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節(jié)
說不定考古界就能在不破壞陵寢的前提下,歸類出一套權威的皇陵禮制結論! 這可著實是一個大課題,甚至可能對整個東亞文明圈產生影響——畢竟唐陵啥的也沒開呢。 而就在童懷軍心緒飛揚之際。 徐云又輕咳一聲,繼續(xù)開始了新一輪的匯報: “另外根據(jù)檢測,左右兩個配殿后方的小殿中也同樣存放著若干物品,具體種類依舊無法分辨?!?/br> “不過這兩間小殿的面積只有幾平方米,所以不太可能有大型文物存在。” 說著徐云又順手翻開了下一頁,語術不變的介紹道: “接著是中間的過道以及豎直方向的三間墓室,從結構上來……額?” 結果說著說著。 徐云的嘴里再次發(fā)出了一聲輕咦,生生止住了話頭。 見此情形。 一旁的姜成谷不由精神一震,飛快的問道: “徐博士,是重力梯度儀又檢測到了什么新物件嗎?” 說這話的時候,姜成谷的語氣中還帶著一絲激動與好奇。 皇陵作為華夏古代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陵墓,內部的文物數(shù)量肯定不少,這是印入所有人認知里的一個觀念。 因此理論上來說。 單純比較昂貴的東西——例如說玉器啊、皇冠之類的器物,是不會讓徐云如此驚訝的。 畢竟早就有了心理準備了嘛。 只有一些超出預認知的東西,才可能讓徐云發(fā)出這種疑問。 比如說之前的‘仙丹’。 而這一次……徐云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是貓咪的棺材? 奧特曼的變身棒? 還是大型的青銅器? 亦或是……傳說中的《永樂大典》? 就在姜成谷瘋狂腦補的時候,他的耳邊忽然傳來了徐云輕飄飄的一句話: “額,姜處長,是幾條魚……” “……” 姜成谷聞言一怔。 回過神后。 他的脖子下意識有些滑稽的向前探了幾厘米,原本沉穩(wěn)的表情中滿是愕然: “徐博士,你說啥?” 徐云見狀朝他揚了揚手中的報告,解釋道: “姜處長,根據(jù)重力梯度儀的檢測結果,地宮的過道中最少存在著五條魚?!?/br> “這五條魚最長的大概有十八厘米,最短的四五厘米,平均長度在10厘米上下?!?/br> “另外我想收回我之前說的話,比起純金,水中的魚類才是反饋精度最高的東西……” 姜成谷沉默了幾秒鐘,舔了舔有些干澀的嘴角,依舊有些難以置信: “可是……可是地宮里面怎么會有魚呢?” “這不可能的啊,任誰都不可能在皇陵里頭放魚吧?那可是皇帝的陵墓。” “況且什么品種的魚能在地宮的封閉條件下,從幾百年前一直繁衍到現(xiàn)在呢……” “不,還是有可能的?!?/br> 面對姜成谷連珠炮般問出的問題,一旁的翁同忽然開口了: “皇陵里一開始顯然不會有魚——即便有也沒法長期生存,因為一開始地宮內并沒有積水環(huán)境。” “但姜處長你是否想過,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外來的魚卻有可能在地宮內生存?!?/br> 姜成谷頓時一愣: “外來的魚?” 翁同點點頭,雙手對著面前的寶城比劃著道: “對于任何一座皇陵來說,除了選址……也就是風水寶地之外,只有兩件環(huán)節(jié)最為關鍵?!?/br> “一件是陵墓通道的保密工作,另一件就是排水系統(tǒng)的設計問題?!?/br> “其中排水系統(tǒng)針對的情況也有兩類,一種是地下滲水,另一種則是外部的雨水?!?/br> 聽聞此言。 饒是徐云和潘院士這種對考古不太了解的理科生,也同時點了點頭。 皇陵的地宮普遍位于地下很深處,這是古代皇帝的通病。 比如說秦始皇的地宮。 