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籠記 第237節(jié)
而就在消殺結束的下午,衛(wèi)鏗集群再度來到了,渝城廣場上,在碑文上刻下了一個新的時間紀元。 …… 而與此同時,在西部努力遷徙的龍系珉部又默默加快了腳步。 龍系珉回頭望了望后方,默不作聲。 龍系珉:“他不允許基因雜駁,一點都不允許?!?/br> 而與此同時,龍系珉的族群中,原本形態(tài)各異的各族眾,漸漸的脫離了特色,從一開始有非人軀體,到現在逐漸的變得只有毛發(fā)和一些皮膚鱗片非人了。 遷徙過程中,由于分配要公平,為了后勤能用數字的量來籌算,她的群落也開始標準化。 …… 衛(wèi)鏗用鉆頭上在碑文上留字時,在此方位面的衛(wèi)鏗集群因為無比驕傲,再度放射出了一陣強大的生命波動。而這股強有力的生命波動,則是讓地球的生態(tài)再次感覺到了顫栗。 相對死波帶來的毀滅感,衛(wèi)鏗這次生機勃勃的波動,給全球占據大生命頻段的那些使徒們更沉重的壓迫! 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寂寥中,仍能如驕陽下獨秀的存在,是要將的所有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門給堵死。 …… 五色聯盟控制的太行山山脈,現在隨著冷鋒的降臨,這里山上已經覆蓋著白雪。 幾個月前,失控造成兩百多人死傷的生化大爆發(fā)后,那個天殛龍的卵爆發(fā)出的群落占據了這里,而后被五色聯盟封鎖。 當清掃渝城的死亡波再次出現后,在這幽暗的隧道中,所有的rou芽出現了顫栗! 在品味過一次打擊后,就永久記住了這種恐懼。那種頻段打擊,可不是什么“抗藥性”進化能解決的。 這個天殛龍的節(jié)點,現在慫了,對更西邊,一點施加生命影響的興趣都沒有。 …… 而在更南邊,原來的天殛龍意識, 嗯, 現在依照建鄴劇情發(fā)展,已經越來越和秋孟非重合了。 12月3號。 龍孟非站在自己的鏡子前,看著鏡子中的“他”。 發(fā)絲在他頭上可長可短,如同絲線一樣收縮,而他拿著牙刷放在了嘴邊,張開了嘴,在喉嚨腔內,已經沒有扁桃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圈圈尖銳的牙齒。 在看了自己一會后, 秋孟非的目光突然驚醒。他盯著這個怪異的自己,臉上滿是恐懼,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兩股意識之間的爭論。 龍孟非(自我打氣):“不要在意,這只是融合?!?/br> 秋孟非(自我質疑):“不,不,應該以我為主,你是什么東西!” 龍孟非(自我勸說):“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生命是可以融合的?!?/br> 在多重主觀意識相互沖突中,秋孟非意識迷茫:“都是我,融合。不……”他意識在做最后的掙扎。 龍孟非:“人類也可以是使徒,使徒可以變成人類,你可以作為一個起點。” 龍孟非構建了一個美好的景象,建鄴的人類都能連接到一個超然的意識,然后又由人類獨特的生理機能,承載著這個超然的意識。而“自己”將成為這一切的領導,也成為一個使徒,帶領人類。人類不再朝不保夕的在其他基因群落的圍攻下維持自己,不再恐慌,不再畏懼。 被未來圖景勾起欲望,秋孟非的掙扎緩和了,又再度迷茫起來。 然而他還需要最后一塊遮羞布:“為了人類?!?/br> 秋(龍)孟非宛如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自我寬慰道:“是的,為了人類?!?/br> …… 在龍孟非的視角中,鏡子上的兩個自己再度重合。 