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 立戰(zhàn)功
書迷正在閱讀:毒妃重生之殺伐、諸天圣尊、九玉蝴蝶令、修仙:開局全點魅力了、黑沉香、錦堂春、人聲鼎沸、世界主導(dǎo)者、除我之外、賴婚
第五章??郭子興收義子元璋守城??立戰(zhàn)功升千夫丑漢娶妻(7頁) 一個月后,郭子興詢問朱元璋的情況。湯和把他的幾件事跡告訴了郭帥,郭帥非常高興,對湯和說道:“我左右正缺如是膽大心細(xì)之人,爾告朱元璋,叫他馬上到帥府來,做親兵。” 朱元璋到帥府報到后,郭子興對他說:“調(diào)爾來非做一般親兵,是做九夫長,帶九個親兵。除此,爾父母已故,我欲收爾為義子,何如?” 做元帥的親兵,當(dāng)元帥的義子、這等于天上掉下一個大餡餅。 朱元璋頓然想起卜卦先生之言——“遇見大人方吉”。 他喜出望外,連連點頭笑著說:“我愿、我愿!” 從此,朱元璋鞍前馬后,有勇有謀地護(hù)衛(wèi)郭元帥、細(xì)致入微地伺候郭元帥,深得郭子興的喜歡。 徹里不花迫于上司的壓力,組織兵馬攻了兩次濠州城。 那時元軍已經(jīng)有了青銅鑄造的火銃炮,只有35.3厘米長。尾部有一對穿孔以便插放軸銷,安置在一種四輪小木車上,可以上下調(diào)整仰角??趶?0.5厘米,喇叭口,靠裝填火藥、鐵砂,點火后噴射殺敵。 其射程很短,用于守城防御,不能攻城。元軍的北方邊防部隊配有這種火銃炮。不過,元軍也有大型攻城武器。 1352年四月,徹里不花第一次攻城前,濠州的五帥召開了聯(lián)防會議。經(jīng)過協(xié)商,因郭子興只有5000多作戰(zhàn)兵馬,少一些,防守城南。孫德崖有7000多作戰(zhàn)兵馬,多一些,防守城東。其他三帥的兵馬加起來和孫德崖相當(dāng),聯(lián)防城西、監(jiān)視城北。 會后,郭元帥命令右總兵郭天敘派下屬1000人防御城樓右邊一線,左總兵張?zhí)煊优上聦?000人防御城樓左邊一線。安排500個步兵,500個弓箭手。 于是,兩位將軍調(diào)整了原來的編制和人員,組建新的守城部隊。暫以1000人為單位,由一個總管指揮。下設(shè)兩個鎮(zhèn)撫帶領(lǐng),一個步兵鎮(zhèn)撫,一個弓箭兵鎮(zhèn)撫。 湯和是張?zhí)煊拥南聦伲蛘逃旅停幨鹿麛?,逢?zhàn)總是作為先鋒。他原來的專職弓箭手只有300人,于是奉命從步兵中挑選出200個適合的補充。 徹里不花看見城東南有一片山丘,接近東門的山頂較高,有利于觀察、指揮,決定從東面攻城。 他有50部云梯,在距離城墻約60米處排成一排,對準(zhǔn)垛口,間隔大約11 米。每部云梯后面左右各有兩排掩護(hù)步兵的短弓手,每排5人。 元軍的戰(zhàn)線總長約540米,基本位于東墻中部。攻城的步兵一律拿刀,成兩行20排站在云梯后面,共有2000人。步兵后面是兩排長弓手,共1000人。 統(tǒng)帥徹里不花站在一個沒有松樹遮擋的半山坡處瞭望、指揮。他按照常規(guī)戰(zhàn)術(shù),先下令長弓部隊放亂箭施威。兩排弓箭兵在約80米的有效距離用長弓輪番向城頭發(fā)射亂箭。 孫德崖派了2500士卒防守。