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750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yǎng)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牢房里的聲音帶著幾分沙啞。 “不必了。”載壦揮揮手,他不和死人講究這些,“姚玉林,關(guān)于你的處置,皇上的旨意已經(jīng)到了?!?/br> 聽到皇上兩字,姚玉林這才動身,身上的鐵鏈子也隨著嘩啦啦響,“罪臣姚玉林,接旨。” “打開門?!?/br> “是?!?/br> 接著就是一個侍衛(wèi)端著一壺酒和一只酒杯低頭走了進去。 載壦也進去了。 姚玉林看到這幅場景,大概是猜到了什么,所以他呢喃著微微搖頭,由慢而快,“二……二殿下,罪臣,罪臣想見皇上?!?/br> “可是父皇不想見你?!?/br> “不!”姚玉林忽然像是重新獲得了力氣一樣,“罪臣,罪臣還有四川的民情要上奏,還有那些土司!在赴任之前,皇上曾面諭罪臣要時刻掌握諸土司的情況,這些,這些還沒來得及稟報呢!” 楊慎怒斥,“姚玉林!死到臨頭,你還要胡說八道?你這個人除了自己的官位,哪里還在乎別的?民情?民情能得到你半分關(guān)心嗎?!” “二殿下!罪臣真有,罪臣原本是準備入京見了皇上再說的!這是關(guān)乎江山社稷的大事,罪臣豈敢說謊?” “如果真有……”載壦開口, 所有人都在等著他。 “那你寫下來就好了,我自會轉(zhuǎn)呈父皇。” 轟! 姚玉林聽到這句話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其實他哪有什么情況要稟報,不過是臨死之前的掙扎。 他自以為到了京師,一切尚有轉(zhuǎn)機。 但現(xiàn)在這架勢,朝廷是要在這里就處置了這一切。 “皇上,皇上真要賜我死罪?” 載壦耐心回答,“圣旨,豈會有假?” “那,那張閣老那邊呢?張閣老怎么說?” “受你的牽連,張璁也免不了被父皇訓斥。關(guān)于官銀走私一案,不止是你,現(xiàn)在是從上到下在追查犯案人員。我已得知,這件事就是張閣老親自負責的?!?/br> 張璁負責? 這件事楊慎也是頭一回知道。 按道理來說,皇帝讓人自己查自己,這不就是便于他監(jiān)守自盜嗎?查到最后又能查出個什么東西? 不過放在眼下來看,卻又不一樣。 皇長子當著皇帝面彈劾張閣老, 皇次子到四川更是掀出這樁案子的細節(jié)。 皇帝再加壓力給張璁的話……他就得仔細的想好如何辦這件事了。 不對, 楊慎轉(zhuǎn)念一想,皇帝這是在為收拾張璁留下后手。這種處置方式就像是誘導張璁犯錯,你處置的不到位,我就處置你,名正言順,誰也挑不出個理來。 而張璁也是極其聰明的人,他必定也會明白皇上此舉是殺機已現(xiàn)。一不小心掉進去,那就是萬丈深淵。 所以他是千萬不能再出紕漏的。 這就是正德天子,也是伴君如伴虎的真實寫照,他是要么不處置,像這次一旦真處置,那么那種手段之凌厲、力道之到位,完全就是把張璁拿在手里隨意揉捏。 這種處置方式之下,像姚玉林這種犯事的官員,是千萬保不住的。 說賜死,那就賜死,簡單的很,一點風浪不會起。 什么叫掌控朝堂?這就是的。 真要讓姚玉林死,那是最支持他的張璁都使不上勁。 而姚玉林呢,他是落難,但并非智商下線,這么一說他就明白過來了,張閣老現(xiàn)在是自身難保,必須得自我革命,根本就顧不上他了。 “姚玉林,你還有什么想說的么?”載壦心情復雜的問。 姚玉林痛苦的閉上眼睛,淚水甚至在他的臉上洗出了兩條干凈的細線,“三十載浮沉,一時不慎,轉(zhuǎn)眼即逝。我姚玉林,對不起皇上啊!以至皇上最終連面都不讓老臣見一面!嗚嗚嗚!” “你后悔嗎?” “悔不當初,悔不當初!若是再有重來的機會,我必定以十分的心思效忠皇上,絕不會再犯這樣的大錯!” 載壦閉上眼睛,這就是一個封疆大吏的最后了。 “來人,賜酒。” “是!” 咕咚咕咚咕咚,一杯小小的毒酒就這樣端到他的面前。 載壦說:“父皇常常對我們幾個兄弟講,我們既入得此家,便要心中裝著朝廷、裝著百姓,做事做人,都要問心無愧。我是皇子,你們呢,都是大明的臣子,既入此門,最好是心中多幾分公心,少幾分私心。免得落下和姚玉林一樣的下場?!?/br> 砰! 酒杯已空,人與杯子同時摔落在地。 走出監(jiān)獄,載壦心情不算很好,他吩咐說:“四川差使已了,你們收拾一下,我們盡快北返,父皇有旨,要我去行宮聽命?!?