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62)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重生后我成為自己的啞奴替身、我靠茶言蓮語拯救師尊(穿越 重生)、渣了仙尊后我跑路了(穿越)、明明是被攻略者卻把所有人攻略了怎么破、重生之易南淮(修真)、我靠凡爾賽征服修真界(穿越)、白月光替身下崗再就業(yè)、在港綜成為傳說
道在里面嗎?道若在自身之內(nèi),那何必還要去修它呢? 該修的是道,還是心? 道有所缺嗎? 道在哪里? 道是行在腳下的。 何以畏懼? 丁芹停在臨近山頭的位置,雙目半睜半閉,神情安寧寂靜。 她已忘卻了自己,忘卻所想、忘卻所欲,心念歸一于自己所侍奉的神明。以信為基,以神明為師長,拋卻一切外物雜念,專注思維、感悟神明所指引的道路。以此純一心念,貼近神明境地。 這是神使的道路,但若從此清凈之境中出離后,亦會落回原地。 但她攀登到這里之后,也已經(jīng)再無法向上了,這已經(jīng)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高度,但再向上,就算純心而信,不生絲毫疑竇,也無法登出一步修行終究要靠的是自己。這里已經(jīng)是她的極限了,再下一步,要到女須那樣,切切實實地跨出一步才行。 大青山頂,神明心念一轉(zhuǎn)。 丁芹忽然身心一輕,恍惚睜開眼睛。山巔云淡,白衣烏發(fā)的神明坐在光里,垂落世間的眼抬起,如見朗日。 上神 你看見了什么?神明問道。 她下意識隨著神明的目光所指,看向山下。 如處虛實之間,她看到了于夢境當(dāng)中登山修持的修士們,也看見了生活在大青山脈中的生靈們,她看見了點蒼山、看見了飄忽而去的白鴻,看見了淮水、看見了撥琴慰苦的余簡,看見了解廌、看見了幽冥當(dāng)中 解廌可入幽冥的能力,非天生神通,而是后來而生,因為幽冥當(dāng)中后來多了一樣呼喚他的事物,那是 云霧忽然遮住了她的目光,她的眼睛已經(jīng)開始發(fā)脹,不能再看下去了。 可是這些已經(jīng)足夠。她看見了蕓蕓眾生,皆與神明結(jié)契。 天地運轉(zhuǎn)太久,從第一根因果線崩斷開始,綿延至今,已經(jīng)沒有一個生靈身上不存缺漏的因果,沒有一個生靈命理不曾被擾亂。 一支記命筆,牽掛眾生因果。 這是地府的成因,施以眾生無畏。 我做錯了。丁芹喃喃道。 她以為對抗大劫,需要很強很強的力量,以為教授他們神明之道便是解決怪異的全部。但那只是道路,而非目的。解決怪異的根基,在于眾生的心。若能對眾生之心施以無畏,則怪異之劫自解。她不該把那些修士丟在隋地建好的廟宇中不管的。 不要什么都想著是自己的錯。長陽摸了摸她的頭,我尚且不能使眾生心無畏懼之苦,你又怎么能做到呢? 她想要止劫,不需要很強的力量,不需要懷疑自己能否做得到她不是已經(jīng)看見,曾經(jīng)教過她琴藝的余簡先生,僅憑琴音慰苦,便護(hù)持一地鮮有怪異誕生了嗎? 她不是全然無能為力。 去吧。長陽對她輕輕一推。 丁芹落到鋪滿陽光的金色云層里,神識降回到隋地的身軀中。 她睜開眼睛,窗外細(xì)雨綿綿,打濕土地,草莖上結(jié)著晶瑩的水珠兒,自她入夢到現(xiàn)在,點蒼山的法會已經(jīng)進(jìn)行了許久,快到結(jié)束的那一日了。她做不到太多,但她已經(jīng)知道該怎么做,并竭盡所能。 大青山首,長陽的目光落到點蒼山上。 