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節(jié)
“結果顯示,這兩個祭祀坑確實存在,而且淺層物品的分布也和探測結果完全一致!” “更關鍵的是……這兩個祭祀坑,規(guī)模要比原先的八個坑更大上許多,很可能是主祭坑!” 聽到陳向前最后這句話,翁同的呼吸頓時一滯。 翁同所說的工地,指的自然就是三星堆遺跡的考古現(xiàn)場,這算是業(yè)內的慣用語。 雖然三星堆目前已經停止了大規(guī)模挖掘,但整個現(xiàn)場依舊保持著比較基礎的日常運作,和兵馬俑的一二號坑有些類似。 比如說陳向前提及到的土層定向解析,這種技術的相關設備常年都處于待命狀態(tài)。 而按照陳向前所說…… 如果這兩個新坑真的是主祭坑,那么樂子可就大了。 因為這涉及到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三星堆的文字! 目前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高達數(shù)萬件,但卻沒有發(fā)現(xiàn)過任何一個文字。 而文字呢,又屬于‘文明’的標配。 所以三星堆的文字存在與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有話題的爭議點。 有些人認為三星堆沒有文字是年代問題,有些人認為三星堆是圖形文字。 還有一些人則認為這與文字載體有關,文字的載體對其能否被發(fā)現(xiàn)具有決定作用。 比如華夏發(fā)現(xiàn)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它的載體是甲骨,比較容易保存,因此可以被后世發(fā)現(xiàn)。 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是刻在泥板上的,也容易被保存下來。 若三星堆文字是刻在竹木之類易腐的材質上,那就不容易被保存了。 加之現(xiàn)如今對三星堆的發(fā)掘程度遠遠談不上高,發(fā)現(xiàn)不了文字也很正常。 因此有很多考古學家……包括翁同聯(lián)系的陳向前在內,他們都在尋找著一個理論上可能存在的、比目前八個坑更大、更深的主祭坑。 或許在那個主祭坑里,他們就能尋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畢竟辛追夫人這種考古奇跡都能被發(fā)現(xiàn),保存完好的竹木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了。 翁同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明代,對于這種偏史前文明的研究談不上興趣深厚。 因此真正令他驚訝的地方并不在于主祭坑,而是…… 潘院士所說的情況,居然是真的! 他們真的有能力探測到地底下的情況! 雖然三星堆的幾個坑面積都不大,深度也就兩米不到,但由于灰燼層以及土層碎片的緣故,探測難度最少要翻個十倍以上! 這還真不是夸張,比如10.13466/j.ki.lyzygl.2018.05.017這篇論文就詳細提及過灰燼層對遙感探測的影響。 換而言之…… 一臺能夠探測到三星堆遺跡主祭坑的設備,想要探測永陵地宮,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想到這里。 翁同的腦海中又浮現(xiàn)出了自己和學生說的那句話: 倘若永陵的內部構造能夠清晰被探測出來,那么他當場就去啃斧頭……錯了錯了,那么永陵開啟的時間,將可以縮短到一個極限! 如果拿兩個設計院的工程師祭天,甚至可能縮短到一周以內! 咕嚕—— 翁同重重的吞了口唾沫,再次看向了潘院士: “潘院士,這項技術是怎么突破的我就不多問了,看這架勢肯定涉及到了一些不方便說的東西。” “所以現(xiàn)在我只有一個問題……你想要我……或者說金陵大學做些什么?” 潘院士聞言與徐云對視了一眼,朝徐云做了個你說的眼神。 徐云意會的點了點頭,上前一步,對翁同說道: “翁伯伯,您是明代考古方面的專家,所以也應該知道科大、郭老以及定陵當初的那件事?!?/br> “所以科大這次呢,希望以這臺重力梯度儀‘入股’,能夠換取一個參與項目的資格?!?