上輩子是秦始皇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秦始皇陵位于地下35米深處,垂直高度上相當于11層樓那么高。 這種高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很多水井的深度,雖然陵墓所在的區(qū)域不一定有水脈,但時間一長,總是會有一些底下水沿著砂石滲入。 明十三陵也是如此。 明十三陵的平均地宮深度在25.6米,所以滲水屬于必須要考慮的環(huán)節(jié)。 至于雨水就更好理解了,下雨時在地面堆積起來的雨水流入嘛。 隨后翁同頓了頓,繼續(xù)說道: “面對可能存在的兩種積水情況,大多數(shù)皇陵都設計了很有效的排水設施?!?/br> “這些排水設施一開始效率很高,但隨著時間流逝,它們便會逐漸出現(xiàn)功能上的問題,甚至……完全失效?!?/br> “比如乾隆皇帝的裕陵,這座陵墓的排水設施就出現(xiàn)過一個40多厘米的缺破口,在94年的時候才被文物局修復。” “因此如果永陵的排水設施出現(xiàn)了缺口,同時又遇上了一些洪澇……那么確實有可能出現(xiàn)河魚闖入陵墓內部的情況?!?/br> “加之地下滲水以及周期性雨水的流入,永陵內部的積水也不屬于‘死水’,倘若那些石像上再生成青苔之類的植物,那么魚類的食物來源也就有了……” 看著侃侃而談的翁同。 姜成谷臉上最初的驚訝也漸漸平靜了下來,被思索之色取代。 同時他的腦海中,也迅速回憶起了十三陵附近的地圖。 十三陵位于昌萍區(qū)郊外,緊鄰溫榆河的支流東沙河,邊上就是十三陵水庫。 歷史上的這塊區(qū)域,確實經常爆發(fā)洪澇災害。 實際上。 當初正是因為洪澇影響了兩岸村舍、農田的原因,國家才在此建立了十三陵水庫。 因此理論上來說。 在某次洪澇爆發(fā)的時候,有幾條魚通過永陵的排水缺口流進了地宮,似乎…… 也說得過去? 想到這里。 姜成谷的表情不由有些微妙。 他忽然想到了之前整理設備的時候,他還在車子的后備箱處發(fā)現(xiàn)了一根魚竿,當時魚竿的主人還說過去坑里甩幾竿的話…… 這就是釣魚佬嗎? 當然了。 這個消息意外歸意外,在經歷了早期的驚訝后,眾人很快便也接受了這個事實。 反正就幾條小魚兒而已。 因此幾分鐘后。 眾人便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檢測報告上。 “這幾條魚位于陵墓的過道上,另外過道中也明顯檢測到了一些燈盞器物的痕跡。” 徐云再次將頁面翻過,幾次的介紹之后,他對報告的布局也愈發(fā)熟悉了起來: “與過道形成垂直的區(qū)域是三間墓室,居中的是中殿,接著是前殿,最后是隧道券。” “從面積上來說三者依次減小,中殿的面積同樣是240平米左右,前殿大概150平米,隧道券30平上下?!?/br> 隧道券。 別看這個名字看起來有些拗口,但它實際上是地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jié)點。 它是地宮的引導部分,也就是挖掘出來的沙土會從這里被運輸出去。 換而言之。 隧道券的石壁,便是地宮大門的外部,性質上相當于玄關。 這部分在明朝之前叫做“提湊”,明朝之后改叫隧道券。 等到了清代又把它進一步擴展,出現(xiàn)了隧道券、墓道券、穿堂券、明堂券這些結構。 隨后徐云從邊上拿起一瓶怡寶潤了潤嗓子,又說道: “根據(jù)探測結果顯示,隧道券內部填充著大量的沙石,把入口完全封堵住了?!?/br> “中殿和前殿里頭則封存著大量的隨葬品,看起來應該是珠寶之類的器物,同樣被積水浸沒?!?/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