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我靠科舉養(yǎng)家 第186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在本丸養(yǎng)呱的日子[綜]、開局我是洪荒一棵樹、趴墻小皇后、[綜漫]主上求你別吃了、[綜漫]5t5求求你做個人吧、我在六個師兄面前咸魚、[綜漫]在橫濱直面不可名狀、把家產(chǎn)氪進武俠游戲系統(tǒng)后、我在霸總小說當綠茶喵、念念難忘
有幾個年紀大一些的村民邊跑邊抹著眼角的淚,心里明白,從今往后,他們以及接下去的子子孫孫,終于都不用再餓肚子了。 地里玉米已經(jīng)可以吃的事,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就在每個村子里相傳了開來。 村民們喜笑顏開,心里是前所未有的暢快,小娃兒們更是滿臉是笑,竹馬一騎就和小伙伴們繞著玉米地跑圈。 美其名曰:當巡邏兵,保護家中糧食。 再過了兩日,便有機靈一些的村民每天掰了玉米棒子挑到鎮(zhèn)上來賣,賣得銀錢后,再添置一些家中用品,或者買米買面。 如此一來,日子倒不似先前那般過得緊巴巴的了。 到了全面收玉米的那幾日,縣衙里的眾人,除了楊縣丞和黃主簿依舊留守在玩具作坊與人談生意收銀錢外,其他眾人,包括周青林和牛三幾人在內(nèi),還有呂志義和應(yīng)進慶,都行動了起來。 二十多人分成七支小隊,分別前往各個村子查看這一季玉米的畝產(chǎn)收成。 經(jīng)過幾日的奔波,他們共收集了一百多畝地的玉米產(chǎn)量。這其中,最高的一畝為一千九百多斤,最少的則是一千七百多斤,依照這些數(shù)據(jù),最后算出玉米的平均產(chǎn)量在一千八百斤左右。 這一數(shù)據(jù)和先前周青林在新露灣村種植的畝產(chǎn)量差不多,不過這都是帶棒的濕玉米重量,等曬干水分,再除去玉米棒的重量,一千斤的畝產(chǎn)量肯定是有的。 這讓周青林提著的心放下了不少。 因為早在半個月前,他就在寄家書的時候,把南川縣種植出高產(chǎn)糧食的大喜事寫信給了老定國公。 同時附上的還有自己呈報給圣上的具體畝產(chǎn)量,并拜托老國公幫著轉(zhuǎn)交給皇帝來著。 本來高產(chǎn)糧食的事,周青林是準備徐徐圖之的,畢竟確切的產(chǎn)量還都沒出來呢,這樣做著實有些冒險。 可自從得知二閨女被賜婚的事后,周青林是一刻都不想等了。 反正這樣的畝產(chǎn)量都是自己親自實踐得出來的,與今年的肯定相差不到哪里去。 再則,為了保險起見,原本四千多斤的紅薯畝產(chǎn)量,周青林只報了三千五百斤。 周青林知道,就是這樣的數(shù)量,報上去后就能驚掉一眾人的下巴了,所以他沒必要把實際數(shù)量全報上去,就當給自己留一手好了。 至于為何自己給皇上的奏章要定國公幫著轉(zhuǎn)交,實在是因為他們南川縣除了文教和刑事,其他事項早已脫離了晏州知府這個上級部門,他的奏章根本不知往哪兒送啊。 再則,周青林也不放心讓這樣的奏章,經(jīng)過旁人的手一輪一輪送到金鑾殿去。 誰知道這途中會不會碰到紅眼病,亦或者那種坐享其成來摘桃子的人。 所以,為了謹慎起見,自己還是托老定國公幫忙轉(zhuǎn)呈吧,這樣速度又快,也讓人安心。 周青林算了算時間,心道,不出意外的話,自己寄出去的書信家里應(yīng)該已經(jīng)收到了吧。 ...... 京城周府。 正如周青林預(yù)料的那樣,府里已經(jīng)收到了他的來信。 這不,等大丫看到爹爹寄來的家書中還夾著一封“定國公親啟”的書信后,立即就讓李金前往侍衛(wèi)司傳話去了。 大丫直覺爹爹這封信上肯定寫著重要的事,她不放心讓旁人經(jīng)手送信的事,就想著讓未婚夫來一趟。 才半個時辰不到,江灝就急匆匆地過來了。 等看到自己心愛小媳婦的臉上并無異色后,江灝終于松了一口氣。 天知道,方才李金去找他時,只說了大小姐讓他下值后過府一趟,其他的一問三不知,嚇得江灝以為府里出了什么事,這下哪里還能等啊,這不,還未到下值時間呢,他就騎著馬兒火急火燎地趕過來了。 