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730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yǎng)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恰好,漢白玉臺階之上來了個皮膚微黑,身材挺拔的少年人。 他一看乾清宮外竟有這樣的人,頓時怒喝一聲,“你干什么呢?!” 那小太監(jiān)轉頭一看,嚇得魂飛天外,立馬過來跪倒,“奴婢參見三皇子殿下!” 不錯,來人正是已經(jīng)十五歲的三皇子載垚,他今年已經(jīng)十五歲,按照明朝皇子一般十六歲就成婚的慣例,這家伙其實也懂事、能任事了。 他看到竟有人在他父皇的乾清宮外鬼鬼祟祟,立馬不客氣起來,“你是哪里的奴婢?誰給你的膽子在乾清宮外探頭窺伺,你可知這里是什么地方?!” “殿下饒命,奴婢……奴婢是有緊急之事要稟報陛下,但是陛下正在與諸大臣議事,至此刻已經(jīng)一個多時辰了,奴婢不敢打擾,又怕耽擱皇上的大事,所以這才急得原地亂轉!” 載垚半信半疑,“當真如此?!” “當真如此。封密折的匣子就在這里,奴婢豈敢撒謊?” 大抵是外面有了聲響,所以這時候從里面走出一人,乃是如今的侍從室侍從。 載垚認得他,這是正德十八年的探花,新科進士徐階。 只見他邁著小步子,上前彎腰行禮,“見過三皇子殿下。殿下可是要見皇上?” “是,不過聽說父皇正在宣召臣子?!?/br> “確實如此,中樞機要之事,我等都不敢打擾。殿下若是著急,可在旁稍候,等結束了臣便為殿下通傳稟報?!?/br> 載垚微微一笑,慢聲道:“勞煩徐侍從。既是國事,那我等等也是應當?!?/br> 徐階微微行禮。 三皇子年少而知禮,一向是有口碑的。 載垚看了看邊上的小太監(jiān),又說:“徐侍從,我的事不急,不過他手里的說是加急密折。這又當如何?” 徐階一時也犯難起來。 當然犯難了,要不然人家小太監(jiān)也不會急得原地亂蹦。 眼見他們兩個都杵在這兒,載垚也不廢話了,“這樣吧,本郡王代你走一遭,我這便進去請教父皇,說明緣由,隨后在旁靜聽,不做打擾就是了?!?/br> 徐階猶豫起來,“這……” 載垚說道:“父皇若是責怪,責怪我最多是訓斥幾句,責怪你二位可就輕不了了?!?/br> 小太監(jiān)頓時感動的五體投地,“奴婢德清,謝過三殿下大恩!” “無妨?!陛d垚又勸說,“徐侍從,我這也是為了父皇囑咐的急事,又不是為私,父皇會理解的?!?/br> “那好吧,請三殿下隨臣來?!毙祀A不再多說,但他心里明白,這等事也就仍有幾分少年心性的皇三子做得出來。 載垚上前,伸手拿了木匣子,隨后便抬腳進去了。 已經(jīng)走下龍椅,正在房間內踱步的朱厚照看到一路直奔而來的載垚還覺得有些奇怪呢。這是膽子大了? “兒臣參見父皇。” 朱厚照臉色不快,“誰讓你進來的?” 載垚便解釋了句,“兒臣本無要緊之事,等等自是應當。不過殿外有一人說有要緊之事,兒臣這才唐突,請父皇治罪?!?/br> 看他手里的木匣子不假。 朱厚照就叫人拿過來看。 雖說那么多大臣在,于禮制有些不妥,不過他都當了這么多年的皇帝了,對這些規(guī)矩已然不是很在意,往回走去開匣子的時候還不忘對著載垚揮揮手,“既然來了,就在一邊候著。” “是!” 因為是皇子,顧人儀、王廷相等人不敢托大,紛紛行禮,“見過三殿下?!?/br> 載垚也分外守禮,“諸位客氣,國事要緊,莫要在乎我這個小子。” 