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萬歲 第117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名柯同人] 波本你是真酒還是假酒、假結(jié)婚[娛樂圈]、[綜漫] 念能力是幽靈果實的我被竹馬誤認成咒靈、[奧特曼同人] 在新生代里拯救世界、[綜漫] 特級英靈佐助君、[綜漫] 我用wtw完美通關(guān)
郗雀枝低頭,但依舊倔強:“我只不過是借勢,何為不義?!?/br> 蕭氏譏笑道:“借勢?” 郗雀枝身體跪的筆直,目光灼灼:“天下被稱為英雄者,有誰不是借亂世而起,譬如往昔,三主爭霸,不正是士族過盛,導(dǎo)致各方勢力把王朝撕裂,掌握兵馬之人開始平亂,隨之出現(xiàn)占據(jù)一方的霸主,于是諸多氏族開始選霸主而忠,忠的又真是家國大義?不過是忠家族權(quán)勢與利益,又有多少寒門因此成為今日的士族?倘此為不義,他們又憑何被稱為英雄,憑什么成為士族?!?/br> 蕭氏深吸一口氣:“天下紛爭是你來我往,利益交錯,涉及權(quán)勢、土地、財產(chǎn)乃至是對你我婦女之分配,為何與爭霸天下混淆?我告訴你為何不義,昔年鄭莊公為王,其弟為臣為幼,卻意圖取而代之,再而三僭越。” 郗雀枝沒有絲毫動容。 蕭氏知道她已無法再教順女郎,看到席面上的竹簡時,輕聲嘆息:“高平郡有使者送來尺牘,昭國鄭氏欲與郗氏議婚,你阿父命我即日歸家。為你嫡母,為郗家女君,我皆已盡心勸誡于你,我也知便是嚴令你不準行此事,以你的聰慧,要你三姑事事皆聽從于你,不過是須臾幾言之間。你若如愿成事,郗氏絕不有求于你,但若你失事,郗氏亦不救你?!?/br> 昭國鄭氏此時要通婚,看中的就是郗氏乃是她這位外甥林業(yè)綏的外祖,這是想要以此給博陵林氏重擊。 今日既已派使者前來催她盡早歸家,想必已經(jīng)選定昭國鄭氏,畢竟她那女公與他們有往事橫隔,以后也一定會處處受制。 郗雀枝聞言,瞬間驚愕失色。 念起這些年來的怨恨,日后她們母女也未必能再見,蕭氏終說出當(dāng)年事實:“你心中始終都以為是我暗中下令害死你親母,為了郗氏一族的利益,必定更加認同你的所作所為,從而助你,但你可知盧氏生你之時,正值烈烈冬日,雪已有膝高,醫(yī)師也因此被阻絕數(shù)里,在生死抉擇之際,就因曾用龜甲占卜過,你父親對這個孩子必定是郎君深信不疑,所以下令救你,并親自擯棄了你親母?!?/br> 數(shù)載來,她都在深思一事,家中最受他寵愛的妾婦就因腹中胎兒可能是郎君的一念而喪命。 侍君之道,在什么? 可以無寵,但須有他不敢讓你死的理由。 不要做盧氏那般的籠中雀,只知去討歡,不懂看天下局勢,愚蠢至極。 婦人笑笑:“當(dāng)看到所生是女郎,他又氣惱到當(dāng)即就要命僕從拿去活埋[1],是我把你奪到懷中,撫育于膝下。我將這些告知于你,只是望你明白,若非是我,你早已命喪于十幾載前,隨你親母同去,而你既能為你親母一事恨我,那更不應(yīng)去害他人之母,更該明白‘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2]’之理?!?/br> 郗雀枝還精神恍惚的沉浸于蕭氏前面所言,昭國鄭氏要議婚,又將女君召回家中去,那她豈不是... 蕭氏看著她,鄭重而言:“這已是我能給你的最后勸誡?!?/br> 郗雀枝拜伏稱謝。