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寵婢日常 第34節(jié)
皇帝當時已經(jīng)下了朝,正在承明殿批改折子,聽太監(jiān)說太子派人來送了禮來時,好奇的筆都扔了一邊。 “你說太子送禮?” 皇帝的大太監(jiān)叫周全恭,自小就伺候著皇帝,也算是看著這些皇子們長大,對太子還算熟悉,他也迷惑的很,“沒錯,是太子殿下身邊的大太監(jiān)劉得福,說是昨晚上殿下突然心血來潮去看庫房,看見里面堆積了不少東西,便選了一些出來給各宮?!?/br> 皇帝是真震驚了。 “所以,就給朕送了來?” 他震驚過后倒是高興,這還是他在不是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收到兒子的禮。 他還叫了劉得福進來說話。 皇帝從黑不溜秋的盒子里面拿出那把弓,嘗試著拉了一把弓,然后點頭,“是把好弓。” 他問劉得福,“太子怎么想著送弓來給朕?” 劉得福跪在地上,早就順好了話,恭敬的道:“回陛下的話,昨日殿下本是開了庫房,給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選些首飾和絲綢絹紗,然后看見了旁邊的弓箭,覺得很適合陛下,便讓奴才送來給陛下?!?/br> 太子給太后皇后送東西不是一回兩回了,倒是解釋的通。只是突然心血來潮給他送弓箭,倒是第一回 。 皇帝便問,“就給太后,皇后和朕送了嗎?” 劉得福搖頭,“還有二皇子殿下和四皇子殿下,是殿下覺得平日里還算好的筆墨紙硯?!?/br> 皇帝:“……” 果真是太子,做事情還是這般只憑喜好。不過太子一直這般,皇帝已經(jīng)沒有力氣去讓他改了。 這個老三啊,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喜歡你了,才肯對你露個好臉色。 就好像老二和老四,之前太子不喜歡他們的時候,便是一個好臉色也沒有,如今覺得兩人讀書好,作詩好,便掏心掏肺的對兩人好,做什么都帶著他們,他有什么,也要給他們送過去。 皇帝等劉得福走了之后嘆氣,“這孩子,怎么就教不通。” 你對老二老四都能好,對老五老六老七做個面子情又能怎么樣? 但就是不做。 周全恭就笑,“殿下,太子殿下這叫做至純至性,還小,您多費心思教教便也好了?!?/br> 皇帝覺得也對,太子讀書努力,但讀書太多,未免就讀了個孤高的性子出來,這也是他忙于朝政,后來只將他交給了翰林先生,沒有認真教導的緣故。 但他實在是太忙了,這幾日忙著英國公府的案子,怕是不能親自教導太子,便略一思索,讓周全恭擺好紙張,寫了幾個字給太子。 話很直白:朕送你一本撫州游記,是朕年少的時候看過的,如今送你,你好好看,看完朕考校你一些游記上的東西。 于是在南書房的時候,先生剛宣布可以走了,周全恭就親自拿著書給太子送了來,當著眾皇子的面送給太子。 “陛下說,還望殿下早日讀完這本書?!?/br> 太子摸了摸書,覺得自己應該做對了,他點點頭,也沒有對周全恭多好的臉色,只不似對待其他奴才一般送他出去,“孤知曉了,你回去照顧父皇吧?!?/br> 周全恭就回去了,過了幾天,就見太子殿下讓劉得福送了一封信過來。 劉得福腦袋都要縮進脖子里面去了,可見是害怕被罵的。他求著周全恭,“老哥哥,哎喲,您得幫幫我,這殿下忙著去讀書,又想早點讓陛下看見這信,便讓老奴送了過來?!?/br> “您行行好,給陛下送進去?” 肯定是要送的,周全恭罵了一句劉得福裝模作樣成這副害怕的模樣惡心人,但還是笑瞇瞇的接了信進了內殿。 皇帝接了信,也不嫌麻煩,看完太子在信上寫的游記感悟,便拿起筆直接寫批注。 寫完了,讓周全恭送過去,“告訴他,下響來朕這里一趟,朕當面跟他說,他這寫的實在是片面。