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热爱在线观看视频,国产成人福利资源在线,成年美女黄网色大观看全,狠狠色综合激情丁香五月,777奇米电影网99久久,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成人无码午夜成人无码免费视频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在線閱讀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27節(jié)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627節(jié)

    可仔細看看,南京都有哪些王朝建都?

    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包括后來的南唐,再后來的太平天國,都選擇在南京定都,可見這里確實是一個好地方。

    可問題是,這些朝代里面沒有一個是大一統(tǒng)王朝,說句不好聽的,它們和割據(jù)勢力差不多,都是偏安一隅,沒有掌控過中原大局,而且這些王朝都有一個共性:

    命短。

    東晉國祚是最長的,也才一百年露頭,最短的是南齊,只有二十三年(若計算天平天國,則只有十幾年),其他王朝就沒一個超出六十年的。

    選擇南京,似乎就意味著國祚不長。

    拋開這些玄學方面的考慮,就地理位置來看,南京區(qū)位優(yōu)勢是很出色,易守難攻,還有長江天險,但南京對于大明帝國而言,實在是太南了一點,站在輿圖上看,怎么都像是偏安一隅,而且從南京伸出觸角,很難控制全國,尤其是大明的敵人都在北面,京師選在南京,每次出征都需要先趕一兩個月的路,師老兵乏不說,后勤線實在是太長了啊。

    一個國家的都城,必須能支撐起國家治理的需要。

    南京只能擔負起政治、經(jīng)濟、文化治理的需要,卻無法擔負起軍事治理的需要,不幸的是,對于大明王朝而言,軍事治理優(yōu)先于經(jīng)濟、文化治理,而解決軍事治理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向北遷都!

    尤其是朱允炆又想要遼東,又想要西域,還需要對付韃靼與瓦剌,在這種情況下,不遷都根本無法維持長遠的統(tǒng)治。

    可是,話題挑出來了,沒有人接啊。

    朱允炆看向誰,誰就低下頭,生怕被喊到名字,直到看到朱棣時,朱棣沒有任何躲閃,只是安靜地看著朱允炆,說出了一句讓其他人驚訝的話:“太祖幾度想要遷都,卻沒有成行,剛強了一輩子,最后卻留下廢興有數(shù),只得聽天的遺憾之言,皇上有心彌補太祖憾事,臣愿第一個支持。只是不知,皇上可有中意之地?”

    作兒子的,理應(yīng)幫著彌補父親的遺憾,這是朱棣的態(tài)度。

    第七百五十二章 都北平,天下平(三更補)

    朱棣表態(tài)支持,并不出人意料,畢竟他是朱家的人,無條件擁護與支持朱允炆符合藩王一貫的政治立場。

    只不過朱棣的話,得罪了其他官員。

    不等朱允炆搭話,內(nèi)閣大臣茹瑺便直接反對:“皇上,遷都之事絕不可行。太祖在時,尤且不能為,眼下百姓剛過幾年太平日子,可經(jīng)不起如此大興土木,還請皇上三思啊?!?/br>
    “還請皇上三思!”

    解縉、郁新、鐵鉉等人紛紛表態(tài),立場一致。

    朱允炆還沒有公開遷都計劃,就遭遇到了內(nèi)閣與朝廷重臣的一致反對,這股阻力比朱允炆預(yù)想中的更強。

    “茹閣,你曾掌兵部,你來告訴朕,南京真的適合作為京師嗎?”

    朱允炆不想遷都計劃流產(chǎn),只好追擊。

    茹瑺看著朱允炆,臉上露出了掙扎之色。

    朱允炆說得沒錯,南京不適合作為大明的國都,這是理性的現(xiàn)實??蓡栴}是,人是感性的,是講究利益與利害關(guān)系的,純碎理性的人是沒有朋友的。

    茹瑺在京師也有家業(yè),一旦遷都,勢必從零開始,這筆損失是沒人給自己補償?shù)?。拋開自身利益,一旦遷都,無論遷向哪里,江南的百姓都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遷都之前打仗,朝廷只需要保證軍隊幾個月漫長的補給線,但遷都之后,朝廷就需要每一年都維持一條漫長的補給線,而這一條線上,是需要民力來維持的啊。

    不妥,嚴重不妥!

