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飲酒而亡 保太
書迷正在閱讀:毒妃重生之殺伐、諸天圣尊、九玉蝴蝶令、修仙:開局全點魅力了、黑沉香、錦堂春、人聲鼎沸、世界主導(dǎo)者、除我之外、賴婚
第十三章??托克托被流放飲酒而亡??保太平張德勝活捉敵帥(8頁)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戊辰日,元順帝任命太傅、御史大夫旺嘉努為中書省右丞相,平章政事定珠為左丞相。 三月份,元順帝下詔,令托克托遷移到甘肅行省亦集乃路(今內(nèi)蒙額濟納旗)居住。那里毗鄰塞外,距南面行省治所甘州(今張掖市)340公里。等于變相流放。 御史臺大臣袁賽音布哈等人認為貶謫較輕,再次向元帝列舉其兄弟額森特穆爾的罪過。 三月辛丑日,懦弱、輕信的元帝再次下詔,正式把托克托流放到云南行省鎮(zhèn)西路(今云南省盈江縣,與緬甸邊界最近的距離約20公里),流放額森特穆爾到四川碉門(今四川雅安市天全縣),把托克托長子哈喇章安置到肅州,次子三寶努安置到蘭州。并抄沒家產(chǎn),登記造冊,收入官庫。 八月份,托克托行至大理路騰沖府,知府高惠召見托克托,打算把其民妾的女兒嫁給他。并承諾:允許他在距離騰沖城一段路程外建房隱居。如有人加害,可以無虞。騰沖西南的鎮(zhèn)西路城(今盈江)與其直線距離66公里。 托克托雖然被流放,也帶著妻子。于是說:“吾,罪人也,安敢念及此?”拒絕了高知府的好意。不想,得罪了他。 此人也是與眾不同,心胸特別狹窄。不久,高惠秘密向丞相哈瑪爾打了個報告,述說托克托的壞話。 是月,巧言令色的哈瑪爾借機奏請元帝批準,把托克托遷到云南更加艱苦的鄉(xiāng)村阿輕乞(一說:今騰沖市滇灘鎮(zhèn)臘幸村)。高知府還不甘心,以托克托不接受其女為由,下令一隊鐵甲軍封鎖阿輕乞各路口,禁止他走出窮鄉(xiāng)僻壤。 托克托不死,卻是哈瑪爾的一塊心病,擔(dān)心有朝一日翻盤。十二月,他矯詔(詐稱帝王的詔書)遣使千里迢迢到達云南阿輕乞,賜以“御酒”。 1366年一月,托克托忠義不改,深信不疑,喝下鳩毒“御酒”而亡,年僅41歲。 托克托帖木兒(1314-1356年),亦作脫脫,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氏人,出生于貴族家庭。 伯父伯顏為元朝大臣,在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即位后任中書省右丞相,獨掌國政達八年之久。父親馬札兒臺,也是元朝大臣,伯顏罷相后即任右丞相。他曾經(jīng)殫精竭慮加固搖搖欲墜的元朝大廈,扶助兒子進入朝廷。但是托克托的革職卻成為大元帝國走向崩潰滅亡的轉(zhuǎn)折點。 托克托自幼養(yǎng)于伯父伯顏家中。少年習(xí)武,膂力過人,能拉硬弓,成為將才。 14歲時(1328年),便為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皇太子阿剌吉八的怯憐口1、怯薛軍2。元天歷二年(1329),任內(nèi)宰司3司丞,不久調(diào)任府正司4司丞。稍長,就學(xué)于名儒吳直方。 吳直方,字行可,婺州路浦江縣(今浙江金華市浦江)人,深諳儒學(xué)。出游京師后,任教于周王(獸鈕金印藩王)和世?(后為元明宗)府邸,后任上都路學(xué)正(從九品)。馬札兒臺對他的才學(xué)、智慧特別欣賞,比之為諸葛孔明,于是請入府中教授其子托克托帖木兒。吳直方后來成為托克托的心腹幕僚。 