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我當皇帝 第548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惡毒女配,她把將軍撩紅了臉、頂流雙生子的豪門jiejie、重生七零:不慌,我有千億物資!、蕭景千她又A又靚gl、[綜漫] 混蛋,把我的粉毛男友還給我、唐宮、一只駙馬入贅了、夏日午后、女皇只取一瓢、我讓前任高攀不起
故而他率領(lǐng)賀錦、葛麟重返甘肅以后,第一個占據(jù)的城池就是西寧,以保證能夠穩(wěn)固河湟的局勢。 河湟,有時候也稱湟水谷地,顧名思義,就是指黃河支流湟水沿岸谷地。 其大致范圍在蘭州以西,囊括西寧、碾伯等地。 碾伯守御千戶所,即后世海東市。擱后世,僅這兩市,就占據(jù)了青海六層以上人口,就知道其地位如何。 而此地又與河西走廊分別處于祁連山山脈南北兩側(cè),地勢又高,很容易通過山中通道阻斷河西走廊。 故而若想經(jīng)略西域,必先經(jīng)略河西;若想經(jīng)略河西,必先占據(jù)河湟。 甚至除了對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影響之外,此地又是“唐蕃古道”的起點,是陜西影響藏地的必經(jīng)之地,你說那張應(yīng)辰如何肯動? 因此,這張應(yīng)辰到達西寧以后,除了曉諭甘肅諸城,歸降義軍以外,竟是一步不離,死釘在這里。 他這一死釘在西寧不要緊,頓時震懾了西寧衛(wèi)官兵和大小一十六家土司。 好歹這張應(yīng)辰也擔(dān)任過幾年甘肅巡撫,多少有些威望,有他在此,哪個造反之前,不先掂量掂量? 他這一掂量不要緊,魯氏、東李、東祁幾家土司一反,其他十余家土司個個坐山觀虎斗,竟然沒有一個跟隨他們起兵,這下就尷尬了。 魯氏、東李和東祁三家,每家麾下不過千余精兵,即便再征召一些土民、番兵,也不過兩三千之數(shù),如何不捉襟見肘? 那東祁、東李兩家合起來,不過三四千之數(shù),如何敢把張應(yīng)辰手底下的賀錦、葛麟兩部人馬拋之腦后,堂而皇之攻打蘭州城? 東祁家主祁廷諫不由對東李家主李天俞說道:“為將者,未慮勝,先慮敗?!?/br> “如今賊人虎視眈眈于后,正如鋒芒在背,豈可得也?” “我意先西而后東,即便打不下西寧城,至少也要奪取碾伯,以為后盾,方可無憂!” 那李天俞聞言,也沒用太好的辦法。 千料萬料,他們沒有能料到張應(yīng)辰這廝居然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導(dǎo)致他們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也只能這樣了,動作要快,萬萬不能讓賊人率先反應(yīng)了過來!”李天俞最終點了點頭,下定決心道。 只是這決心一下,反倒壞了事兒。 原本其他一十四家土司都在那里看戲,張應(yīng)辰情知東祁、東李和魯氏造反,也不敢輕易征討。 怎知這兩家來這么一手,頓時把碾伯附近的土司架在火上烤了。 從秦,還是從明,你們都選一個吧! 廢話要選當然還是選從秦了! 這當然不是這幾家土司深明大義,而是不管怎么說張應(yīng)辰手底下都有五千精兵虎視眈眈。 他們這個時候夾在兩者之間,若是從明,豈不是首當其沖,一家老小全做了炮灰? 故而,他們只咬緊牙關(guān),一邊死守碾伯,一邊連忙派人向張應(yīng)辰求救。 賀錦惱他們兩面三刀,不由諫言道:“這些人都是些墻頭草,不如我們晚去兩日也好殺一殺他們的心氣?!?