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節(jié)
“第四塊區(qū)域有明顯的分界,在分界線上發(fā)光最強,后逐漸變弱……” “第五塊表現為過渡區(qū)域,即原先的法拉第暗區(qū)……” 法拉第一邊觀察一邊敘述,語氣隱隱的有些顫抖。 雖然已經有了一些心理準備,大致能猜到實驗現象會比較有沖擊力。 但如今看到這排列分明的六塊區(qū)域,他的心中依舊遏制不住的冒出了一股復雜的情緒。 在12年前,他真的以為輝光管中只有一塊法拉第暗區(qū)而已…… 他就像一位魚汛期豐收的漁民,在某片灘涂抓到了一條鰻魚。 他大致能猜到那個方向的海里或許能找到更多的鰻魚,但他卻看上了另一個方向的墨魚群,于是放棄了這里。 沒想到隨著精度的提高,別說光線之后的‘深?!?。 連法拉第暗區(qū)這塊原先被他以為‘僅此而已’的灘涂附近,實際上都埋藏著一頭頭的野生大黃花魚…… 而另一邊。 看著瘋狂記錄著現象的法拉第等人,徐云的表情則依舊相對淡定。 他在后世不止一次的做過輝光實驗,對于現象本身其實依舊見怪不怪了。 而且實際上。 輝光放電過程中出現的區(qū)域不是六塊,而是七塊……或者說八塊。 其中第一塊叫做阿斯頓暗區(qū),它是陰極前面的很薄的一層暗區(qū)。 在原本歷史中。 它要到1968年的時候,才會由f.w.阿斯頓于實驗中發(fā)現。 在這塊區(qū)域中,電子剛剛離開陰極,飛行距離尚短。 它們從電場得到的能量不足以激發(fā)氣體原子,因此沒有發(fā)光。 緊靠著阿斯頓暗區(qū)的則是陰極輝區(qū)。 由于電子通過阿斯頓暗區(qū)后已具有足以激發(fā)原子的能量,因此在陰極輝區(qū)恢復為基態(tài)時,這片區(qū)域就發(fā)光。 后面則分別是克魯克斯暗區(qū)、負輝區(qū)、法拉第區(qū)域以及正輝柱區(qū)。 至于最后一塊沒被法拉第發(fā)現的區(qū)域嘛…… 它其實是兩個小區(qū)間的統(tǒng)稱,叫做陽極輝區(qū)和陽極暗區(qū)。 這兩個小區(qū)域形成的條件要求比較高,只有在陽極支取的電流大于等離子區(qū)能正常提供的電流時才出現。 因此它們在放電現象中,一般都不會被視作常見區(qū)域。 而在以上所有的區(qū)域中,最重要的是正輝柱區(qū)。 這塊區(qū)域中的電子、離子濃度約10^15~10^16個/m^3,且兩者的濃度相等,因此稱為等離子體。 實際上。 這部分區(qū)域對于輝光現象本身而言可有可無,在短的放電管中,正柱區(qū)甚至會消失。 但在衍生領域,這玩意兒卻sao的不行: 近代微電子技術中的等離子體涂覆、等離子體刻蝕,等離子體物理,核聚變、等離子體推進、電磁流體發(fā)電等尖端科學技術全都和它有關系…… 同時這些技術和正輝柱區(qū)的關聯不是那種稍微沾邊的邊角毛,而是實打實的基礎研究支撐之一。 當然了。 目前的法拉第等人還不知道這些區(qū)域在今后會造成何等大的影響——他們甚至連第七塊區(qū)域都沒被發(fā)現呢。 受時代視野的影響。 他們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些什么,又讓這個時代一百多年后的高考難了多少分…… 記錄好相關數據后。 法拉第、高斯和韋伯三人,便就地討論分析起了現象。 只見韋伯的目光緊緊盯著真空管,這位物理學史知名的倒霉蛋之一此時展露出了他敏銳的判斷力: “第一塊暗區(qū)要比第三塊暗區(qū)黑上許多……比法拉第暗區(qū)……還是要黯淡不少?!?