青年托克托受教吳直方后,決心用儒家標準做人,立下了“日記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終身”的志向。 元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病卒后,伯顏支持燕鐵木兒發(fā)動政變,是擁戴元文宗圖帖睦爾奪位的第二號大功臣。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托克托被授虎將,擔(dān)任忠翊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5都指揮使(正三品)。 元順帝即位后,燕鐵木兒已死,伯顏獨攬大權(quán)。其子唐其勢不滿,發(fā)動兵變,結(jié)果被伯顏捉拿、殺死。此后,伯顏“獨秉國鈞,專權(quán)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jian謀”。 因伯父伯顏獨攬朝政大權(quán),托克托隨之飛黃騰達。 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年),托克托任同知宣政院事(正二品),后遷任同知樞密院事(正二品)。 至元元年(1335年),托克托在挫敗唐其勢余黨塔里、塔剌海等的戰(zhàn)斗中,立下戰(zhàn)功,拜御史中丞(正二品)、持虎符親軍都指揮使,后晉升御史大夫(從一品)。 托克托雖是伯顏養(yǎng)大,但目睹伯顏倒行逆施,勢焰熏主,深感事態(tài)嚴重,憂慮一旦伯父倒臺,自己也會受到牽連。于是,和父親聯(lián)手醞釀鏟除伯顏。 由于托克托與元順帝之間有共同的思想基礎(chǔ)。經(jīng)過反復(fù)試探托克托后,元順帝消除疑心,支持托克托采取行動。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顏約元順帝去柳林打獵,托克托密告皇帝說:“伯父久有異志,茲行率諸衛(wèi)軍馬以行,往必不利于社稷。”?于是,元順帝托病不去。伯顏遂邀太子燕貼古思同往。托克托遂與世杰班、阿魯合謀以所掌部隊及宿衛(wèi)親軍控制京師。先收拿京城各門鑰匙,接著部署親信把守各個城門。 當(dāng)夜,元順帝在玉德殿召近臣汪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進見。中夜二更(9—11點),命太子的怯薛官月可察兒率30?騎抵柳林太子營,連夜將燕貼古思接回京師。接著起草詔書,派遣中書省平章政事只兒瓦歹前往柳林宣詔:“伯顏不能安分,專權(quán)自恣,欺朕年幼。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今命伯顏出為河南行省右丞相?!?/br> 天明后,元大都城門依然緊閉。托克托坐于城門上等候。 伯顏遣人進城詢問緣由,托克托在城上傳旨說:“諸道隨從伯顏者并無罪,可即時解散,各還本衛(wèi),所罪者惟伯顏一人而已。” 伯顏要求入京向皇帝辭行,不許。所領(lǐng)諸軍見伯顏失勢,紛紛散去。伯顏無可奈何,南下赴任。 三月,元順帝下旨將伯顏革職,命其遷至江西行省直隸南恩州陽春縣(今屬廣東)居住。其在途中病死于龍興路(今江西南昌市)驛舍。 至元六年(1340年)十月,托克托升任中書省右丞相(正一品),統(tǒng)六部、率百司,他改革舊政,恢復(fù)科舉考試選拔官員。 至正三年(1343年),不再擔(dān)任丞相的托克托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閏七月,復(fù)出任中書省左丞相。 