見對方額頭上滿是汗,大丫有些不好意思,“剛剛讓李金傳話時并未考慮太多,倒讓灝哥哥擔心了?!?/br> 想到以前自己可從來沒有讓人給他傳過話,如今突然來上這么一下,也難怪對方會擔心了。 江灝連連搖頭,“不怪你不怪你,是我自己想太多了?!?/br> 一旁的觀硯忍不住在心里翻著白眼,心說,自家公子平時挺深城穩(wěn)重的一個人,怎么在準少夫人面前就像不會說話的傻子了呢。 到底心里還掛心著書信的事,親手給未婚夫倒了涼茶后,大丫也沒耽擱,便把信拿了出來,“灝哥哥,這是爹爹寄過來的?!?/br> 信?江灝伸手接過。 等他看到信封上頭寫著的“定國公親啟”幾個字時,江灝有些納悶,好好的,岳父給祖父寫信干嘛。 不過,這會兒江灝和大丫的想法一樣,也覺得這信里肯定有不同尋常的事,于是沒再停留,拿著信快速回國公府去了。 ...... 第二日一早,滿朝文武都齊聚在勤政殿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久未上朝的定國公也在。 此時對方站在隊伍的最前頭,正微瞇著雙眼作養(yǎng)神狀。 見定國公老神在在的樣子,眾人不免在心里嘀咕,這老頭今日倒是難得,也不知過來所謂何事。 沒等大家分心多久,景康帝便過來了,在群臣的行禮和三呼萬歲中升了座。 邱公公上前一步,尖細的聲音在大殿中響起,“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話剛落音,就有官員出列上報了南方洪災(zāi)之事,五、六月份正是江南雨水最多的季節(jié),洋州已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泡在了水里,時間一久,肯定就顆粒無收了。 唉,眾人嘆氣。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啥辦法,看來今年的糧食收成又得減產(chǎn)好多。還有那救濟糧,怕也是十個湯瓶八個蓋,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了。 聽到南方洪澇災(zāi)害的事,景康帝心里煩了不少,可這是天災(zāi),他也沒有辦法啊。 唉,今年糧食又難豐收了。這樣想著,景康帝不免有些慶幸這兩年邊關(guān)安穩(wěn),并無戰(zhàn)事發(fā)生,否則,光在糧草供給上,就能把人給急死。 想到這里,景康帝心里就有些煩悶,見眾人圍繞糧食緊缺的事討論個不停,聽著一點實際的解決方法都沒有,便一揮手,準備下朝來著。 這時候,站在殿中沒吭聲的定國公從隊伍中站了出來。 “啟稟皇上,南川知縣周青林周大人有奏章拜托老臣轉(zhuǎn)呈給圣上?!?/br> 眾人一聽,一時竟沒想起周青林是誰來著,等反應(yīng)過來,那周大人就是定國公府的親家,且還是六元及第的狀元郎后,不免都好奇起奏章上的內(nèi)容來。 話說南川縣距離京城千里迢迢的,也不知對方送奏章過來是為了什么事。 邱公公上前從定國公那里接過奏章,接著轉(zhuǎn)遞到了圣上手里。 等景康帝漫不經(jīng)心地打開奏章,然后看清上頭所奏之事時,竟激動的說不出話來。 ...... 作者有話說: 感謝在2022-05-20 21:46:23~2022-05-21 22:42:59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yǎng)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追文好辛苦 1個; 感謝灌溉營養(yǎng)液的小天使:采薇 15瓶;浮云樂呵呵、lisa 10瓶;一小書蟲 3瓶;古它、魚找水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xù)努力的! 第183章 、大司農(nóng) 見到龍椅上的景康帝興奮的只差手舞足蹈的樣子, 底下的文武朝臣簡直云里霧里,不知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大喜事,竟然讓端言莊重的圣上激動到如此失態(tài)。 