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377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豪門小可憐是滿級天師、入贅太子有點窮、在狗血豪門當幫傭是什么體驗、外科醫(yī)生穿成民國小可憐、省吃儉用當頂流、飲冰、七零年代男配的美好生活、丞相今天嘔血了嗎、男主他斯德哥爾摩了、我道侶是APP拼來的
于是,京中為紅帶子舉人狀告黃帶子辱母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宗室、勛貴、漢軍旗以及漢人們?nèi)烤砣肫渲?,朝堂中天天為這件事吵架的時候,翰林大學悄悄掛牌。 翰林大學只是俗稱,這翰林大學中并非只有翰林上學,還包括官員再教育,自然需要一個新名字。 胤礽非常損的道:“官員應該如水般清廉,才能讓國家如巨木一般繁華,水清木華,水木清華,不如就叫清華?” 有了北京大學,怎么能沒有清華大學? 打起來!打起來! 康熙對這個學校名字非常滿意。 于是康熙提筆,重重寫下“清華”二字。 木匠們雕刻時發(fā)現(xiàn),康熙寫字力道之大,居然入木三分,紛紛驚嘆不已。 此事也成為清華建校史上一樁笑談。 之后,清華與北大褪去舊時代的官學氣息,引領了新時代的潮流,成為支撐新華國的中流砥柱。 但兩者互掐的傳統(tǒng)卻也延續(xù)下來。 清華文科強大,經(jīng)濟、社會、外交、傳媒等出現(xiàn)了無數(shù)人才;北大則最早時就與大清科學院聯(lián)合,是工科重地,并在之后分出了大清第一所軍校。 胤礽敲敲自己腦袋。好家伙,兩個大學文理擅長居然顛倒了。 算了,無所謂啦。反正只要兩個大學在后世還能掐起來,胤礽就很高興了。 胤礽也是康熙親兒子,也繼承了康熙樂子人的血脈。 即使他現(xiàn)在看不到,一想到后世兩所大學會打得頭破血流,成為“世仇”,他就高興得想大笑三聲。 當新大學建立,康熙拿出了官員再教育的規(guī)章制度之時,滿保等人的事也吵出了結(jié)果。 最終結(jié)果,滿保只是遭遇辱罵圍毆的自衛(wèi),法海和高其倬只是去見義勇為,算不上互毆。 總不能讓他們站著被打死,不還手吧? 當時的目擊者可都說,他們?nèi)吮灰淮髱湍弥髯拥募移妥分?,這哪能是互毆? 而受了較重傷的幾個宗室子弟,說不定是自己摔的呢? 你不能因為那幾個宗室子弟受傷,滿保、法海、高其倬毫發(fā)無損,就說這三個人當著十幾個家仆的面毆打?qū)Ψ綄Σ粚Γ?/br> 至于你說什么家仆后面才來,你也沒證據(jù)啊。 在康熙和胤礽的拉偏架下,滿保、法海、高其倬三人不僅沒有被處罰,還隱隱成了這次參加會試舉子們的“首領”。 學子們都非常佩服這三人的品行,佩服他們寧愿丟掉會試資格,也要堅持正義的秉性。 滿保是覺羅氏,法海是外戚,高其倬是降清的漢臣之后,他們仨本來都是百姓口中的“jian臣”?,F(xiàn)在三人的一番“愣頭青”行為,竟然讓這三個群體的名聲好了不少。 以前舉子們之間都涇渭分明,從科舉時就能看出滿漢隔閡。這次居然大家一起和樂融融,仿佛有了同榜成了一整個群體的勢頭。 胤礽驚訝極了。這真是意外之喜啊。 其實他已經(jīng)把真相稟明了康熙,這三人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丟掉會試資格。 