至正十年(1350年)四月,托克托再次擔(dān)任中書省右丞相。隨后發(fā)行新鈔票“至正交鈔”,并派賈魯治理黃河,成效卓著,贏得水患災(zāi)區(qū)的民心,被譽為“賢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開始鎮(zhèn)壓反元紅軍(紅巾軍)。 1354年十二月,被革職,安置于淮安。 1355年三月,托克托被流放到云南行省鎮(zhèn)西路。 十二月,平章政事哈瑪爾矯詔(詐稱帝王的詔書)遣使,次年一月到達云南鎮(zhèn)西路阿輕乞,賜以“御酒”。 1356年一月,托克托飲“御酒”而亡。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托克托得到平反昭雪,恢復(fù)官爵。 再說1355年農(nóng)歷六月,丁巳日(初三)上午,除了俞通海的水師駐守官渡外,朱元璋攜馮國用、馮國勝、李善長、廖永安、俞通海、郭興、吳良帶領(lǐng)二路軍一萬將士浩浩蕩蕩進入太平路城(今當(dāng)涂古城)。 當(dāng)涂縣耆儒李習(xí)和儒士陶安帶領(lǐng)一些百姓出城迎接、拜見。 陶安見到朱元璋的相貌、神態(tài)后,當(dāng)著他的面對李習(xí)說:“朱公龍姿鳳質(zhì),非常人也。我輩今有明主矣!” 朱元璋抱拳說道:“先生過譽了。” 在渡江攻打采石磯前,朱元璋就令李善長寫了一篇軍紀戒令,叫《戒戢軍士榜》,等到進城,即刻張貼。此榜告誡紅軍戰(zhàn)士:禁止搶劫錢財、物品;禁止搶奪他人妻女、jianyin婦女;禁止強占民房。違令者,斬! 很快,大街小巷都貼上了《戒戢軍士榜》。士兵們看見后張口結(jié)舌,有那個心沒那個膽。 當(dāng)天下午,朱元璋把耆儒李習(xí)和陶安請進帥府(原太平萬戶府),討論時事。 陶安獻言說:“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取快一時,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眾渡江,只行怡伐(和順之戰(zhàn)),戒軍安民,人心悅服。以此順天應(yīng)人而行,吊伐(吊民伐罪)天下,不愁平也!” 朱元璋問道:“足下之言甚善!我欲取金陵(今南京),足下以為如何?” 陶安答道:“金陵,自古就是帝王之都,龍盤虎踞,門檻有長江天塹。若取而有之,據(jù)其形勝,出兵以臨四方,則何處不克? 陶安的話與馮國用在定遠說的話如出一轍,很合朱元璋的心意。隨即請他留在幕府,然后賜給他稻谷十石(約今日1140斤)、絹布十匹。后來,一些機密之事,總愛和他商議。 在宋朝,皇帝賞賜物品,分為五等。第一等是絹十匹、錢十貫(等于十兩銀子)。當(dāng)時一貫大約可買2石大米。 元代貨幣貶值很厲害,朱元璋以糧食賞賜深得人心。十石稻谷至少值十兩銀子。 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太平路當(dāng)涂縣人。少年時就機智聰明,后博涉經(jīng)史,尤專長于《易經(jīng)》。元順帝至正初年,鄉(xiāng)試中舉,授予明道書院山長(講學(xué)老師)。元末世亂,于是隱居家中。時逢朱元璋,40歲。朱元璋稱吳王后第三年(1367年),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為學(xué)士。征諸儒議禮,命陶安為總裁官。 朱元璋開國后,洪武元年(1368年),任命陶安為知制誥6兼修國史。