/br> “不妥,不妥!”葛麟聞言嚇了一跳,不由連忙阻止道,“正是因為他們兩面三刀,才當及時出兵才是?!?/br> “若是等他們投了賊,我等再出兵,悔之晚矣!” 甘肅巡撫張應(yīng)辰聞悚然一驚,連忙下令道:“賀錦上前聽令,我命你即刻率領(lǐng)騎兵,支援碾伯,不得有誤?!?/br> “但凡守住碾伯,此次平亂,你便是首功!” 第104章 費邑宰 “鎮(zhèn)西將軍,城中父老對您望眼欲穿,早已經(jīng)備下牛羊酒水,以待王師!”陳長梃剛到蘭州城東門,只見魏從義率領(lǐng)蘭州城上下大小官員,列在城門外兩旁迎接道。 “打仗豈是兒戲?”陳長梃聞言不由冷眉一豎,呵斥道。 “本將身為舜王兄長,一不缺錢財,二不缺美色,三不缺吃喝,都散去吧!” “諸位姑且放心,這一回本將若不能剿滅諸賊,保一方平安,情愿馬革裹尸還!” 當陳長梃說到“馬革裹尸還”的時候,還特意指一指身后的棺材。 眾人聞言一愣,頓時心里不由一松。 雖然魯氏、東祁、東李三家土司固然家底雄厚,實力強勁,但是和聲震天下、連破明軍主力的義軍比起來,誰都不認為他們具備相匹敵的實力。 由于義軍新?lián)兾?,四面八方都面臨著敵人的威脅,到底能不能抽調(diào)兵力和甘肅土司死磕到底,反而是眾人最關(guān)心的一個問題。 然而這一次,舜王不但派遣自己的義兄陳長梃親來,隨行的還有一副棺材,這倒讓眾人吃了一顆定心丸。 陳長梃未必非得帶著棺材來,躺在棺中回,但是義軍這種徹底平定“叛賊”的決心卻是讓蘭州上下看到了希望。 “征西將軍,這邊走!”蘭州參將費邑宰在前面引著路道。 陜西鎮(zhèn)原設(shè)有總兵官一人,分守副總兵一人,分守參將五人。 其中分守陜西蘭州參將,又簡稱為蘭州參將,便是這五人之一。 “這蘭州城挺大啊!”如今的陳長梃走南闖北,也稱得上見多識廣之人。 只是看著蘭州城規(guī)模,也不由驚訝萬分。 “見笑了,見笑了!”費邑宰聞言笑道。 “這蘭州城地處西垂邊地,乃西北第一重鎮(zhèn),故而多興土木?!?/br> “明初設(shè)城六里二百步,城高三丈五,寬兩丈六,東南西北各開一門,共計四門,此內(nèi)城之始也?!?/br> “及宣德年間,又增筑外城,周十八里一百二十步。至正統(tǒng)年間,增設(shè)外郭九門,蘭州城大體形制,至此方定?!?/br> “十八里?”陳長梃聞言也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 如今義軍治下,最大的城池西安城周四十里,而第二大城池洛陽也才八里多,這蘭州城外城居然比洛陽城墻長了十里左右。 “比不得洛陽,洛陽城雖小,大都無城,城外猶有很多百姓。蘭州雖大,卻有內(nèi)外兩城,實際以軍事防御為主?!辟M邑宰聞言不由解釋道。 “費參將果然不止知縣之才,實在是令人刮目相看!”陳長梃聞言不由訝然道。 沒想到這人作為一介武夫,對蘭州城歷史掌故卻了如指掌。 而其名字費邑宰的典故則出自論語,顧名思義,所謂“費邑宰”就是費邑的知縣。 據(jù)論語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路推薦子羔擔(dān)任費邑宰。結(jié)果孔圣人就說:“賊夫人之子!” 啥意思?就是說“你這是害人家孩子”。 原來這個地方形勢復(fù)雜,而弟子子羔又素來不被孔子看好,所以才有這種說辭。 只是后來子羔還是擔(dān)任了費邑宰,并且政績斐然,完全出乎孔圣人意料。 