 這時,劉成已經趕到。他命數個士兵用帶繩的爪勾拉倒了東面的一段圍欄,然后躍馬跨過柵欄率先殺進敵軍的大營,紅軍戰(zhàn)士緊隨著蜂擁而上,很快就奪取了全營。守營的左丞潘原明急中生智,牽著一匹馬偷偷地溜出后門,過橋逃跑了。 后來,潘原明鎮(zhèn)守杭州路城,讓朱文忠撿了一個大便宜。 無數敗兵涌出大營大門后,嚴再興才發(fā)現(xiàn)大營被奪,無心戀戰(zhàn),落荒而逃。耿炳文、劉成兩部共殺死周軍一百多人,活捉敵兵數百人。 五月初,元順帝命令樞密院知院(從一品)布蘭奚率兵討伐山東紅軍毛貴所部。但是未能收復失地。 五月戊寅日(初四),中書省平章政事(從一品)齊拉袞特穆爾帶領大軍收復了一支北方起義軍攻占的腹地廣平路城(今邯鄲市永年區(qū))、真定路城(今河北正定縣)等三十余城。 五月己卯日(初五),朱元璋命令江淮(鎮(zhèn)江)分樞密院副使張鑒、僉院何文政率兵過江攻打淮東“周國”的泰興。 揚州路泰興縣(今屬江蘇)位于長江拐彎南流一段的東岸,離江12公里。與南面的陰沙(今靖江市)直線距離27公里。與其西北的揚州路東大門江都縣(今揚州市江都區(qū))相距路程57公里。而江都城離揚州只有13公里。 占領了泰興城則有了攻打揚州大門的跳板和最近的后勤供給基地,并可與鎮(zhèn)江對揚州形成水陸合圍。鎮(zhèn)江與正北的揚州隔江相望,過江有京杭大運河相通,直線距離21公里。 周王張士誠聞訊吳王紅軍攻打泰興,急忙派遣將領楊文德帶兵從“周國”如皋縣西馳救援。 不料,朱元璋早已安排領兵元帥徐大興、張斌率部待命陰沙。他們得到探報后,立刻北上,在泰興以東的黃橋鎮(zhèn)埋伏,襲擊了這支救援軍隊,活捉了楊文德。隨后,參與攻打泰興。四路合圍,僅僅一天時間就占領了泰興。這是一場出人意料的圍點打援、再協(xié)力攻占據點。 領兵元帥徐大興,何人也?就是當年朱元璋做探子兵時的百夫長。 周王張士誠聽到戰(zhàn)況后,悲嘆道:“朱元璋野心勃勃。我遷都江南,江北的城池恐怕都要被他奪去了?!?/br> 在江南,朱元璋造“飛樓”攻克寧國路宣州及四縣城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附近的州縣。甚至出現(xiàn)這樣的說法:城頭上的人,誰要看了飛樓的箭窗,神箭馬上就飛出來,刺進他的眼睛。元朝一些文臣武將認為,只要飛樓攻城,死亡很快就會落到守軍的頭上。 五月辛巳日(初七),朱元璋命令中翼統(tǒng)軍大元帥常遇春攜元帥王敬祖、太平府興國翼元帥趙忠進軍皖南銅陵。隨行參戰(zhàn)的有鎮(zhèn)撫吳禎。 銅陵縣(今屬安徽)隸屬池州路(今安徽池州市),位于長江東岸,離下游的太平府(今當涂縣)直線距離93公里,距上游的江濱城池州直線距離45公里。 識時務者為俊杰。守城的元朝文臣縣尹(上縣、從六品)羅德泰和漢人武將萬戶(從三品)程輝不想作無謂的抵抗、犧牲,使生靈涂炭,聯(lián)名寫信遞交常遇春,表示歸降。銅陵不戰(zhàn)而得。 壬午日(初八),常遇春率部進駐銅陵。 自從攻克易守難攻的寧國路宣州城,吳軍威名遠揚,一些元朝的漢人文官也不想再為朝廷賣命。 池州路總管府的總管(下路,從三品)陶起祖主動跑到銅陵投誠。他對常遇春說:“池州城的兵力不多,且弱,易取?!?/br> 池州城是池州路的治所,是座大城,沒有得到吳王的同意,常遇春不敢擅自攻打。 1357年五月丙申(二十二)日,統(tǒng)軍大元帥常遇春命令元帥王敬祖、趙忠?guī)ьI所部先攻打池州路的青陽縣,調撥了100名騎兵給他使用。 