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第27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笨蛋美人重生后、春心動、拯救六界從談戀愛開始、女王在末世撿男人泄欲(NPH)、返航魚線(高H)、云水之歡[古言,1v1]、冬日薄荷(校園1v1)、森林(1v1 骨科)、見微知著(弟妹 H)、緣分若如初相見
何殊很想唾其一臉,見到民間男女比例失衡,考慮的不是導(dǎo)致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也沒想過要如何改善這種現(xiàn)象。 而是想出這種不靠譜的孬主意,說到底,還是因為對方?jīng)]將女子放在眼里,才能如此大言不慚的提出這種奏議。 可是受限于自己此刻的身份地位,心中縱有與對方適配的一萬句國罵,也要維護自己的太子形象。 “你要知道,這兩件事都牽扯甚廣,強勢干涉百姓婚嫁自由,勢必會引起民眾的反對與抗爭,羅大人可曾想過后果?” 羅御史義正嚴辭的回道,“回稟殿下,臣會提出此議,也是一心為民,就算初時會得到一部百姓的不認可,只要朝廷好生安撫,時間一久,這兩條舉措就會變得深入民心,百姓自會主動理解并遵守。” 確認過品種,眼前這位,就是她最厭惡的那種,又蠢又毒還不自知。 “可是孤卻認為,父皇登基這些年,一直勵精圖治,才能初步取得這天下歸心的大好局面,實在不宜做出會惹天下人非議之舉?!?/br> 沒等想要辯駁的羅御史開口,何殊又接著道。 “至于羅大人所說的男女失衡一事,孤是這么考慮的,與其違背他人意志,逼迫尼姑還俗、女子嫁人,還不如鼓勵那些娶不上妻子的男子出家,修身養(yǎng)性。” “要是這樣還制止不了他們作jian犯科,就由官府出面,為他們強制施以宮刑,除掉作惡的禍根,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此話一出,羅御史頓時滿臉錯愕。 正寧帝也沒想到,面對同一個問題,他雖打心里反感、拒絕,卻不知該如何應(yīng)對。 而太子不僅能夠有理有據(jù)的反駁,還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提出這么一個同樣不靠譜的建議反治對方。 愣了片刻,反應(yīng)過來后,羅御史趕緊回道。 “殿下,此舉萬萬不可啊,每一個男子都是我大安的壯丁,肩負傳宗接代之責,怎能讓他們出家?或是施以宮刑?” 何殊面帶冷色的回道,“你想要求朝廷出面逼迫的那些可憐女子,也是我大安的子民,是我父皇的子民,他身為天下人的君父,手心手背都是rou,怎可偏心?” 正寧帝連忙附和道,“對,太子說得這番話,正是朕一直以來的心聲,羅大人,你為言官,理該對天下人一視同仁,奏不平之事,怎可提出這等有損女子權(quán)益的荒誕建議?如此厚此薄彼?!?/br> 被皇上斥責的羅御史慌忙跪地請罪,但他仍覺不甘,試圖解釋。 “臣請陛下恕罪,臣乃一心為國為民,方才提出此議,絕無私心,天地可鑒,懇請陛下與殿下三思啊!” 話都說到這份上,這位還不罷休,何殊知道對方的目的何在,畢竟他提出的這些舉措,可以討好到許多男子。 “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注:出自孟子),孤不知道羅大人家中可有姐妹或女兒,反正孤有姐妹,將心比心,孤絕對會尊重她們的個人意愿,不會允許旁人強令她做什么?!?/br> 第二十九章 何殊也知道人口問題的重要性, 以及男女嚴重失衡所能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 所以她從沒放松對這些的關(guān)注與重視,也一直有在努力。 別的不說,取消人丁稅的稅改方案,就是一個實施后, 能為這些帶去最明顯改善的國策。 在她前世所生活的那個時空, 先人已用實施‘攤丁入畝’后, 人口巨增的歷史事實證明了它的切實可行。 何殊甚至已經(jīng)開始未雨綢繆的開始思考,將來要以什么樣的方式,可以讓百姓自覺控制人口增長。 要求手下船隊出海時, 途經(jīng)任何地方,都要搜集一下當?shù)氐奈锓N, 想要尋找到高產(chǎn)物種, 只是目前還沒有好消息傳回來。 以免日后還要面對在土地有限,產(chǎn)量也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大安養(yǎng)不活大量激增的人口的問題。 