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52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李世民為弟弟劇透頭疼中、被偏執(zhí)太子搶婚后、古代女子記事(雙重生)、病弱道侶是仙門第一、5G時代、被迫和豪門大佬聯(lián)姻后祁少每天想離婚、一物降一物、鼻炎Beta生活手冊、夜間飛行、無風海
“這些就是半拓撲形態(tài)的顆粒,也就是說,我們已經(jīng)分離出來了,只不過攪拌的動力過大,讓它們黏合在了一起。”曹東明總結說道。 王浩則是道,“這個和磁場也有關系?!?/br> “你們的磁場設計是朝著兩個方向的,我認為可以試著采用豎直圓形磁場布局,讓磁場方向和攪拌方向保持一致?!?/br> “這樣一來,小顆粒就不容易粘合在一起?!?/br> 王浩又提了一個建議。 這次楊云和不說話了,因為結果已經(jīng)證明他是錯誤的,但是他對實驗還是非常積極的,馬上就和團隊其他人研究去除扇葉,同時也對攪拌容器進行改造。 曹東明則找到其他人,一起改造磁場發(fā)生裝置。 雖然不能快速磁場變成完善的圓形布局,但把控讓整體順著攪拌方向還是沒有問題的。 一天后,研究組進行了第二次試驗。 這一次不用做什么前期準備,他們用現(xiàn)有的材料直接做最后一步研究,把融化的既定材料,倒進承裝超導金屬液體的容器中以后,外部封閉就開啟了中心的攪拌裝置。 伴隨著‘嗡嗡’的響聲,攪拌只持續(xù)了二十秒左右就停下來。 之后就進入到冷卻、提取環(huán)節(jié)。 當進入到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后,所有人都已經(jīng)知道實驗成功了,因為他們能清楚的看到一大堆的粉末顆粒,而不是黏合在一起的物質。 王浩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雖然還不能夠確定結果,不知道制造出來的顆粒性材料的具體尺寸,但即便是百微米左右的大顆粒,也能夠讓以金屬材料為基礎的湮滅力場技術獲得巨大的提升。 其中包括橫向反重力技術、常規(guī)反重力技術以及f射線發(fā)生技術,f射線發(fā)生技術直接關聯(lián)可控核聚變技術。 可控核聚變技術,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反應容器。 不管是托卡馬克磁場裝置,還是一起其他的理論研究,最終的目的都是制造出容納高強反應的容器。 現(xiàn)在的微米級顆粒性材料,就能提升直流反重力場以及外層的強湮滅力場的強度。 內(nèi)層反重力場可以降低反應速度。 外層強湮滅力場的強度高,能吸收能量最大上限高,也就意味著容器所能容納的反應強度數(shù)值更高。 這就保證了安全穩(wěn)定性。 在實驗結束以后,王浩也贊嘆道,“研究終于有了大進展,大家都做的很好,這個研究實在太重要了?!?/br> “我也不用和你們保密。” “后天我要去科技部門談的就是核聚變技術,有了顆粒性材料的進展,核聚變研究的基礎就更穩(wěn)了……” “……” 王浩說的內(nèi)容還是很震撼的。 曹東明、曲貴都非常的興奮,他們知道研究非常的重要,但之前也只知道和湮滅力場有關。 結果…… 關系到可控核聚變? 楊云和也非常的興奮,但他就有點笑不出來,感覺被打擊的很嚴重。 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的研究很厲害,幫助顆粒性材料的研究,實現(xiàn)從0~1的突破。 但仔細想想,他們的研究基礎是王浩的理論,即便實現(xiàn)從0~1的突破,也是一起完成的,攪拌器的研究也只是個小難關而已。 王浩來到航空材料院,只花費一個星期時間就讓他們的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都可以說是實現(xiàn)從1~100的突破。 這種差距…… 感覺都不講道理??! …… 王浩去科技部門談的就是核聚變技術。 科技部門以及其他機構的決策人都想知道王浩對于核聚變研究的看法,因為核聚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研究,即便只是下定決心做研究都不容易。 王浩的看法是至關重要的。 之前王浩對于核聚變的研究并不上心,主要是因為還沒有足夠的基礎,貿(mào)然開啟項目做大工程式的研究,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關太多,想要真正制造出可控核聚變裝置是極為困難的。 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 王浩認為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核聚變的研究也可以討論提上日程了。 他在科技部門就是這樣說的。 顯然。 王浩的個人影響力非常大,他的看法甚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當從首都返回西海的時候,科技部門就已經(jīng)提前放出了風聲,有一些媒體則開始了先期‘試探性’的報道。 《百年工程:種花家準備開啟核聚變研究項目!》 《核聚變,超級工程!》 