青陽位于池州西面直線距離36公里,已經被“天完國”紅巾軍占領。守將是當初在巢湖變卦不隨朱元璋而投靠“天完國”的“巢湖水雄雙刀趙”趙普勝。 青陽西門前有一條發(fā)源于九華山的河流,叫青通河,西城前的一段最窄處大約26米寬。南北和東面是人工護城河。城池基本為正方形,周長 2900多米。城北今日的“老河埂”就是昔日的北城濠岸。 “雙刀趙”沒有把朱元璋的年輕將領放在眼里,出城迎戰(zhàn),不料來者王敬祖并未與他單獨拼殺,采取了騎兵沖陣、步兵掩殺的戰(zhàn)術。王敬祖帶領100名騎兵沖進趙普勝的方陣亂殺,造成方陣混亂,隨后的步兵則像潮水一樣奔騰而來,勢不可擋。元帥趙忠則率部從側翼掩殺其尾部。 趙普勝防不勝防,其部人馬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四散逃竄。趙忠乘機帶隊尾隨逃回城的敗兵過河沖進了青陽西門。在陣中抵抗吳王紅軍的趙普勝見大勢已去,只好下令“撤退”,沖出亂陣落荒而逃。 趙普勝過江逃到北岸“天完國”的樅陽縣(今屬安徽銅陵市)水寨后,對下屬將領發(fā)誓道:“我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他哪里想到,后來為報此仇把事做絕,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1353年時,“天完國”都城蘄水(今湖北浠水縣)被元軍攻陷,徐壽輝紅巾軍被擊潰,趙普勝兵敗退回巢湖結寨自保。 1355年,倪文俊重振雄風,“天完國”遷都到漢陽。巢湖彭祖家水寨的趙普勝未隨朱元璋,投奔了陳友諒,隨后進駐樅陽縣建立水寨,再取安慶。 后來過江占領了小城青陽,卻未能攻下西面的池州城,處于被東面涇縣、西面池州、北面銅陵的包圍之中。即使這次不敗,青陽遲早都守不住。元軍沒有攻打他,不料吳軍對他卻不客氣。 五月下旬,朱元璋還劍指蘇南,命令行樞密院判官、秦淮翼統(tǒng)軍元帥俞通海攻占太湖馬跡山。俞通海攜將領趙戫帶領水師乘坐魛魚艦從長興水寨出發(fā),進入浩瀚的湖面,直奔太湖北部馬跡山。 隋朝時,太湖三分,隸屬湖州、蘇州、常州三郡,馬跡山一帶歸屬常州。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常州才子許必勝科場揚名,是毗陵(今常州市)考取的第一名探花郎。于是馬跡山被賜名迎春鄉(xiāng),屬毗陵府武進縣管轄,但島名仍叫“馬跡山”。 馬跡山的東北部,平面形如馬頭。東南部略為三角形,像兩條并排的獸腿。西南部北寬向南漸窄,像奔獸的后腿?,F(xiàn)在修建的環(huán)山東路和環(huán)山西路已經把整個馬跡山的輪廓勾勒出來,但是背部高隆,且西部無突出水面的較長地形比作馬尾。觀看其平面圖,與其說是像一匹騰空的駿馬,不如說更像一頭正在站立起來的熊。 馬跡山簡稱馬山,春秋戰(zhàn)國時稱夫椒山,雄踞太湖的西北部,曾是太湖的第二大島嶼,現(xiàn)在已與陸地雪堰鎮(zhèn)南面的半島相連,設置了馬山鎮(zhèn)。其東北方約20公里的太湖岸邊是無錫城。 吳軍如果占據了馬跡山,此地則變成無錫城背后的一把尖刀。張士誠接到探報后,心急如焚,急忙命令大將呂珍從太湖東邊的山西灣發(fā)兵,西進攔截。此時,東南風一陣陣吹拂。呂珍的水師大船升起大帆,乘風破浪,疾馳湖心,氣勢洶洶地擋住了俞通海的水軍。諸將看見形勢不妙,有些恐慌,打算調頭撤退。 俞通海嚴厲制止道:“不可!