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軍閥 第403節(jié)
崇禎帝看了沉默不語的王承恩一眼,有些不滿的哼了一聲,隨后說道:“劉衍呢,他不是回京了嗎,為何不入宮見朕?” 王承恩說道:“老仆派人去問過,劉閣老說是在忙于制定新策,說是要增稅,對官員和富人增稅?,F在恐怕在于財政部尚書岳明、商務部尚書宋公明商議此事?!?/br> 崇禎帝眉頭緊鎖,說道:“看來,劉衍又要捅馬蜂窩了!” 與此同時,在內閣官署內,劉衍、岳明、宋公明三人正在商議著什么。 “財產稅?” 宋公明和岳明對視一眼,二人心中都被劉衍的這個想法給嚇住了。 這是要向全天下的富人、官吏下刀子,誰會同意? 劉衍則是解釋道:“這次去南京,讓本公意識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官吏幾乎是十官九貪,如果本公一味的落實新政,那么別的不說,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官吏就要被拿下九成!” “到時候誰去治理地方,誰去維護大明的正常運轉?” 劉衍很是無奈的說道:“本公也想一舉將天下的貪官全部罷免,可現實卻不容這樣,本公必須要面對現實:只要各地官吏支持新政,同意財政部核查財產,本公就認可他們現在的財產是正當合法的!” 這就是岳明、宋公明的震驚之處了。 劉衍此番要征收的財產稅,就是要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吏主動上報自己的財產,不管財產數額多少,是何種來源,只要在截止時間之前主動向朝廷申報的,在財政部聯合國防軍各部核查之后,都會向其征收一筆,總金額三成的財產稅。 只要朝廷官吏交了這筆錢財,剩下的七成就是合法的。 當然,當這些官吏去世之后,其子女想要繼承財產,還要再交一筆總金額三成的財產稅,后代依此類推,就好像是漢武帝的推恩令一般,逐代削減那些官吏的財產。 而且,一旦這些官吏為了彌補自己的損失,加倍搜刮百姓的話,也沒有那么容易,只要新政在各地落實,督察部、刑部、公訴部在各地都設立了獨立于各地官府的衙門,再加上軍情部對內的監(jiān)控,劉衍便有信心能夠將貪腐控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此時岳明說道:“朝廷的那些官吏有機會將自己貪墨的錢財洗白,一定會爭先恐后的向朝廷報備的,同時朝廷可以拿這些錢糧去賑濟百姓、發(fā)展民生,也可以有效的安撫百姓,一舉兩得?!?/br> “只是下官有個擔心,那些官吏會不會怕朝廷秋后算賬,所以一開始都會觀望?” 劉衍點頭說道:“觀望是一定會的,所以朝廷十五部的官吏要帶頭,京城官吏也要第一批完成報備,違令者革去官職!” “各地官吏見京官報備之后沒事,便會爭先恐后的向朝廷報備了?!?/br> 岳明點頭說道:“既然這樣,那下官就將這些細則完善一下,形成一個題本,交內閣審議通過好了?!?/br> “嗯?!?/br> 隨后劉衍對宋公明說道:“商人和地方的士紳、豪強也是如此,必須在限定期限內完成報備。不過報備之后并不需要繳納財產的三成,只是在子嗣繼承家產的時候,要向朝廷繳納三成的財產稅。” “是?!?/br> 宋公明說道:“關于商賈、士紳、豪強的細則,下官會詳細擬定?!?/br> 隨后劉衍又補充道:“不管是官員還是商賈、士紳、豪強,繳納財產稅都是有一個金額限度,官員是家財五千兩以下的不用繳納財產稅,商賈、士紳、豪強是家財五萬兩以下不用繳納。” “是。” 其實劉衍一開始是計劃仿效后世的辦法,采用階梯扣稅的細則,家財越多,累計繳納的財產稅就越高,家財越少,繳納的比例就越低。 只是這樣一來具體的cao作就太過復雜了,以現在大明帝國的行政效率,以及廉潔程度來看,即便新政全面推行完畢,也無法將這套過于細化的財產稅cao作做好。 所以劉衍只好直接簡化,不管財產多少,只要超過了征收限度,便一律是三成。 隨后劉衍與岳明、宋公明帶著財政部、商務部的官吏忙碌了幾天,為新政再填一條。 當劉衍拿著財產稅征收的方略來到御書房的時候,崇禎帝正在翻看此前內閣上報的奏章。 “劉閣老坐吧?!?/br> “謝陛下?!?/br> 崇禎帝放下手中的奏章,說道:“目前新政已經在北直隸、山東、宣府、山西、河南、南直隸、四川全面鋪開,各地的流民數量大大減少,朝廷的歲入也開始增加,這些都是劉閣老的功勞,朕是看在眼里的。” 劉衍謙遜了一番,然后便拿出了財產稅的方略,說道:“這便是臣聯合財政部、商務部擬定的財產稅方略,請陛下過目?!?