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3]。 此乃天意。 既是天意,天也必眷顧于她。 蕭氏明白她心意已決,無奈咨嗟:“子姑待之[4]?!?/br> 季夏來至?xí)r,蕭氏與高平郡而來的使者早已各自乘車離開。 郗雀枝卻不幸有疾在腠理[5],在居室里重繭衣裘,數(shù)日不出。 今日,其隨侍菡萏入室奉湯時,則見女郎跪坐于書案前,神色凝重,一言不發(fā)。 她近前跪侍,放下湯藥:“女郎?!?/br> 郗雀枝瞥過來,在執(zhí)雙耳杯要喝之前,忽悵然,聞其嘆息之聲:“不必再看管梼杌,任它自由來去?!?/br> 梼杌是一只貓的名,由西域安息國所產(chǎn),毛色純白,左右雙瞳為異色,體形優(yōu)美。 因為謝夫人聽聞她懼怕園林所豢養(yǎng)的那些猛獸,不敢親近,唯獨愛貓,所以特地命奴僕送來。 飲完湯藥,隨即她又令侍婢去拿帛墨。 菡萏揖手至唇畔,稟命去往西壁。 雙耳杯落案的同時,郗雀枝也小心翼翼從書案一隅高壘的卷卷竹簡之下抽出一張帛書,這是她從三姑郗氏那里得來的。 乃林業(yè)綏親筆所書。 身為隨侍左右之人,菡萏將從竹箱里取來的縑帛放在幾案上后,發(fā)覺女郎欲要書字,立即與左側(cè)之人分擔(dān)職責(zé)。 侍左者把縑帛展開攤平。 侍右者拿來那支盧湛作筆,蘸墨后遞給主人。 郗雀枝提筆,以小篆接連書下“放”“妻”二字,然后又停住。 仿效筆跡與她而言,易于反掌。 可人非禽獸,自然能夠感受到他人真心,且行此險招,內(nèi)心又怎會毫無顧忌,但只要想到,她的父族已經(jīng)選擇昭國鄭氏,任她在國都獨行踽踽,不留一言一語,不留任何家臣仆從,一如數(shù)載之前要埋她,所以今日她就算是只為了自己,也必須成事。 看著縑帛上漸漸干透的字,郗雀枝滿足而笑,從筆跡來看,并無錯漏。 最后,還需再加蓋印章。 她落在帛書上的手掌漸漸收緊,隨后松開,似是已徹底下定決心,絕不反悔:“我已病愈,把梼杌帶來?!?/br> 隨侍左側(cè)之人不解出口:“女郎不是命...” “請女郎寬恕?!陛蛰炭粗鴰装干系牟瘯?,即刻明白主人所想,跪拜謝罪,“梼杌不見了,恐是跑去了別處,我這就命人去尋回?!?/br> 跪侍在左的侍婢也不再多言,跟著一同伏在地板上。 不出幾刻,眾奴僕及家中夫人皆知安息國而來的那只貓不見了。 有疾的郗雀枝親自出居室尋覓。 謝寶因得聞,命令其余侍從幫忙搜索。 而郗家女郎也如愿行至重檐大屋下,博陵林氏的家主之印就在男子的書齋里面。 遣返一家女君并非個人私事,而屬氏族之大事,必然要用大印加蓋。 戍衛(wèi)于此的僕從既不敢阻攔,又不敢違背家主命令,最后兩全道:“此乃家主處理事務(wù)之地,我檢察過后,再行出來告知女郎?!?/br> 郗雀枝溫柔敦厚的微笑頷首:“多謝,但梼杌只認我,恐會傷你,或不愿露面,由我隨你進去更為安全。” 僕從身為奴隸,不敢相拒家里的賓客,沉重點頭。 進到室內(nèi),郗雀枝沿著室壁緩緩走動,輕揚的寬袖不知拂動何處,突然掉下一張帛書。 她展開掃過,而后愕然,心中漸漸生出一股悲愴之感。 郗雀枝笑著將帛書塞進大帶。 渭城謝氏又如何? 一樣會被自己的夫君擯棄於野。 至夏太陽,烈烈如火,其光灼灼。 天朗無云。 連接樓閣重屋的寬大甬道兩側(cè)每隔六丈便立有木柱支撐,在熾熱陽光的照影下,柱影傾斜在平滑的石地上。 然后,有一雙青絲履緩慢步過,又有跟隨的四名侍婢亦步亦趨走過。 