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dāng)皇帝 第94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吾又與其言天下之事,殿下又云‘畜人為奴,與牛馬同,不仁之至也’,與你我主張相差仿佛。” “此人可引之為援,而不可為之?dāng)场!?/br> “若我等率復(fù)社投之,必能匡扶天下,申我等志氣!” “天如,君擇臣,臣亦君?!睆埐陕牭竭@里,不由嚴(yán)肅道,“你想投靠舜王,我這里倒沒什么,其他人可能也就罵你幾句?!?/br> “可是你居然想鼓動整個復(fù)社投向舜王,你知道你會面臨著多大的壓力嗎?” “我知道,可我不想眼睜睜看著我親手創(chuàng)建的復(fù)社走向滅亡!”張溥聞言沉默了片刻,這才開口道。 “這一次,我走訪了‘闖王’、‘舜王’,也見識了南京城外戰(zhàn)火遺存,這才明白了一個道理?!?/br> “什么道理?”張采奇怪道。 “咱們就像那蔓藤,人家就像那大樹。無論那蔓藤長得如何茂盛,終須纏繞在人家大樹上面?!?/br> “就像咱們倆想‘平等待人’,連一個奴仆出身的張峣都無法收入門下。而舜王想‘廢奴’,卻只需一紙文書,便能引得天下大震?!?/br> “何也?人家有兵有槍還有理,咱們怎么敵得過人家?” “如果咱們聯(lián)手,就不一樣了。” “柔可以克剛,弱能夠制強(qiáng)。現(xiàn)在他固然能夠制住咱們,他日咱們未必不能制住他!”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到時候即便是堂堂舜王,又能怎么樣呢?” “你想的倒挺好,可是你覺得那些人會跟著你走嗎?”張采聽到這里,不由苦笑了起來。 原來明代自建國以來,只因儒士多從蒙元作威作福,不以從胡為恥,故為朱元璋所鄙、所忌,便建立了一套“挾制”士大夫的手段。 比如非軍功不得封侯,再比如建立廠衛(wèi)、詔獄,以及常常用來羞辱臣子的廷杖。 這一切隱隱約約都昭示著一個事實,明主對士人的態(tài)度就是以“奴婢”蓄之,對他們以敵視和羞辱為主要手段。 故而明代的士風(fēng)也表現(xiàn)為乖戾、偏狹,士人亦具有“激昂好為已甚”、“有聞則起,有諫必爭”、好攻訐毀先賢等特征。 所以張采才提醒張溥,別看你現(xiàn)在譽(yù)滿天下,一旦做出他們不喜歡的時候,很快就會被人口誅筆伐、謗毀天下。 當(dāng)然實際上,明代士風(fēng)如此乖戾,除了所謂的君主的態(tài)度以外,更多的是明代社會大發(fā)展以后,社會向扁平化、平民化、商業(yè)化發(fā)展,進(jìn)而引發(fā)了儒學(xué)觀點和社會相觸的必然結(jié)果。 這些士人一方面深受傳統(tǒng)忠孝節(jié)義的束縛,無法反抗現(xiàn)有的封建體系。 另一方面又深受所謂資本主義萌芽的現(xiàn)實影響,難免產(chǎn)生了各自奇奇怪怪的心思出來,繼而形成了“乖戾”的士風(fēng)。 “欲成大事者,豈可瞻前顧后?”不意張溥聞言毫不畏懼,反倒笑道。 “我欲再度召集春秋集會,舌戰(zhàn)群儒,以辯是非!” 第669章 春秋大會 “三月十五,春秋大會?”張順不由看向王鐸道。 “對,春秋大會!”王鐸笑著解釋道,“自復(fù)社成立以來,總共召集過三次大會。