    “臣認為南京為都雖有些不足,但國命已定,無需變改,皇上應(yīng)休養(yǎng)生息,勿大興土木,才是萬民之福?!?/br>
    茹瑺深施一禮。

    朱允炆看著眾人,冷冷說:“朕非是太祖,汝等才如此之態(tài)吧?”

    解縉、茹瑺等人悚然,渾身汗毛幾乎立了起來。

    朱允炆這幾乎已經(jīng)是亮出了刀子,如果他真的是太祖朱元璋,怕還真沒幾個人敢反對的。

    事實上,朱元璋幾次提出遷都想法,并沒有太大阻力。

    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已經(jīng)開建中都鳳陽,意圖遷都鳳陽的同時,還與群臣公開討論最終定都何處。

    群臣給出了四個選項:

    洛陽,西安,開封,北平。

    朱元璋考察洛陽,西安,開封,認為這三處地方都不錯,只不過因為戰(zhàn)亂緣故,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這些地方已是破敗與衰落,故而放棄。

    北平也在朱元璋的選擇之中,只不過朱元璋認為若是選擇在北平,自己是不可能住在元朝的宮殿里去的,必須重新規(guī)劃與建造宮殿,而這又需要花一大筆錢,勞民傷財,且后勤壓力太大,不得不放棄。

    拋開了四個選項的朱元璋,轉(zhuǎn)頭開始不珍惜民力起來,選擇在了鳳陽營造都城,同時還征調(diào)民力修筑與擴建南京城……

    在朱允炆看來,朱元璋最中意的定都之地應(yīng)該是開封,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洪武元年,就確定了兩京制,即以金陵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后來還親自跑到開封視察。

    只不過后來鳳陽中都成了爛尾樓,開封也被取消了北-京的稱號,洪武十一年,正式定都南京??杉幢闳绱耍煸耙矝]有放棄過遷都的心思,不斷派遣大臣考察長安、洛陽、北平等地。

    洪武二十四年,監(jiān)察御史胡子祺上疏陳言:“據(jù)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guān)中。”

    這封奏疏正中朱元璋心思,為表重視,特派太子朱標親自視察西安。如果沒有后來朱標去世,朱元璋極有可能在生前就開始動手籌備遷都西安的事宜,至朱標接班時遷都。

    洪武朝談?wù)撨w都很正常,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即便是反對,也只不過是反對遷都所在地的好壞,不是反對遷都本身。

    可洪武朝才過去幾年,朱允炆提了一嘴遷都的心思,竟然遭遇了如此多人的齊聲反對,不是欺負老實人不會殺人是什么?

    朱允炆看向朱棣,嚴肅地說:“朕欲都北平,四叔以為如何?”

    北平!

    朱棣心神一震,突然明白過來,自己在北平的宅子被燒的根本在這里。怪不得,怪不得啊……

    “都北平,天下平!”

    朱棣沒有心疼宅子,而是嚴肅地答復(fù)。

    朱允炆笑了笑,沒有理會木然不言語的大臣,伸手指了指城外遠處的民居之地:“對于定都一事,當年誠意伯曾勸說太祖定都于此,言說北平‘東連滄海,西接晉冀,前者彌瀦大陸之利,北有重關(guān)天險之固’,是絕佳之地,可惜當年情勢不能?!?/br>
    明初時期,朱元璋并沒有消滅北元主力,東北、西北、西南、北部,到處都是元朝的勢力與力量,直接選在北平,缺乏足夠的縱深,加上連年征戰(zhàn),北面人口銳減,后勤保障實在困難,不得已才放棄。

    “當年不能,今日未必不能!朕知朝廷中會有無數(shù)官員反對,會有諸多阻礙,但是!”朱允炆轉(zhuǎn)過身,看著眾官員,冷厲地說:“朕希望你們能以國事為重,以長遠為重,大明不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大明,還是朕的子孫,你們子孫的大明!”

