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的降臨[快穿] 第66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我姐天下第一好[快穿]、八十年代單親mama、末世炮灰白月光重生了、怎奈卿卿動人心、似月光吻桔梗、穿成農女,我擁有了錦鯉好運、誰說紈绔不讀書、歡欲(父女,高H)、難解(骨科×1v2)、故事模擬器beta
像是有無數扭曲的鬼影從那漆黑的袍子里散發(fā)出來,發(fā)出重疊的陰森低笑。 “和尚是修行的大補之物,道行越高越好……吃了你,我就功德圓滿了!” 那黑影當頭罩來,寬大的黑袍以及無窮的鬼影仿佛遮天蔽日,要將老僧吞入腹中,鋪天蓋地的怨氣讓人心驚膽戰(zhàn)。 “!”澄遠大師面色驚變,仰面便倒。 他手中的珠串摔落在地,佛珠四處滾落。 室內頓時陷入詭異的沉默。 好半晌,也不見躺在地上的老僧爬起。 一時興起惡作劇的蘇贏控制著影子飄過去,在他身體里穿來穿去穿來穿去,好半天才確認這個人身上一點生機也沒有了。 “誒?這就死了?”蘇贏頓時整個人都不好了,“——你這人,是不是玩不起啊!” 第68章 無冕之王34 “聽說了嗎?大相國寺出了一樁大事, 澄遠大師暴斃了!” “什么?莫不是開玩笑的吧?” “我豈敢開這樣的玩笑?你是沒見著,一大早大相國寺就被京兆尹衙門的人圍住了,好些僧人都被帶走問話……” “聽說發(fā)現(xiàn)這件事的是個小沙彌, 去送早飯時沒人應, 推門一進禪房, 就見澄遠大師倒在地上,尸體都已經僵硬了!” “嘶——!這事我聽著就心慌,澄遠大師一代高僧,昨日進京還神采奕奕, 怎么會半夜暴斃?你說, 這該不會同鬼物有關吧?澄遠大師為驅鬼鎮(zhèn)邪而來, 鬼物得知這個消息,便先一步害了他……” “我看多半就是這樣!” “如此說來,這所謂高僧也不過如此嘛。我聽聞佛門高僧,道行深厚,一身佛光,尋常鬼物近不得身,近了便要被佛光消得魂飛魄散。怎么還能為鬼物所害?” “這話在理, 看來澄遠大師名不副實啊?!?/br> “我看不然。澄遠大師乃天下聞名的得道高僧, 豈會是名不虛實的神棍之流可比。被鬼物所害,指不定其中有什么緣由,或是那鬼物著實非同一般,強橫無匹!” “要我說, 妖邪鬼物之流豈能在大相國寺這樣的佛門圣地傷到佛門高僧?那分明是地府的鬼神接他老人家下去了才對?!?/br> 一大清早,大相國寺發(fā)生的事情就傳了出來,議論之聲頓時傳遍了整個上京。 關于澄遠大師之死,盡管京兆尹給出的答案是心悸而亡, 對上了年齡的人來說,類似突然發(fā)作一命嗚呼的疾病并不少見。但百姓們卻將之自動翻譯為“被惡鬼所害”。 澄遠大師在百姓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崇高,害得他暴斃于大相國寺的惡鬼在百姓的心中就有多么深不可測、兇威滔天。更確切地說,能做到這一步的存在,在百姓們口中,已經不是惡鬼,而是鬼神了! 連佛門高僧都無法與之相抗,這上京城之中,還有誰能從鬼神手下逃生?頓時,往日那些鬧鬼的傳聞愈演愈烈。所有百姓都知道上京有地府的鬼神在徘徊。 而每日夜間,群鬼出行一般從天空上掠過的無數陰影,于每個人夢中隱約回蕩的陰風呼嘯之聲,又好像在佐證這個說法。 一時之間,上京城人心惶惶,動蕩難安。各種各樣的傳言都出來了。有的說惡鬼青面獠牙,四頭八臂,有的說惡鬼愛吃小孩,有的說地府鬼神只罰惡不誅善……但無論如何,這繁華上京是平靜不下來了。 