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0節(jié)
實話實說。 其實此前在氣象多普勒雷達組裝現(xiàn)場,見到了年輕版的王老之后。 徐云便對副本會出現(xiàn)某些特殊走向、會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的情況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 果不其然。 往后錢五師、孫俊人、羅時鈞甚至袁國糧和周開達這些原本歷史中并沒有來個221基地的大佬,都陸續(xù)被徐云這只蝴蝶的小翅膀給扇到了金銀灘。 但徐云無論如何都沒想到。 袁國糧他們還不是畫風最離譜的那批人,今天華夏近代史的幾位數(shù)學大佬居然也被扇到了這片草原。 華羅庚。 陳景潤。 馮康。 看看這三個名字吧。 隨便拿出一個都足以讓后世的人敬仰加顫抖。 首先是華羅庚。 華老故事的開端,始于1930年。 當時水木大學數(shù)學系系主任熊慶來在《科學》雜志上看到一篇論文: 《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論文推導過程之精妙,令熊慶來不禁拍案叫絕。 同時從論文功底和演算過程來看,這篇文章應當出自留學生之手。 然而熊慶來找遍歸國留學生名錄,卻都找不到這位叫華羅庚的人。 于是他便在辦公室問: 這個華羅庚,誰認識? 大家搖搖頭,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號人物。 最終熊慶來經(jīng)過多方打聽,方才知道這位年輕人居然…… 高中都沒讀過。 他憑著三本教材,自學成才,硬生生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6篇文章。 于是乎。 華羅庚被熊慶來慧眼識珠,最終以初中生資格登國內頂尖大學講壇,五年后被保送劍橋留學。 但是華羅庚當時不愿讀博士學位,而是選擇以訪問者身份入讀——因為做訪問者可以沖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 他認為學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 而這個決定也讓華羅庚留下了一個被人后世津津樂道的趣聞——這位數(shù)學大家只有一本初中畢業(yè)證。 接著在劍橋的兩年中。 華羅庚寫出了二十篇論文,其中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國際上命名為“華氏定理”。 建國后。 在普林斯頓當任教授外加治療腿傷的華羅庚毅然歸國,《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便是出自他手。 誠然。 由于種種原因,華羅庚在數(shù)學方向上的成就可能算不了當世頂尖。 比如說他在多復變函數(shù)方面建樹頗深,但距離菲爾茲獎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不過對于華夏人來說。 華羅庚先生的貢獻當之無愧可位列數(shù)學史前茅! 因為他是華夏多個數(shù)學領域的奠基人,屬于標準的開路者,這不是數(shù)學某項成就或者定理能比擬的。 華羅庚先生先期做基礎數(shù)學(純數(shù)學),后來又和錢五師類似,出于國家需要轉行做應用數(shù)學。 接著進入計算數(shù)學領域,最后還開拓了華夏管理科學基礎和經(jīng)濟理論的大路。 某種意上來說。 只要你經(jīng)歷過九年制義務教育,那么你都算是華羅庚先生的徒子徒孫。 因此就和陸光達一樣。 可能千百年后,世界上其他國家已經(jīng)沒多少人知道陸光達和華羅庚的大名了。 但對于任何一名華夏人而言。 他們都是要被刻在血脈里銘記與敬仰的先輩。 而除了華羅庚之外。 剩下的陳景潤和馮康同樣也是國內頂尖的數(shù)學大佬。 當然了。 提到陳景潤,就不得不首先提到另一個概念: 《哥德巴赫猜想》。 后世隨著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問世,哥德巴赫猜想在國內早已家喻戶曉。 但實際上。 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兩個部分: 1.每一個大于7的奇數(shù)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shù)之和; 2.每一個大于6的偶數(shù)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shù)之和。 同時從整個猜想的陳述來看。 如果第2部 分是正確的。 那么可以根據(jù)公式n=(n-3)+3,直接得到第1部 分也是正確的。 因此第2部 分被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第1部分被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 其中哥德巴赫猜想的第1部 分……也就是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經(jīng)在2013年的時候被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研究員哈洛德·賀歐夫各特被徹底解決。 而哥德巴赫猜想的第2部 分目前最好的結果,則被稱為陳氏定理。 沒錯。 這部分成果就是陳景潤證明出來的——至于它的意義很早以前提及過,此處就不多贅述了。 也就是說陳景潤并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但陳景潤的推導是目前公認的、最接近強哥德巴赫猜想的結果。 與此同時。 陳的這個定理還把三角和估值這條路堵死了,同樣的思路無法解決1+1。 這個問題也是后世民科鬧騰的最歡的領域之一,后世徐云寫小說的時候甚至還有人自稱證明了1+1的部分,希望徐云能把計算過程給遞交上去。 當時出于好奇,徐云還問了一下推導過程。 然后那位‘大神’便說了一大堆【我這有證據(jù)你別想把我成果偷去發(fā)】的警告,完事后傳來了一張標準a4紙的照片: 上頭大概有一半篇幅是推導過程。 沒錯。 證明1+1的推導過程,只用了半張a4紙的頁面…… 這大概是徐云那時候見到的比炒粉加雞精更炸裂的消息了。 倘若哥德巴赫或者歐拉在天有靈,估摸著能直接給你氣復活過來。 總而言之。 華羅庚和陳景潤這對師徒,應該是國內目前最頂尖的一代數(shù)學傳承者了。 當然了。 剩下的一位馮康也極其牛皮。 例如在后世的數(shù)學界,你經(jīng)常會看到一個問題——陳省身和華羅庚誰的能力強? 但實際上。 如果在計算數(shù)學領域討論這個問題。 那么有能力對標陳省身的不應該是華羅庚,而應該是馮康。 馮康是華夏計算數(shù)學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計算中心創(chuàng)始人。 他的研究“哈密爾系統(tǒng)的辛幾何算法”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近代數(shù)學史上的計算能力數(shù)一數(shù)二。 后世很多人在大學階段上吊的“高樹”,其中很多教案便是出自馮康之手。 總而言之。 華羅庚也好,陳景潤與馮康也罷。 這些大佬無一不是徐云需要仰視的頂尖學者,如今他們和于敏居然要成為自己的助理? 這特么不就等于四個s賽fmvp在給自己玩四保一么? 更重要的是…… 于敏擅長的是微分方程。 陳景潤熟悉的是常數(shù)估計研究。 華羅庚目前主攻的是應用數(shù)學。 馮康精通的是計算數(shù)學…… 這四個方向,恰好和徐云之前想到的那件事是一樣的! 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