他跟隨朱元璋十余年,恪盡職守,朱元璋十分信任厚待他,御賜門聯(lián)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br> 1368年四月,陶安任江西省參知政事,治理有方,軍民誠服。不久染病,仍擬草本時務(wù)十二事上表朝廷,九月死于任上。明帝朱元璋親致祭文,遣使吊唁,賜謚號“姑孰郡公”?!肮檬搿奔串?dāng)涂,本是當(dāng)涂縣治所姑孰鎮(zhèn)。 李習(xí)(約1292—約1372年),字伯羽,號云觀,太平路當(dāng)涂縣(今安徽馬鞍山市當(dāng)涂縣)人。治學(xué)《尚書》,旁通各門人經(jīng)。元代時因江南人很受歧視,直到元仁宗延佑年間,才中舉人,授予明道書院山長(講學(xué)老師)。他是陶安的老師,著有《橄欖集》,后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時逢朱元璋,已經(jīng)60多歲,故曰“耆儒”。 六月初四上午,有一個士兵不知是沒有看見《戒戢軍士榜》還是未聽說此榜,搶劫了百姓的物品,結(jié)果被執(zhí)法隊抓住,中午就押到四門大街十字交叉的城中心,斬首示眾。 此事家喻戶曉后,全城一片肅然,紛紛稱贊朱氏紅軍紀律嚴明,愛民、護民。富商陳迪深受感動,攜帶金錠和絲綢布匹來到帥府,獻給朱元璋。接著,朱元璋叫來總管湯和、鄧愈和徐達幾位攻城鎮(zhèn)撫將領(lǐng)以及水師總管廖永安,賞賜給他們。 隨后,朱元璋宣布嘉獎令,提升一批小頭領(lǐng)。其中,晉升張德勝為鎮(zhèn)撫。 過了兩天,一個名叫宋思顏的儒士拜見朱元璋,交談后,朱元璋也把他留在幕府。 不久,朱元璋聽說當(dāng)涂城有一個元末進士,叫汪廣洋,性格莊重穩(wěn)健,為人寬和自持,就叫親兵九夫長謝成把他請到帥府。 朱元璋問道:“聽聞先生學(xué)識淵博,請問先生,我剛在江南立足,今后如何是好?” 汪廣洋答道:“朱公先要站穩(wěn)腳跟,辦法只有六個字?!?/br> “哪六個字?” “高筑墻,廣積糧。” 這番話說到朱元璋的內(nèi)心深處。立足未穩(wěn),沒有大量的糧草,如何攻占虎踞龍盤的金陵?隨之做出一個重大決策——建立朱氏政權(quán),高筑墻,廣積糧。隨后,朱元璋請他留下?lián)螜C要秘書,并令他書寫幾份任命書。 第二天,朱元璋通知鎮(zhèn)撫以上將領(lǐng)及李善長、李習(xí)、陶安、汪廣洋到帥府開會,親自宣布說:從今天開始,太平路改為太平府,在太平設(shè)置興國翼元帥府。 “興國”即振興中國。“翼”指副城。 接著宣布:任命李習(xí)先生為太平府知府(相當(dāng)于元朝路政權(quán)總管府總管,元廷職俸正三品);任命李善長為元帥府都事(相當(dāng)于元朝路政權(quán)萬戶府經(jīng)歷);任命潘庭堅為元帥府教授;任命汪廣洋為元帥府令史(機要秘書);任命陶安、宋思顏為幕府參事。 隨后,頒發(fā)了白絹任命書。接著下令:嚴守四門,修城浚濠。自然,府衙、帥府、幕府均以朱元璋為統(tǒng)領(lǐng)。 潘庭堅(?—?),字叔聞,太平路當(dāng)涂縣人。元末為富陽縣(今屬浙江)教諭(教師),后辭職。經(jīng)陶安推薦,征召為帥府教授。此人做事慎密,為人謙遜,生活節(jié)儉,為朱元璋所稱贊。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設(shè)置行省時,為行省博士。 汪廣洋(?—1379年),字朝宗,揚州路高郵府(今江蘇高郵市)人。年少時曾跟隨儒生余闕學(xué)習(xí),通經(jīng)能文,尤其善于詩歌,還擅長篆、隸大書。早年客居太平(當(dāng)涂縣城)。 朱元璋占領(lǐng)金陵設(shè)置江南行省時,汪廣洋先任提控案牘7。