天子腳下,一朝帝都,竟然鬧成這樣,往日里的繁華都去了大半,還有邪教亂黨趁機生事,蠱惑民心,連“昏君無道鬼神降罰”這樣的說法都傳出來了,皇帝和朝堂百官怎么可能繼續(xù)放任不管? 再這樣下去,萬一真有人趁機煽動民心,生出亂事,便是鎮(zhèn)壓下去也丟了大臉!這種事并非沒有前科,大齊各地時常有民間起義發(fā)生,只是因為規(guī)模太小,往往剛剛出世就被當地鎮(zhèn)壓,這樣的亂子發(fā)生在地方皇帝還能假裝不知,出現(xiàn)在上京,讓朝堂百官怎么看他?青史之上如何寫他? “如今最緊要之事,便是安定民心。” 朝堂上,果然便有御史義正辭嚴上奏。 “如今鬼神之說四起,百姓無知聽信謠言難以澄清。臣以為,陛下當親自出面,以安百姓之心?!?/br> 聞聽此言,惠明帝不動聲色:“愛卿以為……朕該如何做才能讓百姓安心?” “陛下乃真龍?zhí)熳?,魑魅魍魎豈能近身?”那御史鄭重道,“只要陛下出宮祭天,或是去大相國寺祈福,曉諭百姓,魑魅魍魎不足為懼,自有天子之氣鎮(zhèn)壓。再將邪教妖人統(tǒng)統(tǒng)捉拿歸案,明正典刑。如此一來,百姓自當安心,上京亦復歸平靜?!?/br> 皇帝的眉頭跳了跳,眼神有瞬間的陰沉:“以天子之氣鎮(zhèn)壓魑魅魍魎,安百姓之心,這就是卿之高見?卿熟讀圣賢之書,莫非也信鬼神,對鬧鬼傳聞信以為真?” ——最重要的是,既然如此,還敢推皇帝出去,讓皇帝為一群愚民直面鬼神?為安愚民之心,卻要君主以身犯險嗎? 皇帝心頭怒氣不斷高漲,卻見御史不慌不忙拱手:“臣不信鬼神。只是臣以為,百姓既信鬼神作祟,當以此入手安撫人心。”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雖然鬧鬼的傳聞都是假的,但百姓相信有鬼啊。那陛下你不如祭祭天祈祈福,只要百姓都相信天子之氣能鎮(zhèn)鬼神,也就不會那么驚慌了。 同時,將暗中生事的邪教妖人抓出來,在上京百姓面前明正典刑,起到震懾作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再有人敢生事了。 這的確是一個十分不錯的主意,至少應對當下的局面是很恰當的,安撫與威懾并重,也算寬柔并濟,群臣頓時紛紛應和。 但惠明帝沉吟過后,卻沒有當場應下,仍是讓群臣們繼續(xù)出主意,看看是否有更好的建議。而他一個也沒有采納便宣布退朝,儼然一副考慮清楚后再做決定的架勢。 又兩日,京中傳言仍未得到平息,反而變得越來越離譜,宮中終于傳出皇帝的旨意。 ——鬧鬼之說純屬虛妄,乃邪教妖人作祟。令京兆尹協(xié)同皇城司,捉拿在京中傳播謠言的邪教妖人,但有反抗就地格殺。 這道旨意顯然是采納了御史的建議,但關于祭天祈福的事,皇帝半個字也沒提。 群臣心頭隱隱有所明悟:那位御史不信鬼神,不代表皇帝不信?。∩暇[鬼風波持續(xù)數月,連二皇子府都受波及,唯有皇宮安穩(wěn)依舊,可見便是魑魅魍魎也不敢冒犯宮禁。但宮外可沒有這么太平?;菝鞯塾衷趺纯赡転榱艘蝗浩矫癜傩毡愠鰧m犯險? 二皇子府的遭遇,已讓惠明帝警惕不已。 身為天子,他的性命凌駕于天下人之上。但凡有一絲遇鬼的概率,他都不會出宮。 除非有人能證明,一切都是裝神弄鬼??扇羰悄茏C明,也不至于放任人心惶惶了。 所以,惠明帝只采納了一半的建議。 安定上京,是皇帝和百官一致的目標,在朝堂上下齊心協(xié)力的運作下,不斷有人從上京的各個地方被皇城司揪了出來。京兆尹與皇城司的人都前所未有地賣力,通宵達旦,不眠不休,不過五日就出了成果。 而被抓獲的人之中,除了貨真價實的邪教妖人,也有成分不明卻上躥下跳傳播謠言的家伙,此時通通都被打為邪教妖人,一個個帶上枷鎖,被皇城司押著游街。 