分別是吳江尹山大會、南京金陵大會和蘇州虎丘大會。” “每次召開,天下士子云集,衣冠盈路,相互之間揣摩八股、切磋學(xué)問、砥礪品行,隨便臧否人物,點評時政?!?/br> “每次能召集多少士人?”張順皺了皺眉頭,心道:這復(fù)社如此囂張,怕是哪朝哪代也容他不得! “大約有兩三千之?dāng)?shù)!”王鐸沉吟了一下,給出了一個數(shù)字。 “嚇?”張順這才真正明白,張溥為什么敢自稱“以閑散之身,執(zhí)掌天下”。 原來天下竟有這么多士人為之鼓吹吶喊,其力量端的不容小覷。 他沉吟了片刻,不由開口問道:“這一次聚會地點在哪兒?” “常州江陰!” “常州江陰?”張順聽到這個名字,不由一愣。 “對,常州江陰!”王鐸點了點頭道。 “那感情好,正好有機(jī)會咱們也去瞧瞧!”張順不由笑了。 這個城市在歷史上太有名了,以至于歷史知識極度貧乏的張順,都記得這座城池以及守衛(wèi)這座城池的一個人。 沒有機(jī)會也就罷了,如今有了機(jī)會,他還真想去看看。 去看看這座城市,去看看那位“籍籍無名”的閻應(yīng)元,再去看看生活在那里的普通人。 “信都發(fā)出去了嗎?”蘇州太倉,張溥正向張采問道。 “都發(fā)出去了!”張采不由長嘆一聲,心里不由有幾分不安。 “只是將議題如此公開,真的沒有問題嗎?” “如果不鬧的天下皆知,那這場辯論的勝負(fù),又有什么意義呢?”張溥笑了。 原來這一次,張溥在向天下士人發(fā)起邀請的同時,明確提出來這一次的議題為“廢奴辯”。 正所謂有些事不上秤沒有四兩重,上了秤千斤都打不住。 蓄奴一事也是如此,如果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權(quán)當(dāng)沒看到,自然可以權(quán)當(dāng)沒這事兒。 可是,如果真?zhèn)€深究起來,無論你說的天花亂墜,也難逃一個理字。 張溥的想法很簡單,他就是要用這一場宏大的“廢奴辯”作為復(fù)社投靠義軍的獻(xiàn)禮。 同時,他也要利用這一場“廢奴辯”,分辨敵我,純化成員復(fù)雜的復(fù)社。 張順會利用各種挑戰(zhàn)和風(fēng)險純化自己的隊伍,那張溥又非三歲孩童,自然也會同樣的手段。 “總覺得這一次,你太冒險了!”張采聞言搖了搖頭,憂心忡忡指出問題所在。 那些人連他們收一個奴仆出身的張峣作為弟子都不允許,難道還會允許他們公開辯論此事?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睆堜呗勓圆挥尚Φ馈?/br> “那好吧,你有心里準(zhǔn)備就行!”張采無奈地?fù)u了搖頭,只得作罷。 且不說張溥、張采二人如何,且說這書信一經(jīng)散發(fā),一時間輿論大嘩。 “該死,這天如先生是不是昏了頭,談這個做什么?” “什么天如先生,我看是天如老賊!” “這……這有點過了吧?” “過了?怎么過了?陛下罹難,‘順賊’沐猴而冠,天如老賊不思聲討,反倒助手為虐,豈非為賊耶?” 而就在整個江南地區(qū)群議紛紛之際,在太倉沙溪鎮(zhèn)正有幾個人密議著。 “‘舜王’前幾日以少勝多,大破鄭芝龍,改朝換代就在今朝?!币粋€家奴喚作顧慎卿的人開口道。 “如今舜王殿下又支持我等,我等若不趁機(jī)起事,難道還要讓子孫后代繼續(xù)做奴才不成?” 