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dāng)皇帝 第68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若是短時間內(nèi)分不出勝負,那么缺少輜重糧草,又處于敵境的后金軍就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局面。 甚至洪太設(shè)身處地而想,“順賊”也肯定會發(fā)現(xiàn)自己這個破綻,一心固守城池關(guān)卡,自己又能奈其何? 而就在洪太左右為難之際,吳惟華所言之事,可謂是雪中送炭、絕渡逢舟,如何不讓他喜出望外? 崇禎二年,我后金幾近崩潰,迫不得已奮而一擊,幸有將領(lǐng)與我暗通款曲,遂得滿載而歸。 崇禎五年,追擊虎墩兔汗糧盡,又有沈棨及時奉上糧草。 如今自己處于戰(zhàn)略被動之際,又有人獻上宣大兩鎮(zhèn),豈非天意耶? 想到此處,洪太不由精神大振,開口笑道:“先前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與我有血海深仇,一旦來投,皆為親王?!?/br> “今那大同巡撫張維世若能投我,何吝王爵耶?” “卿若助我,公侯可待,不知惟華以為如何?” 那吳惟華聞言不由大喜,不過依舊確認道:“王是何王,爵為何爵?” “王為親王,爵為公爵!”本來洪太還想含糊一下,但是渡過剛剛收到消息的震驚之后,立即反應(yīng)過來此事對“大清國”來說極度有利。 如果宣府、大同兩鎮(zhèn)投向自己,那么后金軍在關(guān)內(nèi)就有了立足之地。 東可以覷京師,南可以壓山西。 到時候明國京師門戶洞開,義軍山西防線只能設(shè)在偏頭、寧武、雁門一線,一如北宋故事。 此事若能實現(xiàn),堪比遼國奪取燕云十六州,誠子孫萬代帝王之業(yè)也。 莫說一個親王,就是十個親王也當(dāng)?shù)茫?/br> 那吳惟華聞言頓時喜出望外,又先后向洪太為平遙商幫討要了皇商身份及蒙商專營之權(quán),這才心滿意足的拜別了洪太。 那洪太雖然許以親王之位,心中猶不自安。 他不但親自相送,又讓士卒從劫掠的財貨之中挑取了金銀珍寶、皮毛奇貨二十三件,權(quán)作禮物贈予宣府巡撫張維世。 待到吳惟華一去,那睿親王多爾袞眼見洪太面帶憂色,不由開口問道:“吾皇身為九五至尊,如今禮賢下士,賜以親王之位,此事理當(dāng)十拿九穩(wěn),陛下何以憂心忡忡耶?” “按理來說,理當(dāng)如此!”洪太聞言點了點頭道,“只是茲事體大,朕恐突生變故,節(jié)外生枝!” 多爾袞聞言一愣,不由拜道:“臣有一言,不知當(dāng)講不當(dāng)講?!?/br> “講!” “是,殿下。以吾之見,我滿洲自起兵以來,以兵鋒盛,威震四海?!倍酄栃柌挥煽犊ぐ旱馈?/br> “如今宣大兩鎮(zhèn)事關(guān)生死,殿下何以寄希望于他人,而獨不相信我軍兵鋒耶?” “嗯?”洪太聞言頓時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 “臣請令兵馬三萬尾隨而去,若那張維世果然投我,便可借機駐軍,以免反復(fù)。”多爾袞冷笑道。 “若是那張維世態(tài)度仍在兩可之間,我便以威臨之?!?/br> “若是那張維世轉(zhuǎn)而投順,我便伺機殺其人,奪其城,如此方為萬全之策。” “好,好個睿親王!”洪太聞言不由哈哈大笑,“我滿洲有如此睿親王,合當(dāng)奪取天下!” 而就在吳惟華、多爾袞一前一后前往宣府的時候,大同巡撫葉廷桂、大同總兵王世仁和宣府總兵李國樑三人正快馬加鞭趕回大同。 然而他們剛出石嶺關(guān),抵達忻州境內(nèi)便被人攔住了。 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不由大急,連忙喝道:“如今我三人已經(jīng)投靠舜王,急欲前往宣府說降宣大兩鎮(zhèn),若是誤了大事,罪過不小!” “咦,竟有此事?”