天下諸多散修匯集于此,渾沌卻一直沒有動靜,他必然有其他的設(shè)計。 第150章 點蒼山法會就快要結(jié)束了。 一百零八聲道鐘,最終歸于一問: 你為何要修行? 為了長生、為了力量、為了救人、為了道所有的一切,追根究底,能否找到同一個、最根本的答案? 混在一群靜心冥思身懷術(shù)法的修士當(dāng)中,老丈站起來伸伸腿腳,從懷里掏出小童送給他的辟谷丸,嚼上一粒,再慢悠悠地打一套養(yǎng)生健體的慢拳。很是鶴立雞群。 附近的修士也都知道了這么個不同修行的凡人老爺子。他旁邊一個坐煩了的戴冠修士把盤著的腿一松,散散倚在樹上,從心里的雜亂抽出來,抬頭問道:老丈,你聽見的是什么? 老爺子從沒有修行過,一輩子都是個普通人,和修行關(guān)系最近的時候,也就是最近這幾天了,他自然不會有為何要修行這樣的疑問。 老丈對著周圍這一群看著比他年輕,年紀(jì)卻比他要大上許多的修士,相處得倒也自在:我也沒聽見什么,就是想了想我這一輩子。 這一輩子?戴冠修士問道。 他們這些日子,慢慢地也知道了老丈的來歷。他不是什么高官顯貴,也沒經(jīng)歷什么驚心動魄,就是普通人的一輩子,困難過、輕松過、勞累繁忙過、悠閑自在過,有喜歡他的朋友,也有討厭他的鄰里,經(jīng)歷過親人離世,也見證過幼兒新生這樣的一輩子里,他從道鐘里,想到了什么呢? 我這輩子,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從心所欲不逾矩。老丈慢慢說道,目光悠長,很有些通達(dá)智慧的氣韻,不逾矩不是限制從心所欲的,心不逾矩才能從心所欲。 這兩天溜達(dá)自在的驢子昂啊昂啊地叫起來,不知在哪兒玩歡脫了。 老丈眼神一收,嘿嘿笑了兩聲,又變回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老頭,對幾個修士擺手示意道:但我也沒完全做得到。我去看看我的驢。 從心所欲不逾矩。 你為何要修行? 飄逸的丹頂鶴御風(fēng)隨云,水墨般的羽翼在風(fēng)里繚亂。 神明問她風(fēng)不動的時候是什么,她在這段時間里百般思維參悟,也隱隱約約有了一些想法。 看人間,花開而喜,花謝而悲。悲喜是自己嗎?悲喜隨花開花謝而轉(zhuǎn),悲喜是花的。 隨風(fēng)行,風(fēng)動自在,風(fēng)止困守。自在與困頓是自己的嗎?自在與困頓隨風(fēng)而轉(zhuǎn),自在與困頓是風(fēng)的。 心受外物所控,自在在哪里?逍遙在哪里? 可是她停不下來。 仙道求長生。風(fēng)若止了,風(fēng)就散了。 她最初是為了什么而修行的呢? 似乎是因為,她見到了一只衰老的鶴。羽毛稀疏,眼睛暗淡,再也飛不起來。 她仿佛從那只鶴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將來。 衰老、困頓、病苦、死亡最畏懼的,是由于因果不全而沉淪在輪回當(dāng)中,再也沒有超脫的機會。 畏懼層層裹覆著她。 仙道求逍遙,然而心欲無邊,人便成了欲的傀偶。何人拿捏著所欲,何人便掌控了cao偶的絲線。 生死流亡不是苦的根源,若由畏死而舍道心,便等同于將能夠剪斷絲線的剪刀親手毀掉。 世間眾生已經(jīng)因為渾沌而平白遭了許多罪,難道還要如他的意,化為他隨意調(diào)弄的怪異嗎? 她知道,可她仍然畏懼。 她看到過很多次死亡,皮朽rou爛、枯骨慘慘后來她知道死亡不是終點,輪回卻更可怖了。誰知道下輩子會落在哪里? 風(fēng)托著她,不止不落、不停不歇。 