敵眾我寡,撤退更加危險,勢必被動挨打。不如正面迎戰(zhàn)!” 隨即身先士卒,命令自己的帥船迎頭而上。前甲板設置了一排移動式戰(zhàn)墻,后面是5排身穿盔甲的弓箭手。 當進入30米距離,雙方頻頻放箭。一支流箭射中俞通海的右眼下方,血流不止。包扎后,俞通海叫人脫下自己的盔甲,命令一個體型相當的隨從穿上,代替自己站立甲板持劍督戰(zhàn)。下屬各船將領紛紛指揮士兵放箭,俞通海的水師越戰(zhàn)越勇。狹路相逢勇者勝,呂珍看見沒有勝算的把握,于是下令撤退。 俞通海的士氣大振,乘風破浪趕到馬跡山,登岸后殺進張士誠部隊的小營寨。其將領鈕津等人見寡不敵眾,又不想戰(zhàn)死,于是繳械投降。 1357年六月甲辰是朔日(初一)。庚申(十七)日,朱元璋命令常州府分樞密院判官趙繼祖、元帥郭天祿攜鎮(zhèn)撫吳良攻取江陰州。調撥了120名短弓手給他們使用。 江陰與常州直線距離30公里。江陰古城,始建于南朝梁敬帝(蕭方智)紹泰元年(555年),官府在此地筑土城,圍地600余畝。古代,凡山之北、水之南稱“陰”,故將此地叫作江陰,設江陰郡。 陳武帝(陳霸先)奪權滅梁后,以江陰郡建江陰國,讓蕭方智做個國王。南唐時,江陰縣升為江陰軍,為軍城。此“軍”相當于 “州”。 北宋時加固城防,在西北區(qū)增建內城(子城)。有4門:東門稱新津門,南門稱觀風門,西門稱望京門,北門稱澄江門。 江陰城周長大約6200米,背江面南。南宋時外城有門5座。東門叫春暉門、南門叫朝宗門(此名至今尚存)、西門叫天慶門、北門叫愛日門、東北偏門叫建寅門。 西城外以連通長江的京杭運河的分支錫澄運河為天塹,在南、北城及東城外則是挖溝引入運河水形成護城濠。東面和北面的護城河至今尚存。南面的護城河還殘存南門(朝宗門)以東一段。 南唐時,為了護衛(wèi)江陰,在江陰西南面10公里的秦望山砌筑一座城堡,名“艦浦”,即艦船??恐?。又叫夏城。在夏城東南還砌筑了一座城堡,名叫“石牌”。兩堡互為犄角之勢。 秦望山位于江陰城西南一段錫澄運河的西面,離城直線距離10公里,海拔189.3米。從此處運河一個點開挖出兩條水渠,分南北把長條形秦望山團團圍住。 明嘉靖《江陰縣志》記載:“秦望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風土記〉云:‘本名峨耳山,昔秦始皇登山四顧,因號秦望山’”。 山的南麓有一條古道,叫秦望路。至今還在。 秦望山駐扎了張士誠一支三千兵馬的軍隊,他們發(fā)現(xiàn)吳軍前鋒后,離開山寨過渠進行阻擊。當時,成三行行軍的趙繼祖與郭天祿迅速拉開,左右兩行部隊形成大鵬展翅,奮勇拼殺,周軍沒有占到便宜。 雙方激戰(zhàn)到一半,天不作美,突然掛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這些周軍將士養(yǎng)尊處優(yōu)較長時間,適應不了風雨中作戰(zhàn),馬上撤退,妄圖逃回山寨。趙繼祖指揮吳軍將士冒雨追擊,一路殺進山寨,消滅了這支周軍,占據了秦望山。 當晚在山寨吃飯時,趙繼祖對郭天祿、吳良等說道:“他們若不下山攔吾,吾豈知此處有兵?攻城時若從背后襲吾,則吃大虧也?!?/br> 翌日清晨,陽光燦爛,吳軍兵臨江陰西門。天慶門前的運河寬約50米,河上有橋,對著城門。按照朱元璋的囑咐,趙繼祖采用了朱氏攻城新戰(zhàn)術。此地也不用架橋,乘著黑夜悄悄把10輛云梯車推過河,把戰(zhàn)墻安置好,短弓隊跟著進入陣地隱蔽。 天色蒙蒙亮時,連成一排的云梯就靠上了西門城墻的垛口。