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棉花娃娃了怎么辦、[清穿]后宮升職專家、都市玄門神醫(yī)、福神賜我珠光寶氣、仲夏夜煙花、我女扮男掰彎了首輔、危險入戲、和頂流老公離婚后變小了、觸手可及(觸手)、見異思遷(NPH)
劉芳在電話中嗔怪道: “安主任,你怎么把一個艾滋病兒童介紹到我們幼兒園來了?” 安朵立即趕到縣幼兒園,當著劉芳園長的面不置可否地說道: “是的,他是一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啦,難道因為有了艾滋病就不能上幼兒園了嗎?” 劉芳為難地說道: “這個孩子已經(jīng)去了幾所幼兒園報名,人家都不收,你就把他給整我這里了,你把我的好心當成了什么了?” 安朵看著一臉委屈的劉芳,正色道: “別的私立幼兒園拒絕這個孩子入園我不做太多評價,可是你們縣幼兒園是一所公立托幼機構(gòu),你們不得拒絕艾滋病兒童入園!” 劉芳帶著哭腔辯解道: “現(xiàn)在同事和家長們對我頗有微詞,說我為了個人交情不顧單位利益,還有人組團到縣教育局反映?!?/br> 安朵看向劉芳,沉聲道: “劉園長,這事你沒有做錯,大可不必委曲求全。 “你把縣幼兒園全體教職員工、所有的家長,還有你們教育局的領(lǐng)導(dǎo)召集起來,我為他們普及普及相關(guān)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br> 當初在竜竜村,安朵就舉辦過這樣的宣教會,可那畢竟是一所偏遠的山村小學(xué)。 想不到在縣城,在臨江縣公辦的縣幼兒園,依然出現(xiàn)對艾滋病兒童的歧視,這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劉芳園長備受社會各界甚至同事們的指責,她當然樂見安朵出面為她洗清冤屈。 縣幼兒園《艾滋病防治條例》宣教會如期召開。 安朵看到,縣幼兒園舞臺下方坐滿了密密匝匝的人群,她看到不少的幼兒家長都來了,縣教育局的局長和幾位副局長也來了。 安朵一上臺就直奔主題,她沉聲道: “今天,我們縣幼兒園出了一件無視國家法規(guī)的怪事,因為劉芳園長招收了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而備受指責,我不知道大家為何要指責她,她做錯了什么?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重溫一下《艾滋病防治條例》的相關(guān)條文。 “第三條是這樣規(guī)定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屬。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yè)、就醫(yī)、入學(xué)等合法權(quán)益受法律保護。 “既然這樣,劉芳園長如果拒絕招收這個不幸遭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兒童入學(xué),是不是違反了《艾滋病防治條例》? “既然違反了國家法規(guī),那么是處理劉芳園長還是處理教育局的領(lǐng)導(dǎo)?” 臺下突然傳來一陣陣喧嘩之聲,大家交頭接耳地議論起來。 安朵又從自己的提包里拿出一些照片,分發(fā)給幼兒園入園兒童的家長們。 那些家長看著照片,更是熱烈地議論著。 安朵提高語調(diào),對著會場大聲說: “這些照片里,是我和我的家人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一些日常生活的留影。 “我們一家人和他們一塊吃飯、一塊聊天、一塊勞動,我們都可以這樣和他們無拘無束地相處,你們?yōu)槭裁床荒埽俊?/br> 安朵又從提包里再次拿出一沓照片,繼續(xù)給那些家長們看。 安朵說: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我女兒從幼兒園到高中和那些艾滋病患病兒童相處的照片。 “她帶他們做游戲、畫畫,帶他們?nèi)ツ滩璧旰饶滩瑁龔膩聿槐苤M和艾滋病兒童相處。 “試問各位家長,你們的孩子是寶貝,那我的女兒就不是寶貝了嗎?我的女兒可以和艾滋病兒童相處,你們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呢?” 安朵覺得,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艾滋病防治條例》宣教會,尤其是有這么多的幼兒家長參與,效果更是出奇的好。 事后,沒有人再提及讓艾滋病兒童退園的事,這讓安朵感到非常欣慰。 第74章 化作春泥更護花 參加“愛心家園”活動的人越來越多。 安朵和馬艷麗只好增加舉辦活動的頻次,把不同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進行歸類。 這樣一來,既可以滿足場地的限制,又可以做到更加具有針對性。 在不影響工作和學(xué)習(xí)的情況下,莊小兵和莊妍每次都來參加“愛心家園”的活動。 因為參加的次數(shù)多了,莊小兵和莊妍在“愛心家園”眾多艾滋病病患面前,擁有了他們賦予兩人的專屬稱呼。 莊小兵不僅僅參加“愛心家園”站臺,更是在里面出力最多的人。 他是一個從來閑不住的人,而且會干的活特別多。 “愛心家園”活動背景的布置,燈光的設(shè)計,接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帶領(lǐng)他們吃飯...... 不一而足,樣樣都拿得出手,儼然是安朵最得力的一名干將。 莊小兵的勤勉樸實,贏得了廣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尊敬和喜歡。 他們看到安朵叫自己的老公為“三哥”,就逐漸跟著安朵“三哥”“三哥”地喊他。 喊著喊著就喊熟絡(luò)了,參加“愛心家園”活動的所有人,無論年紀大小,人人都喊莊小兵“三哥”。 年齡小的喊他“三哥”,年紀比他大的喊他“三哥”,甚至有些五六十歲的人,也跟著別人“三哥”“三哥”喊得起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