難道在窮的叮當響的南川縣發(fā)現(xiàn)鐵礦啦?亦或是銀礦還是金礦? 可隨即大臣們又否定了這一想法,發(fā)現(xiàn)金銀礦的事往年又不是沒有發(fā)生過, 哪回也沒見圣上這么樂成傻子樣啊。 所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百官們不得其解。 一旁的晉王也陷入了沉思, 他在腦海里回想著長子與他說過的那幾件事, 每天和老師跑步買菜,每天拌米糠喂雞,還有,對, 還有時不時跟著老師一起下地種藥材來著。 所以會是什么事呢,居然讓父王如此的興高采烈。 而老定國公卻是知道皇上為何會這么高興的, 都說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 糧食是國之命脈, 也是老百姓活著的根本,如若南川縣的新糧種真有親家所說的畝產(chǎn)量, 那么他們大歷朝日后越來越繁盛是肯定的。 而此時的景康帝, 已不知該用什么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喜悅了,老半天蹦出一句, “周狀元不愧是國之棟梁??!” 此話一出,眾人皆驚,實在是圣上給周狀元的評價太高了。 心驚過后又有些不服氣起來。 何為棟梁,那是可以支撐起整座房架的大梁,而國之棟梁更是能堪擔國家重任的人。 所以, 他一個入仕為官才一載的七品芝麻小知縣, 就算再能干再厲害, 那也不可能具備國之棟梁之才吧。 是,他們承認,周青林讀書確實厲害,不然也不可能成為大歷朝頭一個六元及第的狀元郎了。 可為官為宦又不是靠幾句“知乎者也”就能河清海晏、五谷豐登的。 所以,他們不服,大大地不服。 這不,內(nèi)閣首輔秋伯賢秋大人率先從隊列中站了出來,老頭子心想,自己堂堂一個內(nèi)閣大首輔,辛辛苦苦為朝廷效力幾十載,還從沒聽過皇帝這樣夸過他呢,所以秋首輔從頭發(fā)絲到腳底板都大大滴不服。 只不過秋首輔到底是官場老狐貍,說話肯定不會這么直接,不然待會兒被景康帝罵自己嫉妒賢能就不好了。 秋首輔滿臉是笑,恭敬道:“能得圣上如此夸贊,想必周狀元定有不凡政績,圣上快些說給老臣聽聽,免得老臣心里癢癢?!?/br> “是啊是啊,下官也等得心急呢!”這是徐次輔的聲音。 眾人一聽,也都跟著附和了起來,大家都想聽聽周狀元到底是立了什么豐功偉績,值得皇帝這么不吝夸贊,竟然把國之棟梁的贊譽都搬出來了。 黃次輔卻沒有說話,他與周狀元是接觸過的,雖上次兩人沒聊多久,可憑對方并不是個愛攀龍附鳳的性子,黃次輔就可以相信,那奏章上的事兒肯定不小,畢竟周狀元看著就不像個不著邊際的人。 想到這里,黃次輔又想起妻子這幾日老念叨著自己侄孫親事被搶的事。 原來那日定遠侯夫人上門來打聽周府的事,其中問詢最多的就是周府二姑娘的情況,誰知自己妻子說到興頭上時,一不小心把自家大哥想給孫子提親周二姑娘的事說出來了。 當時定遠侯夫人并未表現(xiàn)出異樣,哪知才過了一日,定遠侯世子與周二姑娘的賜婚圣旨就下來了。 想到這兒,黃次輔就心下好笑,這是先下手為強啊。 見朝臣們都是一副迫不及待想知道原由的樣子,景康帝平復(fù)了一下心情,接著再深吸一口氣,而后滿臉是笑地說道:“南川知縣周青林育出高產(chǎn)糧種,其中被稱為玉米的糧食,畝產(chǎn)能達一千斤,而那叫紅薯的糧食更是了不得,畝產(chǎn)竟達三千五百斤!” 最后一句幾乎是喊著出來的。 啥啥啥,畝產(chǎn)一千斤?畝產(chǎn)三千五百斤? 他們沒聽錯吧? 確定這不是開玩笑? 在堂的朝臣,除了老定國公和晉王,以及目瞪口呆的黃次輔,其他文武官員都難以置信。 實在是這樣的驚天奇事前所未聞啊,要知道如今一畝稻谷才收五百多斤,這樣的產(chǎn)量還是在風調(diào)雨順,沒有天災(zāi)的好年景才能達到。如今竟然說有畝產(chǎn)三千五百斤的糧食作物,呵呵,怕是有人想政績想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