/br> “是!” 楊慎也看出來載壦心情不佳,在所有人走了以后,還出聲安慰,“二殿下,姚玉林欺君罔上,是死有余辜。二殿下不必如此。” “用修,我倒不完全是為他?!?/br> “那二殿下是為了什么?” 載壦眼神復雜,抬頭望天,“我相信,姚玉林在幼年初讀圣賢書之時,也會想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一路走來利欲熏心……我是父皇的第二個兒子,名于我無用,利我已足夠了,既無所求,接下來的路便不能像他一樣走歪了?!?/br> “下官大膽,便說上一句與二殿下共勉。而且二殿下能有此話,想必皇上聽了也是開心的?!?/br> 載壦邁步向外走去,并留下一道聲音,“父皇每天都會聽到這樣的話,關(guān)鍵是怎么知行合一?!?/br> 說完他越走越快,興許是離家久了,他忽然有些想念他的父皇。 第八百四十三章 朝堂政治 大明改元正德二十年,國家東南西北都變化較大,唯一要說有哪里不變的。 就是山東。 弘治年間的首揆劉健,因為不慎惹怒天子,被貶官至山東。當時他已年過七十,當初人人都覺得這老家伙哪怕是到了山東,最多也就是熬個幾年。 不曾想劉健是個真正的長壽之人,至正德二十年,他已經(jīng)九十三歲了,仍然在任。 換句話說,二十年間山東就沒換過巡撫。 漢宣帝時,曾經(jīng)提倡過地方官做得好的,就不要輕易調(diào)動,畢竟人家好好的,你換人干嘛。 不過這種制度并不是在任何場景下都能適用的。 首先是當官的那個人自己,時間久了,他就會想升。另外,一個人長期執(zhí)政一個地方,那很容易改姓,朝廷到時想插手都難。 這是更為關(guān)鍵的緣由。 所以漢宣帝的這一做法雖然有其道理,但并沒有被大規(guī)模的采用。 反而是幾年一換的流官制占據(jù)了主流。 但凡事都有個例外,這兩點因素在劉健的身上就可以被避免。 他不可能再回北京,也一向以清流標榜自身,不屑做一地方權(quán)臣。 二十年來,山東成了清流的自留地,也成了他們這幫理想主義者實驗治國的絕佳之所。 然而事實是,山東是各地當中變化最小,最像正德初年的地方。 倒不能說是落后,只是呈現(xiàn)出的模樣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儒家治下,無非就是那幾招。 比如說,這里仍然缺少商業(yè),繼續(xù)維持著小農(nóng)經(jīng)濟,正德十一年清田令后,算是抑制了土地兼并,再加上推廣紅薯,所以餓肚子的現(xiàn)象是不多的。 就算是遭了什么災,國庫有銀子能夠賑濟,劉健為官清廉,賑災糧不至于被克扣太多。 再比如,路引制度目前也只存在于山東等幾個少數(shù)省份中。 這是經(jīng)濟方面。 在文化方面,山東是位次靠前的科舉大省,劉健在山東各地籌建私塾、弘揚圣學,京師高院當中,山東籍的學生比例最低。 更多的家庭仍然是種地納糧、供子讀書科舉。 不過正如前文所講,這并不代表山東落后,實際上,江南沿海等地商業(yè)繁茂,到處都是海外洋人,而在商業(yè)影響之下,崇尚金錢的價值觀日益普及,清高的讀書人莫不為之痛心,而這其中大部分反而是比較認同山東。 這其實也是沒辦法的事。 大航海時代之后就是全球化時代,禮儀之邦已經(jīng)不適用于那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國家都得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爭取,去搏斗。 所以營造出這樣的市民文化,朱厚照并不后悔。 過分的重視禮教傳統(tǒng),最后就是誕生出朝貢貿(mào)易這種,越貿(mào)易越虧的奇怪業(yè)態(tài)。 這是他的想法。 實際上,劉健的巡撫衙門里擠著不少清流官員,更多的人則已經(jīng)被他安排到了各府州縣。 現(xiàn)如今的山東,也說得上政通人和,農(nóng)業(yè)至少可以保證處處安定平穩(wěn),老百姓也算安居樂業(yè)。 早早的將正德二十年朝廷需要的新版魚鱗圖冊重新收齊上報,便是明證之一。 事實上,這幫清談之人,一是沾了朝廷給官員漲俸祿的好處,一是沾了天下清田令的好處,人地矛盾不突出,當官的不一定非要貪財才能過活,這才有了今天這般景象。 在這個地方,你可以說他們沒有東南富庶,他們還說你沒有他們的禮儀興盛。 不過說到底,人有生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