他只是嚇唬一下這三個人,給這三個未來重臣一個教訓,提前鍛煉一下他們的能力,順帶給弟弟們找一個“實習”機會。同時,他用這件事轉(zhuǎn)移大臣們的視線,讓大臣們不在翰林大學和官員再教育的事上給康熙和他當杠精。 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場鬧劇,居然消除了這一榜舉子們部分因為身份而來的隔閡,讓他們彼此少了許多誤會,將來可能就會少許多因為誤會而起的爭斗。 胤礽不擔心他們因為關系好,就從同榜成為“同黨”。 他有十幾個兄弟,沒有什么黨能比得過皇子黨。 康熙三十三年會試和殿試依次結(jié)束。 佟·法海,覺羅·滿保,高其倬同列二甲中末位,賜進士出身。 他們雖只是二甲,聲望比一甲三人更加顯赫,儼然成為同榜進士的領頭羊。 第224章 胤礽看了這三人的殿試卷子,嘆了一口氣。 高其倬先不提,法海和滿保的卷子就算不能名列一甲,也能進入二甲前列。 但康熙時定下了一個規(guī)矩,就是“滿不點元,漢不選妃”。 “漢不選妃”即漢人不能進宮。能進入皇帝后宮的除了蒙古人,就只有滿漢蒙軍旗和包衣。 所以一般說順治之后的“漢妃”,其實就是漢軍旗和漢包衣。 當然,如果皇帝真看上了某個漢女,也簡單。從康熙時,江南官員就向?qū)m里輸送會唱戲的小女孩小男孩。乾隆時他和他的圣皇太后特別愛聽戲,在宮中養(yǎng)著幾十上百個小伶人。著名的漱芳齋,就是給那些小伶人住的地方。 這時候,只要把這些小伶人罰入包衣就成,便算是旗人了。 朝中也有許多漢人官員受了罪罰進入包衣,之后立了功再出旗為民。 “漢不選妃”,哪是如此不便之事。 但“滿不點元”就很嚴格了。 這個措施其實是給順治擦屁股。 順治時為了扶持滿人科舉,科舉曾經(jīng)試著分滿漢兩榜。所以大清歷史經(jīng)歷了112次科舉,但有114個狀元。 但那兩次滿漢分榜,遇到了極其嚴重的尷尬——滿人參加科舉的人數(shù)連榜都填不齊,大部分人能把字句寫通順就算優(yōu)秀。 其實那兩次滿人狀元可能確實有些真才實學,但被參加這兩榜的滿人廢物拖累,他們的狀元含金量也變得極其低。 順治本想讓滿人中多出些厲害的讀書人,來宣揚滿人學問也不錯。結(jié)果起了反效果。 于是只兩期滿漢分榜之后,這政策就停了。 之后滿蒙只是給額外錄取名額,不占用原本科舉名額。放榜時,與其他漢人學子同榜排名。 然后,皇帝又跟挽尊似的,聲稱為了預防徇私舞弊,減輕滿漢矛盾,“滿不點元”,滿人原則上不為狀元,不入一甲。 不僅如此,若是康熙遇見特別優(yōu)秀的旗人學子,還會故意壓對方名次,將其壓在三甲,然后迅速重用。 比如后面那個二十九歲就當封疆大吏的年羹堯。 也不知道康熙為何有這重用旗人,非得壓對方科舉名次的習慣。胤礽只能說,汗阿瑪自有他的考量,作為太子,他要學的還很多。 唯一例外就是納蘭性德??滴蹩磥砜慈?,委委屈屈給了納蘭性德一個二甲第七的好名次,回頭還和胤礽說,他怕壓得太低,天下人會笑話他不通文墨。 胤礽安慰康熙,汗阿瑪您真是棒棒哦,把狀元壓到二甲第七,可真是太委屈您了。 于是納蘭性德以及后續(xù)許多滿人勛貴想要大學、科舉雙魁首的夢想,就這么無情地被康熙咔擦了。 胤礽不知道說什么好。 最開始這“滿不點元”,是皇帝自欺欺人的挽尊。但現(xiàn)在滿人中也有能干人了,放開了不好嗎? 可能他汗阿瑪還是心虛吧,認為點了旗人的一甲,會引起天下漢人讀書人的爭論,索性直接壓旗人名次了。 反正最后重用誰,還不是他這個皇帝說了算。 