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開國皇帝的獨女 第338節(jié)
百姓得蕭氏一心謀劃,尤其認準蕭諶和蕭寧! “以女子承嗣,叫我兒可承這萬里江山?!笔捴R終于是把話說出口,蕭寧雖然和蕭諶各自都是心照不宣,真正聽蕭諶宣之于口,內心依然倍受震撼。 “我之膝下,與楚翁一般,唯一女而已。楚氏家業(yè)為人所謀,遑論這萬里江山。為帝王,于公于私,朕都更愿意相信,朕的孩子可以憑自己的本事,撐起我們一道打下的萬里江山。” 蕭諶終于把話明明白白的說出,就不介意說得更清楚些,好讓他們都知道,他的心里最真實的想法。 過繼,入贅? 別說沒有楚安的事之前,蕭諶就考慮過種種可能發(fā)生的變故,明了這人心都是易變的,將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萬萬不能。 再有楚安的事告到蕭諶面前,不過是恰好證明,他所有的擔憂都是隨時可能發(fā)生的。 賭,輸?shù)氖鞘捠系慕剑鞘拰幍拿?,蕭諶不愿意! “這,這挺好的,殿下酷似陛下,從前待我們盡心,如今也是一樣的,讓殿下將來和陛下一樣成為這樣不會輕視我們的陛下,甚好,甚好!” 蕭諶的話丟出去,震驚不少人,也有人反應快的,這挺好,不正是他們所求? 也恰是因為他們所求,蕭諶同他們是一樣的心思,那還有什么需要考慮的。 “對,我們一道請改女子可承爵承嗣一事,往后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這要是家里有不爭氣的,就讓爭氣的人立起一家,那也總好過叫那敗家子把家底都敗光了吧?!?/br> 消化完蕭諶的話后,馬上有人意識到,這個事情還是可以推行的,不都是無奈之下的辦法? 天下剛剛太平,蕭寧怎么對他們,他們也說不出昧良心的話。 與其讓不知什么樣兒的人來承繼蕭諶的基業(yè),成為新一任的皇帝,必須是他們已然知根知底的蕭寧成為蕭諶的繼承人,更讓他們接受和支持。 “陛下說了,陛下雖為陛下,卻不是能夠為所欲為的。想讓這件事定下,就得讓朝廷里的人都同意。我們一起去請,請他們務必要改一改這規(guī)矩?!?/br> “正是,規(guī)矩是死的,人卻是活的。規(guī)矩也是人定的,既然定得,也能改得。” 得說,百姓是真記得蕭寧的好,記得清清楚楚,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這改規(guī)矩的事確實麻煩,若是能得這樣一個愛護百姓,安定天下的人為君,是他們三生有幸。 “對,我們都一起,一起去請,一定要讓天下人都參與。得了殿下好處的人,必不忘殿下為民之心,如今也讓我們?yōu)橐粸榈钕??!?/br> 有人更是想起了一層,蕭寧一直為他們苦心經營,處處為他們爭利。 從前他們就想,要如何才能報答這一位公主。 如今,終于讓他們等到這個機會了,他們一定要幫忙! 蕭寧終于體會到,什么叫只要你以誠待人,人必以誠還之。 從前的天下是什么樣,如今這天下又是什么模樣,百姓們都記在心里。為蕭寧,也是為了他們。 能得一個把他們放在心上的帝王不易,能得一個公主事事為他們謀劃更是不易。 報李投桃,你來我往,互惠互利,再沒有比這更好的。 “寧,必不負諸位?!笔捴R于此時朝蕭寧使了一個眼神,蕭寧熱淚盈眶,亦反應迅速地往前邁了一步,朝眾人作一揖,謝之。 “殿下為我等,我等亦當為天下。民心不可欺,正是這個道理?!?/br> 真心或是假意為人,總是瞞不住的。這么多年來,雍州方方面面都很好,好得讓他們心下暖暖的,看到了希望,臉上的笑容也不由地多了。 