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咸魚三阿哥 第66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錦繡紅妝:恭迎王妃回府、網戀對照組,日入兩塊五、懷了病弱反派的崽、設計部的小鋼炮、太子寵妾、當男友的面被狠啪了(1v2,偷情,h)、你是我的盛夏、養(yǎng)鯤日常、糙漢cao嬌妻(年代 1v1 H)、知冬
胤祉不止去過一次塞外,可之前每一次去,隊伍里都沒有額娘,這次沒他的份兒,皇阿瑪倒是把額娘帶過去。 后宮妃嬪之中,皇貴妃留守,鈕鈷祿貴妃也不在伴駕之里,高位妃嬪里頭只帶了額娘和宜妃娘娘。 額娘的一雙兒女都在京城,倒不如宜妃娘娘,五弟在伴駕之列不說,小九送嫁還未回來,說不準現在還在歸化城內,到時候很有可能在塞上重逢。 胤祉自己不能去,只能托大哥大嫂多多照顧額娘了。 第110章 二更 御駕離京,給太子和誠親王騰出了‘戰(zhàn)場’,只是后者根本不冒頭,明明被萬歲爺指派輔佐太子監(jiān)國,可這位自御駕走后,別說監(jiān)國了,連宮里都不去。 八貝勒也從一開始的躊躇滿志逐漸變得心灰意冷起來。 說起來,八貝勒這還是頭一次被皇阿瑪指派輔佐太子監(jiān)國,而且這是五哥和七哥從沒有過的待遇,相當于皇阿瑪越過兩個哥哥,直接選中了他。 御駕還沒有出京的時候,他便已經盤算好了,太子監(jiān)國多年,身后追隨的朝臣甚多,不止和內閣相熟,六部之中哪里沒有太子的人,就算是戶部也不例外。 他若想要在監(jiān)國上分一杯羹,就必須和三哥抱團,兩人聯手,才能從太子手中拿下一部分權力和差事。 八貝勒以為三哥跟他的想法應該差不多,他們二人聯手對彼此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 可是沒想到,皇阿瑪離京后,三哥居然直接就不進宮了,整日待在府里頭跟新科進士們上課。 他一個人勢單力薄,如何能敵得過太子,又如何敵得過追隨太子的許多朝臣,連續(xù)坐了半個月的冷板凳后,八貝勒便學起了誠親王,連去都不去了。 兩個輔佐監(jiān)國的人都歇了,京城照舊是太子監(jiān)國。 而此時,從附近幾個省份征調的頭批民夫已經在路上,大約四萬人,戶部的第一批款銀隨時可領。 新科進士們連著上了大半個月的課,終于要上崗實習了,胤祉把丑話說在前頭。 “在我手底下做事的規(guī)矩,這幾日已經講得很明白了,我知道朝廷還未給各位授官,我這里是你們做官的第一站,等到渾河改道的工程結束后,我會根據諸位的表現寫評語,再將評語上呈。另外,吏部尚書富察大人也會仔細盯著各位的表現。” 他是要給新科進士們寫實習報告的人,而富察馬武,則是大清人事部的部長。 新科進士們若是對自己的仕途有期望,就不要違規(guī),也不要當咸魚,都卷起來。 這段略含威脅的發(fā)言,還真沒能把進士們嚇住。 和老油條不同,初入官場的萌新們,多少都懷有報國為民的理想,唾棄庸官、懶官、貪官,這時候對自己的要求都是嚴格的。 再者,誠親王的話也不能完全算是威脅,評語有好有壞,倘若表現良好,能夠得到誠親王較高的評價,還能被吏部尚書看在眼里。 這是威脅嗎,這分明是機會。 進士們看到了實現理想和在仕途上進步的機會,在誠親王府住了半個月的靳輔,也打算抓住最后一次在河工上發(fā)力的機會。 因此在課程結束后找到誠親王:“半個月能講的內容有限,這段時間您應該也感覺到了,渾河改道并不簡單,水流方向、水流速度、河寬、土質、泥沙堆積情況……這些都是要考慮到的,我還是親自到現場去看一看比較好,不然實在是放心不下來。” 胤祉也想帶著這么一位經驗豐富的治水專家,奈何這位年紀實在不小了,而且他親眼見過靳輔病倒在床榻上的樣子,比皇阿瑪在熱河病重時的情況糟糕多了,人能救回來多虧了兩位太醫(yī)。 老爺子治了大半輩子的水,可以說是國寶了,這把年紀就不要去一線了。 “您老還是留在城內吧,若是遇到拿不準的問題,我再來請您,或是寫信請教,不會瞎拿主意的,您就放心吧?!?/br> 工部那么多人,又有工部尚書薩穆哈親自坐鎮(zhèn),這么多專業(yè)人士,不會稀里糊涂施工的。 靳輔扶了扶眼鏡,這副老花鏡還是誠親王送他的,戴上去之后,看東西清楚多了,不輸他年輕那會兒。 “王爺可千萬別是嫌棄我年紀大,我今年才六十五歲,比薩穆哈還小六歲,他都能去,我自然也能去?!?/br> 為了證明自個兒身子骨硬朗,靳輔特意將誠親王留下來一起用膳,為了這一頓晚膳,他中午都沒怎么吃。 滿滿當當三碗米飯擺在靳輔面前,胤祉都被老先生執(zhí)著的勁兒給逗樂了。 戰(zhàn)國時期,廉頗老將軍為了表明自己還能上戰(zhàn)場打仗,在趙國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十斤rou。 老先生這明顯就是在效仿廉頗,以此來表明自個兒還能用。 趙國的使者被人賄賂,回去稟告趙王,說廉頗將軍雖然老了,但是飯量尚佳,只不過了坐了沒一會兒便跑了三次廁所。 最終廉頗老將軍也未能被再次啟用,胤祉不是被收買的使者,靳輔老先生也不是廉頗。 “晚上不好消化,您還是悠著點吧?!眲e到時候再消化不良,胤祉不得不答應把老先生帶上,不過,“您可以去,但咱們需要約法三章,第一,每天工作不能超過三個時辰,第二,三餐要按時吃,第三,得有太醫(yī)跟著您。” “不止是您,薩穆哈大人那里,我也是這么說的?!?/br> 一個七十一歲,一個六十五歲,在這年頭,妥妥的高齡老人,而且腿腳都不好。 拜這些繁瑣的規(guī)矩所賜,做過官的中老年人,沒有幾個膝蓋不受傷的。 河邊陰濕,對傷過的膝蓋很是不友好,讓太醫(yī)陪護是必要的。 胤祉將皇阿瑪給的太醫(yī)名額都用了,不止如此,還在京城的各大醫(yī)館預定了郎中,輪流到河堤上值守,他們按天給錢,他連常用的藥材都預定了一部分。 除了藥材,還有食材,尤其是糧食,這方面胤祉人頭熟,內務府的日常職責之一就是采辦這些東西。 第111章 一更 征調而來的民夫,皆由當地的兵丁和衙役護送而來,等到施工時,也是由這些兵丁和衙役負責組織。 不過這次情況略有不同,四萬民夫根據地區(qū)劃分到四十名新科進士,每一名新科進士負責固定地方的人,既包括民夫,也包括兵丁和衙役。 年羹堯、富爾敦以及此屆的榜眼,負責巡視監(jiān)督。 張廷玉和狀元汪繹,則是負責每日的錢糧分配。 不管從前征調民夫修建水利是什么規(guī)矩,既然是胤祉來負責此次的渾河改道,那就照他的規(guī)矩來,照著四百萬兩銀子花,把工程做完就是了。 兵丁衙役也好,民夫也罷,伙食都是一樣的,管夠,但工資和工作量掛鉤,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渾水摸魚的趁早離開。 打架罰款,兵丁衙役若有打人之舉,也要按照程度予以懲罰,或罰款,或打板子,皆有明文規(guī)定。 那四十名新科進士就是負責監(jiān)管這些事兒的,保證合理分配,杜絕打架斗毆。 年羹堯等三人則是負責監(jiān)督這四十人,謹防有人摸魚。 只要是在河岸兩側,新科進士和工部官員,也包括胤祉這個親王,伙食都是一樣的,吃的都是和民夫們一樣的大鍋飯。 廚房只額外單開兩個小灶,一個是給靳輔老先生的,另一個則是給工部尚書薩穆哈的。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倆人一個六十五,一個七十一,又堅守在一線,吃什么自個說了不算,太醫(yī)說了才算。 每到用膳時,胤祉都會隨意挑一個放飯的地方,和眾人一樣排隊領飯,米里有沒有摻沙子,菜里有沒有油水,一嘗便知。 一開始還會引得眾人紛紛避讓,不過兩三日的功夫,大伙也就習慣了,不過還是相當的引人注目。 引人注目的并不是胤祉身上的衣服,他在這里穿的又不是朝服,而是身著常服,固然是比民夫們穿的體面,但跟新科進士們差不多,并不打眼。 打眼的是他身邊的護衛(wèi),個個都拿著武器,不是□□,就是刀劍,而且每一次身后都至少跟著十幾個這樣的護衛(wèi)。 如果不是仇家多,誰能上這樣的配置,他可不想稀里糊涂死在哪個仇人刀下。 這副惜命的架勢,倒有幾分萬歲爺的模樣,不過萬歲爺雖然推崇節(jié)儉,但也沒到與民夫同食的地步。 薩穆哈雖然承認這里伙食不錯,有飯有菜有湯,隔三差五還能吃到rou,他大半輩子都沒見過哪次征調民夫伙食這樣好,可米是劣米、陳米,菜也不過是尋常青菜,做法簡單,與富貴人家的精細烹制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至于rou,全都是肥膩膩的豬rou塊。 