朕要教他的東西,紙可寫不完?!?/br> 第28章 太子(修末尾) 補更 皇帝最近對太子的喜愛讓眾人側目。 太子之前很倔, 很悶,皇帝看起來更喜歡會說話溫文爾雅的端王,但是現(xiàn)在, 雖然太子依舊是那個驢脾氣, 可皇帝卻開始親手教他讀書。 有一次在御書房里,皇帝還對眾臣子說道:“莫林實在是不容易, 之前朕忙,讓他教太子讀書, 每回問起,他總說太子很好, 很用功,功課也好, 朕心中便安, 以為真是如此。” 莫林是太子小時候的教書先生。 皇帝嘆氣,“可真當自己教導他的時候,便發(fā)現(xiàn)他這脾氣, 實在是讓人生氣,你教完他書上的, 他定是要舉一反三,引出一些書上沒有的旁的典故出來問朕,朕哪里看過那些野史,只能斥責他一番?!?/br> 此時正是眾臣說完正事休息的時候,皇帝突然說起太子, 雖然聽著是貶,但一句話里面,用了“舉一反三”,“書上沒有的典故”, 便知道皇帝還是想夸的。 大臣們就要應和著夸幾句太子,皇帝擺擺手,歪在龍椅上,笑著道:“他性子孤高,卻也喜歡聽人夸耀,自小便是這性子,朕多夸他兩句,便尾巴也要翹起來。” 所以皇帝就想了個辦法,專門去找了幾本孤本,旁人根本不可能看見的書研讀了,然后拿著這些書里面的話去問太子。 這般一來,太子就得老老實實的聽話。當然了,這些話皇帝是不可能說出來的,他還要拿這個治治太子的性子。 下面的臣子們便你一句我一句的繼續(xù)夸太子,皇帝聽完他們的夸贊,很是舒服,便喊周全恭,“待會太子讀完書,便讓他過來,朕今日還得再考??夹K墓φn?!?/br> 然后又覺得這會子七個兒子都在讀書,總是單喊太子來不好,便想了想,道:“就讓太子,老二,老四一起來?!?/br> 免得要是叫上端王以及五六七來,待會太子一發(fā)脾氣,不管不顧的嘲諷起老七沒有學識來,又是一場嘴仗,干脆分開,今日叫三個,明日叫四個。 他就圖個清凈。 但他這一圖清凈,卻讓端王的臉當時就慘白了下去,就連素日鬧騰的老七也覺得不對勁了。 他坐在南書房里面,問老六,“六哥,父皇這是什么意思?父皇厭棄我們了嗎?” 老六沉穩(wěn)一些,瞪了老七一眼,“一天咋咋呼呼,就不能安靜一會?” 他去安慰端王,“大哥,想來是太子跟父皇說的,父皇這才叫了二哥和四哥去,太子也不是第一回 這般做了?!?/br> 老五平日里反應有些慢,但此時他的反應卻一點也不慢,也跟著安慰端王,“是啊,大哥,你不要想太多,太子一向如此?!?/br> 他們這些兄弟選擇跟著端王沒有緣由的。父皇愛美人,無論是什么出身,只要是美人他都愛,世家姑娘里面美的,比如余貴妃,他寵愛了,便能封個高位,但是那些身世低的,他只寵愛,也不樂意去封高位。 畢竟后宮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今日喜歡,明日就有新的美人,后宮的妃位就那么多,便索性給生了孩子的后妃晉升,那些沒有孩子的,如今在哪里皇帝都不知道。 只能是見到了,模模糊糊有個印象,哦,原來朕還有這么個美人在。 五皇子和六皇子的母妃出身就不高,自小也能得皇帝的喜愛,但是生了孩子的后妃年歲大一些,皇帝便不愿意去了。 宮里都是勢利眼,沒有了皇帝的喜愛,自然是被人欺負的多,即便是不敢明著欺負,暗地里總是要遭些白眼的。 孩子們大了后,便也知道一根藤蔓要攀附大樹的道理,太子自小就孤傲,跟他們不熟悉,反而是端王,對他們能照顧就照顧,人心都是rou長的,他們跟著端王也是真心的。 四個人一起自小長大,之前還沒有跟其他三個分的如此清楚,但近一年來,自從上回打了一架,老二和老四跟著太子跑了后,這條兄弟之間涇渭分明的線便越來越大。 此時,已經(jīng)連父皇都不再幫著他們掩飾太平了么? 