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個小伙子,迫不及待地捧著水喝了一口,然后驚喜若狂地?fù)]著雙臂,大聲喊道:“我們有水喝了!我們不缺水了!”喊聲在大山里久久地回蕩。 趙彬也激動不已,他蹲在石縫旁,久久地凝視著這股清澈透明的山泉。過了一會,他站起身,問坐在樹下的張技術(shù)員:“這股水只有茶缸粗,能供全村的人吃嗎?” 張技術(shù)員說:“這水看著不大,但只要源源不斷地流著,不僅能供幾百人吃,而且還有多余的水灌田?!?/br> “這里是不是泉眼?”趙彬又問道。 “泉眼倒是泉眼,但有個問題,”張技術(shù)員頓了頓說,“趙局長,你曉得,我們石谷整個地區(qū)都是喀斯特地貌;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股水,并沒往山下流,而是從地底下流到別處去了。” “嗯,很可能流到暗河去了。”趙彬說。 “是的,這也是我上巖坎后,趴在地下一直聽不到水流聲,到了這里,才忽然聽到水聲。說明水從這個地方,往下流走了。”張技術(shù)員解釋說。 “那為什么我們在巖坎下,最先挖的那個坑,有點點水?”趙彬接著問道。 張技術(shù)員解說道:“應(yīng)該是這里濺起的水,或漏出的水,從表層滲漏到那里的?!?/br> 村長在旁邊聽了張技員的對話,著急地說:“那怎么辦呢?” 有個村民插話說:“要去找暗河嗎?” 張技術(shù)員噗哧笑道:“我們已經(jīng)找到水了,就不用去找暗河;再說這山下沒有洞xue,怎么去找暗河??;我們現(xiàn)在應(yīng)想辦法,把這股水截住。” 趙彬順著張技術(shù)員的話說:“我們可在這里鑿個大坑,坑底部和四周嵌石板,石板用糯米灰漿砌,這樣就可以把水留住?!?/br> “趙局長,糯米灰漿是么子嘛?”有人問。 趙彬解說道:“糯米灰漿就是把熟石灰、砂子和熟糯米槳,按一定比例攪拌均勻,制成的一種砂槳,砌在磚石縫隙中。” 張技術(shù)員接著說:“主要是我們沒得水泥,只好用這個辦法?!?/br> 趙彬笑道:“古時候,許多陵墓、寶塔、城墻,都是用糯米灰漿砌的,非常牢固?!庇终f,“糯米灰漿實際就是一種有機水泥?!?/br> 村長問趙彬:“我們在這里砌池子,未必來這里挑水?” 趙彬問村長:“村里竹子多不多?” “村里沒得竹子,去茶花河的那壁懸崖下有楠竹,是我們栽的?!贝彘L回復(fù)道。 趙彬笑著說:“只要有竹子就好辦。我給你們念首詩。這詩名叫《引水行》。詩是這樣寫的: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币姶蠹覜]理解,趙彬詮釋道,“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群玉寫的,詩的意思是:一條從深山里引水的竹筒,被固定在半山腰,下面是山路;在路上行走的人,能聽到頭頂上竹渠里的水流聲,但看不見水?!?/br> 大家一下子明白趙彬念這詩的意思了,都笑著說用竹子引水是個好辦法。有人建議,把水引到村子人口最多的羅家院子,在那里筑個接水的池子,或打口大石缸。村長聽了,說:“要得。今晚就開村民大會?!?/br> 這天傍晚,趙彬站在羅家大院的臺階上,對前來開會的幾百個村民,大聲說:“今天召開村民大會,是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水源找到了!” 坐在院壩里的村民們,一聽趙彬的話,瞬間像炸開了鍋似的,歡呼聲和尖叫聲混成了一片。 村長用手做成喇叭狀,放在嘴邊,對著院子里的群眾,高聲喊道:“安靜,安靜!趙局長還有話說?!?/br> 趙彬接著說:“我下面要說的是,我們國家,現(xiàn)在資金十分困難,財政不可能撥款修渠;那么我們就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利用竹子、樹木架渠,把水引進村。等將來條件好了,我們再開山筑渠……” 趙彬話沒說完,立即有村民大聲說:“要得,要得,我們先自己想辦法,把水弄到村里來?!?/br> “找到水了,么子困難都可以克服!” “明天就上山搞!” “竹子多的是……” “……” “……” 趙彬打手勢讓村民們安靜下來,他接著說:“這次能尋到水源,大家要感謝覃忠老人,是他老人家?guī)覀冋业剿?。?/br> 大家都望向覃老漢,為他鼓掌。覃老漢不好意思地連連擺手:“莫謝我哈,是大家的功勞?!?/br> 接下來是村長講話。村長說:“水源找到了,我們就要馬上行動。從明天起,每家去山窩里砍二十根竹子,竹子要破開,把里面的節(jié)鑿平后,扛到鹿蹊山,擺在指定的位置。我們成立了四個專班,第一個專班,負(fù)責(zé)在水源那個地方,鑿石建池子;第二個專班,負(fù)責(zé)把架渠路線上的樹、草、藤蔓清除干凈;第三個專班負(fù)責(zé)全程支架和竹筒的架設(shè);第四個專班負(fù)責(zé)后勤工作,如采購鐵絲、煮糯米、給施工人員送飯等。大家聽好了,各專班人員的名字是……” 第二天,天剛亮,村頭懸崖下的竹林里,就“嘎巴巴——嘎巴巴——”的響著竹子倒地的聲音。趙彬和張技術(shù)員帶著施工人員,也早早上了山。當(dāng)張技員和兩個村民,把架渠路線從山上到羅家大院,用石灰畫好后,馬上就有人把加工好的竹筒,扛到山上,沿路線有序排好。一個星期后,竹筒全部到位。緊接著負(fù)責(zé)架渠的人,沿路線每隔一段距離,栽一根有杈的樹樁;無法栽樁的地方,就把三根樹棍,用鐵絲捆綁一起做支架;負(fù)責(zé)鑿石坑的人,更是馬不停蹄日夜干著。搞后勤的婦女、老人和孩子也是燒茶、送飯忙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