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87節(jié)
遼東都司制造的一樁樁慘案被揭露出來,兵部聽得直吸冷氣,五軍都督府也開始憤怒,內(nèi)閣譴責(zé),六部更是跳出來彈劾,好好一頓飯,成了菜市場般的批判大會。 朱允炆皺眉,看向眾人:“楊都指揮史當(dāng)真如此放縱軍紀(jì)?” 徐輝祖揉了揉臉,放縱不放縱,皇上你還會不清楚,他們可是奉了你的旨意去犁庭掃xue的。不過為了配合,還是站出來承擔(dān)責(zé)任:“皇上,地方都司失職,便是五軍都督府失職,還請皇上降罪。臣請皇上選派官員調(diào)查東北之事,若楊都指揮史如此暴行,應(yīng)押解至京問罪?!?/br> 禮部尚書陳性善是真的彈劾:“楊文無道,必損天和?;噬袭?dāng)下旨意,立即調(diào)回楊文,審問其是否違背軍紀(jì),放縱軍紀(jì)?!?/br> 鐵鉉看了一眼不開竅的陳性善,他難道不清楚朱允炆想要的是東北的土地,不是東北的女真? 猛哥帖木兒見朝臣支持,指責(zé)楊文的聲音越來越多,連忙拉著女真各部首領(lǐng)附議。 朱允炆沒有推辭,看向鐵鉉:“命令遼東都司停止征戰(zhàn),調(diào)楊文、華聚、毛整返回京師,配合調(diào)查。另外,調(diào)盛庸暫領(lǐng)遼東都司,安撫女真各部。” 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等人欣喜不已,連連稱贊朱允炆圣明。 解縉看著這一群喜笑顏開的女真首領(lǐng),很是贊同他們的觀點——朱允炆圣明。 朱允炆只是說調(diào)楊文等三人回京,可沒說解除了他們的官職,也沒說審訊,只是配合調(diào)查。再說了,從京師到遼東,八百里加急都需要半個月以上,現(xiàn)在走正常渠道,一個月送過去信也是有可能的。 楊文發(fā)來文書,庫頁島已在控制之下了,基本戰(zhàn)斗基礎(chǔ),剩下的就是處理殘兵敗將,給他一個月的時間清理,等文書到了,東北戰(zhàn)事早就結(jié)束了。 既然仗打完了,楊文、毛整、華聚等人也該回京師述職、匯報情況了,現(xiàn)在不過是換了個借口,讓他們回來罷了。 朱允炆笑得很開心,還不忘安撫:“你們放心,只要臣服大明,聽從朝廷調(diào)遣,就是大明子民。朕不會傷害大明子民,也絕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大明子民。” 阿哈出安心了,猛哥帖木兒放心了,其他女真首領(lǐng)也滿意了,一個個吃飽喝足,回會同館睡覺,但朱允炆沒有休息,而是與內(nèi)閣、兵部、五軍都督府商議東北問題。 楊士奇進言:“皇上,楊都指揮史行兵神速,只用了三個月便肅清了東北大部野人女真所部,將兵力進駐庫頁島。然土地雖得,東北地廣人稀,人口極度匱乏,不利長治。臣請?zhí)崆皽?zhǔn)備移民關(guān)外之事?!?/br> 鐵鉉有些擔(dān)憂:“現(xiàn)已是六月,即便是動員移民,仍需要半年以上時間,若匆促行事,恐會累傷百姓?!?/br> 楊士奇贊同,轉(zhuǎn)而言:“所以應(yīng)借鑒山西移民經(jīng)驗與不足,提前籌備移民事宜,規(guī)劃百姓居所,打造房屋,籌備木料,調(diào)配棉花、糧食、農(nóng)具等物資?!?/br> “拎包入住嗎?” 朱允炆喃語。 