結(jié)果這位羅御史在反對稅改方案實施的事情上跳得很積極,試圖用這種孬主意來替代她想通過實施稅改方案所能達成的目標。 可她將要實施的稅改方案, 還能在其它諸多方面都對社會生產(chǎn)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而羅御史提出的這兩項奏議, 在促進人口增長方面的效果不一定會怎樣,可以肯定的是, 它肯定會導(dǎo)致大量人倫慘劇發(fā)生。 對于這種起不到監(jiān)督皇權(quán)與文武百官的作用,還想試圖通過歪門邪道取得政治聲望,從而步步高升的言官,何殊實在很想將其罷官。 罷官后, 連讓對方去學堂教孩子讀書的想法都沒有,因為這種人自私自利, 漠視他人利益的思想很有問題, 容易將學生給教歪了。 可是她又不能因?qū)Ψ降倪@種算不上違法犯事的奏議, 就給對方定罪,所以目前能做的只是駁回對方的奏本,要求對方不可再提。 當然,以何殊的性格,即便不能因這件事給對方定罪,也不會就此真就放過這人。 從暗衛(wèi)那里得知,這位羅御史出身官宦世家,家中擁有大片土地,雖交游甚廣,但表面上還算清白,短期內(nèi)抓不到什么把柄后,她選擇直接親自上奏。 言明從羅御史在奏議中提到的某些現(xiàn)象得到靈感,為杜絕某類犯罪,要對違背女性意愿,強迫女性的男子全都施以宮刑做為處罰,從而讓人對這種惡行引以為戒。 這件事頓時在朝堂上引起巨大爭議,雖有確實對強迫女性的惡行特別反感者,與早就擺明立場只站皇上或太子的官員們據(jù)理力爭,仍有大半官員認為這種懲處用刑過當。 而且在反對的這大半官員中,有許多向來不對會的文武大臣都空前齊心。 在朝堂上連爭數(shù)日后,終于達成雙方各退一步的共識,視情節(jié)嚴重程度,如情節(jié)特別惡劣,或是犯兩次事以上者,一律處以宮刑。 何殊對這個結(jié)果并不滿意,畢竟她很清楚這種事情每發(fā)生一起,都會給一名女子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一生都未必有機會治愈。 可是能在當前這個男權(quán)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爭取到這個結(jié)果,已經(jīng)算是成功。 她早就想對這種惡行實施這種嚴懲,可她此前只在拐賣婦女兒童一類案件上,成功爭取到頂格重罰,因為這類案件本就十分令人痛惜。 如今有了這么個契機,何殊當然不會放過,那些對此不滿的人不敢針對她這個太子,只能將怒火發(fā)泄到?jīng)]事找事的羅御史頭上。 認為要不是對方說男女失衡導(dǎo)致強迫女性的案件發(fā)生,提出要逼女子嫁人,太子也不會想出要以這種酷刑,從根本上解決男子強迫女性的禍根。 許多人心里其實都明白,那種強迫女性的案件之所以會發(fā)生,還屢見鮮、屢禁不止,更多的原因在于施惡者的人品道德惡劣,跟所謂的民間男女失衡關(guān)系不大。 普通貧苦百姓之中,發(fā)生這種惡劣事件的概率其實相對較低,反倒是某些家中妻妾成群,王公大臣、豪門大族出身的人,經(jīng)常犯下這種惡行的現(xiàn)象,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雖然結(jié)果不盡如人意,但是只要能邁出這步,讓人知道犯下這種事的嚴重后果,總減少一些類似案件的發(fā)生。 何殊從不認為自己帶著宿慧出生,就能與人不同、得天之眷,也早就明白她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周圍的人,不可能都遵從自己的意志,讓自己心想事成。 所以有了這個結(jié)果,在何殊這里,這件事就算是暫告一段落,將來能否有機會讓她徹底如愿,只能交給時間。 畢竟還有更多的人與事,等著何殊去關(guān)注與處理。 聽說太子康復(fù)現(xiàn)身,皇上也因不用再擔心太子而恢復(fù)狀態(tài),短短數(shù)日,就讓整個朝廷上下變得格外忙碌,上值期間,恨不得小跑著走路。 有許多希望太子能留下殘疾,就此一蹶不振的人,當然是非常失望,但也無可奈何。 不是沒人想在太子‘養(yǎng)傷’期間,伺機動些手腳。 可是他們面對的是東宮內(nèi)部連只老鼠都不讓進的死守,外部由正寧帝派出的大批御林軍嚴防,根本找不到半點下手機會。 如今得知太子已經(jīng)恢復(fù)如初,除了變得有些黑瘦,沒有留下半點跛腳類的后遺癥,心中著實遺憾。 但這并不影響京中那些有頭臉的王公貴族爭相給東宮送禮,祝賀太子康復(fù),以及邀請?zhí)映鱿麄兊难鐣?