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30節(jié)
近一年之間,李景隆在陽江招攬船匠三百余人,其他人員兩千余,開出五座簡易船塢,營造了三艘大福船,五艘小福船,尚有大福船五艘建造過半,可謂是成效斐然。 讓朱允炆有些意外的是,李景隆并沒有請求返回京師,而是主動請命繼續(xù)留在陽江船廠,鎮(zhèn)守廣東沿海。 僅從這一點,朱允炆便深感欣慰。 歷史上的草包,也懂得責任與守護了,不僅懂得,還知道如何去做。 在奏折之外,李景隆上報了一個消息: 三佛齊使臣鄭伯,將攜國書入貢京師。 朱允炆皺了皺眉,吩咐雙喜傳召內閣解縉與兵部尚書茹瑺,待兩人入殿后,朱允炆便將三佛齊使臣之事講了出來,詢問道:“三佛齊國王梁道明差遣鄭伯入京,你們如何看?” 茹瑺思索了下,說道:“皇上,此事極有可能與五月的澎湖之戰(zhàn)有關。我大明水師以浩蕩之勢,橫掃陳祖義,威名赫赫之下,南洋諸國難免畏懼。梁道明有功于大明,此番遣使臣前來,恐是想以友好之心,試探朝廷是否有南下意圖?!?/br>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看向解縉,道:“你可有不同看法?” 解縉沉默了下,抬頭說道:“皇上,臣調閱過廣州情報,那梁道明治下三佛齊,一直受滿者伯夷威脅,時刻有傾覆之危。在陳祖義敗退之前,滿者伯夷不敢深入三佛齊海域,然陳祖義大敗,不知所蹤,滿者伯夷聽聞之后,或轉而進攻三佛齊?!?/br> “若是如此,那三佛齊此番派遣使臣,應不止是入貢,以結友好那么簡單。臣揣測,那三佛齊很可能會請求朝廷出師南洋?!?/br> 朱允炆眉頭一抬。 茹瑺認為三佛齊擔心大明水師南下,威脅其生存。 解縉認為三佛齊請求大明水師南下,保障其生存。 這可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 茹瑺見朱允炆沉思,便說道:“皇上,若解大人所言屬實,三佛齊存在外患,那三佛齊請求兵援,也是可能的?!?/br> 趁你病,要你命。 這對于蠻夷邦國而言,是最常見的事。 茹瑺對于南洋之事,知之不多,他的目光,往往關注的是三大營與北方蒙古部落。 朱允炆思索了下,說道:“暫且不管他們來意如何,茹愛卿,你告知會同館,做好接待準備,另外,看看是否可以找尋一份完善的南洋輿圖。” 會同館,是朝廷郵傳機構,隸屬于兵部。 你不能一聽是郵傳機構,就去人家那里寄送快遞,發(fā)個特快、普快、同城達什么的。 人家雖然頂著郵傳的羊頭,但主要干的,還是賣狗rou這個生意。 當然,若是朝廷需要,也是可以發(fā)幾個羊頭的。 會同館類似于后世的國賓館,是接待外國使臣的地方。 萬朝來賀是一種實力的象征,你說你是大國,可一百年都不見兩個外賓,老百姓連侃大山都侃不出來個花樣,總不能一天一天地喊: 大明他好強啊…… 重復多了,總感覺有些猥瑣。 所以,你得拿出來證據。 萬朝來賀就是一個證據,看著外面的那些洋人,所有人都可以昂起頭顱,高聲對他們喊道: 我們是大明的子民,你們是哪里來的? 漢朝就喜歡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絲綢之路打開之后,西域那些消失了多少年的駱駝又出現(xiàn)了,叮兒郎當地踏過沙漠,進入長安。 人家不遠千里萬里地來了,大漢也不能太小氣了不是,最起碼,需要給他們安排招待所,管吃管住吧。 那,最初的招待所,便是鴻臚寺。 漢唐還好,招待所正常營業(yè),生意不錯。 可到了南宋,沒生意了…… 國家都成了半壁江山了,哪里還有人來朝貢? 鴻臚寺沒了飯碗,便失業(yè)了。 南宋廢掉了鴻臚寺,純碎是因為沒生意。 金與元不設置鴻臚寺,可能是認為自己是外來的,再弄個鴻臚寺,總提醒自己是外來戶口,多膈應人,所以也沒有設置鴻臚寺。 元朝疆域很大,來的藩國卻不多。那也沒辦法,能打馬過來的國家,基本上都被滅掉了。實在滅不掉的,不是隔著海,就是隔著山,人家想來也不容易。 但元朝畢竟還是有些外來人口的,比如馬可波羅。 為了招待人,元朝在禮部下面,設置了個會同館。 在明代,朱元璋恢復了鴻臚寺,專司朝儀班位。 說白了,鴻臚寺官員的任務就是上朝時候,看看文武官員誰沒洗臉,沒梳頭,有沒有剛忙完還衣衫不整的,再看看是不是有文官跑武官聊天的,武官跑文官這里打架的。 此時的鴻臚寺,并不負責接待外賓工作。負責接待外賓的,是兵部下面的會同館。 會同館之外,往往還設置一個四夷館。 你也不能聽四夷就亂認親戚,人家那是搞翻譯的人住的地方,大明雖然沒有四六級英語考試,但也需要小語種專家。 你以為使臣都是精通漢語的高手??? 再說了,皇上也聽不懂歐耶、歐耶哈之類的語言,總需要配一些翻譯官。 把人招待好,才好商談事情。 朱允炆雖然還不清楚三佛齊使臣來意,不過看李景隆的奏報,其已隨一支船隊北上有段時間了,進入京師的時間應不會太久。 “皇上,曹國公與眾將士在外辛勞,已近一年,是否需要調換,回京休養(yǎng)一段時日?” 茹瑺問道。 朱允炆想了想,對解縉道:“擬寫一份圣旨,贊賞曹國公等人功績,著令他們若想返京,可分批返回,但需將陽江船廠與沿海防務安置妥當。李景隆雖想長鎮(zhèn)廣東,但軍士們,也想家了啊,該讓他們回來團聚下了?!?/br> 解縉笑著答應道:“皇上圣明。” 朱允炆擺了擺手,對茹瑺問道:“三大營整訓如何?可有成效?” 茹瑺見詢問的是三大營之事,眼神中透著幾分自信,道:“皇上,三大營整訓正在推進,日常訓練也已進入正軌。只不過想要看到成效,恐非一日之功?!?/br> 朱允炆嘆息道:“朕知道,強軍之路,沒有數年之功很難收效。只是朕太希望有一支強軍,護衛(wèi)帝國萬民?!?/br> “臣等必盡全力,煉就新軍。” 茹瑺肅然道。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北平都司平安來報,屯田商賣已然接近完工,所得銀錢正在盤點封箱,不日將解送京師。看其奏章,便可知商賣屯田所得利大。朕打算明年,廢除整個北直隸地區(qū)的衛(wèi)所,商賣屯田,你們意下如何?” 茹瑺謹慎地說道:“皇上,商賣軍屯之田,廢除衛(wèi)所,收益或可期,然其問題,當下尚未清楚,是否緩上兩年?” 朱允炆堅持道:“所謂問題,不外兩點,一衛(wèi)所廢棄,誰來衛(wèi)守;二衛(wèi)所失田,誰來供養(yǎng)。供養(yǎng)的問題,朕已言說清楚,以商賣屯田之資,足養(yǎng)其三年,三年之后,以稅養(yǎng)兵?!?/br> “至于衛(wèi)守問題,朕想擴大新軍之策宣傳,廣知于民。以招募方式引民入伍。各地遴選把關,選出勇猛之士、可塑之士、青壯之士,新兵入伍一年,考核優(yōu)秀者,享新軍之策福利,考核不過者,遣送地方。如何?” 解縉眼神一亮,道:“皇上想要改軍士世襲制為募兵制?” 朱允炆點頭道:“從戰(zhàn)斗力來看,募兵制明顯更為合適。” 茹瑺皺了皺眉,肅然道:“皇上,募兵制弊端極大,不宜輕易引入。前宋募兵百萬,不堪一戰(zhàn),再開募兵,恐不利我大明強軍之目的。臣懇請皇上,三思!”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兵制二選一(三更) 對于任何時代的任何國家,兵制中的兵源補充方式,都是最核心的問題。 中國王朝兵制有很多種,如周王朝的兵農合一制,戰(zhàn)國時期的全民皆兵制,秦、漢、三國時期的征兵制,唐代的府兵制,宋元的募兵制,明代的衛(wèi)所制,清代的八旗綠營制。 當然,還有幾乎貫穿了每個時代的征兵制。 朱允炆仔細分析過每一個兵制,可以說,最理想化的,便是兵農合一制,這是沒錯的,平時種地,戰(zhàn)時當兵,即能解決肚子問題,也能解決戰(zhàn)爭問題。 可最理想化的東西,往往是空幻且不現(xiàn)實的。 真正的歷史,它沒有溫度,只有冷冰冰的現(xiàn)實。 無論是周朝的覆滅,還是明代衛(wèi)所制的瓦解,都證明了一點: 兵農合一制的終點,不是一位手持長槍威風凜凜的將軍,而是一個倚著枯藤老樹的白發(fā)農夫,他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全民皆兵? 算了吧,那不是一個國家的常態(tài)。 如果是小國寡民,弄下還有搞頭,可這是幾千萬人口,這樣搞,那只能重回戰(zhàn)國,今天我打了你的高老莊,明天你偷了我的塔,改天約會在鵲橋,一起開黑,聊一聊你們死了幾個,還剩下幾個…… 這玩意亂世爭霸還行,平時這么整,那是找死。 府兵制、衛(wèi)所制,這兩樣雖然名字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祖宗,那就是兵農合一制,其身上流淌著的都是一樣的血液:一半是兵血,一半是農血。 對于這兩個兵制,可以用一句話說: 小樣,你們換了馬甲,就認不出來了? 府兵制、衛(wèi)所制沒出息,雖然長得模樣與兵農合一制不一樣,但基因還是那個基因,就算是驗dna,他們也是兵農合一制親生的。 八旗綠營制? 那是什么玩意? 老子都當大明皇上了,哪里還有八旗綠營的事,等過幾年騰出手來,把他們祖宗都趕到西伯利亞和北極熊跳舞去。 除掉一堆不可行的,就剩下兩個可行的方案,那就是征兵制與募兵制。 征兵制很好理解,拉壯丁嘛。 派一隊人,闖入家里面,一看你十七八歲了,抓走。 什么,你才十四歲? 看你這發(fā)育夠十八了,既然都發(fā)育好了,肯定也能打仗,帶走。 那位老爺爺,您六十了嗎? 你說什么? 到明天就六十了? 那就是還沒到,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