他們第一次守城,不知元軍的戰(zhàn)術(shù),躲在墻垛后,有些沒有成排隱蔽,而是三五成群。結(jié)果,一些落下的亂箭擊中這些成堆的士兵。 亂箭放了約兩分鐘,然后停止。進(jìn)攻的號角吹響了,短弓兵前進(jìn)到50米有效射程內(nèi),止步放箭掩護(hù)步兵。云梯被徐徐推近城墻,靠上垛口。跟隨的步兵立刻持刀單手攀爬登城。 云梯車基本上沿襲宋朝的樣式,但是尺寸較大,是根據(jù)州城城墻的高度 (大約8米)定制的。 底座是四輪平板車,平板離地0.8尺(約0.25米)。上設(shè)一架固定人字梯,前面是爬梯,后面是支撐梯前后梯腳跟,間距6.6尺(約2.1米)。爬梯總長16.5尺(約5.2米),兩腿上端有兩個間隔2尺(約0.63米)的垂直短柱。前面的一對斜頭短柱有一根固定橫檔。后面的一對短柱安有一根固定鐵軸,距離地面14尺(約4.4米),裝有一架折疊爬梯,折疊梯長12尺(約3.8米)。 固定爬梯一側(cè)有個木制大齒輪,直徑3尺(約0.95米),齒輪內(nèi)側(cè)外緣有一圈硬木短柱(即柱齒)。折疊梯的同一側(cè)有固定的木制小齒輪,直徑1尺,齒輪外側(cè)面有一圈輻條式凸齒。大齒輪有根木軸橫插在固定梯兩腿背面的軸轂里,軸心距離地面12尺(約3.8米)齒輪外緣有兩個對稱垂直輪面的短手把。 在人字梯兩側(cè)各有一個平臺,3尺長、2尺寬,離地8.5尺(約2.7米),亦作為云梯兵的擋箭牌,固定在平板車和人字梯上。大齒輪軸心距離平臺3.5尺(約1.1米)。 cao作者從支撐梯登上平臺,推動手把轉(zhuǎn)動大齒輪,其柱齒就推動小齒輪的凸齒,從而帶動折疊梯上翻。當(dāng)折疊梯和固定爬梯成為直線,就被固定爬梯前端的一對斜頭短柱頂住。折疊梯兩腿此處外側(cè)各有一個鐵掛鉤,可以勾住斜頭頂柱外側(cè)面的小鐵環(huán),固定住折疊梯。 元軍進(jìn)入陣地后,云梯兵先轉(zhuǎn)動齒輪翻起折疊梯,高達(dá)8米。攻城時直接把云梯推近城墻。折疊梯頂端靠上垛口后,云梯車尾端離墻根10尺(約3.2米)左右,接近死角。從垛口向下射殺云梯的步兵,弓箭手必須探出上身。這樣就成了城下的箭靶。 紅軍士兵沒有蒙古兵的力氣大,都用短弓,居高臨下對付50米以內(nèi)的元兵,只要射中,都具有殺傷力。交戰(zhàn)后,紅軍弓箭手有的射殺元軍的短弓兵,有的射殺爬上云梯的步兵。有的元兵接近城頭,紅軍就用長槍刺殺。 元軍幾次輪番進(jìn)攻都以失敗告終,丟下900多具尸體和幾架云梯,失望地撤兵。紅軍死傷300多人,都是因為中箭。 徹里不花見幾個云梯兵丟棄了云梯,攻城失敗的怒氣發(fā)到他們頭上,大罵“都是廢物”,下令全部砍頭。 朱元璋隨郭帥在城頭東南角觀察了元軍的攻城,戰(zhàn)后心想:元軍用云梯攻城失敗了,下次會不會攻門呢?要是攻門會如何攻呢? 朱元璋不知道在古代已有一種撞車,專門用來撞開城門。他尋思:元軍會不會用大木頭固定在木車上撞門呢?就像和尚在鐘樓撞鐘一樣。如果這樣,就太危險了!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郭元帥。 郭子興贊成道:“爾提醒了我!起事前,我研究過攻城,聽聞古代有一種撞車,專門用來攻門。