三人話音剛落,卻不料從旁邊走出來以后仙風(fēng)道骨的老道士來。 那老道士不由笑道:“我乃舜王麾下謀士宋獻策是也,若是果然如此,且細細說給我聽,我自有一番計較!” 三人眼見走脫不得,無奈之下只得粗略的把事情經(jīng)過提了一提。 不意那宋獻策剛聽完大半,不由一拍大腿道:“糊涂糊涂,大事壞矣!” 第292章 先下手為強 話說那大同巡撫葉廷桂、大同總兵王世仁及宣府總兵李國樑聽了宋獻策之言,不由奇怪道:“先生何出此言?” “大同距離太原六七百里,宣府距離京師不過三百五十里。”那宋獻策不由苦笑道。 “雖說宣大兩鎮(zhèn)為了要價,先后派遣王清之、吳惟華分別前往兩地游說?!?/br> “奈何京師路短,太原路長,吾恐諸位尚未趕到宣府,張維世已降虜矣!” 原來當(dāng)初宣大兩鎮(zhèn)眼見義軍圍困后金阿濟格部,占據(jù)了上風(fēng),自度不能勝,故而有些將領(lǐng)便心生異心,找來王清之請其在其中穿針引線。 然而,等到王清之走了幾日之后,有些“旅蒙商”得到消息以后,到處串聯(lián),又拉攏出來一批支持投靠“大清國”的將領(lǐng)出來,于是這才有了這兩面下注之事。 在這兩種傾向之中,在傾向于義軍一方中,武將占據(jù)了優(yōu)勢,而傾向于后金一方中,乃是商人和勛貴占據(jù)了優(yōu)勢。 表面上雙方實力看似五五開,但是由于武將作為軍隊的掌控者,自然擁有更大的話語權(quán)。 故而王清之才得以先下手為強,率先聯(lián)系上了張順。 只是由于宣大兩鎮(zhèn)的特殊情況,張順不得不先招降了朱燮元部,然后再謀取宣大。 如此一來一回,耽誤了不少時日,反倒讓吳惟華后發(fā)先至,占據(jù)了先手。 “這……這該怎么辦?”大同巡撫葉廷桂、大同總兵王世仁和宣府總兵李國樑聞言一愣,不由連忙開口問道。 “三位既然已經(jīng)歸順義軍,那么招降宣大兩鎮(zhèn),難道還非得親至宣府不成?”宋獻策眼見三人中計,不由開口笑道。 “此話怎講?”三人聞言不由相視一眼,面上露出驚疑不定之色。 宣府大同兩鎮(zhèn),乃是大明京師西面重鎮(zhèn),除了督撫總兵以外,還設(shè)有鎮(zhèn)守太監(jiān)、副總兵、兵備副使、參將、守備等一干官吏。 如果他們不能除掉鎮(zhèn)守太監(jiān),拉攏以下副總兵、兵備副使、參將、守備,那又如何控制宣府大同投靠舜王? “你說,如果我們直接宣稱宣府大同兩鎮(zhèn)歸順?biāo)赐?,那會怎樣?”宋獻策不由捋了捋胡須,嘿嘿笑道。 “這……這不是天下大亂嗎?”那葉廷桂聞言一愣,不由苦笑道。 宣府大同雖然是兩個軍事重鎮(zhèn),督撫和總兵對其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由于明朝制度問題,鎮(zhèn)守太監(jiān)、副總兵、兵備副使、各路分守參將以及各堡守備也各司其職,擁有很大的權(quán)限。 往日里,這些督撫、總兵在自己權(quán)限內(nèi)行使職責(zé),那么這些人自然無話可說。 但是,一旦這些督撫、總兵一旦越權(quán),他們究竟肯不肯聽令,那只能是天知道了。 所以那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才急于趕回宣府大同,準(zhǔn)備控制住主要將領(lǐng)以后再宣布“降順”之事。 宋獻策聞言不由笑了,對著葉廷桂道:“撫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br> “按照常理來說,理當(dāng)如此行事。只是如今事出有因,理當(dāng)反其道而行之,方可竟全功?!?/br> “敢問當(dāng)如何行事?”葉廷桂和王世仁、李國樑三人相視一眼,自度沒有更好的辦法,不由開口求教道。 “第一,以左柱國朱燮元、宣大總兵張鳳翼,還有你和宣府巡撫張維世,以及另外兩位總兵一同發(fā)布通告,曉諭兩鎮(zhèn)上下歸順義軍之事?!?/br> “第二,大張旗鼓,大肆渲染舜王仁義,封賞宣大兩鎮(zhèn)上下之事?!?