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沈玉婉抱著懷里的小兒子,也加入了調(diào)侃的陣營:“母親,你讓父親來管束妙妙,只怕會適得其反?!?/br> 沈妙妙吐了吐舌頭,眨眼笑道:“知道了,母親,我以后就做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娘子可好?” 沈成遠搖頭:“我家妙妙自然要做她喜歡的事情,只要你喜歡,父親母親不會攔著你的?!?/br> 鄭元英瞪了他一眼:“你可倒好,臨陣倒戈得這樣快,好了好了,飯菜都要涼了,快吃吧。” 滿滿一桌子豐盛的飯菜,喜樂歡愉的家庭氛圍,這是沈妙妙重生前一直幻想著能夠擁有溫馨家庭畫面。 可惜,那一世,直到祖父去世,母親也沒有對他笑過一次,而自己為了平衡祖父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不得不一邊學(xué)習(xí)著傳統(tǒng)手藝,一邊又從事設(shè)計師的工作,好在她真的是兩者都很喜歡熱愛,并沒有像母親那樣反感到極點,不過這也就導(dǎo)致了她過于疲勞,最后猝死于工作室中。 她直到死也沒有體會過的家庭溫暖,在這個時空,在沈家眾人對她的關(guān)愛和維護中一次次澆灌進她的心房,最初,她以為那是殘留在她身體里的沈玉昭的記憶所帶來的后遺癥。 最近,她才感覺出,那也許并不是她以為的身體本能,更多也許是她自己對陌生感情的茫然。 這場難得的團聚宴,持續(xù)了很久,小孩子們吃過飯得了母親的同意,便下了桌子,在廳堂內(nèi)外玩耍。 十歲的沈煜得了母親的命令,讓他帶著弟弟meimei們玩耍,立即像個小大人一樣板著臉,站在一旁像個老媽子一樣看護起幾個孩子來。 沈妙妙雖然用完了膳,但仍坐在席間,聽著沈定滔滔不絕地講著塞外獨特的風(fēng)土人情。突然間,感覺到衣角被人拽了一下。 她轉(zhuǎn)頭,看見只有六歲的鄧菡小手扯著她的衣角,正仰著小臉看著她。 鄧菡是大姐的女兒,粉粉嫩嫩的小姑娘有一雙濕漉漉的大眼睛,抬起頭看人的時候簡直又軟又萌。 她甜甜的聲音有些?。骸耙棠?,我……我想和你說一件事?!?/br> 執(zhí)著的小手緊緊地捏著她的衣角,沈妙妙起身,蹲在她面前,笑著問:“菡菡要和小姨說什么?” 鄧菡的大眼睛認真地盯著沈妙妙,卻沒有開口。 沈妙妙便抱著她走出了廳堂,來到了院子里的石桌前坐下。 不遠處煜兒正帶著另外幾個小家伙嬉笑鬧作一團,但她懷里的鄧菡卻相對得有些沉默。 沈妙妙感覺到這個孩子有著同齡人少有的敏感,她伸手揉著鄧菡的小臉,嘟起嘴吧,模仿著她此刻的樣子,用滑稽的腔調(diào)道:“我們小可愛菡菡,要和小姨說什么小秘密呀?” 鄧菡十分乖順,坐在沈妙妙腿上咯咯笑了起來,笑過之后,才有些小心翼翼地瞧了一眼沈妙妙的發(fā)間。 她平時跟著沈玉蕓回沈家的次數(shù)并不多,加上沈妙妙從前也是個病秧子,兩人見面的機會少之又少,真要說起來其實并不算親。 但從記事起,每次睡前故事,母親總是給她講一些姐妹三人的童年趣事,她雖然親見這位小姨母的機會不多,但仿佛已經(jīng)熟悉知曉她很多事情了。 再者,這段時日,她這位姨母的名字,在鄧家內(nèi)院里她也沒少聽過。 她軟軟地開口:“姨母,你做的簪子真的好漂亮啊?!?/br> 大概是看到了她母親頭上的料石花簪,小孩子都對顏色鮮艷的美麗事物沒有抵抗力,沈妙妙笑著捏她的鼻尖:“你喜歡嗎,下次小姨也給你做漂亮的簪子好不好?” 誰知鄧菡卻搖搖頭,懂事道:“不用給我,小姨,如果可以的話,你給我母親多做幾個好嗎?” 這一句倒是讓沈妙妙有些意外,大姐身份尊貴,發(fā)飾簪釵數(shù)不勝數(shù),她的小外甥女兒會這樣說,大約是小孩子總會想把覺得最好的東西給最喜歡的人的緣故。 果然女兒都是貼心的小棉襖是沒錯的。 沈妙妙摸著鄧菡圓溜溜的腦袋瓜兒,點頭應(yīng)允:“好啊,那等小姨過兩天去選一些好的料子,回來就給你母親多做一些漂亮的發(fā)飾,好不好?我們小菡兒有沒有想到的款式呢?” 鄧菡卻抿著嘴,甜甜笑了一下,仍舊是搖頭。 她的乖巧可愛,雖讓沈妙妙喜歡得不行,卻也讓她感覺到了一絲奇怪。 這個孩子太過懂事了,并且內(nèi)向膽子小。但她的膽子小,和鐘凝那種對外界陌生環(huán)境的不知所措又不同。 鄧菡的怯弱更像是在觀察別人的反應(yīng)情緒后,才敢開口說話,類似小動物不斷試探感知充滿危險的外界的本能。 沈妙妙蹙了下眉,滿心不解之際,沈玉蕓走出來尋找她們。 小姑娘這才露出燦爛的笑容,跳下來風(fēng)一樣跑到母親身邊。 沈妙妙對沈玉蕓道:“大姐教導(dǎo)有方,菡菡可真是乖巧可愛。” 沈玉蕓卻只是笑笑,摸著鄧菡的頭沒有接話。 在沈家人歡聚一堂團聚的日子里,京城里有些人可就不那么痛快了。 因著并不是邊關(guān)告急歸京,沈成遠回府后,理論上是有三天修整假期,之后再去面圣的。 但在這三天里,京城里卻也發(fā)生了不少事情。 原本剛剛被調(diào)任翰林官的前尚書崔大人,因為在翰林院中違返規(guī)章,目無上級,引起眾怒被參了一本,而直接被罰貶為江州通判,不日就要帶著家眷離京赴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