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節(jié)
徐云下意識便是一愣。 按照他原本的判斷。 高斯或許會像自己此前與田浩所交談時一樣,說一些比較勵志的雞湯——也就是我不相信命運之類的嘴炮,以此來煽動自己的情緒。 到時候說不定自己腦袋一熱,就會沖動性的許下某些承諾。 但沒想到…… 高斯居然說出了這么一段霸氣的話? 但與此同時,徐云也發(fā)現…… 高斯說的這些話,好像也真沒啥問題? 要知道在后世,以高斯為名開頭的定理便不下百個——雖然其中有不少其實是為了紀念高斯而賦予的‘高斯xx定理’,但也依舊有相當部分是由高斯親自歸納總結出來的。 他在讀書的時候被一位貴族子弟輕視,所以就搞出了近代數學這門科目,并且長期把古典數學壓著揍。 在數學族譜網站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上可以看到。 高斯目前有96947個數學徒子徒孫,與他同名的某華夏女演員表示壓力很大…… 數學界有句玩笑話,叫做‘黎曼是高斯用來發(fā)表不滿意成果時使用的筆名’。 這句話雖然是個純純的笑談,但也足以見得高斯在研究成果方面的恐怖了。 同時呢。 高斯更為驚人的不是他的生前成就,而是他死后遺留下的那些手稿。 歷史上最高產的數學家應該是歐拉,不過手稿質量最高的則無疑是高斯——保羅·厄多斯是近現代人物就不討論了。 高斯去世于1855年,但哪怕到了2022年,數學界依舊在研究著高斯的手稿。 比如2014年菲爾茲獎曼紐爾·巴爾加瓦的工作,就是閱讀高斯《算術探索》中二次型有關的章節(jié)而受啟發(fā)而做出來的。 這事情被曼紐爾·巴爾加瓦發(fā)在了數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上,d/10.4007/annals.2015.181.2.4。 因此對于高斯而言。 他確實有資格說出‘我就是奇跡’這種話。 甚至若非他是教徒,說不定奇跡二字就會換成數學上帝了。 不知為何。 徐云莫名又想到了老蘇。 同樣是人生末年,同樣是執(zhí)著于星空,但老蘇和高斯的性格卻截然相反。 其中固然有時代不同而導致的認知壁壘,不過更多的或許是東西方文化導致的性格差異吧。 東方講究婉約內斂,西方相對肆意張揚一些。 徐云說不上哪種性格更好哪種更壞,但有一點他必須要承認——他有點被高斯說動了。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挑戰(zhàn)史,也是一部從無到有的開拓史,華夏更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誠然。 2022年都發(fā)現不了的東西,對于1850年來說確實很困難。 但這句話不是絕對的。 它并不是代表2022年發(fā)現不了的東西,1850年就一定發(fā)現不了——二者實際上沒有必然的聯系。 就像此前介紹過的一件事。 如果改變某些望遠鏡的光路原理。 那么1800年的望遠鏡足以見到180個天文單位之外,+12.6視星等以下的星體。 而后世預估的、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的近日點大約是250-300億公里,理論上符合天文望遠鏡的極限觀測距離。 加上此時還有高斯,還有黎曼,還有小麥…… 或許…… 真的可以一試? 想著想著。 徐云的心緒也微微蕩漾了起來。 縱觀過去的所有副本,他主導過不止一次跨越時代的cao作。 比如小牛副本中的色散現象、無窮小級數、番茄醬的研制等等。 比如老蘇副本中的電解、水銀望遠鏡甚至飛機。 又比如如今小麥副本中的光電效應、冥王星的觀測…… 但說實話。 以上所有cao作雖然難度不一,但無論是哪一樁哪一件,徐云其實都是了然于胸的。 也就是他心中有數,知道自己肯定能成功——再不濟也有補救方案。 這并非因為他能夠運籌帷幄,而是因為后世有各種各樣的范本供他選擇。 但這一次…… 后世沒有任何數據上可以供他借鑒的資料,屬于一次完全沒有把握的嘗試。 但正因如此,才更有意思,不是嗎? 想到這里。 徐云眼中閃過了一絲決斷。 只見他深吸一口氣,抬起頭看向高斯,說道: “高斯教授,不瞞您說,肥魚先祖確實在天文觀測領域留下了一些有用的東西……” 唰—— 話音剛落。 高斯便一個閃身來到了徐云面前,絲毫不見此前行將就木的模樣,目光炯炯的盯著他問道: “羅峰同學,你是說真的?肥魚先生真的留下了一些東西?” “……” 徐云嘴角一抽,干巴巴的點了點頭: “當然是真的?!?/br> 高斯連忙追問道: “都有什么?” 徐云斟酌片刻,轉過身子,指著外部的‘多多羅’望遠鏡說道: “首先就是對天文設備的優(yōu)化,肥魚先祖設計了一張圖紙,能夠讓天文望遠鏡的成像效果更加明顯。” 高斯表情微微一愣,脫口而出道: “優(yōu)化?” 徐云點點頭,拿起筆和智障,畫了個草圖: “肥魚老祖學究天人,經過長期的嘗試,他發(fā)現了一種在不改變材質和口徑的情況下,增加望遠鏡觀測效果的光路組合?!?/br> “這套組合需要一副極大的主鏡和球面鏡,并且還要配備多個鏡坯單元。” “因為它需要在內部核心區(qū)域鑿開比較多的孔洞,所以肥魚咸魚把它取名為‘安樂方案’?!?/br> 高斯聞言接過紙張,認真的觀看了起來。 結果剛看了沒多久。 他的嘴中便發(fā)出了一聲輕咦。 徐云繪制的這張圖與標準的反射式望遠鏡有些不同,例如它增加了一個平場透鏡,把焦面了改成平面。 又例如內部增加了許多六角形鏡片,似乎需要許多次反射才能成像一般…… 沒錯! 看到這里,想必有部分同學已經猜到了。 徐云給出的設計圖紙,正是施密特望遠鏡的原理圖像。 當初的1100副本中,由于北宋年代的生產精度水平有限,他只能拿出第一代卡塞格林這種比較老舊的組合。 但眼下可是1850年,科技水平遠非1100年可比。 并且由于世界線的變動,工業(yè)生產水平甚至接近了1900年。 如此一來。 徐云便直接拿出了施密特望遠鏡的示意圖。 施密特望遠鏡出現的時間是1931年,由德國光學家施密特所發(fā)明。 它被修改優(yōu)化了部分光路圖,從而達到了光力強,可見范圍大,成像質量好的效果。 后世許多天文臺使用的也都是施密特望遠鏡,例如邁克·布朗團隊就是靠著它發(fā)現的鬩神星。 雖然后世的施密特望遠鏡增加了主動控制系統(tǒng)以及cdd精篩模組,但實際上這些設備主要在于篩星,對于成像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總而言之。 施密特望遠鏡堪稱射電望遠鏡發(fā)明之前,天文界反射式望遠鏡的天花板。 施密特望遠鏡球面鏡焦面上各處的像點都是對稱的,而這恰好是球面的高斯曲率的范疇——從這個定理的命名上不難看出,它的總結者正是面前這個小老頭。 因此只是匆匆看了示意圖幾眼,高斯便眼前一亮: “好想法!雖然對玻璃底片有一定的要求,改正鏡的加工也比較困難,但這成像效果……” 高斯像是后世和尚念經似的,左手食指中指不停與大拇指觸碰。 很快,他便簡單心算出了視像的優(yōu)化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