/br> “但這一帶明顯被施加了電動勢,也就是說硬件設備、‘場’的強度都是一致的?!?/br> “那么出現暗區(qū)的原因,恐怕就剩下了一個……” 說到這里。 韋伯不由抬起頭,與法拉第、高斯對視一眼,異口同聲的說道: “能量!” 一旁的徐云聞言,目光微不可查的一凝。 輝光放電中會出現暗區(qū)的核心原因就是激發(fā)較小——如果拋開陰極暗區(qū)這個特例,其他三個暗區(qū)都可以說不怎么發(fā)生電離。 而這些帶電粒子之所以未激發(fā),就是因為電子的能量很低。 就像八支八支半一樣,撞擊的那段區(qū)域是亮區(qū),出來蓄力的那段便是暗區(qū)。 雖然能量和微粒激發(fā)之間還隔著十萬八千里。 但以現如今的科學認知,韋伯等人能想到能量這個層面,說實話確實很了不起了。 當然了。 除了韋伯等人本身的能力外,這其中很大部分原因要歸結于小牛: 正是因為他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雛形理論,才會讓韋伯這些后人能夠更加自由的去進行猜想。 隨后法拉第等人又對試管進行了測量和記錄,接著便開始了更為重要的一環(huán)…… 檢測這條射線的本質。 首先法拉第先走到試管邊上,按下了某個開關。 隨著開關的啟動。 一個原先被貼合在管壁內側的圓形小木片被放了下來,擋在了光線行進的光路上。 而隨著光路被擋,沒幾秒鐘,試管的右側便出現了一塊清晰的影子。 法拉第見狀,輕輕點了點頭。 試管的左邊是陰極,右邊是陽極。 二者之間加入小物體,影子出現在右側,便說明了一件事: 射線起源于陰極。 想到這里。 法拉第不由看向徐云,問道: “羅峰同學,肥魚先生有沒有給這束光線命名?” 徐云搖了搖頭: “沒有。” 法拉第見說沉吟片刻,又與高斯和韋伯對視了一眼,斟酌著說道: “既然如此,就先叫它陰極射線吧?!?/br> 徐云原先還擔心法拉第會說出什么sao名字呢,比如極光極霸啥的,聽到陰極射線后便放下了心。 至于這是歷史的慣性,還是法拉第恰好想到的名詞…… 這就不是徐云有能力了解的事兒了。 總而言之。 確定好光線的源點是陰極后。 法拉第的表情忽然一正,表情瞬間凝重了不少。 他放在身后的左手,甚至極其隱蔽的抖動了幾下,只是任何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一幕。 隨后他面色嚴肅的轉過身子,對基爾霍夫說道: “古斯塔夫,加外部場吧?!?/br> 第296章 推開微觀世界的大門! “古斯塔夫,加外部場吧?!?/br> 聽到法拉第的這番話。 一旁的基爾霍夫立刻走到桌子的另一側,取出了兩塊電極。 這兩塊電極均為金屬材質,不過看不出具體的金屬種類,總之不是鋅就是鋁。 它們的大小有些類似后世的平板電腦,厚度約有兩指寬,外部還連著一些導線。 眾所周知。 有關陰極射線的研究,其實是個時間跨度很長的項目。 在1858年普呂克發(fā)現了陰極射線后。 一直要到1879年初,克魯克斯才會確定它帶能量的性質。 接著還要再過十多年,才會由jj湯姆遜公開它的本質。 但如今卻不一樣。 徐云雖然沒有把陰極射線的所有秘密都一次性揭開,但很多關鍵性的思維節(jié)點他已經藉著‘肥魚’的身份告訴給了法拉第。 因此法拉第可以很輕松的直接省略一些無意義的時間,將實驗的效率達到最大化。 例如從復雜的性質研究,直接跳到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