    解縉、茹瑺等人臉色有些難看,大家都是老狐貍,你朱允炆別想忽悠一句就把遷都的事給確定了。

    郁新走出一步,高聲反對:“北平雖是前元故都,然已是落敗之地。皇上想要遷都北平,必然需要營造宮殿,大興土木,以至于勞民傷財,國庫空虛,臣以為,一動不如一靜,遷都不如不遷都!”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動,問道:“不知諸位北巡途中可遇到過疏浚會通河的民工與匠人,遇到過修筑混凝土的民工與匠人?你們有沒有問過他們,朝廷耗費巨大,疏浚河流,修筑混凝土道路,有沒有勞民傷財!”

    夏元吉與楊士奇微微皺眉,兩個人一直都陪在朱允炆身旁,曾親自與這些民工與匠人交流過,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問朝廷疏浚完會通河之后,要不要再疏浚其他河道,這些人意猶未盡,這些人擔心會通河工程結(jié)束之后只能回家耕田。

    民工與匠人渴望參與這樣的工程,勞民這兩個字已經(jīng)談不上了。至于傷財,也未必如此。

    夏元吉最初以為國庫支出錢財開展各項工程,是耗費國孥,拖累國家的行為,可朱允炆不以為然,認為這是為國為民的好事,甚至還多次慫恿與鼓勵戶部大膽一點,在河道治理、道路修筑等方面多花點錢。

    面對朱允炆的怪異思維與觀點,夏元吉保持著高度懷疑,但一路走來,夏元吉終于還是理解了朱允炆的觀點。

    朝廷要大興土木,就需要征調(diào)民力,只要朝廷不讓民力白勞動,給民力發(fā)工錢,那戶部支出的銀兩自然而然會進入到民工手中,而民工在拿到這些錢之后,并不是全都埋起來,而是會拿出來給家里人置辦東西,可以是布匹,可以是書籍,可以是朱釵,可以是蔬菜和rou……

    無論哪一種,這些錢都會重新流入商人或小販的手中,而這些人也不會將錢全部存起來,而是拿出錢來購置貨物,做大生意,再創(chuàng)輝煌……

    一文錢,一票鈔,通過一條無形的鏈,最終以稅收的方式回到戶部手中,錢還是那個錢,中間卻增加了無數(shù)的貨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朱允炆開啟營造北平城這一大型工程,戶部雖然會拿出不少錢,但對于整個大明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傷財嗎?從長遠看,似乎也談不上,甚至隨著稅收增加,戶部似乎根本沒花多少國孥……

    勞民傷財,基本上都是財政小氣與貪污的結(jié)果,不是朝廷免費征用徭役,百姓怨聲載道,就是每個月就給發(fā)一袋米,都沒辦法補貼家用,亦或是貪污一層接一層,到底層民工與匠人手中就剩下渣渣輝了。

    朱允炆不是一個小氣的人,從改免費徭役為有償征用就可以看得出來,夏元吉也不是小氣的戶部尚書,家里有錢,花點不慌,足以支撐起大型工程的民力支出,貪污已經(jīng)不好使了,會通河如此大的工程,硬是沒爆出一幢大型貪污案,原因就是因為監(jiān)察主體太多了,賬本太公開了,一筆賬跑到誰口袋里去了,都有記錄,對不上賬,大家都別想好過……

    夏元吉甚至隱隱感覺到,營造北平城如此大的工程,可以成為一項利民工程,移民中不是有許多人家勞力過剩嗎?完全可以送過來打工啊……

    “戶部尚書,你倒是說句話啊?!?/br>
    鐵鉉反對遷都,理由是戶部無力支撐,但鐵鉉畢竟是兵部尚書,戶部的事還需要夏元吉親口說。

    夏元吉從思緒中走了出來,抬頭迎上了朱允炆銳利的目光:“只要皇上、內(nèi)閣與其他同僚沒意見,戶部沒有問題?!?/br>
    “什么?!”