秀才呂茂成和另外一個家奴陳瑤甫聞言紛紛贊同道:“會長所言甚是,我等理當(dāng)乘時而起,鬧出一番事情出來!” 原來這顧慎卿乃是烏龍會會長,而秀才呂茂成和另外一個奴仆出身的陳瑤甫乃是其左膀右臂。 這烏龍會效法諸學(xué)社之故智,專收佃農(nóng)、家奴和菜傭為會員,勢力遍布整個太倉。 如今見義軍勢大,大儒張溥、張采態(tài)度又傾向于自己等人,不由起了心思。 更何況這太倉本就有類似的傳統(tǒng),當(dāng)年張溥成名之戰(zhàn),便是號召士人,驅(qū)逐居住在昆山的“閹黨顧秉謙”。 眾人計議已定,四處串聯(lián),但等待機(jī)而起。 “張溥,張溥老賊,你給我出來,給我出來!”這一天天剛蒙蒙亮,張溥剛剛洗漱完畢,正待翻些書籍,為三月十五春秋大會做準(zhǔn)備,突然外面響起了叫喊聲。 “何事?”張溥心中不由納罕,連忙開門一看。 誰承想他剛打開大門,突然一群人一擁而上,拳腳如同雨點一般落下。 “諸位……諸位,這是為何?”張溥一邊掙扎,一邊忍不住大聲叫嚷道。 “你這老賊,滿口仁義道德,背地里男盜女娼?!敝宦犚娪腥肆R道,“你且說你家中蓄養(yǎng)了多少奴才,也敢替主子們張目?” “我不是,我沒有!”張溥聞言一愣,連忙一邊護(hù)著臉面,一邊嚷嚷道,“我是替你們說話,沒有替主子們說話!” “休得胡言亂語!”不意那些人根本不聽,反倒罵道,“難道我們奴仆門沒有嘴不成,還需要你替我們張目?” “打死這個‘婢養(yǎng)的’雜種,還敢嘴硬!” 那些人聞言愈發(fā)怒不可遏,一時間拳腳更重了。 “好膽,你們在干什么?”就在張溥被打得發(fā)懵之際,突然只聽得一個熟悉的聲音響了起來。 “快走,快走,他們是故意來找茬的!”張溥不由大驚,連忙提醒道。 “好家伙,有一個自投落網(wǎng)的,你們一起過來吧!”原來來人不是別人,正是二張之一的張采。 那張采哪里掙扎得脫?早被人摁住一頓好打。 “好個賊子,如此大膽,竟敢毆打兩位先生!”眼看兩人就要被活活打死之際,突然有聽到有人喝了一聲,隨即領(lǐng)著幾個人一擁而上,雙方廝打一片。 那張溥、張采兩人好容易被救了出來,抬頭一看,來人竟是同社好友楊廷樞及其一干奴仆。 原來這楊廷樞乃是元南京兵部尚書莊簡公楊成之孫、諸生楊大溁之子,有幾分拳腳,又以氣節(jié)自任,這才救下了兩人。 “兩位沒事兒吧?”那楊廷樞連忙扶起張溥、張采二人,開口問道。 “這條命算是保住了!”張溥和張采不由苦笑道,“也不知是何人,竟然欲致我等于死地!” “這……虧兩位還為這些奴才奔走吶喊,恐怕這一次尋釁滋事者,正是這一干人等!”楊廷樞不由憤憤不平道。 “此話怎講?”張溥、張采聞言不由茫然。 “你道我為何這個時趕到,剛好又救下了兩位?”那楊廷樞不由冷笑道,“就在今日,烏龍會那一般奴才起事,到處敵視士紳大族,顛倒綱常?!?/br> “就在前不久,剛剛焚了顧夢麟顧氏的庭院,殺了數(shù)人,又奪取了賣身契、糧食、布匹等財貨不知其數(shù)?!?/br> “什么?”那張溥聽了楊廷樞這話,只覺得兩眼一黑,差點當(dāng)場暈倒在地。 原來這顧氏乃昆山大族,其族人顧夢麟、顧亭林皆為復(fù)社骨干。 如今顧氏被焚,烏龍會起事,一發(fā)鬧得不可開交,恐怕三月十五這日的春秋大會,未必能如他所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