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氏族 第315節(jié)
趙七月正色道:“派王極境回東京,主持中原戰(zhàn)局!” 此言一出,眾皆愕然。 在大家的認識中,皇帝逃了,汴梁便是丟了,中原戰(zhàn)局已經崩壞,接下來只能想辦法補救、收拾殘局,但聽趙七月的意思,顯然對方并不這樣看待。 “胡鬧!” 皇帝發(fā)出一聲喝斥,“元木真在汴梁,現(xiàn)在讓人回去就是送死,哪有什么主持戰(zhàn)局的說法?休要再胡說!” 眾權貴都是點頭不跌。 趙七月卻沒有就此作罷,當著眾人的面,與皇帝針鋒相對起來:“妾以為,元木真不會呆在汴梁,他至少還要去一個地方。” 這話讓皇帝更加困惑,也引起了他的興趣:“何處?” 趙七月眉眼肅殺的說出了兩個字:“晉陽。” “晉陽?”皇帝怔了怔,旋即反應過來,北胡大軍久攻井陘關不下,對河東軍是無可奈何,這顆釘子元木真沒道理不去拔掉。 而他一旦出動,自然不是去井陘關陣前,而是像來汴梁一樣,直取河東心臟之地。 只要能在晉陽滅殺趙玄極,震懾全城,晉地自然軍心大潰,不復能守,元木真不去大軍陣前,也能決定戰(zhàn)局。 “依皇后娘娘的意思,晉陽能......守?。俊睂O康覺得這是癡心妄想。 但從國戰(zhàn)全局說,如果這個妄想能夠成真,趙玄極能夠擋住元木真,那就是莫大的幸事,他心存奢望,不能不問。 趙七月道:“可以一試?!?/br> 皇帝默然不語。 晉陽有王極境后期的趙玄極,如果說大齊還有人能都擋住元木真,那也只有這位鎮(zhèn)國公??稍诨实劭磥?,就算是王極境后期,也無法抗衡天人境分毫。 “陛下,汴梁附近有數(shù)十萬大軍,丟失不起,若是數(shù)十萬兵甲都成了北胡的,我們想要再湊齊這些軍備,不知道要耗費多少銀兩、時日?!?/br> 趙七月繼續(xù)道:“而且中原一旦失陷,大局崩塌,只怕我們也沒有時間,再去積累這些軍備符兵。無論如何,汴梁不能就這么放棄,必須要再守一次。 “當初朝廷棄燕平,是因為北胡優(yōu)勢兵力兵臨城下,我們無法滅殺數(shù)十萬北胡悍卒與大量軍中修行者,但這回汴梁有數(shù)十萬王師,兵力占優(yōu),故而可戰(zhàn)!” 趙七月最后這句話,解釋了當初離開燕平前,皇帝沒有拿出傳國玉璽的原因:傳國玉璽能對付頂尖強者,卻對付不了數(shù)十萬北胡將士。 皇后的話很有道理,眾人都很贊同,但有一個前提。 如果趙玄極擋不住元木真——目前看來這是肯定的,那么無論哪個王極境回去,都是找死。 這有什么意義? 誰愿意去? 皇帝看向皇后,徐徐道:“皇后覺得,誰該回汴梁?” “只有一個人該回去?!?/br> 趙七月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那就是妾身!” 第三七六章 抉擇(3) 皇帝不說話了。 所有人都不說話了,他們不可思議的看著皇后。 他們無法理解皇后想要送死的意圖。 趙七月接下來的話,解答了眾人的疑惑:“陛下,今日之戰(zhàn)不利,大齊軍心民心震動,要想收拾天下人心,就必須付出代價。 “臣妾身為大齊皇后,愿意回汴梁城,為大齊死戰(zhàn)不退!” 大家聽到這里,都是恍然大悟。 然后皇帝再度沉默了。 所有人都沉默了。 