    解縉吃了一驚,茹瑺瞪大雙眼,郁新胡子更亂了,鐵鉉難以置信。

    楊士奇平靜地看著這一幕,暗想:不愧是戶部第一號人物,這蹴鞠踢的,水平太高了……

    第七百五十三章 帝王的戰(zhàn)略定力

    夏元吉沒有無條件地站在反對的立場上,而是將球踢給了內(nèi)閣與其他大臣,態(tài)度很明確:只要你們點頭,戶部沒意見,如果你們不點頭,僅僅戶部同意也辦不了事。

    一句話,看你們。

    解縉、茹瑺、郁新等人都有些不安,夏元吉主戶部,此人態(tài)度至關(guān)重要,他若是旗幟鮮明地反對,戶部不給錢營造北平城,那朱允炆再多想法也是徒然。

    可現(xiàn)在夏元吉看似與內(nèi)閣、兵部等官員站在一起,實則是變相的支持朱允炆。

    遷都這等大事,官員就兩個立場,支持與反對,不反對就等同于支持,不存在搞模棱兩。夏元吉的態(tài)度,如同鋒利的刀鋒劃過,一條裂縫赫然顯現(xiàn)出來。

    可如此大事,誰都別想想置身在外,鐵鉉冷漠地看著夏元吉,道:“夏尚書此言不妥吧,天下國孥皆有定數(shù),若朝廷大興土木,肆意揮霍,致使國庫空虛,無力支用衛(wèi)所,無財賑災(zāi)救民,你當如何給天下人交代?”

    夏元吉瞥了一眼鐵鉉,淡淡地回了句:“鐵尚書,這話是在說夏某人支持遷都嗎?方才之言是何意,相信諸位都聽得清楚,無需贅述?!?/br>
    “你!”

    鐵鉉沒想到夏元吉如此不給情面。

    夏元吉側(cè)身,不再看眾人。

    戶部的事,由戶部說了算,你們再怎么說,也管不到自己頭上來。對于遷都,燕王朱棣給出的是“都北平,天下平”六個字,足見他是支持遷都的。

    雖然自己領(lǐng)戶部,不懂兵法軍事,但也知道大明的主要敵人在北面,更知道鞭長莫及的道理。

    從南京到宣府鎮(zhèn)有兩千多里,到山海關(guān)有兩千二百多里,到大同有兩千五百多里,到嘉峪關(guān)有五千多里。如此長的距離,一旦發(fā)生重大軍情,京師根本來不及反應(yīng),太長的縱深雖然保護了京師,但也留下了太大的破綻。

    反過來看,若是遷都北平,從北平至大同、雁門關(guān)、山海關(guān)等,也只有六七百余里,到嘉峪關(guān)更是比在南京節(jié)省了一千多里,宣府鎮(zhèn)更是在北平不遠的西北方向。

    雖然大明會為此失去了一定戰(zhàn)略縱深,但完全可以及時收到軍情軍報,從容調(diào)兵遣將,而不是收到情報時,距離戰(zhàn)爭開始已經(jīng)過去半個月了,等朝廷反應(yīng)過來,準備出兵,出兵,抵達,最快也得兩個月,游牧騎兵怎么可能給大明兩個月的時間。

    夏元吉不能表態(tài)支持遷都,是因為那樣會被文官集體所孤立,但夏元吉也不想違背自己的良知,反對遷都這種事關(guān)大明根基與后世的大事。

    郁新見鐵鉉碰了一鼻子灰,連忙補救:“皇上,北平周圍并沒有足夠的產(chǎn)糧區(qū),根本不足以供養(yǎng)數(shù)十萬軍士,供養(yǎng)百萬百姓……”

    朱允炆指了指南面:“所以,朕下旨疏浚了會通河,京杭大運河再次貫通南北,漕運必然大興,在三年后,年漕運二百萬石糧食不成問題,加上移民三十萬開墾的田地,北平原本田地,鹽引開中,供養(yǎng)二百萬人口綽綽有余吧?”

    郁新瞳孔一凝,心頭大駭。

    解縉、茹瑺、徐輝祖等人也震驚起來,如此來說,朱允炆籌劃遷都北平的想法甚至可以追溯到建文二年?

    現(xiàn)在還有十幾日就是建文五年了,他竟然將自己遷都的想法隱藏了長達三年之久,直至現(xiàn)在時機接近成熟了才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