浩浩蕩蕩的隊伍所過之處,無數百姓交頭接耳,側目圍觀,待聽得這就是攪得上京不得安寧的邪教妖人,又有人宣告他們的種種罪狀,其中甚至涉及擄人妻女的拍花子之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等到他們被押上法場,明正典刑,在有心人的帶動之下,百姓叫好之聲愈發(fā)熱烈。 這一出大戲下來,上京城確實安定了許多。沒有了那么多挑事的家伙,百姓的情緒也得到了釋放,風波平息大半。 百官滿意了,皇帝也滿意了。 可能唯一不滿意的就是那位出言建議的御史身后之人。 這人在府邸中肆意發(fā)xiele一通,心情陰郁:“本以為那老和尚的死是個好機會,不想皇帝竟膽小至此!連出宮都不敢,這樣的人也配做天下至尊!” 下方垂手恭立的人暗暗撇嘴。 ……若真的出了宮,就要被你安排的刺客所趁了。能想出刺殺這樣的招數,我看你們也是半斤八兩,都不配做天下至尊! 心里腹誹,這人嘴上卻是恭敬:“……終究是天子,當有幾分運道。既然行刺之事不成,殿下不如以靜制動,靜待時機?!?/br> 他根本就不看好魯莽奪位的舉動,實在不能理解對方為何如此沖動,好好表現(xiàn)把其他皇子比下去,皇帝遲早要選繼承人啊。就算皇帝不喜,得到百官認可不就行了? 上首的人頓時暴躁起來:“靜待時機!靜待時機!我都靜待了多少年了!再這樣下去就沒機會了——”說到這里,他自知失言,沒再多說。他可不想將皇帝養(yǎng)了私生子的事情泄露出去,最好誰都不知道! 不過也是這“靜待時機”一下子提醒了他:“再過幾日就是冬至了吧?” 得到肯定回答的他眼睛越來越亮:“按照往年的規(guī)矩,宮中會在冬至這一日設宴,款待宗室子弟,文武百官……那么多人進進出出,想做點什么也方便多了。” “哈哈?!彼D時由怒轉喜,“看來老天爺還是眷顧于我的,時機這不就到了?” 第69章 無冕之王35 冬至乃一年之間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 冬至之后,白日漸長,黑夜?jié)u短, 古人謂之冬至陽氣生,乃大吉之日。民間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之日, 雖至貧之家,亦備新衣飯食,祭祀慶賀。 整個上京城一片歡慶。 皇宮里和往年一般開了盛大的宮宴,皇室宗親, 朝堂百官,乃至他們的家眷,都有幸前往宮中參加宴會,與天子同樂。 宮宴雖然熱鬧, 卻不比家中自在, 一舉一動都有人看著,要時刻注意言行,唯恐觸了規(guī)矩惹了皇帝不喜, 對眾人來說, 其實還不如在自己家里一家人吃一頓更自在。但明面上,卻還得一臉榮幸感謝天子隆恩, 對于年年都參加冬至宴的人來說,著實是走膩了的流程,很是無聊。 但今年卻不一樣。 因為大名鼎鼎的魏國公世子要跟著魏國公一起出席,這就讓許多人眼中無聊的宮宴一下子充滿風雨欲來的味道。熱衷吃瓜的路人更是對冬至宴前所未有期待起來。 這一天到來時,場面果然沒有讓他們失望。魏國公徐潛剛出現(xiàn),就有無數雙眼睛看了過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徐潛身后那位容貌俊美笑容燦爛的紅衣少年身上。 除了吃瓜路人的好奇之外,其他九成的目光全都是憤恨、敵視、不滿,與審視。 ——誰讓這里九成九的人都上過那《上京秘聞》,被這位世子扒得干干凈凈呢? 即便說滿殿都是他的仇人,也不為過。 仿佛察覺不到這詭異的氣氛似的,那紅衣少年帶著格外燦爛的笑容大大咧咧邁入殿中。