與此同時,他們看趙七月的眼神,就只剩下衷心的敬佩。 顯然,趙玄極是擋不住元木真的,那么趙七月回汴梁城,就是去送死。 為什么一定要回去送死? 因為今日皇帝敗了。 皇帝威嚴大損,失去舉國大部分軍民的敬畏信任,已經是必然。 雖然就在剛剛,君臣達成了不怪皇帝、皇帝威嚴如舊的共識,但這只是他們這群權貴愚弄人心的權術,是為了安定天下人心的官方說辭,糊弄普通人可以,聰明人難道也會相信? 敗了就是敗了,事實擺在那里,怎么粉飾都沒用。 這個時候,皇后慷慨赴死,才能重振舉國人心。 因為這至少說明,在國家危難時,作為皇朝主人的皇帝與皇后,并不貪生怕死,并不是只知道指揮將士與百姓去拼命,而是自身都不吝死戰(zhàn),不惜一死! 這股悲壯奮戰(zhàn)之情,會激發(fā)很多齊人以死報國的決心。 戰(zhàn)陣之上,主將用命,將士自然人人爭先,一國之中,帝后敢死,則舉國上下必會有無數(shù)人甘愿捐軀。 退一步說,萬一趙玄極擋住了元木真,那么有皇后替皇帝坐鎮(zhèn)汴梁,為江山社稷奮戰(zhàn)不退,同樣能激勵天下人心,還可以掩蓋皇帝再度出逃的事實。 趙玉潔在一旁怔怔望著趙七月,心潮激蕩,眼神數(shù)變。 她也沒想到,趙七月會做出這種選擇。 這才是跟蒙赤一樣的勇氣! 她自認辦不到。 既然自己辦不到,那就說明是愚蠢的選擇。 趙玉潔很快就自認為想通了其中的奧義:趙七月這是想要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皇帝對趙氏更多的信任與倚重。 反正趙七月也要被廢了,還不如趁這個機會拼死一搏,落個好名聲,贏得天下人的敬重。 想到這里,趙玉潔心里平衡了許多,剛剛矮人一頭的感覺立馬消失了。 “朕......”皇帝望著被他冷落了多年,差些就要廢掉的皇后,半響說不出話來。 他自認沒有蒙赤一樣舍身取義的決心,也不認為皇帝需要這樣的決心,作為皇朝之主,他只需要知人善任、賞罰公正,自然就有無數(shù)人愿意為他赴死。 但他怎么都沒想到,身為皇后的趙七月,竟然肯為了大齊皇朝,為了他宋氏江山,為了他這個皇帝,甘愿舍棄母儀天下的尊榮,去沙場戰(zhàn)死。 這讓皇帝既自慚形愧、惱羞成怒,又頗覺自豪、感動不已。 末了,皇帝像是下定了決心,重重一甩衣袖:“朕不能讓皇后去!朕與你本是一體,休戚與共,怎能讓你獨涉死境?朕絕不同意你去!” 眾人聽了皇帝這話,俱都反應過來,連忙向著皇后拜伏于地,泣淚道:“臣等絕不能讓皇后娘娘涉險,臣等愿意代勞!” 這不是真的不讓皇后走,而是想讓皇后在臨走之前感動一些,這樣赴死的時候就能堅定一些,不要事到臨頭猶豫了,鬧成了笑話,讓皇帝面子不好看。 趙七月當然知道這些人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剛進宮那會兒,她一定會因為皇帝的舉動寒心。那時她對皇帝有愛慕之情,是想做一個好皇后的。 但這么多年下來,她對皇帝的心早就涼透了。 所以她無所謂對方是什么態(tài)度。 再者,她回汴梁,本就不是為了皇帝,也不是去送死的。 就在趙七月準備啟程的時候,一眾王極境中,竟然蹦出了一個人,愿意跟她同歸汴梁:“孫康愿意追隨皇后娘娘,同回汴梁,為大齊做最后一戰(zhàn)!” 眾人詫異之下,不由得向孫康看去。 