他講話很謙虛,位置擺得低么,人就喜歡,所以眾臣子紛紛露出笑意,夸獎起來。 而龍椅上的朱厚照則面色一變,他立馬提筆速寫,并向尤址招手,“這份朱批你迅速遣人回送,不可耽擱?!?/br> 與此同時心里也按下一份疑慮,四川這是怎么的了?從巡撫到知府,竟然給夏言安插了各種各樣的罪名。 張璁要用人他管不著,該用用他的。 但,這可是欺君啊。 “奴婢這就去。” 尤址迅速離開乾清宮。 朱厚照則調整了情緒,“載垚?” “兒臣在。” “你,做得不錯,要緊事是要立即與朕知曉的。你本可以不管,但為了朝廷公事而不懼自己責罰,難能可貴。”朱厚照不吝嗇夸獎,同時也是在眾人面前給自己的兒子往回圓吶。 父子畢竟一體,兒子荒誕不羈,老子難道能長臉不成? 果然,皇帝一夸,諸大臣就知道皇三子不僅識得關鍵,而且有膽識,不為己而為公,君子也。 “父皇過譽了,兒臣正在為闖了父皇的議事而向眾前輩告罪?!?/br> 朱厚照摸了摸胡子,“你是在海軍學院讀書的,正好也一起聽聽吧,這呂宋國國內的民亂之事,要如何解決?” “兒臣正是為此而來?!陛d垚跪了下來,“兒臣向父皇請命,愿為海軍一兵卒,為父皇建功,為大明拓邊!” 拓邊? 朱厚照腦門一黑,二十年的時間吶……世道是真變了,現(xiàn)在動不動就是要到海外去打這些以前被認為是鳥不拉屎的地方了。 顧人儀連忙把話風往回拉,“三殿下,臣等還沒談到開拓疆土這一步。” 畢竟大庭廣眾得就開始談要收人家的國土,這傳到其他國家的使臣耳朵里,那不是要引起一陣議論了。 載垚卻仍然不覺得有什么過分之處,“那兒臣建議將這呂宋島征討了下來!那蘇萊曼二世無能、無德,老百姓過不下去,自然反他。而父皇統(tǒng)御萬里江山,億兆臣民,從不曾有這樣的禍事,我天朝之強盛也使得這些小國心生向往,這些地方的百姓也正盼著能夠歸入天朝呢,因而兒臣懇請父皇下令征討該國,這才是真正的順應民心之舉!” 這番話說完,朝堂上的一眾大臣都愣了,就連嚴嵩都露出一個類似于‘你小子行’的眼神。 朱厚照更加哭笑不得,剛剛討論了半天,還沒有一個人這么說的呢,或者說,不要臉的事竟然還能說得這么理直氣壯? 第八百二十五章 傷我子民者,皆斬! 正德十二年之后,朝廷也曾多番用兵,不過卻不曾有過大規(guī)模的用兵。 哪怕征葉爾羌汗國,前后出兵也不足兩萬。 而在滿加剌國與佛朗機人的摩擦,最后也只是局部沖突,而沒發(fā)展成兩國間的戰(zhàn)事。 這些歐洲小國攢不起多少兵馬來,最多是印度總督弄些‘皇協(xié)軍’過來,印度人打仗那能信嗎? 大明一邊派遣遠征的海軍,一邊支持滿加剌國繼續(xù)抵抗,不行的時候明軍也曾打過兩仗。 但那也沒多少人。 后來在呂宋、滿加剌都設軍港,當?shù)氐姆獙賴匀徊桓覉猿志芙^,更沒有軍事沖突。 不過話說回來,沒有人真的愿意把自己的國土讓出來給旁人用,完了還心甘情愿。 這么想屬于自己自作多情。 至于載垚說的當?shù)氐陌傩諣幾龃竺髯用?,這更是胡扯, 老百姓誰管你當皇帝,不要說海外的了,就是內陸的百姓也不認得朱家皇帝是誰,他只顧自己的肚皮飽不飽。 理由是不成立的, 但事情倒不是不能做。 朱厚照作為后世來客,了解滿剌加國,也就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菲律賓群島倒是所涉不深。 不過從泉州或是臺南港出去以后,要抵達滿剌加,海上的航行距離超過一千五百海里,這就是小三千公里。 