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用兵如神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嫁給權(quán)臣以后、追蜜糖、榮光和我都給你[電競]、寫給醫(yī)生的報告、神級小刁民
第360章用兵如神 張瑄決心已下,無人可擋。 他不經(jīng)李亨這個皇帝允許,就擅自對吐蕃用兵,當(dāng)然是有些犯了忌諱??墒谴髞y將至,等李亨得到消息,估計安祿山也就起兵叛唐了,到了那個時候,李亨還能不能顧得上隴朔這一頭,就很難說了。 至于安祿山叛亂平息之后,其實也就由不得李亨秋后算賬了。 至德元年六月十八日,正是吐蕃青海高原天氣適宜之時,隴朔青海與吐蕃邊境,硝煙再起。 河西大都督哥舒翰親自率兵兩萬大張旗鼓地移動,攻入吐蕃北線,率先拿下吐蕃兩座戍堡,打響了此次張瑄一手發(fā)動的唐蕃大戰(zhàn)的“第一槍”。 與此同時,楊漣率軍兩萬自沙柳河南下非川,一路之上燒殺擄掠,讓正在追逐水草放牧的吐蕃牧民望風(fēng)而逃。 而李光弼則率大軍四萬,繞過扎陵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納木湖。 8萬大軍攻進吐蕃,聲勢之浩大,不需贅言。 消息傳到吐蕃王庭,吐蕃權(quán)貴心驚膽戰(zhàn),惶惶不安。 這個時候,赤松德贊趕到了邏些城。赤松德贊利用幾天的時間登基稱王,然后竭盡所能穩(wěn)定邏些城局勢,號令吐蕃全國軍馬兵分三路,迎擊唐軍。 張瑄這一戰(zhàn)發(fā)動得太突然、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隴朔青海一線唐軍共計八萬人,張瑄竟然命其中的六萬軍馬出動,而只留下兩萬人守防,膽子之大,也算是奪人眼球了。 大唐朝廷新設(shè)立在吐谷渾故地上的五州三郡唱起了空城計,雖然張巡建議張瑄調(diào)神武軍和郭子儀的飛虎軍西進協(xié)防,但張瑄并沒有同意。 張瑄這一招,看似風(fēng)險很大,其實穩(wěn)若泰山。 一方面,三路大軍或佯攻或奔襲,攪動了整個吐蕃的局勢,以吐蕃現(xiàn)在的兵力而言,根本無力再進攻吐谷渾故地。赤松德贊不太可能放棄邏些城不保,轉(zhuǎn)而去進攻青海; 另一方面,退一步而言,即便吐蕃人進犯吐谷渾故地,也正中張瑄的下懷。 他早已傳令三路軍馬,若是吐蕃人舉兵來犯,便閃開空擋,讓吐蕃人長驅(qū)直入,然后三路大軍迅速合圍,將來犯之?dāng)尘偷貧灉缬谕鹿葴喒实亍?/br> 因此,這一戰(zhàn),張瑄成竹在胸勝券在握。 唯一的弊端便是,這樣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消耗錢糧輜重甚多,對于即將出征平叛的隴朔大軍而言,在后勤保障上多少有些捉襟見肘。 好在有天下各道、州府縣遠遠不斷地往隴朔調(diào)運糧草輜重,多少解了張瑄的燃眉之急。 六月底。 赤松德贊派大將多林錯率軍三萬阻攔迎擊李光弼大軍于火塘河北岸。 然就在多林錯標(biāo)下軍馬氣勢如虹準(zhǔn)備與來犯唐軍決一死戰(zhàn)的時候,李光弼突然命大軍連夜拔營飛速西進,避開了多林錯軍馬,不戰(zhàn)而進。 等多林錯反應(yīng)過來,李光弼大軍已經(jīng)再次折返東進,一連拿下了吐蕃三座糧倉、兩座戍堡和輜重基地,除了補充自身給養(yǎng)之外,李光弼沒有給吐蕃人留下一星半點,全部燒毀殆盡。 李光弼大軍逼近邏些城的西大門,齊林錯城。 消息傳來,邏些城震動。 剛剛才安穩(wěn)下來的吐蕃王庭,漸漸又亂了起來,雖然局勢在赤松德贊的鐵腕管制下,不至于失控,但很多吐蕃權(quán)貴悄然攜家?guī)Э谔与x了邏些城。 這種事情就是這樣,只要有一個人逃,就會有無數(shù)人跟風(fēng)。 每天都有吐蕃大大小小的權(quán)貴暗中逃離邏些城,城中氣氛非常凄惶不安。赤松德贊一看大事不妙,立即下了封城令,凡逃離王庭者,一概殺無赦。 赤松德贊手下的兵馬殺了一批人以儆效尤之后,逃跑的事兒才漸漸消停下來。 但留在邏些城里的吐蕃貴族們,心里卻越來越不安。 唐軍號稱十萬大軍三路進攻吐蕃,其中的李光弼部竟然已經(jīng)深入邏些城外圍,若是唐軍……很多吐蕃權(quán)貴不敢想象,如果吐蕃王庭被唐軍占領(lǐng),哪怕是暫時的占領(lǐng),也是吐蕃王國的不可承受之重。 赤松德贊雖然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并不恐慌。相反,他反倒是覺得有些興奮,認為張瑄這一次是瘋狂了,竟然舉如此重兵進犯吐蕃。如果安祿山得到消息,肯定會即刻起兵叛唐,到了那個時候,且看張瑄如何收場! 在赤松德贊看來,只要安祿山起兵,張瑄肯定要收兵去平叛,到時,吐蕃便可大舉反攻,不僅可以一舉收復(fù)吐谷渾故地,或者還可以攙和進安祿山的叛亂中分一杯羹。 