/br> 且不說何殊從不耐煩參加這些應(yīng)酬,正寧帝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太子,去那些容易讓人動手腳的人多場合。 回到宮中后的何殊,再次恢復(fù)以往的作息規(guī)律。 這趟出宮記下的那些備忘錄,即便在短時間內(nèi)無法得到徹底解決與改善,也需要提前開始進行謀劃與籌備。 等到在青山州王同知與韓氏家主等主犯接受最終判決的那日,崔景懷以龍威大將軍的身份親自到場作證。 至此,京中上下才真正確定,原來傳說中的京中貴人,竟然真是這位很少在人前露面的懷安商行東家崔景懷。 更加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這崔景懷竟被當圣任命為一品龍威大將軍。 能被任命這個職位,絕對能夠表明他是當今圣上的心腹重臣。 正當這個消息持續(xù)發(fā)酵時,宮中就有旨意傳出,任命崔景懷擔任京都九門提督,雖是從一品,卻是非當今圣上心腹,絕對沒有機會沾邊的要職。 這件事瞬間在朝堂上下引起一片熱議,尤其是那些早就等著上任九門提督按例調(diào)職,好推舉自己人去接任的勢力。 他們多方勢力在私下里明爭暗斗,結(jié)果卻被突然冒出來的這位給截胡,讓人如何能甘心。 “啟奏陛下,崔將軍無功受爵,以龍威大將軍的身份兼任九門提督一事,實難服眾,還望陛下三思!” 此話一出,頓時引來大半朝臣的附議,且是繼上次之后,文武大臣再次空前的團結(jié)一致。 “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 …… 這整齊劃一的聲音,都在傳遞出同一個態(tài)度。 “看來諸位卿家都以為龍威大將軍對江山社稷無功,認為他是靠著皇親身份上位?!?/br> 對此有早有準備正寧帝拿出一份案卷遞給汪林。 “汪林,你給大家念念,讓大家知道崔卿到底是憑什么被封為一品龍威大將軍,又因怎樣的功績,才會被任命為九門提督?!?/br> “奴婢遵旨!” 汪林恭敬的接過那份案卷后,朗聲讀了起來。 這份案卷是從崔景懷的生平記起,前面記的是父母生平信息,重點寫明崔父當年有何功績,后面如可因公犧牲。 此后才是正式屬于崔景懷的部分,因幼年失去雙親,七歲被接入宮中撫養(yǎng),十三歲進入邊境軍中歷練,戍邊六年,憑積累的軍功升為五品校尉。 十九歲被召回京中,數(shù)次救駕有功,還曾數(shù)次偵破大案。 若是一般的皇親國戚,甚至能借這些功勞封侯,只是先帝在爵位的封賞上面特別小氣,再加上先帝確實很信重對方,才會將其封為一品龍威大將軍。 雖然嘴上不敢明著議論,但是朝中這些大臣心里都清楚,知道歷代皇上手中掌握的有一只暗衛(wèi)。 崔景懷立下這么多的大功,卻不被人知,此前也只偶爾在人前現(xiàn)身,他的真實身份可謂是昭然若揭。 而其作為先帝的心腹,不僅沒受當今忌憚,繼續(xù)得到重用不說,還能有幸得到當今親自為其正名。 這讓滿朝文武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位突然強勢出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崔將軍,瞬間從此前的群情激憤變得啞口無言。 崔景懷在接任九門提督一職后,已能光明正大的出現(xiàn)在朝堂上,此刻感受到身后那些官員的復(fù)雜眼神,表面上不動聲色,心中卻是無比舒爽。 除了皇上讓汪大監(jiān)當眾宣讀的這些功績,他做過的事情更多,只是那些都不便公開對人言而已。 不是隱瞞,而是為了保護。 活到年近四十,終于能有機會光明正大的正式出現(xiàn)在人前,執(zhí)掌他過去不曾奢望過的大權(quán),哪怕要面對無數(shù)人的嫉妒恨,他也很享受。 與此同時,他對皇上與太子也更為感激,他在先帝朝時多次救駕,可是到了正寧朝,皇上與太子都是謹慎之人。 這兩人將宮中清理干凈后,除了太子這次出宮,基本連皇宮都不出,給他與手下減輕許多防衛(wèi)壓力同時,也沒什么機會護駕。 隨著崔景懷的這些功績被公開,再也沒人敢質(zhì)疑他是無功上位。 哪怕有人認為他的功勞大多都是在先帝朝立下的,可是當今都認可其功績。 更何況朝中大臣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靠著先帝朝立下的功績,以及積下的資歷,才能站到朝堂上。 因此,眾人縱有再多的不甘,也只能接受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