一道傳訊術(shù)法勾動她的神識。 丁芹? 無論你在哪里,我都一定會找到你。對面呼吸清淺,以修持為誓,消解她最深的恐懼。 風(fēng)停了。 白鴻隨風(fēng)而落,修長的足落在一株老松上,松皮裂如鱗,擎在風(fēng)里不動不搖,經(jīng)歷過風(fēng)霜雨雪的蒼青里落了一抹分明的水墨。 風(fēng)由靜而動,謂之風(fēng)起,先有風(fēng)止,方有風(fēng)起。 輕柔是風(fēng)、狂放是風(fēng)、和暖是風(fēng)、寒冷是風(fēng)風(fēng)為無常、為變化。世無恒常,無風(fēng)的寂靜之地,便為風(fēng)起之地。風(fēng)散是變化,風(fēng)起亦是變化。所謂風(fēng)不動的時候,亦是動的時候。世有恒常,唯有無常為恒常。故而,動靜一體,虛實皆同。 以無常變化為自在,便是把自在歸了外物,內(nèi)境隨外境而轉(zhuǎn),終不自在。 她把九曲河畔的千余年視為困守,便把自己困守住了。她修的是她自己,不是風(fēng)動不動。 聚散隨意,動靜皆我。 這是風(fēng)之道。 風(fēng)不動的時候是什么? 這一問,問得不是風(fēng)止時的情況。問的是動靜變化、虛實之道,是她修得是什么。 白鴻露出一個微笑。 嗯。她低低應(yīng)了一聲,閉目入定。 她已經(jīng)不再那么畏懼了。 就算一身修為盡成空,流落不知何處,她的道心不會辜負(fù)她。 修行在心。 點蒼山道鐘悠悠,追心溯源。 你為何要修行? 仙道求長生,仙道求逍遙,仙道求以凡塵微身,企及縹緲大道。 仙道不求渾沌,仙道求敢以凡塵企及天地之道的狂心,與欲毀其道的渾沌,為死生不休的大敵! 怪異之劫,自此始解。 殷天子立于高臺。他感覺到了天地間的變化,這世間的仙道修行者,以對他的敵意,對抗起墮為怪異的求生之欲。 渾沌對此不以為意。眾生對他嗔怨非常,他對眾生卻沒有嗔怨。他只貪求。對諸天神也如此。 他的目的不是爭勝、不是殺死對方、不是報復(fù)折磨,而是達(dá)成自己的道。所以他們沒必要在沒有把握的時候,互相像個在生死擂臺上狼狽撕扯的凡人一樣拼殺,把天地打得破爛不堪,最后就算勝了,也只余下一個傷痕累累的殘軀,反而離他所求的目的愈加的遠(yuǎn)了。 他們一直都沒有真正對上,那不是時機。 他們都在準(zhǔn)備、都在等待,渾沌不知道他們準(zhǔn)備得怎么樣了,但他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 祭壇中,墨玉為階,金石為欄,一層階外一道渠,渠里灌著水銀。一個個烏木的小方箱子在銀色的河里沉浮不定,隱隱遵循著某種規(guī)律。 第九層階上是個渾圓的高臺,臺上刻著諸國地圖,臺中央立著一只巨大的石鼎,鼎中不知積這什么,只見白色的煙氣如流云一樣溢出,不往上走,卻往下流,緩緩的淌出來鋪在臺上,再順著九層墨色石階一層一層往下流,一層一層浮在九道水銀河上。 等煙氣流到烏木做的小方箱上方時,就形成了一道道小小的漩渦,帶動附近的煙氣,起伏成一朵朵奇異的浪,簇?fù)淼眠@一座祭壇幾如九天仙境。 煙氣越往下越薄淡,仿佛都被水銀河中起伏的烏木箱吸走了,到了高臺下面,只剩下薄到幾乎看不見的一層煙氣。殷國的臣子們浸在這煙氣里,伏跪叩首。 殷國的百姓們匯聚在祭壇之外、廟宇當(dāng)中,山野的妖鬼修士們匯聚在木石野龕前,每一個都在虔誠地祭拜著,每一個的黑眼珠和白眼珠交界的地方,都蒙著一層薄淡的煙氣。 這是一場舉國之祭。 這樣大的動靜,在殷與冀地之外,卻幾乎沒有人知道這里是渾沌的地盤。 