解縉聽到,詢問:“皇上,何為拎包入???” 朱允炆錯愕,笑著解釋:“朕的意思是,百姓只要帶著簡單的包裹,抵達地方后可以直接入住,無需再購置其他物資等。楊士奇說的是,移民東北,事關(guān)關(guān)外長治久安,事關(guān)東北黑土地大糧倉,應(yīng)盡早準(zhǔn)備移民事宜,不可耽誤,著令戶部與地方布政使司,全力配合?!?/br> 眾人領(lǐng)命。 朱允炆略一沉思,繼續(xù)說:“此番移民東北,在山海關(guān)以東,就叫闖關(guān)東移民計劃吧?!?/br> 闖關(guān)東! 東北人骨子里就有著一股闖勁,這股勁頭不就是當(dāng)年闖蕩風(fēng)雪鑄造出來的脊梁。 朱允炆并不想要迎合“東北半山東”的話,但適合規(guī)模移民北上的,真的只有山東這個人口大省了,不說其他的,就說一句,遼東也是山東布政使司的地盤啊,你不出人,誰出人…… 東北需要開發(fā),軍屯、民屯都需要跟上。 朱允炆并沒有倉促下達移民文書,而是傳召山東布政使司李彥禎、參議馮正,還有孔家的孔公鑑,商議移民與東北事宜。 孔家雖然在歷史上錘子過很多次,但朱允炆還不得不使用這一把錘子。 說到底,錘子是一把工具。 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孔家的新家規(guī) 山東,曲阜。 孔公鑑提著一壺酒,走過冗長的石道,兩側(cè)的蒼柏留下綠蔭,給人清涼??琢稚钐?,蟬一直在鳴叫,楊樹干上還殘留著蛻去的殼。 站在父親孔訥的墓前,孔公鑑陷入了長久的沉默,擱上一壺酒,才開口自言自語:“父親,孔家世受皇恩,近兩千年而不倒,是祖上蒙蔭,天意恩寵,還是卑躬屈膝,阿諛奉承,跪地求榮?兒不知家族傳承之沉重,卻知天下讀書種子,唯敬孔夫子,不敬衍圣公久矣?!?/br> 孔府,衍圣公。 榮華無雙,高高在上。 然而這只是假象,當(dāng)孔公鑑跳出曲阜之后才發(fā)現(xiàn),天下人推崇的只是孔孟,與衍圣公府沒有任何關(guān)系,就連朝中重臣,對于衍圣公的自己也只是禮儀性的迎合,并不愿深交,甚至避之不及。 經(jīng)過了多年風(fēng)雨,當(dāng)年的沖動青年,儼然已成為一個頗有城府、成熟睿智的中年人。 孔公鑑認為,天下人對衍圣公府缺乏敬重,問題不是出在天下人身上,而是出在衍圣公府身上。 不說宋遼金時期的跪舔,就說元朝時期的忠誠侍奉,都足以讓衍圣公府失去人心。 大明開國時,朱元璋連北平(大都)都沒有打下來,再具體一點,連山東都沒打下來。 當(dāng)年孔訥感覺到了危險,希望元朝能雄起一次,擋住朱元璋軍隊的進攻,整個衍圣公府是打心里希望元朝能取得勝利的。 哪怕是在朱元璋的軍隊打下北平之后,衍圣公府渴望的也不是待在朱元璋的統(tǒng)治之下,而是元朝可以反攻回來。 如果不是因為老孔不能搬家,估計衍圣公府早就搬到草原上去了。 孔公鑑認為,衍圣公府失去人心,失去天下讀書人的敬重,原因在于衍圣公府干了太多骯臟的、卑躬屈膝的、不要廉恥的事。 話說得好聽,是為了家族的傳承與延續(xù)。沒錯,這種墻頭草的做派與小人的效忠,確實給衍圣公府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地位。 可那又如何,天下人記住的是孔夫子,還有他那七十二賢,沒有幾個人記得衍圣公府,沒有幾個人愿意談?wù)撈鹎房准遥?