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崢嶸 第374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侯門嫡女、你不要兇我呀、獵家小娘子、重生之代罪的大小姐、快穿大佬的導演路、穿越之老板成廚娘、跟渣男的死對頭he了[重生]、風水大佬穿成豪門假少爺后、我總能成為白月光[快穿]、穿越之皇室紈绔
第五百九十六章 鬧大了 王仁佑并不清楚為什么沒有援軍,他也不知道河東兵力部署調(diào)配,但有一點他是知道的,朝中做出了決定,那就不會隨意更改。 對于雁門關失守,王仁佑很無所謂,事實上河東出身的人都習慣了,但他在考慮,顧集鎮(zhèn)據(jù)說只是個小寨,沒多少兵力。 如果頡利可汗攻破雁門關,大肆劫掠,滿載而歸,會不會放過顧集鎮(zhèn)……事實上,李善被困于顧集鎮(zhèn)的消息,雖然算不上絕密,但也少有人知。 于是,王仁佑選擇了消息最容易擴散出去的平康坊,并下帖邀了這幾位……他相信,李善被困于顧集鎮(zhèn)的消息很快就能散開。 到時候,自己不需要做什么手腳,只需要刻意引導一下,讓這個消息在河東道傳開。 只要突厥能破雁門關,殺到太原府附近,很容易就能得到這個消息……到時候,回程途中,隨手一擊,覆滅顧集鎮(zhèn)還不是輕輕松松。 滿臉通紅的王仁佑眼角余光瞄著已經(jīng)議論紛紛的眾人,心想自己或許再難青云直上,但能將李善扯下來,更是快意! 王仁佑想的沒有錯,平康坊算是全長安城最為魚龍混雜,消息擴散最迅速的地方……幾年前,李善初來乍到,就是選了平康坊為打聽消息的第一站。 關于邯鄲王李善陷于朔州顧集鎮(zhèn),遭突厥大軍圍城的消息很快就散開了。至少平康坊內(nèi)傳的是沸沸揚揚。 這兩三年,李善橫空出世,學識駁雜,手段了得,屢立功勛,又以“詩才”蓋壓一城……再加上與清河崔氏嫡女定親,年青一代,無人能望其項背,沒想到卻陷入絕境。 一兩個時辰后,擁女賞舞的王仁佑斜斜靠在榻上,在心里琢磨如何盡快的將消息散播到河東,散播到太原府甚至是代州去。 雖然算不上多聰明,但王仁佑也知道頡利可汗為子復仇,這是個名正言順的借口,只要能捅破李善在顧集鎮(zhèn),這廝就逃不過這一劫。 說起來真是運氣啊,居然有人舉告趙郡王李孝恭意圖謀反,李靖這才回返江南沒有北上,以至于李善滯留代州…… 如果李善回朝,即使考慮到顏面,頡利可汗索要李善,陛下也不可能交出來。 因為去歲今年對陣突厥占了上風,李淵下定決心,之前李唐和突厥的國書中是俯首稱臣的,但如今已經(jīng)自居上國了。 但如今李善在朔州,在顧集鎮(zhèn),那是突厥能肆意的區(qū)域…… 這時候聽到旁邊有人在討論突厥今年何時會退兵,有人似乎是河東人氏,贊代州軍戰(zhàn)力不凡,若能堅守雁門關,時日一長,突厥必然會因為糧草不足而撤兵。 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一時間議論紛紛,王仁佑一拍桌案,起身道:“其實若使突厥退兵,護佑河東不遭戰(zhàn)亂之禍,倒也簡單!” 聚集而來的人中,不少人都知道王仁佑與李善是有仇的,都冷冷的盯著王仁佑,他們都猜到了王仁佑會說什么。 果然,下一刻王仁佑腳步踉蹌,“妄起刀兵,本有罪責,若許李善頭顱,頡利可汗必然退兵!” 安靜了片刻后,有人悄然擠出人群,向外走去,也有人冷冰冰道:“邯鄲王為國捍邊,不知何罪之有?” “難道未有邯鄲王,突厥就不會犯邊了?” “武德五年,頡利可汗大寇河東……哦哦,是了,那一年平陽公主力戰(zhàn)突厥,使太原府未被突厥攻破?!?/br> 上。 按道理來說,王仁佑這時候應該溜回同安長公主府,同安長公主是李淵唯一的同胞姐妹,身份高貴,唯一的女兒還被楊廣納為嬪妃,導致李淵對這位jiejie極為關照,任誰都不敢挑釁。 