/br> 崇禎帝看過之后,問道:“如此,朝廷可增收多少?” 劉衍說道:“財產稅除了官員的首次報備的時候會收取一筆之外,剩下的時候只有官員、商賈等富人家業(yè)傳承的時候才會收取,所以每年增收多少,確實不好統(tǒng)計?!?/br> “不過臣估計,光是我大明上下官吏報備收取的金額,就絕不會少,經內閣估算,朝廷至少可收取白銀三萬萬兩!” “多少!” 此時崇禎帝已經全完沒有了帝王的風范,直接站了起來,大聲叫嚷著。 王承恩也是瞪大了雙眼,一副要吃人的樣子。 其實這并不是劉衍在信口開河,按照吏部的底檔,眼下大明先不說地方,只是京城朝廷的官吏,就有八百八十二人,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京城中八、九品等未入流的官吏,都還沒有統(tǒng)計在內。 而地方上呢? 按照吏部的檔案記載,賬面上的文官數量為兩千四百四十五人。加上各地的衛(wèi)所兵將,這個數字恐怕要翻一倍。 如今在吏部賬面上的大明文官武將至少有八千二百一十七人,以劉衍對大明官場的了解,這個數字肯定是有水分的,各地實際的官吏人數至少要再上浮三成,就按照一萬一千人計算好了,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 然后就是按照財產在五千兩以下官吏占兩成,僥幸蒙混過去的官吏占一成計算,以這幾次抄家的經驗來看,大明官吏家中有十幾萬兩銀子是“標配”,只多不少,暫且按照十五萬兩計算好了。 如此算下來,三成的財產稅,朝廷便可以收取至少三億四千六百五十萬兩! 一開始劉衍聽到內閣計算出這個數字的時候,也是嚇了一跳,大明竟然有這么多的銀子? 可是轉念一想,自從大明隆慶開關之后,大明出產的絲綢、瓷器、茶葉、手工品就暢銷海外,哪怕后來朝廷再度禁海,可是民間走私、朝廷官營的海外貿易始終沒有斷絕。 可以說自從隆慶開關之后,大明的對外貿易就一直是貿易順差。按照史料記載,到了天啟、崇禎兩朝的時候,甚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都流入了大明! 只是這些數額巨大的白銀都流進了官商集團,裝進了豪強、士紳的荷包里,大明朝廷并沒有分到多少利益,這也間接造成了明末朝廷的財政困境。 所以大明并不是沒錢,相反還非常的富有,富有得超出劉衍的想象,在大明官商集團的錢庫里,至少有幾億、甚至是幾十億白銀,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于是面對崇禎帝和王承恩的驚詫,劉衍說道:“陛下沒聽錯,是至少三萬萬兩白銀!只要財產稅連同新政推行下去,今后至少十年之內,朝廷都不會再為錢糧而困頓了?!?/br> 崇禎帝聽完之后頹然的坐下,然后咬著牙憤恨的說道:“朕準奏了!劉閣老就放手去干,替朕,將他們貪去的銀子拿回來!” 第五百七十五章 民意 以劉衍為首的內閣擬定了增加財產稅的奏議,崇禎帝直接朱批準奏,朝野上下為之震動,京師內外的文官武將盡皆駭然。 同時,以財政部、吏部為主,聯合下達了正式的公文,命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官吏向朝廷稟報自己的財產,同時派往各地的巡視組、國防軍兵馬也會對各地官吏的實際情況進行查驗。 當然這其中肯定因為此時的交通、效率等問題,不可能將大明所有文官武將的財產情況查明,但是劉衍也要大力推行下去,只要能開這個頭,并且將這一制度執(zhí)行下去,就是勝利。隨著大明朝廷執(zhí)政效率的不斷提高,隨著新政在各地的落實,隨著各地駐防軍的建立,財產稅的征收將會越來越完善。 與此同時,劉衍還拿出了一份免除百姓苛捐雜稅的方略,并且還準備免去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百姓以往十年的積欠。 反正現在大明國庫充盈,免去這些本就征收不上來的賦稅、積欠,也無損于大局。 對此,崇禎帝自然同意,大筆一揮直接朱批準奏。 轉眼到了十月底,西北巡視組對山西的新政、軍改落實已經完成,在國防軍第九軍將士的護送下,已經進入了陜西境內,開始對陜西各地新政、軍改的落實情況進行核查。 而西南巡視組在河南的核查也基本進入了尾聲,只是因為河南的情況比較嚴重,如今已經是一片白地了,所以西南巡視組暫時還沒有離開河南,需要在河南繼續(xù)安撫百姓、賑濟各處。 