好像安有六個輪子,吊著一根撞木,長一丈多,車高大約七尺,車頂木架上蒙著牛皮,阻擋上方的箭矢。若門外有壕溝,這種撞車就用不上?!?/br> 朱元璋想了想,建議道:“不論元軍有無此類撞車,我們還是先做準(zhǔn)備,馬上派人在城門前挖一條壕溝,兩頭超過城門,把挖出的土就堆在壕溝兩邊,形成土坡,里面的土坡和城墻間留出四尺寬,人馬可以出入?!?/br> “此法甚好!簡單易行。只是壕溝的土都堆在城門一邊,打一排木樁、釘上木板擋住,可以作為掩體。必要時派弓箭手出城阻擊?!惫优d補充道。 接著,兩人商定好壕溝的具體尺寸:離城門20尺(約6.3米),溝長22尺(約7米),兩頭超過門邊6尺(約1.9米);寬10尺(約3.2米),深5尺(約1.6米);木樁擋土墻高3.8尺(約1.2米),離城墻四尺(約1.27米)。 隨后,朱元璋立刻傳達(dá)郭帥的命令,通知湯和連夜派工事部隊施工。這支部隊是朱元璋在當(dāng)探子時,給湯和出的主意。 他說:“部隊行軍、打仗,既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還要建造營房、工事,要有一支專門的隊伍才好。” 湯和覺得這個主意很好,就提拔一個當(dāng)過木匠的做百夫長,組建了工事部隊,其中大部分人當(dāng)過木匠、鐵匠、篾匠及磚瓦匠等。 次日早上,郭元帥登上城樓向下俯瞰,壕溝工事已經(jīng)竣工,平面成“三”字形,擋住了城門,靠近擋土墻的松土夯平夯實成三尺寬的坡頂。壕溝和擋土墻形成了南門的一道牢固屏障。 朱元璋乘熱打鐵,對郭元帥建議道:“是否請孫元帥幾個來看看,教他們也如此?以免東門或西門被破?!?/br> 郭子興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東門、西門不挖壕溝,南門的壕溝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shè)。因此,他就叫朱元璋請孫德崖等四個元帥前來參觀。 孫德崖他們來了一看,聽說是防御撞車攻門,覺得不錯,見當(dāng)天元軍沒來攻城,馬上派人在東門、西門前挖起了同樣的壕溝。 吃了敗仗的元軍前鋒退回二鋪村休整了五天。派出的探子發(fā)現(xiàn)壕溝、土墻工事后,層層上報。徹里布花聽聞后跑來觀看,卻看不出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他沒有撞車,也未見過、聽說過撞車。因此認(rèn)為,可能是當(dāng)元軍步兵攻進(jìn)城后打開城門時,防止騎兵及大部隊沖進(jìn)城。 徹里不花在城東吃了敗仗,次日改攻城南。還是老一套戰(zhàn)術(shù)——長弓兵先放重箭施威,短弓手進(jìn)到距墻50米以內(nèi)掩護(hù)。云梯兵推梯靠墻,步兵爬梯攻城。 郭子興發(fā)現(xiàn)朱元璋很有軍事天賦,又肯動腦筋,決定讓他帶兵打仗,命他當(dāng)百夫長,下到湯和的部隊。于是,朱元璋帶領(lǐng)100個士兵參加了這次守城戰(zhàn)役。 由于步兵多,戰(zhàn)前的下午,朱元璋對郭子興說:“元寇只有50部云梯,我們上陣1000個步兵防守,平均20人守一個垛口。其實兩人一組,兩組守一個垛口即可,輪流作戰(zhàn)。