至于那些旗人也想要個好名次……做人要實在,別那么虛榮。(此處當有納蘭性德吐血的聲音。) 法海和滿保本來也會被康熙壓到三甲,還是胤礽好說歹說,才讓康熙勉為其難讓其留在了二甲。 胤礽認為,法海、滿保、高其倬三人既然已經(jīng)隱隱成為這一榜進士的領頭人,若科舉名次太低,恐怕不能服眾。 雖說滿人不在乎,但對漢人而言,同進士出身和進士出身的含金量十分不同。 清晚期的曾國藩最郁悶的就是他的“同進士出身”,后來還成了一個梗了。 這三人要繼續(xù)成為這一榜進士的領頭人,三甲同進士肯定是不成的。 胤礽看著康熙雖然同意,但仍舊滿臉不樂意的模樣,懷疑康熙老喜歡壓這些即將被重用的人的科舉名次,可能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借口,他本人的惡趣味才是主要原因。 總之,胤礽終于幫這三人穩(wěn)住了進士出身。 但看著這三人的殿試試卷,他仍舊很不開心。 法海和滿保的試卷不比一甲更言之有物嗎?不比二甲排名前列的人更見聞淵博嗎? 以后的科舉試卷可是會變成史料,在后世展覽的。汗阿瑪只圖一時惡趣味,這科舉試卷一展覽,他小心后世變成笑話。 胤礽想了想,特意找康熙,讓康熙把實錄中他也參與閱卷的事劃掉。 康熙疑惑:“怎么,都到現(xiàn)在了,你還擔心外臣說你僭越分權(quán)?放心,敢說咱爺倆的人已經(jīng)拜殺得差不多了?!?/br> 胤礽搖頭:“不不不,汗阿瑪,不是這個原因。以后這些試卷文章肯定是會被后人閱讀的。兒子可不想被后人說不通文墨,不識好壞。” 康熙:“?” 康熙捏拳頭:“你的意思是,你汗阿瑪不通文墨,不識好壞?” 胤礽退后幾步,使勁搖頭:“不不不,不是這個意思。汗阿瑪自有考量,但后世人哪懂汗阿瑪背后的考量?” 反正我不想背鍋。 康熙氣樂了,于是宮中又出現(xiàn)了康熙揮舞著小皮鞭驅(qū)趕太子上樹這一幕。 最終,胤礽還是沒能逃過與康熙一同閱卷的紀律。康熙還撒謊,說是胤礽故意壓旗人名次,以免漢人學子對排名不滿。 康熙口述,讓寫《起居注》的官員記載:“太子說,閱卷之后,皇父知道哪個旗人有才干,之后自會重用,不需要那些虛榮的名次。” 胤礽漲紅著臉道:“兒子沒說過!那是汗阿瑪說的!兒子堅決反對!兒子還據(jù)理力爭,替法海和滿保保住了二甲的名次!” 康熙一手按住了兒子的腦袋,慢條斯理地說道:“朕說是你說的,就是你說的。” 官員一手拿著毛筆,一手拿著書卷,表情疲憊極了。 雖說這《起居注》啊,難免會有所刪改。但是皇帝陷害太子什么的,是不是過分了? 皇上您也知道您這樣做對旗人不公平,您何苦把這口又黑又圓的鍋扣在太子身上? 官員決定,將這件事偷偷記下來,寫在回憶錄中,為太子平反。 明珠消息靈通,很快得知了這件事。 納蘭性德和納蘭揆敘相繼離京,小兒子又性情頑劣,明珠經(jīng)常把大兒子的學生法海喚到家中悉心教導,以安撫自己被小兒子氣得疼的老心臟。 “太子之恩,你要記住?!泵髦閲@息道,“皇上也是,唉,旗人進士確實不缺上進的機會,以你和滿保的出身更不缺。但這科舉名次也很重要啊?!?/br> 顯然,明珠也因為自家大兒子只得了一個二甲第七非常不滿。 他見康熙這樣,就不讓自己二兒子三兒子科舉了。反正都會被壓名次,不可能一甲登科,還不如當個筆帖式或者拜阿唐,再入宮當個侍衛(wèi),走正統(tǒng)的勛貴上進路線,免得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