殷天子勾了一下嘴角,這一場大祭,不止是以大殷的名在祭,還有冀、還有盧梁隋閔,無論他們想不想,只要殷天子還是天下共主,他們就得認(rèn)! 幽冥當(dāng)中,九道黃泉驟起波瀾,似有無數(shù)棺船搖搖擺擺,欲從黃泉之底浮起,一股浩大的意志自凡世降臨,欲在幽冥當(dāng)中立下黃泉擺渡者的神位。 若此神位立下,此后眾生若欲渡黃泉重入輪回,則必須要經(jīng)過黃泉擺渡者的擺渡,再也無法由黃泉自引。天下眾生,則盡入其手。 女須豁然而起,長刀斜斬,將諸多棺船劈沉,黃泉當(dāng)中幽寂厚重的意蘊驟凝,與凡世的意志相抗。 黃泉擺渡者地神位立不下去,自凡世而來的意志卻也無法清除那是以凡塵諸國、天下共主的名義,為諸國子民共同認(rèn)可而立下神位的意志。 這意志所凝聚的香火源源不斷,帶著凡塵眾生對死亡最畏懼、最悲傷、最虔誠的心念,沉沉壓向幽冥。 杳冥冥兮九泉,君練要兮執(zhí)篙。 精色珍兮該備,請降兮聞予。 迷徘徊兮吾戚,予涕凄兮軫懷。 多險苦兮其身,祈君兮愍憐。 女須收起白骨刃,跌坐黃泉之上,意志如最鋒銳的刀鋒。 愍憐?何需祈求虛幻之賊愍憐? 吾路吾自劈開! 郗沉岸看著黃泉之上陰云一樣的香火,又看了看銳氣縱橫的女須,臉色數(shù)變之后,一咬牙,自幽冥當(dāng)中勾連出無底洞,于彌漫黃泉之上的香火中卷起一道云煙旋渦,強行將香火反拔出幽冥當(dāng)中。 熱愛生活的大鬼王瞧著這些香火就開始嘆氣,一邊從小皮囊里掏摸一邊咕噥:老想著死干什么啊,活著就好好活唄。 幽冥當(dāng)中有諸鬼王據(jù)守,暫時與人間的大祭僵持住了。 殷天子卻全不在意,他以磅礴可怖的香火將幽冥牽制住,好像一直在施壓,卻并沒有認(rèn)真動手。 他好像還在等。 他在等什么呢? 穿過流云一樣的煙氣、墨玉打磨的祭壇,在這一座祭壇無人可知的地下,還有一座倒向下修、與地上的祭壇成鏡面對照的祭壇。九層向下的臺階,通往最中心的位置,那里卻不是臺地,而是一座由水銀灌注,池面有如銀鏡的深潭。 湖旁站著一個脊背佝僂的人,他頭發(fā)花白,臉上的褶皺又多又深,每一道皺紋都向下垂,連眼皮都垂著,顯出怨苦的神色,像許多在大劫中磋磨過的凡人一樣,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但他身上的衣服卻很顯眼那是一件九色彩織的衣服,頭上戴著平棱頂?shù)牟士棽脊?,手中持著一支木杖,系著九色絲絳,絲絳末端各系著一個鈴鐺。 他站在水銀池旁,如鏡面一樣的池面卻未能倒映出他的身影。 地面上,祭壇頂刻著的地圖中,盧、閔二國之上忽然一震,將浮在上面的煙氣強行驅(qū)散許多,從石鼎中流往臺下的煙氣經(jīng)過這兩處地方時,便受所阻,有如開閘水壩被堵塞上了兩個泄水的孔。 冥冥當(dāng)中似有聲音傳來,是盧、閔二地的國主在念討檄文,斥殷亂命、不慈、起禍、暴虐、邪信諸般罪名禱向神庭,借天上神庭之位,壓人間君王之位。 梁、隋兩國稍慢一步,同樣開始了對大殷的討檄。 殷天子冷笑一聲,石鼎四方亮起金色的古拙紋路,那是七百年前大殷一統(tǒng)諸國之后,與諸國國主立下的契文,刻石鼎為證,以為不朽。這由諸國共同立下的契約,豈是他們單方面想撕毀就撕毀的? 石臺上的地圖再一次被煙氣覆蓋,在起涌不平的煙氣當(dāng)中,暗藏了兩方不可思議層面的斗爭。 殷天子仍然顯得很輕松。神庭又如何?太陰躲在太陰星中不出來,僅憑著神庭的名義,又能夠做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