設(shè)置都諫司后,升任都諫官,后調(diào)升行省都事、行省右司郎中(正五品)。 后來,朱元璋稱贊他“處理機要,屢獻忠謀”。 朱氏紅軍渡江攻占太平路城,引起元廷的嚴重關(guān)切,命令長江裕溪口的水師討伐。 六月初,元軍水師大元帥曼濟哈雅命行省右丞(正二品)阿魯灰、行御史中丞(正二品)蠻子海牙統(tǒng)領(lǐng)40艘中型戰(zhàn)艦(載一萬兵馬)前往采石磯,配合陳埜先的黃軍伺機奪回太平城。 事先,河南江北行省奉旨調(diào)遣淮南民兵元帥陳埜先三萬兵馬,由曼濟哈雅的水師船隊從江浦縣(今南京浦口區(qū)江浦街道)的浦口載其過江上岸,到集慶路江寧縣(今南京江寧區(qū))的方山(宋稱天印山)建寨駐扎、訓(xùn)練。此山高200多米。 六月初五,陳埜先和義子陳兆先分別帶領(lǐng)全部兵馬在采石鎮(zhèn)集結(jié)完畢。 朱元璋探知他們將于初七攻城,便帶領(lǐng)總管湯和、鄧愈實地考察、研究了城外四周的地形。隨后,命鎮(zhèn)撫花云所部在襄城河北面埋伏。 襄城河(今鎖溪河)位于太平城(當(dāng)涂縣古城)北面。河上只有一橋,叫襄城橋,正對北門清源門,約2里地,橋北的一條驛道直通北門。 初七天亮前,花云攜千夫長鄭遇霖、耿炳文、唐勝宗及4000兵馬在就悄悄出城,埋伏在橋北驛道東邊約一里地的樹林里。 六月辛酉日(初七),蠻子海牙用大船運了幾塊巨石到姑溪河的入江處,卸在河口。他認為悍勇的鄭埜先定會破城。這是封堵朱氏紅軍從南門乘船撤退之路。城南姑溪河有不少民船。 這天上午,陳埜先帶領(lǐng)身穿黃衣的10000民兵趾高氣揚地到達襄城橋,排成三行的前鋒部隊過橋約500米時,看見前面200米遠驛道兩邊有紅軍兩個長方形步兵陣。每個兵陣為20排、100行。 右邊方陣前面是兩位將軍騎馬挺立,一位是張赫,一位是張德勝。左邊方陣前面也是兩位將軍騎馬挺立,一位是徐達,一位是胡大海。個個身穿繳獲的元將柳葉鎧甲袍,腰圍白色小藍花袍肚,除了張德勝,頭上戴的全是紅色雷巾。 時年23歲的徐達生一張略長的“甲”字臉,稍瘦,頜骨微收,下巴略圓。長一對劍眉——長而直,寬而秀,居高于額,緊而不亂,尾微上揚。眉下嵌一雙鸛形眼。其印堂平滿開闊,下方是通天懸膽鼻——山根高聳通天,年壽豐滿,準頭圓潤,勢如懸膽;蘭臺、廷尉分明,法令隱隱而藏。 古代面相學(xué)認為:劍眉主使子孫眾多,極為高壽。鸛形眼者文武雙全,非常富貴。通天懸膽鼻比較罕見,有此鼻者少年時必被奇特貴人吸引,得到提攜。應(yīng)是人上之人,福祿壽統(tǒng)全。 左副元帥朱元璋攜親軍指揮馮國用、馮國勝、總管湯和、鄧愈立于北門城樓前,注視著敵軍的一舉一動。 陳埜先沒有想到朱元璋竟敢派兵出城迎戰(zhàn),事先的計劃完全被打亂,急忙下令已過河的3000余人縱隊改成橫排長方陣。 不等敵軍的方陣完全形成,朱元璋下令擊鼓。城樓中門左右矗立的兩面大鼓同步發(fā)聲,震天動地。鎮(zhèn)撫將軍張赫、張德勝、徐達、胡大海立刻策馬帶頭沖鋒,4000紅軍迅速蜂擁而上,迎頭痛擊敵軍。 被堵在橋北的6000多元軍部隊在官道上綿延1000多米,如同一條懶懶的蟒蛇,尾部壓根不知道前面發(fā)生了什么事。 聽見戰(zhàn)鼓擂響,花云、鄭遇霖、耿炳文、唐勝宗帶領(lǐng)四千戰(zhàn)士迅速沖出樹林,逼近蟒蛇邀截。半個時辰,毫無戒備的蟒蛇被斬得七零八落。 襄城河是從城東北2500多米處流來,在城北形成一條東西橫貫的天然屏障,最寬處200米,最窄處50米,一直流到自蕪湖澛港至太平慈湖港的南北流向的長江,封住了過河敵兵所有的北逃之路。 襄城橋正東約1625米處,襄城河有一條南下的支流,通到城南的姑溪河,攔住了潰兵的東竄之路。