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 第11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佛系少年的打工日記、春樹里、魔君是我白月光、誓不為賢夫、大明星非要當我孩子他爸、頂流后輩藏不住狐耳朵、慈父難為(現(xiàn)言父女,1v1,he)、恃寵而驕、《影帝的小妖精》(簡體版)、青山(1v1 H)
讀書習字可是她長久以來的夢想。 何況這位是什么什么大儒呢! 她破天荒地請求上霜給她一個機會當司寢。 她當天進了殿后。 朔絳一愣。 他眼神中閃過一絲慌亂。 金枝熟練拿起孔雀毛撣子掃床。 朔絳手和腳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等朔絳上床后。 金枝老老實實轉(zhuǎn)過身去閉上眼睛。 朔絳便自己上了床蓋好了被子。 金枝轉(zhuǎn)過來時發(fā)現(xiàn)他的手有點抖。 或許是自己眼花了? 金枝沒當回事。 她將帷帳放下,而后坐在腳踏上與朔絳聊天。 “官家,您說那海棠居士會不會拒絕我?” 原來是為著明日的會面而擔憂。 朔絳這才明白她為何這么反常。 隨后又唾棄自己適才那一絲欣喜。 不然他還以為是如何呢? 他認認真真回答:“名家大師大都有一份傲氣。她要是拒絕你也不足為奇?!?/br> 金枝本來緊張,聞言都要氣倒了。 “喂!”她責怪朔絳,“行不行啊你?你就不能寬慰我兩句嗎?” 朔絳隔著帷帳都能想象到她雙手叉腰柳眉倒豎的樣子。 他唇角輕微:“你一生氣,是不是就不緊張了?” 呔!……咦?好像還真是。 金枝放下雙手。 悻悻然:“似乎是?!?/br> 朔絳見她不緊張了,這才柔聲細語勸慰她:“若是我昧著良心勸你別多想,明日被拒絕后你是不是反而會更傷心?” 這倒也是。 “名門大家各有各的脾氣,被拒了也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或許不合她的理念,或許不合她的眼緣,甚至她那一天心情不好,便都可能拒絕你?!?/br> “最重要的是你要去嘗試。試了不一定能成功,可不試那就一定會不成功。” 金枝慢慢咀嚼著這句話。 朔絳又道:“其實你知道嗎?我第一次拜師時也被名師拒絕了?!?/br> 噯? 還有這樣的事情? 金枝瞪大了眼睛。 她不相信。 朔絳可是探花郎??! 他還是什么經(jīng)學大師! 怎么會被名師拒絕?。浚。?! 朔絳輕笑,他回憶起過去的事:“其實我家是行伍世家,噢,就是世代打仗武夫的意思,我爹非要我去學文,帶著我去拜訪當世一位當儒。” 武官的豪邁碰上高雅文人,其結(jié)局可想而知。 原來朔絳都被拒絕過啊。 金枝想一想便覺得忽如其來的安心。 被拒絕了又怎么樣呢? 朔絳還不是成為了探花郎,成為了君主! 朔絳聲音鄭重起來:“這位不收你我們再拜師便是了??倳业竭m合你的良師?!?/br> 金枝點點頭。 不知為何,她聽到朔絳說“我們再拜師”時心里吹過一股暖風。 五月南風天那種暖風。 暖暖的,吹得草甸子上草尖柔柔軟軟的擺。 不是一個人,是“我們?!?/br> 金枝一下就不怕失敗了。 還可以再試許多次。 反正又不是她一個人承擔失敗。 她重重“嗯”了一聲。 “你別在這里守夜里,早點回去睡吧。”朔絳的聲音輕輕從帷帳后傳出來。 金枝第一次乖巧點點頭。 想到朔絳看不到便又“嗯”了一聲。 今夜朔絳的開解讓她心里的顧慮瞬間一掃而空。 她都走到門檻處時了,忽得回頭輕輕說:“夜安?!?/br> 明黃簾幕后朔絳的聲音也輕輕:“夜安?!?/br> 海棠居士隨著小黃門進了寶文閣。 院里一顆參天梧桐。 花期已過,大如蒲扇的葉片華貴高傲。 灑下一片綠蔭。 海棠居士甚為喜歡此處。 官家在正殿等她。 海棠居士忙行禮拜謝。 官家很是和氣,將一應(yīng)宮娥太監(jiān)安排給她。 又將前頭站著的一個女官舉薦給海棠居士:“這是宮里的女官,你修撰期間便由她給你打下手?!?/br> 海棠居士連稱不敢。 官家便笑道:“莫要推辭,我還要她拜你為師呢。” 聰明人之間說話一點就通。 海棠居士登時明白了官家要她編撰民間志為輔,要收徒為主。 她腦海里迅速權(quán)衡了一下: 按說名家大師并不輕易收徒。 要收也是考察過對方品行心性之后才決定。 可是先前官家當眾給她贈禮、又高調(diào)將她請進宮里、還迂回委婉用修撰民間的旗號請她收徒。 別說是她了,就是比她學問更高深地位更顯赫的大儒都受不到這種禮遇。 海棠居士有些感動。 她應(yīng)了聲:“官家推薦,自然是愿意的?!?/br> 金枝聞言大喜。 其實她從昨夜起就很是緊張。 自己是個連私塾都沒度過的,萬一人家大儒嫌棄怎么辦? 她忙上前拜見師父:“見過師父?!?/br> 手里還捧著早就拜托司膳準備好的十條干rou干。 海棠居士收過干rou條,受了她的禮 又向官家下拜:“官家,若是這徒兒不合我意,我還是會逐出師門。” 官家點頭:“那是自然。” 金枝在心里吐吐舌頭。 海棠居士又叫金枝:“凡敬稱女子以大家稱呼,你可稱呼我為崔大家或是師父。” 金枝忙應(yīng)了是。 兩人便開始在寶文閣編纂汴京地方風俗志。 崔大家收這個徒兒原本是有幾分報答官家知遇之恩的意思。 可沒想到這個徒兒聰明伶俐。 她雖然底子不好,可是學東西很快,舉一反三過目不忘。 崔大家有些驚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