/br> “另外我們不希望只做一個設備供應商,而是希望能和金陵大學一樣,全方位的參與到項目中內?!?/br> “畢竟一晃六十多年……有些事也該了結了?!?/br> 由徐云出面與翁同進行協(xié)商,這也是潘院士和徐云事先說好的事情。 別看科大在國內背靠中科院,標準的c9院校,在科研領域內光鮮無比。 但俗話說的好,隔行如隔山。 永陵的挖掘事宜和中科院沾不上半點兒邊,屬于考古研究中心的范疇,考古研究中心上頭則是國家文物局,文物局再往上則是國家文旅部。 文旅部與中科院在職務上是對等的,二者屬于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 因此科大想要參與其中,難倒沒多難——否則徐云之前就不會拒絕李華的牽線好意了。 但容易也真沒那么容易。 所以討論再三,科大便決定從翁同這個人物下手。 翁同是金陵大學的資深教授,國內明代知名學者,他甚至從十年前開始就在想著永陵挖掘的事情了。 這次的項目翁同雖然不是首倡者,但也是有數(shù)的幾位發(fā)起人之一。 如果能夠說動翁同出面,加上科大自身發(fā)點力,這件事情應該就差不多定了。 而華夏在托人辦事的時候有個慣用名詞,叫做‘于情于理’。 眼下科大占了理,徐云出面則可以填補上‘情’——當然了,考慮到某些比較敏感的同學這里多說一句,這個情和愛情無關,指的是父輩的情分。 因此這次說客的工作,還是落在了徐云的身上。 “……” 看著面前的潘院士和徐云,翁同又掃了眼手上的檢測報告。 雖然眼下他沒有親眼見證這臺設備的效果,但三星堆那邊的發(fā)現(xiàn)加上科大自身的招牌,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更關鍵的是…… 截止到目前,整個永陵發(fā)掘項目,確實還沒有找到合適的遙感探測機構。 原先翁同的想法是在武大、礦大、燕京大學以及同濟大學這幾所國內頂尖遙感高校中選出一個合適的對象,慢慢的進行遙感探測,花個半年時間把一些節(jié)點探測清楚,真正的重點則放到挖掘方案方面。 畢竟遙感雖然不行,但只要做出各種可能情景的方案……甚至搞出窮舉法,實際上的效果也是一樣的嘛。 只是沒想到。 今天的科大居然給了他這么大的一個驚喜? 想到這里。 翁同不由轉頭看向了一旁的童懷軍,在做了個簡單的眼神交匯后點了點頭: “沒問題,潘院士,麻煩你們準備一下材料,我愿意做這個中間人?!?/br> “永陵……不能再等了!” 第485章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呼啦啦—— 一輛從廬州開往燕京的動車上。 坐在窗戶邊的徐云先是看了眼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又看了眼身邊帶著些許疲態(tài)的潘院士。 忍不住有些歉意的撓了撓頭,說道: “老師……真不好意思,這次又麻煩您陪我跑一趟了?!?/br> 潘院士聞言伸手掖了掖披在身上的大衣,食指和拇指在鼻梁骨上捏了兩下,無所謂道: “沒事兒,這些年全國各地都跑習慣了,不跑人反而不舒服,安頓下來以后睡兩覺就能補回來。” “而且現(xiàn)在咱們國家基建方便了許多,早些年我在歐洲和國內坐的綠皮車,那才叫折磨人……” “更何況你還在科院發(fā)布會上做了那么大的貢獻,我陪你跑幾趟又怎么了?沒必要在意這些。” 接著不等徐云說完,潘院士便堅決道: “好了,我再瞇一會兒,等到站了再叫我?!?/br> 看著腦袋歪向另一側的潘院士,徐云張了張嘴,沒有說話。 兩天前。 在決定擔任起科大和文物局的中間人后。 翁同先是從潘院士的手里拿到了科大事先已經準備好的相關材料。 接著他連飯都顧不上吃,便拉著童懷軍做出了一份相關說明書。 寫好說明書后。 翁同又用過傳真,火速把它提交到了文物局某位負責人的手中,前后不過小半天的時間。 那位負責人雖然不是文物局的一把手,但卻是某個更高層的嫡系,分管著這次永陵挖掘項目的調度事宜,權力很大。 加之科大本身的體量也足夠龐大,因此一天之后,文物局便傳來了回復: 同意科大以合作高校的身份參與永陵挖掘,并且即刻前往位于燕京的項目委員會報道! 這種場合最少都要有一位常務副校長到場,而科大校內和重力梯度儀沾的上邊的人也不多,因此這個重擔…… 自然就又落在了潘院士的身上。 于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