《種花家將會成為第一個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國家!》 《我國可能會在一年內(nèi)啟動項目工程……》 一系列的報道都是‘捕風捉影’,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證據(jù),但有句話說的好:無風不起浪。 很多媒體一起報道的時候,就肯定是聽到了什么風聲,輿論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部分都是支持的態(tài)度。 普通人就只是贊嘆一下,重點還是學術界的反應。 學術界對這個消息不太詳細,很多專家站出來表示說,“短時間不太可能啟動核聚變的研究?!?/br> “那是一個超級大工程,最少是千億規(guī)模來計算的。” “即便是采用了新技術,但有效性也是值得懷疑的,核聚變的研究不容許出現(xiàn)任何差錯,現(xiàn)在應該還沒有足夠的基礎支持?!?/br> “可能就只是討論而已……” 最后一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有很多的大工程項目都只是進入討論階段,并沒有真正去實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型粒子對撞機。 過去很多年時間,都在討論建造世界最大型的粒子對撞機,項目論證了一次又一又一次,結果就只有討論沒有實施。 現(xiàn)在的核聚變研究,比大型粒子對撞機還不靠譜。 那絕對是比對撞機更大的工程,而且還是沒有足夠基礎的研究項目,從進入論證階段,到正式開啟項目,再到研究有成果…… 時間跨度要多久? 第四百四十章 核聚變論證會,我們什么時候擁有了如此高端的技術? “種花家要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 “五十年,也不可能成功!” 當消息傳到了國外以后,也引起了大量媒體的報道,幾乎所有報道都是不看好的,“這種大型工程項目,即便正式立項進行研究,大概率也會中途夭折,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沒有意義?!?/br> “現(xiàn)代研究核聚變根本是不切實際的?!?/br> “即便擁有更先進技術的阿邁瑞肯以及歐洲,暫時也不可能開啟核聚變的研究……” “大概也就是喊個口號,不可能真正投入研究。” “……” 國際媒體不只是做判斷,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拿出來作對比的就是大型例子對撞機項目。 過去很多年時間里,國內(nèi)都一直在論證大型粒子對撞機項目。 這個項目展開的目的就是為了頂替老化的正負電子對撞機,讓國內(nèi)擁有最頂尖的對撞機,來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 大型粒子對撞機項目,有設備、有技術、有理論,制造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唯一需要論證的是是否值得投入。 即便是這樣的項目,到現(xiàn)在都沒有正式展開。 可控核聚變是百年工程,被認為是未來的主要能源技術,但要進行研究的門檻實在太高了。 比如,徳國就論證過制造完善的托卡馬克裝置,只是預算的經(jīng)費就超過千億美元。 在花費了千億美元的經(jīng)費以后,并不是說能夠完成研究,只是可以在裝置內(nèi)部進行核聚變反應,成果依舊限制在實驗室,而不是投入到應用領域。 這種項目自然無法通過。 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為要解決的技術難關太多了。 鷹國的《泰晤士報》針對輿論熱點,就總結了幾個難以突破的技術難題,首先就是點火困難。 核聚變的每一次點火,都需要制造高溫高壓的環(huán)境。 高壓環(huán)境制造難度太大,一般都是高溫環(huán)境來替代,就需要制造最低一億攝氏度的環(huán)境。 第二點就是計算機模擬不精準。 這是數(shù)學問題。 所有對于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都繞不開等離子體,而有關等離子體的問題,包括不穩(wěn)定性、湍流,制約等離子體種種難以捉摸行為的基本方程,都只能做近似的模擬計算。 其實就像是制約三體運動的牛頓定律、制約流體運動的ns方程、制約大量分子運動的boltzmann方程一樣。 這些偏微分方程的求解非常困難,絕大部分都只能夠找到近似解。 還有材料問題。 核聚變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無限能源,是因為海水中的氘對人類來說,幾乎是“無限的”。 但問題是,只使用‘氘’太難了。 在一億度這個量級的溫度下,氘-氘的反應截面比氘-氚低了近兩個數(shù)量級,而當溫度升到十億度量級時,韌致輻射會大大增強,想要實現(xiàn)輸出大于輸入會變得異常艱難。 如果使用‘氚’,問題也是顯然的。 氚具有放射性,自然界中幾乎天然不存在,人類的生產(chǎn)能力亦極其有限,而氚增殖所使用的鋰,其資源也是有限的。 當然也少不了最大的難關,“如何做到輸出大于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