西南巡視組的下一站并不是四川,因為根據軍情部提供的情報,目前四川總兵官秦良玉和副總兵馬祥麟落實軍改之策非常得力,目前已經將四川衛(wèi)所兵裁撤了數萬,成效斐然。 而四川巡撫陳士奇被劉衍一頓斥責之后,也一改之前拖延的做派,開始認真做事,新政的落實情況進展也很大。 所以劉衍在得知消息之后,便將西南巡視組的下一站改為了湖廣道。 至于南方巡視組,此時還在南直隸,畢竟南直隸地位特殊,必須要先將南直隸的新政、軍改措施落實完好,然后再前往江南各省。而劉衍給南方巡視組定的下一站,是浙江道。 最讓劉衍放心的,便是巡視北直隸、山東兩地的巡視組,目前已經完成任務回京,北直隸、山東的軍改已經全部落實完畢,新政也已經全面鋪開,這兩地的百姓受益匪淺,兩地的府衙也完成了改革。 四個巡視組都有不同程度的進展,對此劉衍心中踏實了不少,至少局勢在朝著好的一面發(fā)展。 不過隨后劉衍便收到了一個令人詫異的消息。 新政之中稅改的政策發(fā)布下去之后,朝廷免除了許多的賦稅,為天下百姓減輕了負擔。 劉衍原本以為自己的稅改會得到天下百姓的擁護,至少也能獲取一波民心。 可是吳國金帶來的軍情部搜集到的情報顯示,竟然有不少地方的百姓開始抵抗稅改,如今的局面是,各地的巡視組不但要面對各地士紳、皇族的抵抗,還要面對亂民的抵抗。 “這樣的民意是怎么回事?” 劉衍想不明白,為百姓免稅,百姓竟然還不領情,反而開始鬧事?難道大明的百姓也像后世美麗國的那些反智人口一樣,不知道好歹嗎? 于是劉衍將軍情部搜集的情報都命人取來,仔細查看、核對,終于從其中發(fā)現了一絲端倪。 如今各地發(fā)生抗稅事端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浙江、江西、湖廣三道,而且都集中在杭州府、臺州府、荊州府、常德府等大城周邊。 按照道理來講,這些大城附近的百姓都會比邊遠地方的百姓富有一些,怎么會反對稅改之策? “這是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了??!” 劉衍雙眼冒出一絲精光,此時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之處。 這些地方的所謂百姓其實并不是自耕農,而是依附在各地士紳,甚至是各處皇族、官吏名下的佃戶! 這些佃戶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完全仰仗豪門大戶的鼻息生活,因為這個原因,那些佃戶根本沒有自己的主見,自己依附的家族說什么,那就盲從什么,根本管不了是非曲直。 “民意?看來這是大明版本的綁架民意??!” 劉衍心中感慨了一番,隨即便開始思考對策。 對于那些反對稅改的佃戶百姓,劉衍自然不可能直接出兵鎮(zhèn)壓,于是便將軍情部尚書吳國金找來。 “拜見閣老!” 魯國公府邸內,劉衍在自己的書房見到了吳國金,稍稍寒暄了幾句之后,便對吳國金說道:“各地反對稅改的事情平息下去了嗎?” 吳國金說道:“暫時掀不起什么風浪,只是那些反抗稅改的百姓太煩人,今日鬧一通,過兩日再鬧一通,好像是存心在與官府僵持著?!?/br> 劉衍冷笑一聲,說道:“那是自然,畢竟背后指使之人絕不會讓稅改之策平穩(wěn)落地的?!?/br> 吳國金微微皺眉,頓時明白了劉衍話中所指,說道:“屬下明白了,這就調集人手到各地去明察暗訪。” 劉衍說道:“嗯,明白就好,事情一定要辦得隱秘,要查出背后指使之人,在具體名單確定下來之前,此事不可外泄,除了本公之外,不要讓朝廷其他人知道?!?/br> 吳國金抱拳說道:“閣老放心,此事屬下安排南鎮(zhèn)撫司指揮使姚廣明親自去辦?!?/br> “好?!?/br> 八天之后,湖廣道荊州府治所,江陵城。 江陵城為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國都"郢",從春秋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先后有三十四代帝王在此建都,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都。 自漢朝起,江陵城長期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荊州"專稱江陵。 江陵也是一處人杰地靈的所在,出過楚莊王、屈原、孫叔敖、岑文本、岑參,以及本朝名相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