老五和老六雖然安慰端王,但是心里也沒底,實在是太突然了。 之前父皇一直都很注意公平,這個寵愛了幾分,那個就要還幾分去,今日這般做,難道是什么別的意思嗎? 端王心里也沒底,但這里不是什么說話的好地方,便帶著三個弟弟回了清輝閣。 四斗如今在書房伺候,見了四個皇子這般模樣,也知道出了事情,送了茶水進去,就輕手輕腳的關了門,守在門外,不敢出聲。 老七在門關上的一刻,還道了一句,“大哥,你這里的小太監(jiān)倒是長的俊?!?/br> 端王這回是真惱火了,都什么時候了,老七還不著調。老六跟老七好些,便一巴掌打在老七的肩膀上,“別說話,你這張嘴巴,我遲早要縫起來。” 老七便老老實實的坐下,喝了一口茶,擔憂道:“你們說,父皇是什么意思?” 端王此時才開口,將自己看見的說了出來。 “周全恭來叫太子和二哥老四的時候,太子也吃驚的很,想來不是他提出來的?!?/br> 再者說,被父皇親自教導這種好事,誰愿意分出來給兄弟?誰都不愿意。 端王揉了揉腦袋,“父皇……如今越發(fā)琢磨不透了?!?/br> 老五也嘆氣,“太子自從今年翻出了云州貪墨一案后,咱們便一直不順,大哥……你跟蜀陵侯侄女的事情怎么樣了?” 端王想起這個也不高興。雖然那日母后做局沒有告訴他,但是事后卻將用意跟他說了。 余貴妃:“你父皇多疑,若是事先告訴了你,你露了餡,反而不美。” 干脆事后說。 余貴妃道:“第一步做好了,接下來,就要你去做,多在蜀陵侯侄女面前晃晃,也不用她喜歡你,晃的久了,母妃自然有辦法讓你父皇下旨?!?/br> 但想是這么想,人家折明珠卻開始不出門了,聽聞最近還在議親,這讓他怎么去接近? 再者說,蜀陵侯家里雖然好,但那是父皇的人,他強行插一手,會不會引起父皇的厭惡? 端王甚至還覺得這次父皇對他的冷淡也是因為母妃和他想打蜀陵侯的主意。 蜀陵侯這個人,極得父皇的心,說句左膀右臂也不為過。之前父皇想給太子,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皇后做了一手壞局讓父皇打消了主意,但是即便沒有皇后,端王也覺得皇父皇會舍不得。 這世間除了父子之誼,還有君臣之交。 母妃肯定沒有把蜀陵侯跟父皇之間的君臣之誼算在里面,才敢如此做。那他如今明白過來了,還要繼續(xù)按照母妃的想法去做嗎? 端王猶豫起來。他既希望母妃的計策能成功,讓他有蜀陵侯府做為妻族,又怕引起父皇的不滿,讓自己離皇位越來越遠。 于是一顆心七上八下,臉色難看至極,帶的五六七三個皇子也沉默起來,一屋子的人都沒有再說話。 而御書房里,太子和二皇子四皇子三人卻正在認真聽皇帝的教誨。 今日皇帝本是要教他們看府志上面的地域風情——皇帝雖然沒有去過,但是看過很多本書,從前朝到本朝的記錄都有。 從這些不同時代的書上面,可以看的百年時光過去,同一塊土地上的人變了,風情也變了。 大秦一共有十三府兩直隸,皇帝最喜歡禹州府。 他讓周全恭在兒子們面前打開了十三本禹州府的府志,讓他們一人看一本的前面幾頁,然后說出自己的看法。 太子拿的是前朝的,前面寫的很是無味,不外乎是記載了禹州府在這個時期有多少人,民情如何,用詞也很直白,沒有帶一點文采。 但是二皇子手上拿的那本,寫的人便是文采飛揚,用詞華麗。 皇帝讓他們看了一會,便一個個問過去,問他們是否知道這其中原因。 太子琢磨:“難道是當時禹州府所任府尹喜好不同?” 二皇子和四皇子也覺得是如此。 皇帝笑著點點頭,“確實有一半的原因是如此?!?/br> “不過你們再去仔細想想這其中的另外一層緣由?!?/br> 他說完就不管他們,只讓他們三個在那里一起想。三個兒子湊在一起,皇帝一邊批改折子一邊豎著耳朵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