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炮灰替身不想轉(zhuǎn)正[穿書]、反派美顏盛世[快穿]、病弱男配被邪祟纏上了、穿書后我靠陰陽風(fēng)水把閻王掰彎了[娛樂圈]、【西幻】棕櫚葉、道友,請停止散發(fā)香氣、返回2006
主考官雖然掌握著最后擬定名次的權(quán)利, 但試卷的批改卻是由其他各位考官完成的。 每個人負責(zé)的考題都是固定的, 一般情況下, 只以圈和叉作為是否通過的依據(jù), 若是試卷答的極好,才會在旁進行批注。 接著再將試卷整理出來,依照所獲得的圈來排序, 所得的圈越多,便為佳卷。所有佳卷由主考官一一看過,來擬定最終的名次。 批改經(jīng)義的幾位考官,今日心情不錯。 這今年的考生, 比往年好了許多, 尚少在經(jīng)義題上出錯的。 經(jīng)義不像其他題型那么靈活, 多是從四書五經(jīng)中選出,讓考生闡釋其義理或是默寫文章。 一般來說, 只要是考生學(xué)過四書五經(jīng), 都有幾分頭緒, 當(dāng)然要答對所有的墨義經(jīng)文, 還需得倒背如流其中的文字才行。 今年三道經(jīng)義題都不算刁鉆, 但也有些冷門,看來今年的考生準(zhǔn)備地十分充足。 幾個考官在經(jīng)義題上,就沒什么要批注的, 最多不過是看到誰的字不錯, 寫上一句評語罷了。 批改好的試卷放在一邊, 接著傳閱到其他考官手中,批改下一類型的題目。 如此一來,分工明確,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當(dāng)然到了詩賦的環(huán)節(jié),便有考官開始有所偏好起來。 因為詩賦雖由于規(guī)矩準(zhǔn)繩,聲病對偶而受到局限,但也是最顯現(xiàn)考生文采的文體。即便是應(yīng)試之作,有時也不乏有耳目一新的詩作出現(xiàn),讓人眼前一亮。 此次詩篇是需要考生描繪春景,春色自古以來都為文人所喜,要想脫穎而出,并不容易。還有少部分人不解題意,描繪成秋景,像這樣的主題若是出了大錯,便直接判一個罰落,只有等明年再來了。 整整一日過去,時不時可以聽到考官點評道這個“詞采華茂”,這個“筆力堅實”,江南本就文人薈萃,兼這山水如畫,詩賦盛行,古往今來,倒也尋常。 忽然一位考官驚嘆道:“此篇詩作結(jié)構(gòu)嚴(yán)謹靈動,詩意明達蘊藉!律賦驅(qū)架典故,引用經(jīng)籍,渾然無跡,詠物雅重,命詞竣整,實乃上乘之作?!?/br> 聞聽此言,另外一個考官忍不住湊過來看了一眼,不禁深以為然,不過并未再說什么,而是繼續(xù)批改下一篇試卷,畢竟詩賦作的好的人么,大有人在。 如今詩賦所占的比重已經(jīng)不斷降低,說明朝廷取才漸漸重于實務(wù),所以一般情況下,詩賦作的好的,即使榜上有名,也不容易在前列。 見同僚這般反應(yīng),那考官深知其中的奧秘,只能遺憾地多寫幾個批注翻到下列作罷。 過了一會兒,那邊評改試論的也有入目之作。 那位考官開口道:“此文文勢簡潔而氣平和,清密而流暢,行文頗有古風(fēng),實在是賞心悅目,不知能否更進一步......” 另一考官也在旁掃了一眼道:“這破題確實開門見山,十分精煉,只是昨日我記得也有幾篇好文章,不見你如此夸贊?!?/br> 那考官含笑不語,他還有一點未曾提及,此人卷面極為整潔,字跡清正,甚至無一個墨點,仿佛一揮而就,如何不讓人驚嘆不已,當(dāng)下多寫下幾個批注。 等到了時策那邊又是另一番場面。 這次評判時策的便有那位老先生,他年輕時心中抱負不小,很想有一番作為,只是時運不濟,雖考中進士,但無奈官職一直不高。不過他曾經(jīng)在位的時候也有一番政績,對時策這塊,一直有獨到的見解。 老先生并不喜歡太過浮艷的文字,他認為時策應(yīng)以樸素為佳,言之大義,通曉古今,事必有據(jù)。 因此向來有些嚴(yán)格,昨日批改了一天,也未曾遇到過讓他完全滿意的答卷。 見詩賦和試論那邊頻頻有佳作出現(xiàn),老先生不免皺眉嘆息,如今這些士子都不知世務(wù),只鉆研如何應(yīng)試制舉...... 接著,老先生取過一份試卷,目光慢慢落在第一道時策上。 這一道時策考的是兵役。 兵役歷代都有,今朝實行的是征兵制,每個地方都有一定征兵的名額,當(dāng)?shù)貪M了年紀(jì)的青壯勞力都有可能被征走。 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可以避免再出現(xiàn)前朝藩鎮(zhèn)割據(jù),擁兵自立的情況,極大地保證了國家的穩(wěn)定性。 不過這兵役對百姓來說十分繁重,朝廷也不堪其負,尤其是金陵等地,少有興兵之用。 而大部分考生并不能看到其中的問題。 畢竟考生都無需兵役,一旦中了秀才,便免除了勞役賦稅,又有誰能夠真正體諒到百姓之苦呢? 就在這時,老先生的注意力忽然被吸引住了。 只見第一句話直接點名了問題所在“臣聞三代之時,無兵役之憂,降及近世,有養(yǎng)兵之困......” 老先生心里道了一聲“好”字,繼續(xù)往下看去,只見這名考生從兵役起筆,卻意在民政。整篇以議論為主,以史鑒今,將三代、前朝以及當(dāng)今的情況進行比較,再給出自己的見解。 此人言之有物,絕非空泛之詞,老先生見獵心喜,但并未直接批注,仍然很慎重地去看其他兩道時策。 等將整篇策題看完之后,老先生不禁心潮澎湃。 這位考生難得啊,不僅志在家國天下,文章還頗有見地。 老先生愛不釋手地看了又看,遞給主考官的時候,忍不住開口道:“此人有大才,若是不能排在前列實在是可惜至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