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故而,他在答題時,亦是同過往幾次考試那般,將行文思路率先捋順在草稿紙上。 師文宣曾教導過他二人,殿試策問雖考究的是學生的政治見識和處事能力,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但不可太過于主觀,亦不能過分強調(diào)四書五經(jīng),從而忘記去展露自身治理事物的想法和才華,須得聯(lián)系古往今來各朝各代的治國方針,加以分析對比,引經(jīng)據(jù)典。 最后,獨獨要讓他倆務必時刻都記于心中的一點,便是在行文最后,贊頌當今圣上的仁厚禮賢和明章之治,俗稱為“拍馬屁”。 謝見君在前世時,這樣的論文數(shù)不清寫過多少份了,加之現(xiàn)今得名師指點,三千策問之題答起來還算是順暢。 殿試于太陽落山前交卷即可,午時還有白面餅子四張,梨二個,茶一巡,可比在貢院吃的要好多了。 也不知時間過去了多久,中間宦官過來送了一趟午飯,他忙著打草稿,沒顧得上吃,現(xiàn)下調(diào)整好落筆格式后,屏住一口氣,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謄抄到考卷上。 因著長時間保持一個下筆的姿勢,肩膀處酸脹僵硬,謝見君不得不先停筆,手背在身后揉了揉肩頭,立時就有無數(shù)官員探究的眸光齊齊聚在他身上。 他心下咯噔一聲,不著痕跡地收回手,念及這兒到底是在圣上眼皮子底下的保和殿,并非貢院里的窄小號房,即使身子骨不適,也不能太過放肆。 那殿前失儀可是重罪,會殃及諸多官員,嚴重者,連師文宣都得受到連累。 洋洋灑灑地答完策問,他抬眸看向擺在試桌上的稻谷和麥子,不曉得圣上此舉是為何意,亦不清楚這會在殿試中占比多少,對付兩口已然放涼的午飯后,他著手應答起這突如其來,任誰都沒能想到的農(nóng)桑題。 關于稻谷和麥子的生長時節(jié),前些年在福水村時曾自個兒親身親歷過,甭說只是書寫生長時節(jié),即便將整個糧食生長及護理過程完完整整地簡述下來,謝見君也都是游刃有余。 至于那如何分辨新米和陳米,他先前也聽云胡講過。 米粒通透質(zhì)地堅硬,聞上去泛著淡淡米香則為新米,陳米的米粒微微發(fā)黃,帶細小裂紋,聞著有米糠味。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糠粉判斷,陳米糠粉粘,新米糠粉干,他將其幾種判別方式悉數(shù)都列在了考卷上。 答完兩道題目后,因著不可提前交卷,謝見君閉目修養(yǎng)。 日暮時分,殿前最后一炷香燃盡,伴隨著太和殿宦官尖利而細長的唱聲,所有貢士停筆。 他驀然睜開眼眸,早先等在一旁的彌封官紛紛上前,將書寫著考生信息的首頁折疊成筒,密封后加蓋關防,其余卷面、卷背以及騎縫之處,則加蓋禮部之章。 封卷后,所有考卷都會被統(tǒng)一送到午門兩側(cè)朝房里,經(jīng)由讀卷官評閱。這讀卷官乃是圣上任命的八位考官,凡是讀卷大臣認為答得好的卷子,便會在考卷上畫一個圈,試卷以畫圈數(shù)目作為名次依據(jù),而后將前十名,進呈給圣上,決策殿試名次。 首日殿試過后,一眾貢士皆不能離宮。 謝見君等人被帶去偏殿一隅歇息,靜候復試。 此復試為圣上親臨,是以擇人拷問其學識,早先聽師文宣說,復試可以改變其殿試策問的名次,故而他和季宴禮也不敢掉以輕心。 第二日,照常叩拜行禮后,貢士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立于保和殿。 圣上著一身明黃龍袍,負手踱步于其中。 不曉得何時會挑中自己,也不知圣上會問出何種刁鉆的問題,大伙兒都惴惴不安。 謝見君少見地緊張起來,他垂首定定地看著腳下的石磚,只一盞茶的功夫,便是連石磚上三十二道細小裂縫都數(shù)得清清楚楚,掌心里早已經(jīng)被汗洇濕,他悄默聲地往衣角上蹭了蹭,生怕等會兒拱手作揖時,失了禮節(jié)。 遠遠聽著被挑中的貢士,或從容或磕絆地回答著圣上提出來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幾道題目。 謝見君一顆心幾乎都提到了嗓子眼兒,眼前驟然閃過一道明黃,淡淡的奇楠沉香撲面而來,他極輕地吸了一口氣,來了。 “抬起頭來,讓朕瞧瞧...”,耳邊乍然傳來圣上威嚴肅穆的聲音。 他微微抬首,眼眸照樣要低垂著,不可四下張望,更不能瞧圣上尊容。 崇文帝將人細細一打量,臉上瞧不出任何神色,片刻,不緊不慢道,“如今邊境連綿戰(zhàn)亂,國庫空虛,依你所見,朕可是要加征賦稅,還是仁政愛民,取締苛捐?”。 任謝見君如何都沒能想到,旁個貢士答得亦是些民生社稷等中規(guī)中矩的題目,到了自己這兒,反倒是被崇文帝挖了一個大坑,他登時雙膝跪地,恭敬作揖道,“回稟陛下,學生不敢妄言”。 “有何說不得?你且直說便是,這說對說錯,朕都不會治你的罪...”。 “這..”,他默默地咽了下口水,“現(xiàn)如今徭役沉重,民間sao然,學生拙見,應當減輕百姓賦稅?!?。 “沒有賦稅,拿什么來填國庫?又拿什么去支持邊境士兵?”,崇文帝似是起了興致,順著他的話接了下去。 “學生以為,蠻邦之人之所以這么多年對邊境一直蠢蠢欲動,意圖侵犯我朝,歸根結(jié)底是當?shù)匚镔Y短缺且民風不開化,但西北戰(zhàn)亂數(shù)十年,邊境已是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與其無休止地爭斗下去,割分土地,不妨兩國派使者坐下來商談一二,我朝可應準蠻邦之人過邊境行商,對其加以嚴格管理,崇中收取商稅和關稅,亦可允許百姓與蠻邦之間以物換物,如此既能夠填充國庫,又可保黎民不受戰(zhàn)亂之苦,實現(xiàn)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