最后,只有橋北蟒蛇尾部的3000余人逃回采石鎮(zhèn)。 陳埜先已過橋的前鋒部隊無路可退,殊死抵抗,硬撐了一下。雙方均有傷亡。不一會,紅軍消滅了數(shù)百人,敵軍節(jié)節(jié)敗退,退到河岸,無路可走。最后死傷近千人,兩千多人繳械投降。 陳埜先慌不擇路,策馬沿河逃往西北方,張德勝手持一把棹刀8,策馬緊追不放。他頭戴披肩式紅色結(jié)巾,一片紅巾在腦后隨風(fēng)飄揚。陳埜先跑了一陣,看見前面是滾滾長江。右邊入江的襄城河盡管很窄,也有50米寬,水深無橋。 陳埜先無路可逃,仰頭閉眼哀嘆:天滅我也!最后乖乖束手就擒。 活捉元帥陳埜先,朱元璋大喜過望,擢升張德勝為太平府興國翼元帥府管軍總管。 張德勝時年24歲,中等身材,相貌俊秀,生一張較短的橢圓形娃娃臉。長一對游龍眉——眉堅清秀,色黑潤澤,尾部有角,居額勢上。眉下嵌一雙夜明眼。印堂略寬,下臥一只花鹿鼻——山根、年壽略立,準頭豐滿圓明。蘭臺、廷尉適中,微微露孔。 古代面相學(xué)認為:游龍眉主使聰明能干,勇敢果斷。夜明眼主使心高志大,最為獨斷,性情剛強。鹿鼻者心性仁慈、好義。 張德勝把陳埜先押到帥府,逼他跪下。朱元璋從帥椅起來,上前扶陳埜先站起,親自為他松綁。 陳埜先不解地問:“生我(使我生)為何?” 朱元璋反問:“當(dāng)今天下大亂,豪杰并起,假號令據(jù)城邑者不知其幾(多少)。然(但是)勝則人附,敗則附人。爾既以豪杰自負,必能識鑒事機,豈不知生爾(使你生)之故?” 陳埜先則說:“然(如此),則欲我軍降乎?” “然(是的)?!?/br> 陳埜先便說:“此易,我軍之將校皆我親故,告之即來?!?/br> 于是,他寫了一封全軍降附紅軍通告信交給朱元璋。 第二天,朱元璋找來被俘的一個總管送信,派遣體貌奇?zhèn)?、威震采石磯的常遇春帶著兩個隨從護送他到采石鎮(zhèn)。滯留采石鎮(zhèn)的陳兆先和將領(lǐng)見信后全部表態(tài)降附。常遇春接著叫他們在這份投降書上一一按下指印,然后宣布朱元璋的命令:陳埜先歸降部隊繼續(xù)駐守采石鎮(zhèn),不得與元軍來往,發(fā)現(xiàn)元軍動向立刻報告。 第三天,朱元璋任命陳埜先為總兵,統(tǒng)領(lǐng)他采石鎮(zhèn)的23000多兵馬。俘虜?shù)?000多人沒有給他,編入了紅軍。 朱元璋對陳埜先說道:目前沒有作戰(zhàn)任務(wù),爾就隨我暫住帥府。 考慮到不久攻打集慶(今南京),為了防止陳埜先的降軍乘機叛變,朱元璋修書一封奏報鎮(zhèn)守滁州的郭元帥,提議派遣右副元帥張?zhí)煊訋П蝗f進駐采石鎮(zhèn),監(jiān)視、節(jié)制“陳家軍”,并由朱元璋統(tǒng)一指揮。郭天敘批準了這個提議。于是,張?zhí)煊訑y總兵朱繼祖率領(lǐng)一萬兵馬過江,進駐采石鎮(zhèn)。 這時,蠻子海牙統(tǒng)領(lǐng)的40條中型戰(zhàn)艦還集結(jié)在采石磯。這種船長12丈(約38米),不僅有風(fēng)帆,還設(shè)置20支大漿,40個水手cao作。第一層兵艙固定有33排座位,可載兵198人。第二層是戰(zhàn)艙,中間固定有30排座位,可坐60人。 隨船而來的一萬兵馬已經(jīng)在采石磯北部安營扎寨,隨時可以攻打官渡、進攻太平城。 處理完陳埜先的民軍,朱元璋決定把這批元軍攆走。他命令鄧愈到官渡兵營找俞通海借調(diào)水兵、小艇,于當(dāng)夜火攻偷襲。 鄧愈命令水兵在官渡的20條小艇放上火藥,蓋滿蘸了燃油的雜木,并在小艇船頭的繩索端綁上一顆大鐵釘。每船派兩個水兵、兩名弓箭手。 半夜丑時(一點),20條小艇順流出了官渡,悄悄劃近采石磯元軍水師南面的戰(zhàn)艦。兩條小艇靠近一艘戰(zhàn)艦。