謝寶因一步一行。 清風(fēng)吹來,鬢邊細發(fā)輕拂面頰。 到議事的廳堂時,正坐在東面的醫(yī)師立即站起,恭敬拜手。 謝寶因由媵婢扶持在尊位跽坐,輕裾下隱著漆木坐具,隨后徑直將右手腕伸出,置于幾案上。 媵婢在幾案右側(cè)重新設(shè)席。 醫(yī)師也迅疾繞出幾案,入席跪坐,在望聞問過后,發(fā)覺這位夫人時常以左手抵在胸口,低眉輕蹙,似乎有物哽在胸口,氣色全無,有虛汗而出,肌膚亦也異常透亮,且燙熱。 他又伸手切脈,診其寸口,視其虛實,只為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6]。 謝寶因也緩下動作,抬眸看去。 醫(yī)師低頭揖禮:“女君小時身體就有實熱癥,如今又在妊娠,勢必會加劇此癥,因而身體才會有高熱、口干發(fā)汗、焦慮頭暈之癥,夜里更是失眠多夢,且已隱隱有陰虛癥之兆,雖疾重曰病,但女君不必憂慮,進食清熱補陽的湯藥即可?!?/br> 謝寶因身感疲倦,眉目無神,淡淡言:“我不想用藥石,可還有其余醫(yī)治之法?” 醫(yī)師略微思索,再揖一禮:“可用以針刺之法,若避開腰腹與幾處重要xue位,不會傷及夫人與孩子?!?/br> 謝寶因同意。 侍立著的媵婢馬上便去端來熱湯,又將女君右手的垂胡袖往上拉,露出白皙小臂。 醫(yī)師也拿出鑱針,將其在熱湯中浸過后,用巾帕包裹住全針,慢慢擦拭幾遍,然后輕扎在手臂xue位。 謝寶因亦咬著牙,忍耐著這股隱約的痛感。 視線垂下,可見肌膚被淺刺出血。 左右隨侍拿出佩巾為女子擦汗擦血。 直至過去三四刻,終于針刺完畢。 從堂外進來的玉藻垂眸看著女君手臂,心里的憂愁再次加深:“橫產(chǎn)可有方法提前醫(yī)治?” 謝寶因停息幾瞬。 靜待回答。 醫(yī)師搖頭,面向女子,恭敬而言:“夫人理當(dāng)寬心,尚在妊娠時,橫產(chǎn)其實并無所害,橫產(chǎn)之險,需在生產(chǎn)時注意,除了經(jīng)驗足的婦人,必要醫(yī)師侍在左右,還要保持心情舒暢,不可憂思過度,如此才會減少危險。” 謝寶因笑了笑,頷首稱謝。 見人未再多想,醫(yī)師欣慰收起針,從堂上退出。 剛從東面下階,直起身體要離開時,忽又看見對面甬道上立著一婦人,辨認出是誰后,他停下,對其彎身揖禮:“李夫人?!?/br> 李夫人徐步來至中庭,直接開宗明義:“不知是郎君還是女郎?” 醫(yī)師沉默幾息,遲疑不決道:“切脈...應(yīng)是位小郎君?!?/br> 李夫人放下心來,興高而采烈。 見婦人大喜,醫(yī)師喉嚨里那句“脈像恐受身體其他因素影響,并不能以此為準”又咽了回去。 深深一拜后,轉(zhuǎn)身離開。 經(jīng)過針刺,內(nèi)心陰沉散去。 謝寶因伏在身前的幾案上,合眼欲寐不寐:“家中可是出了事情?!?/br> 在醫(yī)治途中,郗雀枝的隨侍菡萏突然來了這里。 “并無大事,只是來替郗女郎詢問女君所用何香,她覺得其味清雅,我剛也已去女君居室拿了兩袋香料給她。”玉藻摒退右側(cè)的媵婢,屈膝跪在席上,“女君不日將要生產(chǎn),應(yīng)以休息為上?!?/br> 謝寶因輕嗯一聲,漸漸呼吸均勻。 玉藻執(zhí)著腰扇輕揮驅(qū)熱。 旋即,命侍坐在左的媵婢為女子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