皇后愿意赴死,他們還能勉強理解,為皇朝為皇帝,都有身份決定的大義在。但孫康也愿意赴死,就讓他們無法理解。 見孫康面色堅決,身有慷慨悲歌之氣,仿佛不懼刀山火海,各個王極境修行者的詫異之情,不禁被憤怒所替代。 大家身份地位差不多,孫康不懼一死,他們也理應如此,現(xiàn)在孫康表明了決心,他們若是不跟上,顏面往哪里放?是不是對皇帝不如孫康忠心? 可要讓他們跟上,也去汴梁送死,他們又斷然不肯。 孫康一下子把他們置于兩難之境,他們如何能不憤怒? 之前看孫康跟皇帝一唱一和,他們還以為孫康只是陪皇帝唱戲,現(xiàn)在孫康如此舉止,倒像是他之前的言行都是發(fā)自內心的忠義所為,這就讓眾人倍覺別扭。 “孫將軍也要去?”皇帝同樣感到意外。 孫康悲憤道:“回稟陛下,自山海關被破,家族罹難,臣便只想跟北胡蠻賊不死不休! “如今國家危殆,中原亟需王極境主持大局、穩(wěn)定人心,皇后娘娘雖然修為高絕,但若是只有一人,中原亂局只怕會讓皇后娘娘累得吐血。 “我孫氏在山海關沒能守住大齊國門,已經成了眾矢之的,世人皆辱我罵我恥我,此番中原正值用人之際,孫康愿意舍命一搏,如此既能效忠陛下,又能匡正我孫氏家聲!” 在場的權貴強者們,聽到孫康這么說,都是恍然大悟,心里舒坦不少。 既然孫康是為了給家族雪恥、重振家聲去的,那么他們的家族沒有給皇朝丟臉,沒有被人戳脊梁骨,沒有失去立足之地,自然也就不必跟著了。 這理由很充分,跟他們忠不忠于皇帝沒關系。 趙七月瞥了孫康一眼,深邃的眼眸里除了一絲認可,再沒有任何明顯的情緒。顯然,在皇后心目中,能夠為了家族不惜己身的,都算得上是一條好漢。 最終,在皇帝與眾人的目送下,趙七月帶著孫康踏上了北歸東京的道路。 ...... 晉陽城外,行人如織,車馬簇簇,熟人駐足攀談,商旅吆喝買賣,間或有官吏將士策馬而過,也都是緩速而行,不曾驚擾沖撞了誰。 一座簡單卻干凈的茶棚里,走進了風塵仆仆的爺孫兩人。 須發(fā)花白還有些亂糟糟的老人,布衣破衫腰身佝僂,背著一個長長的匣子,懷抱一把破舊的二胡,像是個賣藝說書的落魄江湖客。 捻一根桃花朵朵的桃花枝,跟在老人身后的小姑娘,正值豆蔻年華,生得粉兒桃腮漂亮可人,勝過世間最精致的姿娃娃,尤其一雙水亮的大眼睛,轉動間飽含靈氣。 跟好似吃了一輩子苦,還有八輩子苦要吃的老人不同,小姑娘穿的是材質講究的綢緞衣衫,別的不說,僅是點綴雙馬尾的珍珠頭飾,就一定價值不菲。 茶棚里的年輕伙計,看到這爺孫倆,還以為是主仆二人,連忙殷情的招呼小姑娘落座,詢問對方要吃點什么,并且非常熱情的介紹鋪子里的點心。 說什么別看這茶棚簡陋,在南城門外這一帶,絕對是享有盛名的,究其原因,就是老板娘做的點心分外受歡迎,連城內錦衣玉食的員外老爺們,都經常打發(fā)下人來購買。 只不過老板娘每日做的點心都只有那么多,尋常想買都得排隊,今兒老板娘起得晚,點心出的慢,現(xiàn)在剛好還有,實在是這位千金小姐的運氣。 一路走來,一直在甩著桃花枝自娛自樂的小姑娘,聽到伙計熱情洋溢的講說,手里的桃花枝不甩了,到處亂瞟看稀奇的眸子不轉了,微微張大的櫻桃小嘴里,就快要流出哈喇子而猶不自知。 仿佛魂魄已經被勾得出了軀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