我們守25個垛口只需100個步兵,正好一個小隊??闪粢粋€小隊隱伏在門洞或登城樓梯等待交換,半個時辰或一個時辰交換一次。剩下三個小隊放在城下,按規(guī)定時辰依次上城交換。弓箭手可以分作兩批,按一個時辰交換?!?/br> 這支紅軍第一次守城打仗,將帥都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排兵布陣。郭帥聽了,茅塞頓開:這樣守城好,以口布兵,交替作戰(zhàn),勞逸結(jié)合,傷亡還少。他當(dāng)場拍板,就這樣布陣。隨后指示在城樓、城下燃香計時,燒完兩炷香(半個時辰、一個小時),馬上通知替換。 上城進(jìn)入崗位后,朱元璋又提醒自己的100個兵,囑咐說:“元寇先亂放箭,爾等藏在垛后,毋伸頭看,以免亂箭射中。待云梯靠上垛口,可伸頭謹(jǐn)察。待元兵頭顱到了垛口,兩人一起用矛刺殺。刺倒后復(fù)藏一邊,以防敵箭?!?/br> 交戰(zhàn)時,朱元璋要了一把短弓,從垛口射殺元兵。 交戰(zhàn)結(jié)果,進(jìn)攻南門的元軍死傷1000多人,狼狽撤退。紅軍死傷100多人,朱元璋的士兵只有幾個受傷。 孫德崖見元軍再次攻城沒有撞車,抱怨郭子興自作聰明,認(rèn)為壕溝白挖了。誰知到了年底,這種工事起到很大的作用。 徹里不花這個世襲將軍打了兩次敗仗,束手無策,再也不敢攻城。因害怕紅軍偷襲,他把臨時駐扎在二鋪的前鋒殘余部隊撤回到大本營總鋪鄉(xiāng)。 第一次防守城池大獲全勝,郭元帥非常高興,晉升參戰(zhàn)的兩個千夫長為鎮(zhèn)撫。其中一個是湯和。晉升朱元璋為千夫長。 朱元璋的軍事智謀和英勇作戰(zhàn)的表現(xiàn)使郭子興非常欣慰。這次守城不僅勝利,而且部隊損失小,因此對他贊賞不已。想到他做親兵時盡心盡力地護(hù)衛(wèi)、 伺候,無可挑剔,心里自然而然冒出一個重要的念頭。 一天晚上,郭子興對張夫人說道:“昔日馬公與我相交甚好,將女托付于我。今日秀英已大,我不可有負(fù)馬公,應(yīng)為她擇一良夫。而那些無妻將校,竟無一人如意。倒是身邊元璋有度量,性情豁達(dá),又有智謀膽略。雖說丑點,也無大礙。” 張夫人也看上朱元璋,說道:“妾思亦如此。今日天下大亂,夫君做大事,正應(yīng)收攏豪杰助爾成就功業(yè)。一旦他被他人拉攏,誰能與爾共成大事?” 夫婦兩人意見一致,這門親事就定了。 朱元璋知道自己長相丑,做夢都不敢娶媳婦。當(dāng)郭子興把自己的重大決定告訴他后,朱元璋楞住了。 然后問道:“是真耶?” 郭子興笑著反問:“義父何時誑過爾?” 朱元璋馬上五體投地,磕了三個響頭,接著站起來抱拳,認(rèn)真嚴(yán)肅地說:“義父,爾是我再生父母。義字當(dāng)頭,我朱元璋為爾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后來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證明了朱元璋這句話是肺腑之言,真心實意。 十天后的一個吉日良辰,朱元璋、馬秀英的婚禮在元帥府舉行。一進(jìn)院里張燈結(jié)彩,擺滿宴桌,賓朋滿座。 