/br> “第三,別遣信使下令各地副總兵、兵備副使、各路參將、守備改旗易幟,遙尊舜王?!?/br> “第四,大肆批判明朝惡政,欠糧欠餉,民不聊生事跡;大力宣揚華夷之辨,批判東虜、北虜燒殺劫掠惡行,人人得而誅之!” “盡快將此事宣揚的人盡皆知,然后趁著兩處鎮(zhèn)守太監(jiān)、宣府巡撫張維世及東虜驚疑不定之際,突襲大同宣府,徹底掌控這兩地?!?/br> “這……”葉廷桂聞言,不由和王世仁、李國樑相顧駭然。 你道為何? 原來這時代還雖然有一些“闖王來了不納糧”之類的宣傳口號,但是受限于信息傳輸限制,還沒有出現(xiàn)輿論戰(zhàn)這個概念。 本來那老道士宋獻策對此也懵懵懂懂,似懂非懂。 直到前些日子,張順帶領(lǐng)大軍進攻山西的時候,曾經(jīng)為了配合“大縱深作戰(zhàn)”,狠狠地搞了一波“認知作戰(zhàn)”,這才徹底顛覆了他的以往觀念。 故而今日,他學(xué)有學(xué)樣,給宣大兩鎮(zhèn)也玩這么一手。 由于左柱國朱燮元、宣大總督張鳳翼身死,而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又不曾返還,此時的宣大兩鎮(zhèn)可謂是群龍無首,正是人心惶惶之際。 如果這個時候,輿論到處紛紛揚揚,而上司命令又適時到達,那么絕大多數(shù)人由于從眾心理,肯定也會很快就接受這個“現(xiàn)實”,這就是“認知作戰(zhàn)”的威力。 當(dāng)然,這個“認知作戰(zhàn)”也不是萬能的。 如果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不能在人們頭腦清醒之前拿下宣府大同兩鎮(zhèn),那么輿論便會反噬。 在受人欺騙的屈辱之下,大多人的立場很快就會轉(zhuǎn)向反對義軍。 “成,此事我們?nèi)说箾]問題!”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思量了片刻,便點了點頭道。 “只是茲事體大,一旦出現(xiàn)什么差池,恐怕我們?nèi)藫?dān)待不起?!?/br> 宋獻策何等人物,聽到這里,哪里不知這三人已經(jīng)心動。 他不由趁熱打鐵道:“不妨事,不妨事。老道士與舜王殿下關(guān)系非同小可,此事若是果有不諧,自有某一力承當(dāng)!” 那三人聽到此處,自度無憂,這才點了點頭道:“既然如此,我等自是無話可說?!?/br> 四人計策商議一定,遂快馬加鞭前往忻州城,尋了筆墨紙硯及布帛若干副,開始揮毫潑墨。 第一樁,先寫露布十余條,遣使者奔赴四方,以左柱國朱燮元、宣大總督張鳳翼及兩巡撫、兩總兵六人名義曉諭宣大各處,歸順?biāo)赐酢?/br> 第二樁,又寫書信軍令,分囑士卒前往各處副總兵、兵備副使、參將、守備等處,命其改旗易幟。 由于張順自起兵以來,并沒有設(shè)置特殊旗號。 那宋獻策便選用杏黃旗一面,上書一個斗大的“舜”字,作為義軍的標(biāo)識,命人連夜趕制幾十面,隨聯(lián)合署名軍令一起送往各處。 第三樁,遣士卒分赴各地,沿途鑼鼓喧天,宣揚義軍“敕封兩王三公五侯,參將及參將以上皆為伯爵,士卒月餉實發(fā)糧米一石”的封賞。 待這三樁事已畢,那葉廷桂心道: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既然我等道已經(jīng)下令宣府大同兩鎮(zhèn)歸降,那我何不借機再與山西三關(guān)三處各書信一封,使其一并歸降,如此方不負舜王封我鎮(zhèn)朔王之恩。 想到此處,那葉廷桂又取來書信布帛,又揮毫寫給偏關(guān)、寧武和雁門三地參將兵備,命其一并來降。 那葉廷桂、王世仁和李國樑三人心中正計算的明白,不曾想那宋獻策早笑破了肚皮。 你道為何? 原來宋獻策和張順,這兩個一大一小的狐貍,早就算計了他們許多。 先是張順“一魚兩吃”,在取得三人信任之后,借口招降宣大兩鎮(zhèn)暫時剝奪了這三人麾下的標(biāo)營,以免再起反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