對許多人來說,蕭寧是奪他們爵,搶他們利的人;對百姓而言,蕭寧是處處都為他們謀劃的人,可敬可佩,更應該多支持蕭寧,不能讓人把她欺負了。 *** 至此,因楚安一事而起,到最后,再也不是一人之事。 女子承爵承嗣,這是自清河郡主被提出,望由其承姬氏之爵位開始,一直都爭論不休的問題。 反對的人自來不少,同意的人也不少,雙方爭執(zhí)不下,誰亦不讓著誰。 直到蕭諶放話,也讓天下人都明白了蕭諶的態(tài)度。 這一位陛下是真敢想啊,竟然要為了蕭諶改制,以令女子可以承爵承嗣? 蕭諶在刑部大堂上說過的話,一字一句,皆傳入天下人耳中,叫他們知道了,蕭諶做下一個什么樣的決心。 以女子承嗣,這要改的就不僅僅是蕭寧能不能承繼大昌江山,或者是不是可以將來成為一代女帝的事,更在于將來。 改了這規(guī)矩,自今往后,女子便可以和男人真正的分庭抗禮。 反對之聲不絕于耳,細數(shù)其中的弊端,不過依然是老調重彈,無非自古以來就沒有這規(guī)矩,而且女子承嗣,所生之子,究竟算何家血脈? 蕭諶這一回正面跟他們對上,“規(guī)矩,從來沒有的規(guī)矩;大昌也是從未有過的大昌,朕既然能開創(chuàng)了大昌,從來沒有的規(guī)矩,朕改得,也能立得。 “朕的膝下獨此一女,若是爾等心中當真有大昌,盼著天下太平,百姓安樂,你們就更應該明白,對于天下而言,我兒打得天下,治得天下,她會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若爾等有一顆公心,盼天下太平,百姓安樂,也該明白,立我兒為嗣承天下,于大昌,于天下是何意義。 “爾等既存心思,看的都是自己一分私利。以女子承爵承嗣,自此女子可與男兒分庭抗禮? “自來各家之間,各國之間,從來不曾間斷于爭斗,若想成為人上人,須得有才有能。從前你們能與男人爭,為何卻不能同女人爭。朕雖為皇帝,可朕容得比朕更能干的人,無論是男人或是女人。 “難道朕不畏于天下女子將來比朕都要能干,你們畏之?你們之所畏,為何而畏?因爾等無能?” 不得不說,蕭諶能把話說得如此戳心窩,無人想得到。 最后的一番質問,叫反對的人,本以為理所當然,這會兒都顯得他們爭來吵來,都是因為那點私心。 不過都是因為害怕女子可承嗣后,能和他們爭,能和他們搶的人更多了,他們害怕自己爭不過,這才會一心一意的壓制于人。 “陛下,我三軍將士皆請于陛下,許女子可承爵承嗣,可繼家業(yè)?!笨坐櫾谌藸巿?zhí)不下,蕭諶都表明態(tài)度,更是不愿后退半步的情況下,于此時提醒。 三軍將士,這可是立國之根本。 縱然是再想鬧事的人,想想蕭家人手中的大軍,誰人敢鬧? 而天下兵馬,幾乎盡握于他們之手,有蕭諶出面,更是為蕭寧打算,天下兵馬,誰人不愿意署上大名,支持這天下傳到蕭寧手中。 女子傳嗣,壞的所謂影響他們暫時看不見,好的影響一目了然。 蕭寧和蕭諶一般重將士,從來不許任何文臣傷及將士,這是他們從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待遇。這樣一個把他們放在心上的人,他們都不思支持,不愿意讓這樣的人身居高位,他們是想支持什么人? 還想再說話的人,聽到孔鴻提起三軍將士,瞠目結舌。 這,好吧,他們又一次忘記了,孔鴻并不是單純的文臣,而是于軍隊上,可以代表三軍將士的人。 由他出面,請三軍將士一道請命,支持蕭諶改制。 女子可承爵承嗣,就該讓這件事板上釘釘,誰都休想改。 這樣一來,省去蕭寧多少事? 從今往后,無人再有機會就蕭寧是女子的身份攻擊蕭寧。 但凡想到這一點,多少人的心情變得愉悅。 孔鴻這一波cao作都是蕭諶提醒,他再加以完善,結合天下百姓之所請,許女子可承爵承嗣。軍隊的影響力,代表的軍方,亦是民心,昭示于天下人,對蕭諶所做下的決定,他們支持到底。 “陛下,無類書院學子齊上書,請陛下許女子可承嗣?!笔捲u于此時也得出列,將他手中的底牌亮出來。 無類書院對大昌的影響力,那都是有目共睹的。 這些年無類書院聚集名家大儒,教導學生亦是百里挑一,人中龍鳳。加上蕭寧并不一味注重讀書,研究院也一并被放入了無類書院中。 各種各樣新奇的研究一但放出去,都將成為天下世族爭先奪后,欲占為己有的利。 如今的無類書院,不僅育國之人才,也養(yǎng)能令百姓天下得實惠之人。 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無類書院代表了大昌朝內最開明的名士和新生力量。 能讓無類書院上書,也就得到無數(shù)天下名士的支持。無類書院的聯(lián)名上奏一道出來,馬上,立刻讓不少人閉上了嘴。 軍中、士人、百姓,這已然包含了大昌朝的大部份階層。尤其是軍中。 兵馬意味著什么,豈無人知。 知歸是知,暗想蕭諶總是不喜歡動粗,或許,或能,他們可以無視這一點? 但軍中將士聯(lián)名上書,無類書院聯(lián)名上書,外面還有百姓,都支持蕭諶的做法。 得實惠之人,他們不像眾多世族一樣,得了便宜還賣乖,更能翻臉不認人。 在很多人看來,比起所謂的規(guī)矩,能解決百姓衣食之困,能讓天下太平,這才是最大的規(guī)矩。 只要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他們會無條件的支持。 蕭諶和蕭寧,都是給了他們希望,讓他們不至于過于絕望的人。 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更愿意無視所謂的規(guī)矩,只要能留住為他們謀劃之人,給他們的將來,他們的子孫,帶來希望。 第163章 莫并何許人 蕭諶一番cao作,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天下民心,什么是民心? 他們幾個當官的喊著反對的話,難道就代表民心了? 不自量力的人! 蕭諶便讓他們看看,民心所向意味著什么。若是他們再敢偏執(zhí)于己見,不愿意接受大昌要改變這個世道,不需要蕭諶出手,就會有無數(shù)人出手,只為給他們一個教訓。 “都聽見了?”蕭諶是相當?shù)臐M意。 能得天下人心,能讓他們支持蕭寧,蕭諶大喜之。 既如此,不如就此定下。 “民心不可欺。枉你們自詡飽讀詩書,卻從來不想想,為何百姓看得比你們通透的事,你們反而執(zhí)著。誰在這個位置上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是不是把他們放在心上;是不是以他們喜怒為喜怒;能一心為他們解決問題?!?/br> 蕭諶早就看明白這一點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更明了,該怎么樣才可以達到他的目的。 百姓,為百姓謀之,百姓敬之,愛之! 當你有難時,百姓亦助之,幫之。 “女子可承爵承嗣,民心所向,所謂從古便無的規(guī)矩,便由大昌朝開始,由女子可承嗣,擔家族之興亡榮辱?!笔捴R終于可以如愿以償,擲地有聲地喊出這一句。 “即刻擬詔,推行。另,著清河郡主承敬國公爵位,再賜國公府?!笔捴R沒有忘記催促,讓人迅速地將事情安排好了。 “謝陛下?!鼻搴涌ぶ?,不,從即日起,她便是敬國公姬則。 這一刻,姬則與蕭諶拜之以謝。 蕭諶道:“前朝之亡,因佞臣亂國。姬氏血脈,由你承之,想來諸帝在天有靈,必欣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