中堂屏風(fēng)被一大塊紅布遮蔽,正中貼著一個大大的金色“囍”字。前置一條紅木神案,兩端擺設(shè)一對高約一尺五寸的青花麒麟紋戲繡球玉壺春瓶,中間放置四塊黃楊木靈牌。兩塊是朱元璋父母的,分別墨寫“故考朱公諱五四大人靈位”、“故妣陳氏大人靈位”。兩塊是馬秀英父母的,分別墨寫“故考馬公諱三大人靈位”、“故妣鄭氏大人靈位”。 郭子興和張夫人、張?zhí)斓v依次端坐屏風(fēng)前方左邊(靈位右手),郭天敘、郭天爵、邵榮、趙繼祖坐于后排;孫德崖等四位元帥依次端坐屏風(fēng)前方右邊(靈位左手),其四位總兵坐于后排。中間鋪了一塊紅色地氈。 長方形的院子分為東西兩區(qū),各擺了八張八仙桌,每桌坐四人。東區(qū)的賓客是鎮(zhèn)撫郭成、湯和等四人;千夫長八人;百夫長代表十二人;郭元帥的親兵代表八人。這八人先擔(dān)任朱元璋的儀仗。西區(qū)的賓客皆為濠州士農(nóng)工商的知名人士。 作為義父和老丈人的郭子興基本參照宋代習(xí)俗置辦這場婚禮。 禮官站于中堂門外左側(cè),面向院子開始唱道:“婚禮啟始,迎新郎入房。奏樂!”列于西側(cè)走廊的器樂班子便吹奏起南戲1歡快緊促的曲破2。 此時,郭元帥兩名高度相當(dāng)?shù)挠H兵郭興、郭英作為侍童各持一根點燃的花燭,從門廳右室出來并排前行走下三級階梯,沿著宴席東西區(qū)中間的主道徑直走向中堂。兩人頭戴棗紅交角幞頭,前扎一朵金色羅花;身穿棗紅交領(lǐng)短衫,腰系金黃絲帶。 新郎朱元璋微笑著隨后。但見他身穿九品官員公服——頭戴方頂硬裹翹角幞頭,衣著綠色圓領(lǐng)闊袖襕袍,腰懸黑銀tuo尾3革帶,腳蹬綠色滾邊烏皮靴。 新郎身后兩人并排跟著六個親兵,也是一身棗紅新裝,頭戴羅花幞頭,捧著放置禮儀用品的鎏金銅盤、圓銀盤、圓漆盤。一行人到了中堂,禮官為向?qū)?,引領(lǐng)他們從屏風(fēng)右側(cè)進(jìn)入后面中院,沿著回廊走到東廂新房前。 新房門楣橫掛一條打著五個活結(jié)的大紅錦帶。活結(jié)兩邊錦帶均繡有一個金色“囍”字。新郎跟隨禮官進(jìn)門后,六個親兵分開兩邊上前把錦帶扯下,每人得一條,然后返回前院展示。俗稱“利市繳門”,爭求利市(吉利或喜錢)也。 進(jìn)入新房堂屋,侍童先入洞房將一對花燭放于婚床前面的圓桌上。在堂屋原本坐著的新娘起迎新郎,并排面向房門。這時,一側(cè)的禮官唱道:“新郎新娘正坐富貴?!?/br> 于是,新郎新娘一同進(jìn)入洞房。正對洞房門的婚床上放著一條綰著雙同心結(jié)的紅綠錦帶。新郎上前床右頭端坐,新娘上前床左頭端坐。此為“正坐富貴禮”。 接著,禮官唱道:“新郎新娘出房,牽巾參堂!” 此時,禮官在前緩行。朱元璋右手執(zhí)一根槐木簡倒行,槐簡拴著同心結(jié)紅綠錦帶的一頭,兩位侍童陪伴左右正行。馬秀英披著正方大紅蓋頭,直到腰間,右手握著錦帶的另一頭,與新郎相向前行,一個丫環(huán)扶著她。此謂“牽巾”。 新郎的槐簡也有講究,上面墨寫“書中自有顏如玉”。 一行人從中堂屏風(fēng)后面出來,新郎新娘緩緩走到長案前約五尺遠(yuǎn),男左女右面南站定。侍童、丫環(huán)站于郭天敘、郭天爵背后。 這時,神案右側(cè)的禮官唱道:“新郎義母挑蓋頭?!?