這費邑宰父母取這個名字,當然不僅僅期望他將來擔(dān)任一方“百里侯”,而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和子羔一樣,在不被人看好的情況下能有大出息。 這類四書五經(jīng)中的典故,對現(xiàn)代人來說非常冷僻,而對以四書五經(jīng)為基本教材的明代人來說,卻是耳熟能詳。 那陳長梃卻不似張順那般不學(xué)無術(shù),雖然他只是個武廩生,卻也熟讀四書五經(jīng),知曉其中典故。 “不敢,不敢,末將本西安人氏,頗知邊事,原是河州參將,因為蘭州參將被三邊總督梁廷棟抽調(diào)戰(zhàn)死,遂移鎮(zhèn)于此?!蹦琴M邑宰聞言笑道。 “剛巧我也做了些功課,正合遇到將軍,一發(fā)說了出來。” “西安人?”陳長梃聞言不由上下打量了費邑宰一番,笑問道,“哪個衛(wèi)出身?” “不敢隱瞞將軍,實乃西安前衛(wèi)出身!”費邑宰聞言腦門冒汗。 “家里被義軍征收了多少地?”陳長梃半瞇著眼睛,捋了捋胸前的長髯問道。 “額……差不多有八九百頃!”費邑宰冷汗就下來了。 原來先前義軍清理西安府衛(wèi)所屯田,凡是占屯田百畝以上者,一發(fā)收歸公有。 這費邑宰家作為西安前衛(wèi)軍籍,歷經(jīng)十代人從攢下這許多家業(yè)。 結(jié)果義軍一來,不說全部沒收,也折損了十之八九。 義軍清理屯田的好處固然非常大,其中惡果也逐漸顯露了出來。 “八九百頃?”陳長梃聞言也不由嚇了一大跳。 代一頃一百畝,這八九百頃就是八九萬畝。 混得不好的大明藩王,估計也才這個水準。 俗話說:“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 義軍這一手何止殺人父母,簡直是刨了人家祖墳了,這讓陳長梃如何不驚。 好在陳長梃也很快反應(yīng)了過來,既然這廝沒有和魯氏、東祁、東李三家土司勾連造反,想必也有幾分想法。 他不由笑著安慰道:“你且放心,舜王素來有功賞,有過罰,允厥執(zhí)中,未有偏礙。” “費氏雖然折損些田畝,也沒用什么打緊,日后憑本事掙回來便是。” “若你果然一心追隨舜王,殿下定然不會有半分芥蒂,該你的一分都不會少。” 若說費邑宰心里沒有半分怨言,那誰也不會相信。 但是,當初家里給他寫信訴說被義軍“奪”了家產(chǎn)的時候,費邑宰也怒發(fā)沖冠,幾欲起兵和“賊人決一死戰(zhàn)”。 奈何“賊人”勢大,其直屬上司臨洮總兵張應(yīng)昌又死心塌地投了“順賊”,他一個小小的河州參將又有什么辦法? 等到張應(yīng)昌生怕他鬧事,將他打發(fā)到蘭州擔(dān)任參將,那魯氏土司魯允昌還真給他寫信,請他“反正”。 那費邑宰思量了許久,最終還是偷偷燒了書信,只當此事不曾發(fā)生過。 原來他心中自掂量道:“賊人勢大,數(shù)任三邊總督皆天下英才,仍舊不是其對手?!?/br> “如今張應(yīng)昌、左光先之流先后投其麾下,顯然榆林將門早已經(jīng)和他勾搭完畢?!?/br> “那陜西三邊四鎮(zhèn)又有三鎮(zhèn)在人家手中,單憑幾個土司,成甚鳥事?” “如此,還不如留著身家性命,靜觀其變!” 于是,這才有了陳長梃發(fā)現(xiàn)他跟腳之事。 陳長梃一席話,頓時說得費邑宰有幾分心動。 面前這個人乃是秦王殿下的結(jié)拜大哥,又是其執(zhí)掌一方的得力干將。 若是自己能跟著他,建功立業(yè),立下許多功勞,再掙回兩倍家產(chǎn),也未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