這么遠的路程,一路上若是沒有???,那在1525年的船只和航海技術條件下,風險還是大的,而且有什么問題不好及時反應。 中間多一個石塘港那肯定不一樣。 “……大明還沒有在南洋真正的針對當?shù)氐膰矣眠^兵?!?/br> 皇帝這么撂了一句出來。 顧人儀接話說:“陛下所言不錯,大明一向以禮儀之邦自居,以仁德寬厚示人,此次也應當展現(xiàn)我大明的大國風范?!?/br> “朕不是這個意思?!敝旌裾招χ鴶[手,“朕的意思是,因為還沒有用過兵,所以一眾小國并不知道大明的手段。朕不管蘇萊曼二世不管聽了誰的讒言,但他不能做出有損于大明的事情來。 大明在那里有糧食,兩百八十萬石!不是小數(shù)目啊,這是一些小省份一年的稅賦了,千萬不能有失!否則得再花多大代價才能運去那么多糧食? 大明在那里還有白銀,為了投資建設港口,去年底陸續(xù)運了四十萬兩。當?shù)匕傩毡﹦?,不會不惦記著這一筆的。 大明在那里還有一個正在運行期的港口,開門做生意,保證不了安全,誰還會再去那里????老百姓暴動,這事一傳十十傳百,若長時間不能恢復安定,對石塘港的商業(yè)價值是有損害的! 最最重要的是,大明在那里還有一個衛(wèi)所,五千六百名士兵!他們是為了朕,為了大明,為了你們,漂洋過海,遠赴異國!若是當?shù)氐娜丝吹礁劭趦扔屑Z食、金錢,會不會冒險行事?他們的性命難道我們都不管嗎?絕對不行!” 按道理說,誰也不會去招惹大明。 可人逼急了誰管你那么多。 這頓不吃我就要死了,你還問我三個月后怎么辦? 載垚聽得熱血沸騰,“父皇!兒臣愿乘舟遠渡,支援朱鳳總督!若是不能將那些個侵害我石塘港的暴民全都平了,兒臣誓言,不回中土!” 嚴嵩聽了皇帝的話,就知道是什么態(tài)度了,他也更加知道這件事的關鍵在哪兒,蘇萊曼二世是求援,沒有說不服從大明管束,這種情況下悶頭出兵搞不好就是趁人之危。 “陛下,軍情如火,拖延不得。臣以為應當這樣回復蘇萊曼二世,一、鑒于大明石塘港的重要性及當?shù)乇﹦拥膰乐兀姨斐瘺Q定立刻出兵,為港口以及當?shù)卮竺靼傩仗峁┍Wo。二、蘇萊曼二世既然是大明臣屬,便是我大明的一部分,而暴亂持續(xù)過久,負面影響極大,因此要命他盡快蕩平民亂,恢復秩序。考慮到不能久拖,所以不采納他借款平亂的建議,而應速將我天朝兵和他的兵馬合為一處,一并交由呂宋總督朱鳳節(jié)制!” 朱厚照的腦袋快速轉動,這年頭又沒什么人道主義,先前討論來討論去,不出兵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個南洋小國很多,大明公然占領呂宋國,會引起旁人恐懼,另外,出兵是國之大事,總要仔細商議商議。 但理越辨越明,現(xiàn)在看來, 石塘港很重要, 石塘港后面緊鄰的平原耕地更重要。 既然承受不了損失,那么只能出兵維護。 朱厚照摸了摸下巴,“你這兩條說得都好。不過太復雜了,而且心計權謀色彩太重,這天下聰明人多得很,想騙誰???嚴嵩、范玉昌,朕問你們,你們都有自己人在當?shù)?,朱鳳和石塘港內朕暫時還不擔心。但軍港之外,呂宋國各地,也有不少我大明的百姓吧?” 這兩個人對視一眼,紛紛點頭,“陛下所言不錯,如今南洋之地是行商貿易之地,而且石塘港外處處都是農(nóng)田,所以不論城里,還是鄉(xiāng)下,皆可見我大明百姓,據(jù)臣估算,從閩粵等地遷移的百姓已不下三萬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