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司馬光道:“結(jié)宰相是為jian邪,然希意迎合人主,觀人主之意而趨順者,亦為jian邪。” 趙頊再無言語。 次日,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升任參知政事,司馬光由御史中丞改任翰林學士兼侍讀。 韓維至延和殿時,趙頊正在怒中。 他自幼性子謙恭沉靜,又受良好教育,縱使發(fā)怒亦不會學人大聲辱罵,或朝內(nèi)侍女官撒氣,只一個人在殿內(nèi)踱來踱去,俄而寫了幾字便寫不下去,欲扔筆,又覺失君王之儀,重重按了筆在桌上,道:“豈有此理!” “陛下何故發(fā)怒?”韓維走至近前,平和發(fā)問。 “先生?!币娝絹恚w頊恭順道。 韓維在趙頊尚未成為皇子時便在其身邊作王府記事參軍,趙頊即位,其除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判太常寺,趙頊待其親厚,常愿與其講心里話。 “聽聞陛下今日召見司馬中丞,不知可有收獲?”韓維略作猜測,將二者聯(lián)系上。 “司馬中丞學識淵博,品性正直,但,”趙頊頓了頓,“但其人迂闊,朕以為其留在翰林可以,任御史則不可?!?/br> “何以知其迂闊?” 趙頊未答,他不欲將殿中奏對的話道于旁人,轉(zhuǎn)而道:“先生,你認為朝中何人可委以重任?” 韓維略笑:“那要看陛下欲委以甚么重任了。” “......”趙頊默了須臾,道,“如仁宗任用范仲淹?!?/br> 韓維心底暗驚,又多少并不感到意外:“回陛下,范文正公只有一位。” “先生之意,目今我朝便無一人可與范仲淹相比?” “臣非此意,”韓維道,“兩府之內(nèi)俱為飽學之士,陛下不缺人才,缺的是符合陛下心意之人。臣心中倒有一個名字,不知當不當講。” “哦,”趙頊精神一振,“先生快言?!?/br> “陛下可還記得一人,王安石。” 趙頊思索:“記得,先生于邇英殿侍講時偶有妙語,朕問先生,先生便說此非先生之言,乃先生的好友王安石之言?!?/br> “陛下好記性,”韓維夸了一句,繼而道,“王安石文辭宏偉,精通經(jīng)術(shù),議論見解常高于眾人,臣與其交往中亦于其身上學習不少,他目下正居江寧,守喪期滿,然尚未復(fù)職,臣想,也許他可為陛下所托之人?!?/br> 趙頊憶起曾翻閱過的王安石的言事書,那篇長達萬言的奏書給他留下過深刻印象,他猶豫道:“先帝在時,曾下詔命其入京供職,其以抱恙在身推脫不應(yīng),不知果真抱恙,還有別有所求,抑或不愿入朝為官?!?/br> 韓維道:“回陛下,臣了解王安石的性子,他守喪方滿,朝廷驟然予以要職,若他立即答應(yīng)視事,則有以才要君之嫌,故他必不會接受任命,此非別有所求,更非對朝廷不恭。” “若真如此,倘朕予其江寧知府之職,先生以為他會接受么?”趙頊遲疑道。 “依臣愚見,王安石應(yīng)不會再推辭。陛下新即位,汲汲求治,求賢若渴,而王安石素有改革圖新之志,陛下于此時委以重任,其當明白陛下求才之心,臣猜測,其必會赴任?!?/br> “好?!壁w頊得他肯定之言,安下一半心來,隨后即命進奏院發(fā)文至江寧,任命王安石以知制誥銜知江寧府。 如韓維所言,王安石未再推辭,而是寫了封謝表,感皇帝知遇之恩。 趙頊對此事上了心,一個月后,韓琦去相位,臨行前趙頊召見他,表以慰問之余還將此事提起:“韓卿此去,朝中誰可托付重任?” 韓琦指了幾個名字。 趙頊又問:“王安石如何?” 韓琦不知趙頊為何忽然提及這個名字,道:“回陛下,王安石為翰林則有余,處宰相之位則不可?!?/br> 他這話言得既委婉又直接,趙頊聞后,便不再說甚么。 不再說,不意味著不再琢磨。數(shù)日后,趙頊再次向輔臣曾公亮與吳奎詢問對王安石的看法,得到二人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 曾公亮對王安石贊揚有加:“安石文學器業(yè),時之全德,宜應(yīng)大用。累召不起,必是因疾病在身,不敢欺罔君主?!?/br> 吳奎則對王安石無甚好評:“臣聞王安石任糾察刑獄期間,爭刑名不當,有旨釋罪,固執(zhí)不肯入謝,由此觀出其人輕慢朝廷,宰輔之臣宜應(yīng)有度,王安石為人少容,臣恐不可用之?!?/br> 曾公亮駁道:“安石實為輔相之才,陛下勿偏信吳奎所言?!?/br> 吳奎也駁道:“臣嘗與王安石同在群牧司任職,其人臨事迂闊,臣豈為妄言,萬一用之,必紊亂綱紀!曾公亮熒惑圣聽,非臣熒惑圣聽。” 二人各持己見,趙頊遂不知該信何人,他對王安石不甚了解,不敢輕易托付重任,故思前考后,在殿中侍御史張?zhí)朴⒁淮嗡]言王安石的奏書“知江寧府王安石經(jīng)術(shù)道德,宜在陛下左右”之后,順水推舟,任命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召其入京。 他欲觀察這位眾人口中評價不一的臣子。 江寧。 三月春暖山深,繁花盛放,楊柳發(fā)芽生碧綠,溪泉流水長青苔。 然這其中卻有一位無心賞景之人。歐陽芾將折下的杏花在手中轉(zhuǎn)了轉(zhuǎn),踱步回亭,無奈嘆了口氣。 聽見這聲嘆息,正在失神之人抽回思緒,向她看來:“怎么了?” 歐陽芾將杏花插戴在他頭上,笑了一笑,毋論目今如何流行簪戴鮮花,在后世人的眼中總有種好笑意味,她道:“我在嘆息,我的介卿與我出來游玩,還在惦念別的美人?!?/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