他對鏡子中的自己露出了一個微笑,洗漱完畢后,走上陽臺,看著街道上的人來人往。 第30章 降臨狂潮 157年末期,東邊硫鐵玄武在被“科學、可持續(xù)”削弱的同時,在西線上,進入巴蜀的水路也打通,結合滇入蜀的路線,開始對這個數年被人類群落地域切割的“蜃云菌母”的群落進行徹底的剿滅。 這玩意在當年摧毀巴蜀地區(qū)人類聚落地之前,被當地科學家命名為“疫病之母”,不過由于該地區(qū)人類聚落被其包圍后摧毀,這個命名信息沒有傳達出去。直至今天統(tǒng)伐軍重新開入該地區(qū),從遺跡城市的墻壁上看到了當時人們留有的記錄,才重新拾取該命名。 …… 巴蜀在人類時代有天府之國之名,但這是人類完全控制該地生態(tài)后,富足的場面。 這里的氣候是“濕”“陰云天氣偏多”。常年適應于江淮夏天酷暑冬天寒冷,氣溫、風向大開大合的人,來到蜀地會感覺到悶。 隨著統(tǒng)伐區(qū)進入巴蜀盆地后,衛(wèi)鏗等其他人員也立刻感覺到了,這塊盆地簡直就是一個大培養(yǎng)皿。 在無風,高濕,氣溫適合,水量充沛的環(huán)境下,這里的植物大量狂長。 經過仔細考察后,發(fā)現這里生態(tài)中各路植被類似于一種斗獸棋環(huán)境,且有著奇特的生態(tài)輪換。 草本植物在一片區(qū)域狂長后,幾年之內會被更大型的灌木取代。而大型的灌木在成長幾年后,會被帶刺的爬藤纏繞。成片被這股毒藤覆蓋后,灌木倒塌,然后在冬季落雪后,這片灌木藤的葉子全部掉下來,露出陽光。而第二年春天,爬藤還沒有長葉子時,大量快速發(fā)芽的草本植物就搶先一步,搶占了陽光的市場。然后又是新一輪的灌木替代,爬藤替代。 在這一輪輪替代中,各種的甲蟲、小動物也是來回遷徙。 當然更主要的是,這長達一百年的植被輪換,積攢了厚實的腐殖質。任何一塊荒地向下挖去,都是一片片還沒有堆積的“泥炭”。 統(tǒng)伐區(qū)的推土機將道路上的藤蔓以及植被推開后,發(fā)現覆蓋在斑駁路基上,草木未徹底朽爛的堆積層足有半米厚! 這么厚的腐殖質層存在,是分解者的基礎。 這里的分解者每年只能用掉一部分枯萎的草木藤蔓有機質,而剩下一部分沒用掉的就被掩蓋,在缺氧環(huán)境下停止了分解,變成深層。但這相當于“存款”,哪怕表層植被全部焚燒,這片灰燼下面的分解者們仍有繼續(xù)張狂的家底。 …… 而這些分解者所在的群落就是疫病之母。 準確的來說,在“蜃云菌母”擴散的病毒子類分支上,它們專精了。 自從潘多拉出現后,所有的生命都進入了大進化中,請注意是生命! 病毒屬于半生命,也就是在宿主體內能夠自我復制繁殖,才屬于生物,脫離了宿主,停止了有機物復制活動,這就不是生物。 常態(tài)下,在潘多拉場中,正常生命的代謝具有放射效應,細菌這類弱生命都會在輻射下尋求共生,病毒就更沒有張狂的資本了。 但是這個世界有例外。 當年潘多拉場覆蓋到了東南亞地區(qū)后,黏菌類分解者在試圖干掉蠕蟲之類的動物時,就保留了病毒的能力。 它們在生長時候也保持著腐爛,會功利性的記錄一些能夠殺傷動物的“dna”蛋白質結構,然后在分解代謝的時候,基因結構上會掉落這些病毒結構,成為進攻大型生物的“生物武器”。 …… 疫病之母盤踞在巴蜀盆地的水洼處,這里都是大量泥坑,任何生命處于這個泥坑附近,都會莫名其妙的被病毒感染。 在這么廣闊的天府之國,除了周期生長的植物,就只有各種小昆蟲和壽命短暫的小型動物,沒有任何大型動物。 …… 統(tǒng)伐軍人類們進入第三天后也就出現了各種感染,皮膚上出現了燎泡,亦或是口腔粘膜中出現了痰。在得上了這些燥病后,統(tǒng)伐區(qū)內,非衛(wèi)鏗的同志們就只能乘坐火車離開這個區(qū)域。 統(tǒng)伐區(qū)的三個大型開拓隊伍損耗非常大。