/br> 座椅上的張夫人便起身上前,一個丫環(huán)端著擺了一桿小秤的圓漆盤伴隨。只見張夫人左手端起新做的黃銅秤盤,右手拿起秤桿頭,以秤尾挑下了新娘的金邊紅蓋頭。然后連秤一起放于盤中。此刻眾目睽睽,注視著新娘的花容。 但見馬秀英穿戴宋式鳳冠霞帔——頭戴鎏金鳳冠,插著銀質(zhì)步搖,頸掛一條珠寶項鏈;身穿紅色寬袖曳地長袍,雙肩兩條金色藍(lán)絲祥云鶴紋霞帔;霞帔下垂三尺相合,尖端懸一件白色瓶式藥玉墜。 所謂“藥玉”,是將玉器鉆一洞,塞入中藥香料。 禮官再唱:“一拜天地?!眱扇吮愎笆謴澭?/br> 禮官三唱:“移步,二拜祖先。”兩人便轉(zhuǎn)身緩行幾步,交換位置站定,依然男左女右,面向靈牌拱手鞠躬。 禮官四唱:“參堂禮畢,新娘新郎返入新房?!?/br> 接著,禮官引領(lǐng),由新娘握著同心結(jié)紅綠錦帶倒行,丫環(huán)相伴正行。新郎相向跟隨返回新房,兩個侍童隨后。 走進(jìn)新房堂屋,禮官唱道:“新郎新娘交拜、坐床?!?/br> 兩人對拜后,走到洞房床前,將同心結(jié)錦帶放于床上。隨后,男左女右坐于床頭。這時,禮官又再唱:“祝賀新郎新娘!撒帳?!?/br> 兩個侍童端起堂屋桌上的鎏金銅盤進(jìn)入洞房,抓起盤中的金銀錢、彩錢及雜果撒到婚床上。 侍童出來后,禮官又三唱:“新郎新娘行交卮之禮?!?/br> 侍童端上擺著酒壺酒盞的紅漆木盤,青瓷盞底系著紅綠絲帶。他遞給朱元璋一個酒盞,遞給馬秀英一個酒盞。然后新郎新娘交換酒盞,再雙手捧盞喜滋滋地對視一下,同時慢慢喝完杯中的玉液。隨后,侍童把兩盞一仰一覆相扣,安放于床下。寓意陰陽相合,大吉大利。 然后,侍童離開洞房,禮官又四唱:?“新郎新娘行合髻之儀?!?/br> 丫環(huán)端起圓銀盤進(jìn)入洞房,盤中擺著一把纏綠剪子、一把纏紅剪子和紅綠色小錦盒。朱元璋便摘下幞頭,馬秀英摘下鳳冠,擱到身邊的床頭柜上。新郎新娘持剪各自剪下一縷頭發(fā)。馬秀英把它們系成同心結(jié),放入小錦盒。這是婚禮的信物。 最后,禮官五唱:“新郎新娘換裝,詣中堂參謝!” 新郎新娘隨禮官回到中堂,又是一番景色。 朱元璋頭裹天青逍遙巾,身穿交領(lǐng)斜襟天青長衫,斜襟和底襟皆為深藍(lán)寬邊;腰系深藍(lán)長錦帶,雙頭墜于小腿部位。 剛才的九品芝麻官轉(zhuǎn)眼變成一位儒雅之士。 馬秀英梳的是朝天髻,纏繞一條紅絲絳,右插一支銀步搖;身穿直領(lǐng)對襟寬袖粉紅褙子4,系一條淺綠絲帶。對襟、底襟皆繡淺綠花邊,衣長及膝;兩條粉紅褲腿下,大腳著一雙棗紅繡花鞋。 兩人來到義父、義母面前站定,禮官唱道:“參謝義父義母,跪拜,一叩首!” 新郎新娘雙膝下跪,雙手著地,彎腰以頭輕觸氈面。接著隨令“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禮官唱道:“起,參謝四位元帥,鞠躬致謝!” 新郎新娘站起后,轉(zhuǎn)身上前,向中堂右邊的四位元帥拱手鞠躬。 接著,禮官再唱:“參謝禮畢,義母送新娘回房。新郎請義父、貴賓入堂宴。” 朱元璋把諸位請入中堂兩側(cè)的筵席,各一圓桌。郭子興、張?zhí)斓v、郭天敘、郭天爵及邵榮、趙繼祖一桌,孫德崖四位元帥與其四總兵一桌。 諸位坐定,禮官高唱:“開宴!