/br> 孔公鑑不甘心孔家永遠約束在曲阜一地,不愿意被人遺忘、謾罵與羞于提及,作為一個熱血、有志青年,孔公鑑渴望建功立業(yè),渴望被世人銘記,渴望自己的名字在受封與追封之間,還能出現(xiàn)在史書之中! “父親,我要改變衍圣公府了,家族的傳承固然重要,但失去氣節(jié)與骨氣的傳承,不要也罷?!?/br> 孔公鑑行禮后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轉(zhuǎn)身離去。 衍圣公傳了話,孔家無論老少,無論身份,只要是孔家之人,一律到孔廟候著。 孔慎、孔銘德、孔觀志等孔家族內(nèi)老人現(xiàn)身,以孔恭禮、孔養(yǎng)孝、孔事忠等為主的孔家中堅力量紛至沓來,還有一些孩童,身著書生服,恭恭敬敬地站著,不敢胡鬧。 “衍圣公到。” 聲音傳出,孔公鑑踏步而來。 無論老少,皆行揖禮,迎衍圣公。 孔公鑑回禮,站在高處,一臉威嚴地看著族內(nèi)中人,提氣喊道:“今日召諸位前來,只為一件事,那就是宣布族內(nèi)新加的規(guī)矩?!?/br> “新規(guī)?” 孔觀志、孔慎等人面面相覷,不知道孔公鑑在搞什么,如此重大的事竟然不與大家商議商議。 孔公鑑抬起手,止住眾人的議論:“今日炎熱,我就直說了,新增規(guī)矩就三條。這第一條,大明不滅,雖孔家淪陷,不奉二主!” 孔慎驚慌不已,連忙走出來:“衍圣公,慎言,慎言啊。如此授人以柄的話,如何能在這里公然說出。什么大明不滅,孔家淪陷,不得體,不得體啊。” 孔觀志臉色有些蒼白,孔公鑑的膽子也太大了,這話說得像是孔家經(jīng)常侍奉二主一樣。 咳咳。 雖然事實如此,有時候還不止是二主,還有三主,但人是要臉的啊,這要真寫入家規(guī)里面,人還怎么活,這臉還要不要了? 畢竟孔家不姓呂名布! 孔銘德站出來反對孔公鑑:“此話極是不妥,何為孔家淪陷,孔家居曲阜,曲阜居山東,山東居大明。衍圣公說孔家淪陷,豈不是在詛咒大明江山破碎,戰(zhàn)火重燃?此話若傳到朝廷耳目之中,豈不是給衍圣公府招來禍端?這新規(guī),不可加。” 孔公鑑無畏地看著族內(nèi)長老級的老人們,肅然說:“是不可加,還是羞于加?諸位,各位!衍圣公府過去的所作所為,你們不說,你們不言,難道天下人就不知道,就不說了嗎?萬民悠悠之口,有誰能堵得???” “我為衍圣公,有權(quán)修改族內(nèi)規(guī)矩。今日告誡諸位,孔家人,不能再出小人,更不可拿家族傳承之借口行茍且卑微之事!若他年有朝一日,大明山河破碎,只要大明有一息尚存,孔家就應(yīng)該盡忠到底,而不是轉(zhuǎn)身就投靠新的主人,成為天下讀書人嗤笑的叛徒!” 孔觀志氣得發(fā)抖:“放肆!” 孔公鑑厲聲呵斥:“孔觀志,我是衍圣公,是孔家一族的族長,你若以下犯上,莫是怕我不敢用家規(guī)治你?此家規(guī),我定的,我加的!誰若不服,不聽,不遵,革除孔家,趕出曲阜!” 此言一出,眾人皆不敢言。 無論孔公鑑多大,他畢竟是族長,是衍圣公,還是曲阜知縣,他說讓一個人離開曲阜,那不是開玩笑。 孔公鑑凝重地說:“我知這一條家規(guī)沉重,可為了孔家萬代,為了不再讓后人背負恥辱,我們這些作先人的,只能自己背了?!?/br> 孔恭禮走出來,行禮道:“我倒認為新規(guī)甚好,這是衍圣公府的傷疤,無人敢提,無人敢說??商煜伦x書人的心是明亮的,我們能欺騙自己,卻欺騙不了天下人。以此為家規(guī),對孔家有利無害。” 