對于民夫來說是好東西,對富貴人家就是糙食了,好多進士一開始都吃不慣,倒是誠親王,不知道是不是在山西也這么與民同甘共苦過,竟看不出有什么不適來。 薩穆哈去年年底之所以提出致仕,不止是因為年紀大,也因為工部的賬目實在是……一言難盡,難以收拾。 他年紀大了,從前還有精力震懾底下人,如今既沒這份精力了,也沒這份能力了,太子黨的人惹不起,七阿哥他也惹不起,萬歲爺既要興修水利,又要給皇阿哥們建府邸,銀子一層層撥下去,只能讓賬目變得更難看。 他做了十七年的工部尚書,到了如今這把年紀,已經不想著升官了,能干干凈凈退下來就成。 可這兩年工部成了香餑餑,比戶部還像是個熱灶,他擔心自個兒晚節(jié)不保,也怕將不該得罪的人得罪了,給子孫招禍,自然就動了致仕的心思,哪成想萬歲爺不同意,如今又把他派來誠親王這邊。 他倒喜歡誠親王這樣剛正不阿的性子,就是看不慣誠親王對待靳輔那個老小子的態(tài)度。 不就是修了半輩子的水利嘛,比旁人多了那么點兒經驗,當年和明珠串通把持河務,不就是靠了那點兒治水的經驗,才免于一難,萬歲爺罷了三個大學士的官,都不曾動靳輔。 如今都已經致仕幾年了,又靠著那點治水經驗攀上了誠親王,又不是走不動路,比他還小六歲呢,在河堤上巡視都要誠親王攙著,裝模作樣! 薩穆哈憤憤不平,可回頭給萬歲爺寫折子的時候,還是將這些事無巨細地寫在了里頭。 誠親王是如何安排人手的,如何與民同食的,待他、待靳輔又是如何的體貼細致…… 薩穆哈知道萬歲爺要抬舉誠親王,索性做了個順水人情,折子末尾還會寫上首稱贊誠親王尊老愛賢的詩作。 只盼著萬歲爺不要將誠親王拘泥于內務府這么點兒地方,也來他們工部折騰折騰。 和能單獨吃小灶的薩穆哈比起來,同樣作為尚書,還是六部之首吏部的尚書,馬武就享受不到特別的優(yōu)待了。 誠親王用人,不喜拖沓,安排差事從來都是簡潔明了,絕不會讓人費勁去猜,也不喜歡拖延時長,到點就下工,效率極高。 馬武一開始并不適應誠親王這樣的處事風格,不過有這樣一位不需要費勁去猜測的上司,倒省了不少精力,也少了很多的壓力和擔心。 誠親王在山西時,送來京城的處決名單長的嚇人,也怨不得那么多人抱團想把誠親王踩下去,實在是被嚇破膽了。 連他被萬歲爺派過來的時候都有幾分忐忑,不過來了這兒才發(fā)現,這位還挺好相處的,沒架子,規(guī)矩少,也不會刻意找茬。 雖然這段時間也處理了兩個管事和三個衙役,不過這都是那些人自找的,若不是把手伸向了不該伸的地方,誠親王也不會處置這些人。 眼睛里不揉沙子是真的,暴戾嗜殺絕對是謠傳。 這位寫給萬歲爺的折子很中肯,大贊了誠親王的辦事能力,也夸了太子處理國事游刃有余。 康熙去哪兒,朝廷的中心就在哪兒,雖然安排了太子監(jiān)國,誠親王和八貝勒輔佐,但能送到他們手頭的差事有限,而這些有限的差事也不是件件都能他們來拿主意。 太子雖擔了監(jiān)國的名聲,可行使的不是帝王的權利,更像是內閣的大臣,內閣的首席大臣吧。 八貝勒偃旗息鼓之后,也給皇阿瑪上了折子,一封告罪的折子。 他年紀小,經驗不足,辜負了皇阿瑪的看重和信任,皇阿瑪命他輔佐太子監(jiān)國,可他能力不足,幫不上太子的忙,為了避免自個兒拖太子的后腿,只能主動退出。 胤祉這頭也沒落下,他的折子就厚實多了,要匯報渾河改道的進程,要關心額娘是否適應塞上的環(huán)境,還把這一次表現突出的幾個人夸了又夸。 經驗豐富的靳輔老先生,老而彌堅的工部尚書,勞動模范年羹堯。 四十五名新科進士中,年羹堯是最積極、最干勁兒的,也是最能和群眾打成一片的,可能是年紀小,也可能是性格原因,十九歲的年羹堯就像個小太陽一樣,在進士們當中以人緣極好,和其他官員也處得來,跟兵丁衙役能說幾句話,胤祉還碰到過幾次年羹堯和民夫們坐在一起吃飯。 老四未來的大舅哥,如今瞧著,的確不錯。 遠在草原的康熙,每天要看的折子太多了,跟在京城比起來,只少了不到三分之一的量。 因此他雖然遠在草原,但京城的一舉一動沒什么能瞞得過他。 老三縮了,老八退了,監(jiān)國處理政務的只有太子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