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頁
書迷正在閱讀:鐵面相公笑夫郎、替身受他演技超群、我的再普樂、亡靈復仇屋、巫蠱玩偶師、當青春幻想具現(xiàn)后、言靈種田系統(tǒng)、洋港社區(qū)、男朋友失蹤后成了大反派、幼崽期的邪惡魔王搶我小餅干
因為喬郁是誰的兒子,他在繼承王位時,都會是故太子的遺腹子。 元簪筆望著喬郁,輕輕道:“月中是何時知道的?” 他何必擺這副受了氣的小媳婦模樣來給本相看!喬郁在心中怒吼。 元簪筆精神看他,好像在等一個回答。 以喬郁對元簪筆的了解,就算他什么都沒回答,就算他勃然大怒,元簪筆都不會出口反駁一言,甚至連傷心都不會表現(xiàn)出來,他只會沉默,只會小心地安撫喬郁的情緒。 可他確實會難過。 元簪筆習慣垂下眼睛,以為這樣就能隱藏所有情緒。 怎么會有這樣的人? 他什么都不表現(xiàn)出來,才會更顯得心機深沉,好似任何人于他而言不過是達成目的的工具,工具只要趁手就好,至于工具對他是什么態(tài)度,他并不在乎。 然而他分明在乎的很。 喬郁不回頭,惡狠狠地回答:“抄陳秋臺家時,他表現(xiàn)得太過奇怪。” 元簪筆緩緩點頭。 喬郁等了半天亦沒有等來二話,他終于忍不住扭頭,“這就沒了?” 元簪筆道:“你問?!?/br> 喬郁只覺心頭火起,“本相問這些做什么?本相半點都不想知道皇帝到底和本相有什么關系,亦或者故太子同本相有什么關系,本相更不想知道你早就將這一切熟記于心為了什么,元簪筆,你不會以為本相在這等你到深夜是為了同你探討軍國大事的吧!” 元簪筆握著喬郁的手,往自己臉上輕輕一貼。 他確有和盤托出的打算,卻不知從何處說,不知喬郁到底想不想聽。 喬郁一言不發(fā)地望著他。 元簪筆神情殊無變化,嘴唇卻微微抿起。 他在緊張。喬郁想。 他居然在緊張。 這樣笨拙的討好,和隱藏在極端冷靜下的緊張無疑取悅了喬郁。 若元簪筆愿意分出神來看一看喬郁袖子下的那只手,就會發(fā)現(xiàn)喬郁用了多大的自制力才讓自己沒有立刻將他攬入懷中說我并沒有生氣。 喬郁心軟得一塌糊涂,可他不愿意就此輕輕揭過。 非是余怒未消,而是他想看看,元簪筆到底還能做出什么。 元簪筆實在不該總是得意的那個。 他壓抑著自己回握的沖動,興奮得將要發(fā)抖。 元簪筆見他冷著臉,神色不如往常,垂頭略思索片刻,忽然放手起身。 喬郁一愣。 元簪筆披上衣服向外走去。 喬郁過于震驚,以至于一時沒有出聲阻攔他,待到回神時,元簪筆已輕輕將門關好了。 喬郁只覺血都沖到了頭頂。 他走了? 他就這樣走了?! 喬郁手胡亂摸到桌上,先是碰到了藥案,本欲一撕了之,然而讓元簪筆看見卻要以為他很在乎,遂放手,抓著茶杯,將杯中冷茶一飲而盡。 他心中的火沒有熄滅,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喬郁深吸幾口氣。 可見媳婦絕對不能慣著! 喬郁腦中天馬行空地得出這個結(jié)論。 夜已深了,他現(xiàn)在非但不困,反而非常非常清醒。 喬郁按了按雙腿,雖有知覺,但還很綿軟,使不上太多力氣。 他不知道自己坐了多長時間,已坐不住,正要起身去尋元簪筆,門卻突然被推開。 喬郁穩(wěn)穩(wěn)地坐著。 元簪筆不知道從哪回來,一身冰涼水汽,衣裳濕漉漉地穿在身上,頭發(fā)不時往下落水珠。 喬郁終于忍不住,“你是掉到荷花池里了嗎?!”秋夜本就冷,喬郁看見他這幅樣子更得發(fā)瘋,“卻不知叫人給你擦干凈,竟是水進了腦子!” 他怒氣沖沖,“來……” 剩下那個人字卻怎么也說不出口了。 元簪筆道:“我有事同你說?!?/br> 要不是元簪筆跪坐在他腿間,完整的句子他應該能說出口的。 “說什么?”他干澀地問,覺得自己頗為言不由衷。 作者有話要說: 新年快樂,本來想抽獎,但是一本文一個月只能抽一次,還是本章留言發(fā)紅包吧。 第102章 元簪筆身上的溫度冷的讓人心驚,喬郁忍不住將他往懷中攏著,后者覺得不舒服,想要換個姿勢,被喬郁惡狠狠地呵斥,“別動?!?/br> 元簪筆頭發(fā)還在不停滴水,滴在喬郁肩膀上,氤出深色的一團。 他將冰涼的臉貼在喬郁側(cè)頸,低聲道:“我想換個皇帝?!?/br> 他說這話時語氣無比低柔,不忘小心翼翼地抬眼悄悄觀察喬郁的反應,倘若忽視元簪筆說話的內(nèi)容單看他的舉止,很容易以為他是正在示弱討好。 喬郁的手按在元簪筆的腰間,聞言驟然收緊,他不可置信地看向元簪筆,目光凌厲得驚心動魄。 元簪筆溫軟的吻落在喬郁耳后。 喬郁一手攬著他的腰,一手繞著他束起來的長發(fā),低聲道:“再說一次?!比握l都不能忽視喬郁聲音中的威脅,他喜怒無常,卻少這般。 元簪筆就在他耳邊道:“我欲換個皇帝?!?/br> 喬郁始終面無表情。 這等無父無君之言能從任何人口中說出,卻唯獨不應該有元簪筆。 “太子懦弱,三皇子暴戾,五皇子識人不明,皆不堪為人君,其余諸皇子年歲尚小,立之,則必然阻力重重,”元簪筆干澀道,他拼盡全力才能對著喬郁喜怒不辨的臉說出這般冠冕堂皇的話來,“我等為天下計,欲在陛下百年之后,另立新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