潘多拉歷158年4月, 在都江堰站點附近,黃景飛正在檢查洛奇亞體系。這已經是這個月摔的第三頭洛奇亞了。 而除了突然猝死的洛奇亞,每個月還有大量傷病洛奇亞都必須登上船運送到后方去。 同樣,很多的偵查貓咪也都生病隕落,殖裝機甲更是損壞嚴重,人類已經完全失去了該地區(qū)除了機械以外的力量。 潘多拉時代,雖然病毒的傷害和傳染性都被削的很低了。只要離開巴蜀盆地,回到人類群體,疫病就會好,同時也會有相應的抗體。 但是,再次進入巴蜀地帶,會染上新的疫病。 大型生物生成抗體的速度,是不能與疫病之母創(chuàng)造病毒的速度比較的。 如果人類試圖在“拼抗體”這條物種時代都沒有拼贏的道路上繼續(xù)拼。那是無視自己有腦子的事實。 現在黃道長就想著再來一次消殺,將整個成渝平原給殺一遍。 這個真的是一時消殺一時爽,一直消殺一直爽。如同二十世紀核能剛研發(fā)出來一樣,當時頂流超級大國也是不斷開發(fā),想要開水庫,搞核能飛機,核能火箭,只要是沒看到弊病就一直搞。 但是,統(tǒng)伐區(qū)方面強行將這股風剎住了?!鳛橐粋€悠久的文明,需要對科技突破的種種誘惑,有所克制。 統(tǒng)伐區(qū)科學部方面經過慎重論證:化學頻段滅殺法對正在進行有機物反應的生物有效,但是病毒不完全是生物,在沒有宿主的情況下,沒有生命活動?;瘜W消殺對這種蛋白質分子的破壞力是否能做到百分之百? 統(tǒng)伐區(qū)(衛(wèi)鏗)的工作理念是很保守的,凡是沒有嚴格驗證的事情,都是小步試驗。 …… 在渝城地區(qū)設立的臨時開拓作戰(zhàn)部門中,針對巴蜀地帶的特殊情況開始進行討論。 注:統(tǒng)伐區(qū)內現在開會的領導都基本上換上了這個世界的原生人類,在人類發(fā)展穩(wěn)定區(qū)的基層上,各個工作干活的人也都本土化。 但是,在中層負責檔案整理、資料分析的,卻基本還是衛(wèi)鏗,現在統(tǒng)伐區(qū)所有高層會議,基本上都是衛(wèi)鏗整理的文書檔案。 所以擺在領導們面前,可供參考的政策只有兩條。 第一條就是繼續(xù)用傳統(tǒng)策略推進。 以衛(wèi)鏗為主,對道路進行恢復,修建種植園,用生命輻射替代。同時對部分疫病之母生命輻射過強的湖泊進行處理,要么填埋,要么引入自然水系讓其變成活水。 第二條就是在基礎科研上繼續(xù)投入。 潘多拉場到來后,對于人類文明來說微觀物理出現了新大門,現在碳谷方面通過多次試驗后,科學家們已經總結出潘多拉場下的物理規(guī)則! 1:已經證實了潘多拉場能讓化學反應能以信息頻段模式釋放。當今地球上有機物化學反應最多,所以碳為關聯的化學能頻段是最多的。 【但是——這個世界上氧氣是最多,那么森林大火燃燒時放射的頻段,豈不是能如同核彈一樣灼燒所有有機物?但事實這樣的現象沒有發(fā)生,這就牽涉到了第二條規(guī)則?!?/br> 2:化學反應頻段的釋放門檻,取決于化合物的鏈條長度!恰恰有機物最能夠形成結構復雜的化學鏈。 這就有點類似于核反應了,原子核越大,原子能釋放的門檻越低。 由于化學頻段的釋放規(guī)則和核反應規(guī)則竟然如此有趨向性,目前潘多拉物理學家們的猜測是,現在物理場中的原子核的強弱作用力模型發(fā)生了改變,使得本該出現在原子核內的屬性,出現在化學能上了。 但是綜上理論所論述,無機物的化學反應的能量也是能夠釋放的。只是釋放的門檻相當高。 就如同海洋中有的是氫,但是不可能發(fā)生核反應。 而科技就是用人為手段創(chuàng)造出符合的條件?!y(tǒng)伐區(qū)在碳谷中完成了對潘多拉場效應一百倍的聚集,但是這絕對沒有逼近理論上限。如果能找到更大的試驗場地,并且給予更加充足的電能,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