只要回了長公主府,王仁佑就能坐觀流言蜚語滿天飛,然后再向河東引導……但王仁佑偏偏聽到了有人提及代州軍,有人贊譽李善,哪里忍得下這口氣,非要在口舌上爭個高下不可。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蓖跞视訃@道:“李善兩度羞辱欲谷設,又如此羞辱頡利可汗,才會闖下這番禍事……” 周圍人還沒來得及說什么,不遠處響起憤怒而驚喜的叱罵聲。 “果然是王仁佑!” “在這兒,在這兒!” “都閃開!” 人群哄然四散,將王仁佑一個人留在原地,有人臉上滿是幸災樂禍的神色,但更多人是吃瓜眾。 王仁佑剛開始還沒聽出來是誰的聲音,但打眼一看,頭上冷汗直冒,酒意在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為首的是清河張氏的張文瓘,十六歲的少年郎隨手cao起一張胡凳,氣勢洶洶的沖了上來。 身后跟著的是長安令李乾佑之子李昭德,這廝更狠,不知道從哪兒尋了根棍子,隨手在空中揮舞幾下,隱隱有風雷之聲,顯然這兩年文采不知道修煉的如何,但武藝卻是大有長進。 再后面跟著的幾人中,王仁佑倒也認識幾人,有張士貴的胞弟,有秦武通的兒子,還有劉世讓的次子……基本都是淪陷在朔州的。 一張胡凳被擲來,王仁佑側(cè)身閃開,加快腳步就要逃,這時候斜刺里沖出一人,雙手抱住王仁佑,凜然道:“太原王氏子弟,何能受爾等欺辱?!” 頓了頓,王仁佑聽見這人繼續(xù)道:“六兄放心,分說明白就是!” 王仁佑如墜冰窟,側(cè)頭看見死死抱住自己的王仁表。 周圍人愣了下后,響起一陣哄然大笑……關于王仁表、王仁佑兄弟的事,雖然算不上街頭巷尾都知曉,但在場的大都是世家子弟,誰不知道內(nèi)情。 最先沖上來的張文瓘狠狠一拳砸在了王仁佑的鼻梁上。 緊接著李昭德手中棍子迎頭劈下,正劈在彎著腰呼痛不已的王仁佑的背脊上。 你也不小心點! 王仁表手一松,任由王仁佑摔在地上,轉(zhuǎn)頭瞪了眼李昭德,好險砸到我! 其他幾人還算收斂,只是痛斥幾句,但李昭德和張文瓘堪稱肆無忌憚,將王仁佑揍得體無完膚……他們和李善關系最為密切,關鍵是王仁表畢竟是同族兄弟不好下手,他們自然要代勞了。 最倒霉的是,平康坊雖然不宵禁,但其他坊是要宵禁的。 而如今已然入夜,也就是說,王仁佑跑都跑不掉了,這一頓揍,得持續(xù)到第二天早上。 事情算是徹底鬧大了。 第五百九十七章 可能引發(fā)的后果 日月潭。 李宅的院落內(nèi),崔信氣急敗壞到險些不顧儀態(tài)飛起一腳踹在面前兩個憨貨身上,但看了眼屋內(nèi)的眾人,強行忍耐住,低聲喝罵道:“少不更事,誰讓你去的!” 剛才還得意洋洋……呃,事實上今日是特地來表功的張文瓘、李昭德都是一臉的懵懂。 王仁佑那廝大放厥詞,難道我們還揍錯了? 花了我我們不少心思呢,要不是我們,可未必想得到王仁佑那廝,就算猜到了,也未必能堵得住門呢! 不表揚也就罷了,還要訓斥……還有沒有天理? 難不成清河崔氏怕了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雖然名列五姓七家,但王仁佑如此做派,即使是太原王氏子弟也看不下去……太子中允王珪都忍不住在半公開場合喝罵了幾句丟人現(xiàn)眼呢。 崔信鐵青著臉轉(zhuǎn)頭看向李昭德,再看看若有所思的王仁表,“他們倆年歲尚小,孝卿也跟著胡鬧什么!” 王仁表試探道:“不應該鬧大?” 崔信氣的一跺腳,“現(xiàn)在說這些還有甚用?” 王仁表突然想到了什么,神色大變,聲音都有些發(fā)顫,“顧集鎮(zhèn)……” 張文瓘、李昭德都是后來官至宰輔的人物,也很快想通了,他們這些與李善親近的世家子弟會刻意打探戰(zhàn)局,特別關注李善的處境,都通過不同的渠道知曉李善如今在顧集鎮(zhèn)。 但民間是不同的,這消息尚屬絕密,但經(jīng)過這次一鬧,消息會迅速擴散開。 