所以,赤松德贊一面派兵迎擊大唐三路大軍,一面調(diào)集部分軍馬,準(zhǔn)備死守邏些城。 他在等待安祿山的叛亂。 他的想法不能說是錯的。而事實上,一旦聽聞張瑄舉兵與吐蕃大規(guī)模開戰(zhàn),安祿山必反無疑。只是赤松德贊錯誤地判斷了形勢,唐軍號稱十幾萬大軍三路入侵,其實真正用于作戰(zhàn)的只有李光弼的四萬人。 張瑄真正防備安祿山的十幾萬大軍絲毫未動。 ****************************************** 靈州,永寧王府。 張瑄伏案批閱諸多卷宗,突然抬頭來望著端坐在下方的張瑄笑了笑道,“張大人,吐蕃那邊可有動靜傳過來?” “回王爺?shù)脑?。按照王爺?shù)能娏?,三路大軍在吐蕃境?nèi)的行動每日一報,由河州急報靈州。根據(jù)軍報,目前楊漣正在非川一帶活動,不久前剛拿下一座吐蕃戍堡,殲滅吐蕃軍兩千余人?!?/br> “哥舒翰大都督親自率軍佯攻吐蕃北線,但未與吐蕃軍馬正面交戰(zhàn),正在山南對峙。” “李光弼大軍繞過扎陵湖,奔襲納木湖……李光弼避開吐蕃迎擊軍馬,繞道西進,逼近齊林錯城。一路上殲滅吐蕃兵馬數(shù)千,焚毀吐蕃糧倉戍堡十余座。據(jù)悉,吐蕃王赤松德贊正糾集兵馬死守邏些城,準(zhǔn)備與我軍決一死戰(zhàn)?!?/br> 張巡說著有些擔(dān)憂地輕輕道,“王爺,以下官之見,李光弼大軍孤軍深入吐蕃腹地,既然目前戰(zhàn)果輝煌,不若見好就收,退守兩寧州。免得陷于吐蕃軍馬重圍,導(dǎo)致……” 張巡的話還沒有說完,張瑄就笑了笑插話道,“張大人勿憂。吐蕃兵力分散,邏些城一線的吐蕃守軍不會超過五萬人。李光弼縱然不能勝,但全身而退還是沒有問題的。” “赤松德贊想要固守邏些城,與我軍決一死戰(zhàn)?”張瑄嘴角浮起了一抹冷笑來,他沉吟片刻,猛然揮手道,“張大人,速傳本王軍令,命楊漣部徐徐折返西進,日進數(shù)十里即可。告訴楊漣,要大張旗鼓,聲勢越大越好,可以選擇在一個合適的時機、一個合適的地點與吐蕃迎擊軍馬正面作戰(zhàn)!許勝不許?。 ?/br> 張瑄聲音慷慨,霍然起身,目光炯炯。 張巡一怔,旋即明白了張瑄的戰(zhàn)略意圖。他眸子中亮光一閃,向張瑄躬身拜了下去,“王爺用兵如神,謀略戰(zhàn)術(shù)環(huán)環(huán)相扣,鬼神難測,下官欽佩之至。” 楊漣本是一支移動的疑兵,但戰(zhàn)場戰(zhàn)況瞬息萬變,根據(jù)情況隨時調(diào)整,張瑄一個軍令下達,疑兵就變成了大張旗鼓的正面作戰(zhàn)力量,對緊逼齊林錯的李光弼大軍形成有力的呼應(yīng)。 吐蕃人絕對不可能讓楊漣所部順利西進,與李光弼大軍兩面進攻,對邏些城形成合圍。 赤松德贊一定會分開一支重兵前往阻擋楊漣。而楊漣擇機與吐蕃軍馬交戰(zhàn),勝則足以瓦解吐蕃軍馬的信心和勇氣。 當(dāng)然,也存在戰(zhàn)敗失利的可能。 可縱然是失敗,也無所謂,不會影響這一場戰(zhàn)役的整體大局。 楊漣部大不了退回青海,反正這一路進軍,也起到了疑兵布陣和牽制吐蕃大量軍馬的目的,為李光弼與赤松德贊的正面大戰(zhàn),減輕了很大的壓力。 張瑄淡然一笑,“張大人過譽了。兵者,詭道也。本王雖然談不上飽讀兵書戰(zhàn)策,但也知道兵不厭詐的道理。張大人啊,咱們與吐蕃人斗,不僅要拼軍力、戰(zhàn)力,還要拼腦子?!?/br> 張瑄揚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我的腦子還算好使。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李光弼、楊漣這兩位大將軍的腦子更好使。本王絕對相信,李光弼和楊漣會將吐蕃掀一個天翻地覆!” “至于安祿山反叛……張大人以為,憑安祿山一個胡兒,率20萬大軍就能改朝換代篡國為王了?難如登天!安祿山叛軍再強勢,鬧出來的動靜再大,最終也不成氣候,頂多是跳梁小丑而已!” “但吐蕃不同。若是給吐蕃人喘息和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吐蕃人很快就變成猛虎和野狼。因此,本王寧可先趁吐蕃這頭猛虎病體纏身要它的命,然后再應(yīng)對安祿山叛亂的事兒!” “若是此戰(zhàn)成功,半個吐蕃疆土都將納入我朝版圖……將來,若是時機成熟,就算是滅了吐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張大人以為然否?”張瑄聲音凜然,卻充滿著無盡的自信,面上神光湛然。 張巡臉色一肅,抱拳道,“王爺雄才偉略,謀慮深遠,下官鼠目寸光自愧不如也?!?未完待續(xù)。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