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古代善惡報應(yīng)思想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絲路禁地、天命逆凰、食魂計、我不會武功、勾引有婦之夫后(出軌 高H)、無愛同居:女人,你真麻煩!
今天看到一位讀者問起房星這個人,順便說一下。 《聊齋志異》第一卷第一篇就有提到這個問題。 《考城隍》原文:予姊丈之祖宋公,諱燾,邑廩生。一日病臥,見吏人持牒,牽白顛馬來,云:“請赴試?!惫裕骸拔淖谖磁R,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馬從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時入府廨,宮室壯麗。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關(guān)壯繆可識。檐下設(shè)幾、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與連肩。幾上各有筆札。俄題紙飛下,視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倍某桑实钌?。公文中有云:“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敝T神傳贊不已。召公上,諭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職?!惫轿颍D首泣曰:“辱膺寵命,何敢多辭?但老母七旬,奉養(yǎng)無人,請得終其天年,惟聽錄用?!鄙弦坏弁跸裾?,即命稽母壽籍。有長須吏捧冊翻閱一過,白:“有陽算九年。”共躊躇間,關(guān)帝曰:“不妨令張生攝篆九年,瓜代可也?!蹦酥^公:“應(yīng)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給假九年。及期當復(fù)相召?!庇置銊钚悴艛?shù)語。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諸郊野,自言長山張某。以詩贈別,都忘其詞,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之句。 公既騎,乃別而去,及抵里,豁若夢寤。時卒已三日,母聞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語。問之長山,果有張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營葬既畢,浣濯入室而沒。其岳家居城中西門里,忽見公鏤膺朱幩,輿馬甚眾。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驚疑,不知其為神,奔詢鄉(xiāng)中,則已歿矣。公有自記小傳,惜亂后無存,此其略耳。 大意是說,有個人晚上做夢被招去考試,他一看考題“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就知道怎么答了,于是回答:“心懷功利故意行善,就算做了善事上天也不會獎賞;不想作惡,無意中做了壞事,上天也不會懲罰?!彼木碜颖簧耢`傳閱,紛紛贊賞,于是邀請他擔任城隍。這人一聽慌了,城隍是陰間神職,讓他當城隍不就是讓他死。于是懇求先回去照顧母親,于是回去照顧了九年母親才死,當城隍去了。 這個故事其實反映的應(yīng)該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很普遍的善惡報應(yīng)觀點,認為為善不能刻意,否則就沒有效果,也即論心不論跡。這種觀點很明顯是窮人編出來的,因為世間但凡有因果報應(yīng)之說,就會有人試圖通過多做善事來求得好結(jié)果,可是在做善事方面,當然是誰錢多誰效果大啊,更何況在古代,大部分人窮到自家都吃不飽飯,怎么可能去接濟別人。因此,做起善事,窮人明顯比不過富人。 這怎么辦呢?于是就有了這種雞賊的說法。窮人沒本事幫人,富人花錢做善事積陰德,可是窮人不想讓富人占據(jù)任何陰德,所以就認為有心為善是對因果報應(yīng)投機取巧的行為,沒有意義。和那些不做善事的窮人沒有兩樣。相反,窮人不想做壞事,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太窮了,不懂法,不當心,做了壞事,他賠不起,就會辯解說我無心作惡,不該罰我。 編出這種理論的人,一來窮,二來無恥,多半是古代的流氓無產(chǎn)者。 我們今天的人看了會覺得這又雙標又巨魔,因為我們是正常人啊,不是古代社會封建制度壓迫下變得扭曲的流氓無產(chǎn)者。 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孤例,相反,我在蠻多民間傳說中看到過。 以及,你看古代小說的話會發(fā)現(xiàn)巨多氣死人的情節(jié)。我至今還記得濟公傳的開頭,濟公他家行善積德很久很久,不知道做了多少好事,但一直沒孩子,鄉(xiāng)里人就議論說,他家一定不是真善人,否則怎么可能沒后代? 那么人間正義在哪? 當然在古代文化的精華里啊。 比如諸子百家。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粗陋的看法。如有錯誤還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