新郎敬酒,先飲三盞?!?/br> 朱元璋端著酒盞,先后敬過義父一桌和四位元帥一桌。侍童郭興端著酒盤、扶著酒壺隨后,接連為新郎注酒。 行過堂宴酒禮,禮官唱道:“堂宴敬酒禮畢,新郎別室歇坐。復(fù)入院宴,各席敬酒一盞?!?/br> 飲了六盞酒的朱元璋退出中堂,來到中院西廂房歇息,順便吃了點菜肴。過了一會,朱元璋進(jìn)入院子宴席,先向西區(qū)的賓客敬酒,接連吃了八盞。再給東區(qū)的八桌戰(zhàn)友敬酒。 先敬湯和鎮(zhèn)撫那一桌,沒有放過他。四人輪流回敬,逼得朱元璋多吃了四盞。幸虧他事先交代郭興每次只注小半盞酒,不然,他可能就倒在院子了。 敬完東區(qū),跟隨的禮官唱道:“院宴敬酒禮畢。恭請各位來賓開懷暢飲!” 朱元璋滿臉通紅帶著九分醉意搖搖晃晃進(jìn)入洞房。他口干舌燥,走到房中圓桌前坐下,倒了一杯茶水喝。這時,坐在床邊的新娘走過來問道:“重八,喝醉也無?” 朱元璋扭頭看著她,憨憨地笑著說:“未醉、未醉!” 新娘在他身旁坐下,又問道:“爾很少吃酒,今日豈能不醉?” 朱元璋傻傻地盯著新娘的臉,答非所問:“爾——真好看!真—好看!” 說來也怪!自從朱元璋給郭子興當(dāng)親兵認(rèn)識了馬氏,總有點怕她,和她說話總是小心翼翼。今天由于大婚加上醉酒,因而出現(xiàn)例外。 說來皆因馬三無子,視秀英為掌上明珠。馬小姐自幼聰慧,上過私塾,喜讀史書,能詩會畫,性格倔強。按當(dāng)時習(xí)俗,婦女皆要纏足,秀英堅決不纏,馬三只好順其自然。故人稱“馬大腳”。 馬秀英笑笑,用食指戳著他的額頭說道:“重八,爾醉矣?!?/br> 朱元璋傻笑著應(yīng)道:“爾最——好看矣!” 馬秀英看出他已經(jīng)醉了,微笑著把他扶到床邊,幫他脫了外衣外褲及靴子,讓他躺下。接著無可奈何地盯了他片刻,朱元璋就合眼睡著了。 第二天,休婚假的朱元璋到城墻上走了一趟,看了看自己手下執(zhí)勤的九夫長和士兵。湯和也上了城,見他后jian笑著問道:“昨晚在洞房快活耶?” 朱元璋擺擺手,不以為然地說道:“醉了、睡著了,甚么都不知!一覺到天亮。喝酒誤事耳!” 注釋: 1南戲(南曲戲文):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jì)200年間,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最早興起的地方戲曲劇種,是中國戲劇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起源于浙江溫州,故又有溫州雜劇之名。 2曲破:南戲大曲的第三段稱“破”,單獨演唱此段稱“曲破”。 3tuo尾:革帶兩端用金銀裝飾,稱為tuo尾。又名“撻尾”。 4褙子:又名背子、綽子。是漢族傳統(tǒng)服飾的一種。其樣式以直領(lǐng)對襟為主,兩邊開衩,對襟無扣,腰間用帛帶系束,下長及膝。為宋代女子的一種常禮服。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領(lǐng)子一直通到下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