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書迷正在閱讀:[穿書] 師尊,您徒弟還沒開竅呢、我是你的玩偶呀、穿成男配的meimei、鴻禧娘子[科舉]、請星星捎個信、桃源極品小神醫(yī)、雙門龍婿、老子是神仙、妙手小仙農(nóng)、無敵破爛王
她看著自家相公含了擔(dān)憂的眸子,輕聲將自家阿娘說的話道來。 還沒等到她主動相詢,沈伯文聽到一半就皺起了眉,直截了當(dāng)?shù)氐溃骸澳惴判?,且不說玨哥兒與阿珠在我心里是一樣的,我這個做父親的,絕不會因為他們是男是女而薄待半分?!?/br> 然后,他主動攜起他的手,看著她溫聲卻極認(rèn)真地道:“再者,我沈伯文能有今日,父母兄弟自然功不可沒,而如玉你,更是我最好的賢內(nèi)助,我今日在此向你保證,從今往后,有且僅有你一個,絕不會行納妾之事。” “真的?” 周如玉沒有想到自己還未曾開口,便得了相公這樣重的承諾,下意識便追問了一句。 問完又有些懊悔。 沈伯文看得分明,并沒有認(rèn)為她是不相信自己,如果真的要說,也只是沒有信心罷了。 他點了點頭,道:“真的。” 既然言語無用,不如用行動來證明,他原本也并不是什么善于言辭之人。 聽他說完這兩個字,周如玉收回視線,怔怔的點了點頭。 想給自家娘子留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沈伯文便同她說了一聲,又出了門接著待客去了。 …… 次日,一件大事是今個兒村里要辦流水席,另一件大事,則是知縣大人要登門,沈家老小一大早都收拾齊整,準(zhǔn)備迎接。 雖然沈伯文是京官,但畢竟黃知縣是長源縣的一把手,這些年來也兢兢業(yè)業(yè),并無疏漏,此地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一半得益于朝廷政策,另一半就要歸功于黃知縣治理有方。 因而這個面子還是要給足的。 因而黃知縣過來的時候,見到沈家老小和他們身后的桃花村村民們都在村口恭候自己,心里那一絲對沈伯文的不滿也消失了,主動走上前將沈老爺子扶了起來,態(tài)度溫和地同他們說話。 進了沈家的大門,恭喜過沈伯文之后,黃知縣才將來意道明:“沈榜眼,每次殿試后,朝廷都會由禮部發(fā)給你們新科進士牌坊銀,共計三十兩,而你們一甲前三,則另外還撥了五十兩銀子用來在宗祠樹立進士牌坊,你這份銀子,本官已給你帶過來了?!?/br> 說罷,他身后的隨從便送上來一個由紅布包著的袋子,里頭裝的應(yīng)當(dāng)便是牌坊銀了。 沈伯文接過,朝黃知縣拱手道謝:“多謝知縣大人?!?/br> 說完這件事,沈家為知縣大人單獨準(zhǔn)備的一桌宴席也已經(jīng)備好了,沈伯文主動相邀,黃知縣推辭了一番,才同意了。 飯后,同沈伯文交談的時候,黃知縣發(fā)覺,這個年輕人身上似乎沒有那些浮躁之氣,也絲毫不見恃才傲物,沒有仗著他是進士及第,而自己這個縣令只是舉人出身,便眼高于頂,目中無人,不由得在心里點了個頭。 沈伯文自然是很尊敬黃知縣的。雖然在科舉出身上,人家略輸一籌,但論起當(dāng)官的資歷,黃知縣卻深厚許多,自己這個剛準(zhǔn)備不如官場的新人,還差了很多。況且長源縣這幾年發(fā)展的這般好,也多虧這位知縣大人。 閑聊了好一會兒,說到方才所說的進士碑之事上,黃知縣看沈伯文投緣,便主動給他推薦了一個縣里石碑做的極好的工匠,還對沈老爺子道:“立進士碑是大事,千萬要選好了日子?!?/br> “大人放心,草民謹(jǐn)記?!鄙蚶蠣斪于s忙應(yīng)下。 沈伯文又道:“到時還望大人撥冗蒞臨?!?/br> “一定一定?!秉S知縣此時心情不錯,登時便答應(yīng)下來,而且他也有一點自己的小心思。 畢竟沈伯文將來前途無量,能結(jié)個善緣也是極好的。 …… 知縣大人親自推薦的工匠不僅技藝高超,效率也極高,一聽說是做進士碑與進士牌坊,立即開工,連夜趕工了好多天,這才終于趕在沈老爺子特意請人算好的良辰吉日前完工。 最后進士碑就決定立在桃花村的村頭,村里人們都覺得這個位置不錯,面上有光極了,都在想,這碑在這兒,來來往往的人都能看見,就算不知道這件事的人從這里經(jīng)過,看到進士碑,也能知道咱們桃花村出了個進士老爺。 黃知縣說話算話,立碑之日果真親自出席。 眼前這座石碑,龜趺龍首,高約七尺,寬約三尺,上頭刻著沈伯文的姓名,生辰,籍貫,以及最重要的 ——于景德十九年得中進士,名列一甲第二。 立碑過后,又是在宗祠立牌坊,廣陵沈氏一族的人,只要能過來的,都趕了過來,齊聚宗祠。 看著眼前高高聳立的進士牌坊,長輩們都眼含熱淚,顫抖著手,不住地在嘴里念叨著:“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 年輕一代雖然不似長輩們這般激動,但也是滿臉的與有榮焉,投向沈伯文的目光又是羨慕又是佩服。 沈伯文扶著沈老爺子站在前面,手被老爺子抓得緊緊的,亦是思緒萬千,感慨萬分。 直至此刻,他才真正意識到了光宗耀祖這四個字的重量。 而此時,距離沈伯文回京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 第六十章 正屋里, 沈伯文坐在老爺子對面,等著他做決定。 老爺子左思右想,才開口道:“我跟你娘, 還是不跟著你上京了?!?/br> 他主要還是舍不得將家里的地丟開,雖說老二夠能干,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地里, 這要是跟著老大去了京都,那不是一下子就閑了, 沒事兒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