他目光坦坦蕩蕩回看了一圈,語氣更是無辜得很: “大家都看著我做什么?” 場面一時安靜,沒人開口回答這不靠譜的問題——看著你做什么?你自己之前做了什么心里沒數嗎?得罪了這么多人還敢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是真不怕被群毆??! 有人沉不住氣哼了一聲:“宮中自有規(guī)矩,可不要把鄉(xiāng)野養(yǎng)成的習慣帶進來?!?/br> 這話沒指名道姓,但和指名道姓沒區(qū)別。誰不知道這位魏國公世子的身世?也只有他算得上是“來自鄉(xiāng)野,沒規(guī)沒矩”罷。 不等蘇贏說話,魏國公徐潛就板起了臉:“李大人規(guī)矩最好,一定是家學淵源?!?/br> 對面的人立刻臉都青了。誰不知他父親寵妾滅妻,他自己也是庶子上位?這姓徐的何時開始學長舌婦搬弄起口舌來了? 他的聲音頓時跟結了冰一樣:“不敢當。聽聞貴府世子熱衷于市井傳聞,以撰寫話本為樂,而恥于讀書。這便是魏國公的疏忽了。讀書才能知禮懂規(guī)矩,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魏國公當慎思之!” 好家伙,這是一口氣把魏國公父子都罵了。兒子是不讀書不知禮不懂規(guī)矩,父親是縱容無度教子無方,子不教父之過。 徐潛當然也知道讓兒子讀書上進才是對的。但兒子流落在外多年,他也沒臉強求兒子做什么,只希望對方平安快樂就好。至于發(fā)行《上京秘聞》得罪那么多人的事,難道徐潛不知道這不好嗎?但背后有皇帝暗示鼓勵,他又能如何?他倒是想裝糊涂,把兒子拉出火坑,偏偏又發(fā)現(xiàn)牢里的李明瑾身世可疑,很可能是諸王之子,在他們家養(yǎng)了這么多年,萬一被皇帝發(fā)現(xiàn),懷疑他們和諸王有什么牽扯,那可就說不清了。在這樣的時刻,徐家唯有繼續(xù)堅定不移追隨皇帝,想方設法對皇帝表忠心,如此即便李明瑾身世曝光,也不至于受到牽連。既然如此,皇帝支持鼓勵的《上京秘聞》,他豈能阻止兒子去辦? 為此,即便如今被滿朝仇視也無關緊要,至少算是立穩(wěn)了忠心皇帝的孤臣人設,這樣的角色哪個皇帝都會喜歡。只要別得罪下一任皇帝,新帝也不會開罪于徐家。 雖然心里是這么想的,但被人當面指責兒子無禮無規(guī)矩,徐潛可就不能忍了。 他當即與對方展開了唇槍舌戰(zhàn)。 曾經在上書房當過太子伴讀的徐潛,可不是普通的武夫,而是文武雙全的人才。打起口水仗來,也不比專業(yè)的御史差,加上對方立身不正,滿身的污點,一戳一個準,沒過多久,就在徐潛面前節(jié)節(jié)敗退。 蘇贏新奇地看著眼前的一幕,一邊欣賞一邊遺憾:明明他才是話題主角,結果徐潛直接就上了,居然沒有他發(fā)揮的余地? ——在常人的邏輯中,這一切的麻煩其實都是由蘇贏引起的,若不是他開書肆發(fā)行話本到處搞事,如今徐家還是穩(wěn)穩(wěn)當當的魏國公府,也不至于滿朝堂都是仇人。但徐家上下,竟然沒有一個人責怪過他。 ——這就是原主心甘情愿把這具軀殼交給他,唯一的愿望便是庇佑平安的家人嗎? 蘇贏收回目光,嘴角勾起一抹笑。 “……不得不說,還算是挺像樣嘛?!?/br> 徐潛固然唇槍舌戰(zhàn)了得,奈何他的對手不止一個人,第一個敗退之后,又有其他人陸陸續(xù)續(xù)進入戰(zhàn)場,各種陰陽怪氣。 一時之間,他有些招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