當天色基本明亮,趙繼祖就下令發(fā)起進攻。在接連不斷的箭雨壓制下,守軍的弓箭手無法射殺“蟻兵”,雖然沒有飛樓的助攻,步兵還是很快就登上城頭,攻下了江陰。 隨后,朱元璋晉升吳良為管軍總管,鎮(zhèn)守江陰。后來在江陰設置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晉升吳良為指揮使。 吳良鎮(zhèn)守江陰十年,治理江陰卓有成效。史書評價曰:“良(吳良)雄偉、剛直,仁恕、簡約,聲色、貨利,一無所好。訓將練兵常如寇(戰(zhàn)時)。至暇(空余)則延(招請)儒生,講論經史;新(興)學宮,立社學(村學);大開屯田,均徭(平均徭役)省賦(減少賦稅)。在境(江陰)十年,封疆宴然(安樂)。太祖(朱元璋)常曰:吳良之功,車馬、珠玉不足旌(表彰)其勞也。” 吳良,(1323—1381年),安豐路濠州定遠縣(今安徽滁州市定遠)人。朱元璋闖天下24騎之一,明朝開國功臣。 1353年,朱元璋回鄉(xiāng)招兵,應招入伍。 1354年正月,隨鎮(zhèn)撫朱元璋攻打橫澗山元廷黃軍,始任帳前先鋒。二月,隨朱元璋奪取定遠后,擔任千夫長。 1354年七月,隨朱元璋攻占滁州后,晉升鎮(zhèn)撫。十二月,隨總管朱元璋參加六合保衛(wèi)戰(zhàn),取得勝利。 1355年二月,隨總兵朱元璋參加和州保衛(wèi)戰(zhàn)。 1355年六月,隨左副元帥朱元璋渡江攻占當涂縣采石磯和太平路城(今當涂縣)。隨后參加了太平府保衛(wèi)戰(zhàn)。 1356年三月,隨左副元帥朱元璋、總管湯和攻占集慶路城(今南京)。接著,隨湯和協(xié)同徐達等攻占鎮(zhèn)江路城。 1356年七月,隨統(tǒng)軍元帥湯和協(xié)同徐達部隊攻打常州,攻打二十多天未能攻克。次年三月,隨湯和協(xié)同徐達、常遇春、胡大海、廖永安、俞通海五支部隊攻克常州。 1357年六月,隨常州府分樞密院判官趙繼祖、元帥郭天祿先消滅江陰秦望山“夏城”駐軍,隨后攻取江陰。接著升管軍總管,鎮(zhèn)守江陰。后來晉升江陰衛(wèi)親軍指揮使(正三品)。 明朝開國后,洪武三年(1370),吳良升任大都督府同知都督(從一品),封江陰侯,獲賜世襲鐵券憑證,歲祿一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于青州。終年58歲。 大明皇帝朱元璋追封其為江國公(元廷爵位正二品),賜謚號“襄烈”。 再說自從1356年三月朱氏紅軍攻占集慶路(今南京),直到1357年六月,吳王朱元璋采取步步為營的戰(zhàn)略獲得巨大成功。先后占領鎮(zhèn)江路、常州路、廣德路、寧國路以及池州路和所轄各縣。長江以南,東到江陰、長興、西到銅陵、青陽,已經連成一片。 1357年六月,劉福通急于消滅蒙元朝廷,命令三路大軍北上進攻元朝的腹地及都城。 中路軍右翼元帥關先生、副帥沙劉二、破頭潘進攻朝廷腹里晉寧路(治所今山西臨汾市,轄1府9州加6縣)、冀寧路(治所今山西太原市,轄14州加10縣),占領后再由朔州(今山西朔州市)攻蒙元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 西路軍元帥白不信、副帥李喜喜進取關中(今陜西省中部)。 東路軍元帥毛貴自山東進攻元大都(今北京)。大有一舉搗毀元朝龍庭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