畢竟是太原王氏子弟,在平康坊被打的只能抬出去,必然會引發(fā)很多人的關注,到時候消息很難控制住。 如果萬一突厥那邊知曉,回師途中,必然不肯放過在顧集鎮(zhèn)的李善。 李昭德想了想,“未必如此……一來突厥未必能攻破雁門關,二來就算破關而入,也未必能打探到這等消息?!?/br> 張文瓘補充道:“懷仁兄于代州多有施恩,應該不會有人透露這等事?!?/br> 崔信細細觀察李昭德和張文瓘的神色,側(cè)頭看了眼,王仁表微微搖頭……示意這兩人都不知曉內(nèi)情。 但王仁表卻是知道的,正常來說,王仁佑想做的事未必能成功,如果突厥真的攻破雁門關,打探李善消息,還不如審問俘虜來的方便。 但問題在于,經(jīng)過王仁佑這么一鬧,消息擴散開,如果突厥真的知曉李善在顧集鎮(zhèn),如崔信、凌敬、平陽公主就很難判斷消息來源了。 說到底,崔信、王仁表都在擔心一個人,裴世矩。 反正有王仁佑這個堵風的稻草墻擋在前面,裴世矩如果做些手腳,透露了什么消息,這個鍋也有王仁佑來背,輪不到他裴世矩。 崔信知道裴世矩那日在兩儀殿內(nèi)為什么態(tài)度大變,但現(xiàn)在即使裴世矩做了什么,無憑無據(jù)的,平陽公主也不能認定是裴世矩。 反而王仁佑倒是有真憑實據(jù),而且他和李善本就有仇。 崔信不免想起去年馬邑一行,雖然之前多猜測是裴世矩暗中密告突厥,郁射設、結(jié)社率才會及時趕到,但終究無憑無據(jù)。 但崔信回長安之后,登門拜訪,從裴世矩的言談舉止中,很容易得出裴世矩就是幕后黑手的結(jié)論……裴世矩也沒有刻意掩飾。 這說明,裴世鉅是有能力將消息送到雁門關外的。 總而言之,張文瓘、李昭德、王仁表等人將事情鬧大了,裴世矩就有了出手的可能……崔信心想,如今局勢危在旦夕,長安這邊又難以控制消息擴散,裴世矩能忍得住不出手嗎? 幾日前,軍報入京后,崔信還心想李善果然不安分,又惹出事來,但也沒在意什么。 但昨日崔信得知李善被困在顧集鎮(zhèn),立即讓妻子張氏遞帖,今日登門拜會安慰朱氏……這種時候,是需要表明立場的。 今日早上突聞平康坊一事,崔信思慮良久,最終去中書省告假,與妻子同赴日月潭,還帶上了不依不饒一定要一起來的女兒。 那小子能躲過這一劫嗎? 崔信在院子里來回踱步,張士貴有大將之才,薛萬徹乃河北名將,懷仁看似常常劍走偏鋒,但實際上極為謹慎,應該能應付得過來吧? 但轉(zhuǎn)念一想,顧集鎮(zhèn)就那么大,一共也就千余士卒,若是頡利可汗知曉懷仁在顧集鎮(zhèn),再如何擅攻城拔寨,畢竟麾下十幾萬大軍,用人堆,也能破寨了。 想到這兒,崔信不由大恨,咬牙切齒道:“江淮均非良善之輩!” 畢竟南北對峙數(shù)百年,如今一統(tǒng)天下也不過數(shù)十年,南人北人之間始終有著隔閡……事實上這種隔閡還要往更早時候追朔,西晉衣冠南渡,江左大族就極為鄙視南下的世族,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利益的侵犯。 但這種局勢后來漸漸發(fā)生了變化,原因也很簡單,北強南弱。 五姓七家除了鄭氏之外,都位處北地,其實就算鄭家,也被視為北地世族。 天下一統(tǒng)之后,同樣因為利益關聯(lián),北方望族對于南地的是家門發(fā)有著天然的排斥,也就數(shù)百年間散布在南方的旁支情況會稍好一些。 比如東宮太子的第一心腹幕僚王珪就是個例子。 但今日崔信如此失態(tài),卻不是因為清河崔氏對南方世族的排斥,而是因為江淮戰(zhàn)事落幕后的一些紛爭,這其中也是有南方世族的影子的。 旁邊響起了一個無奈的聲音,“時也命也,時也命也。” “凌公回來了。”崔信行了一禮,苦笑道:“若非如此,懷仁何至于滯留代州?!?/br> 凌敬搖搖頭,“再等等吧,再等等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