孔公鑑深深看了一眼孔恭禮,微微點頭,繼續(xù)說:“第二條家規(guī),不涉高堂,專心學(xué)問,興揚文教,歸化人心?!?/br> 這句話一出,孔恭禮的臉色都有些難看了。 高堂,指的是朝廷,不涉高堂,意味著孔家子弟日后只能做學(xué)問,躬親于曲阜一地,不進入朝廷做官。 孔公鑑這是用家規(guī)來強制約束孔家人安于學(xué)問,不去經(jīng)營朝堂,參與朝政之事。 話雖是不好聽,卻沒有人反對。 事實上,近兩千年里,衍圣公府更多是個招牌,招牌之上也只有衍圣公一個人,最多加上一些綠葉襯托,但這些綠葉也都是圍繞著衍圣公府運轉(zhuǎn)的,并沒有多少人真正進入朝堂,擁有實權(quán)。 孔公鑑的話,更像是給這種現(xiàn)實加固了一道墻,僅此而已。 見沒有人反對,孔公鑑抬起手,厲聲說:“第三條家規(guī),不準(zhǔn)經(jīng)商,更不準(zhǔn)與商人勾結(jié)。我知道,有些人背著衍圣公府與商人合伙開店,有人拿出所有積蓄支持商人遠航,有人為了一點寶鈔,竟給商人寫起了戲?。 ?/br> “過去事,我不追究。給你們?nèi)諘r間,切斷與商人的關(guān)系,好好回到家里,該耕種的耕種,該教書的教書,該做工的做工??鬃用鲌蛩从頊奈渲溃V五常之理,示法萬世。我們身為他的子孫,當(dāng)站得住,挺得起胸膛!” 衍圣公府,在孔公鑑的覺醒之下,開始重塑孔家。 不久之后,朝廷傳召,孔公鑑帶孔恭禮、孔養(yǎng)孝兩人,隨山東布政使南下京師。 衍圣公府中的家規(guī)事,被安全局寫成文書,擺在了朱允炆桌案之上。 朱允炆仔細翻看著,不由地連連點頭。 孔訥被白蓮教給玩死了,按照原來的歷史,孔公鑑應(yīng)該在建文四年陪他老爹去了。可偏偏孔公鑑沒有死,還活得挺好,不知道是不是朱允炆打擊白蓮教的緣故,讓這小子活了下來。 相對于城府與心思太多的孔訥而言,孔公鑑是一個有志氣、膽量的書生。 朱允炆不喜歡歷史上的衍圣公府,但并不討厭孔公鑑,他是有功于朝廷的。 早在建文七年時,朝廷大力招撫遼東女真部落的同時,為了同化女真人,讓其習(xí)大明禮儀、文教,朝廷需要一批先生。 而當(dāng)時各府縣正是大興文教,社學(xué)大建的時候,先生匱乏,哪里有多余的人去教女真人? 朱允炆選擇了衍圣公府。 孔公鑑遵從了朱允炆的旨意,不留余力,從曲阜孔氏中先后挑選了三百余先生前往遼東。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等人能寫漢字,其背后就是孔家先生悉心教導(dǎo)。 實事求是,拋開孔府歷史與過去來說,孔公鑑是一個不錯的人,他的覺悟超過了他老子。 朱允炆很清楚,遼東需要的先生并非是小數(shù)目,尤其是隨著闖關(guān)東移民的開始,社學(xué)出現(xiàn)在遼東是必然之事。 論教化,曲阜的孔氏還是在行的。 朱允炆特意點了孔公鑑,為的就是讓孔公鑑提供更多的先生跟著百姓一起去闖關(guān)東,有他們的人在,山東移民百姓多少也安心一些。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小佛母出逃 奶娘依靠著一顆柳樹,拿出手絹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抬起頭,透過斑駁的疏孔看向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