一人把小艇繩索端的船釘錘進戰(zhàn)艦后,一人點火。接著,水兵下水游開。片刻,炸藥爆炸,燃燒的木塊騰空亂飛,有的落到大船上。元軍10艘戰(zhàn)艦被炸爛、炸毀。 蠻子海牙氣得嘰里呱啦地大罵,天亮后帶上炸爛的破船狼狽地撤回了裕溪口水寨。 太平府保衛(wèi)戰(zhàn)取得完勝,朱元璋對襄城河青睞有加,決定利用它建造太平城的外圍防線。 他借鑒六合保衛(wèi)戰(zhàn)時利用的瓦梁城磚石壘,下令自長江邊由西而東沿襄城河南岸砌筑條石壘,高3.8尺(約1.2米)。在壘后還搭建崗樓,高1.5丈(約4.8米),每10丈一座。在襄城橋南頭設(shè)置6尺(約1.9米)高原木柵欄墻,開設(shè)僅一輛馬車可以通過的小門。并在襄城河入江口不遠處架設(shè)一座木橋,以便特殊情況下,駐扎官渡的部隊可以迅速撤進外圍防線。 在東門外,朱元璋下令在襄城河支流西岸也砌筑條石壘,在東門跨河的驛道上也設(shè)置柵欄墻,開設(shè)僅一輛馬車通過的小門。 如此,兩道條石壘和城北、城東的襄城河、城南的姑溪河及城西北的一段長江組成一道多邊形城外防線。有些類似城池的外郭。朱元璋占領(lǐng)金陵(今南京)稱帝后,就在新建的都城外修建了一條很正規(guī)的外郭,把制高點鐘山都包圍在內(nèi)。 此外,朱元璋還在太平城東北角接近襄城河干、支流之間建造一個兵營,駐扎2000人的外線防御部隊。兵營設(shè)置高3.8尺的柵欄戰(zhàn)墻,開設(shè)西門和南門,以便出防城北和城東。 全部軍事工程完工后,太平城可謂易守難攻了。 注釋: 1怯憐口:“自家人”之意。最初,怯憐口是草原部落貴族的僮仆。隨著蒙元王朝的建立,皇室、諸王、貴族通過虜獲、分封、招收等辦法,占有一大批人戶,特別是各種工匠,作為私屬人戶,稱之為怯憐口。一般情況下,這些怯憐口不承擔(dān)國家賦役,專為領(lǐng)主服役,大都從事手工制作和農(nóng)耕、放牧、捕獵。也有人擔(dān)任怯薛、校尉武職。 2怯薛(又叫怯薛軍):是一個蒙古語詞匯,指代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禁衛(wèi)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的一支軍隊。是突厥-蒙古語“番直宿衛(wèi)”之意。漢譯多作宿衛(wèi),有輪流值宿守衛(wèi)之意。 3內(nèi)宰司:元朝的官署組織,隸屬詹事院(后改為儲政院),設(shè)內(nèi)宰、司丞等官。掌內(nèi)府飲食、供帳、倉庫等事。 4府正司:元朝官署組織,隸屬詹事院(后改為儲政院),設(shè)府正、府丞各二員。掌太子鞍轡、弓矢等物。 5忠翊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為中都威衛(wèi)指揮使司。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僉事、經(jīng)歷等官。 6知制誥:官名。唐翰林學(xué)士加知制誥者可起草詔令,其余僅備顧問。宋代,翰林學(xué)士皆能起草詔令而帶知制誥銜,稱為內(nèi)制。其他官加知制誥銜亦可起草詔令,稱為外制。 7提控案牘:官名。元朝始設(shè),為各衙署首領(lǐng)佐官。置于府署、上州中州署者為專職,置于路總管府及肅政廉訪司者為兼職。掌文書案牘之事。 8棹刀:宋代兵器“刀八色”(八種刀)之一,其形如“棹”(音:照,本義是船槳),故名棹刀。北宋兵書誤寫成“掉刀”。后人以誤傳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