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書迷正在閱讀:長樂歌、你到底,有沒有男朋友、我的丹田是地球、江山爭雄、一路向北、爽文女主她不想爆紅、才會相思(骨科1v1、sc、he)、向陽、紫霧彌漫、跟蹤罪犯
乾興元年(1022),年幼的仁宗即位,劉皇后成了大權(quán)在握的太后,開始垂簾聽政。劉老太太到底是婦道人家,國家大事cao心的不多,為自家事考慮的卻不少,但凡親屬和親近的人都要照顧,老熟人張耆自然不例外。為了報答張耆早年的供養(yǎng)之恩,時隔三年多,劉太后便將張耆提拔為樞密使,讓他做了最高軍事首腦,附加給的官銜也是一個比一個高,包括鄧國公的高爵。另外,還在開封城內(nèi)為其建造了一座龐大的府宅,內(nèi)中竟有多達七百余間的房屋。然而,張耆這樣一個憑借攀附關(guān)系登上軍界高位的將帥,既無足可稱道的戰(zhàn)功可言,又對國防無任何建樹,只會坐享厚祿,在中樞充當木偶而已。 張耆發(fā)達后,曾奏請劉太后恩準,在府邸設(shè)宴招待諸位大臣。白日席間,場面之奢華、菜肴之豐盛自不必說,到了晚上還不盡興,又撐起彩綢帷幔遮擋周遭,高燃紅燭,恰如白晝一般,再令美女勸酒,如此殷勤不休。時間久了,來客都驚訝夜色何以不盡,等到撤去帷幔,已是次日晚間。這當然是撐臉的事,意在炫耀顯貴,還有表露自己與太后關(guān)系特殊的意思。但據(jù)《宋史》本傳記載,他雖然富甲一方,生性其實極為吝嗇,尤其是對自己家人。他在家中竟設(shè)置店鋪,家人、奴婢所需日用百貨,都要在自家的店里購買,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他還懂得一些醫(yī)術(shù),所以又親自為府內(nèi)人員切脈看病,并出售藥材,所謂欲錢不出也。如此做派,也難怪遭到士人的恥笑,宰相王曾便公然當著太后的面輕蔑地稱呼張耆為一赤腳健兒,即是將他視為一介兵丁。 直到明道二年(1033)劉太后駕崩、仁宗親政后,張耆才離開樞密院,以護國軍節(jié)度使的身份出判許州(今河南許昌),之后歷任六州長官,改封徐國公。最終,張耆在安佚富盛逾四十年之后壽終正寢。張耆死后,朝廷特贈以太師兼侍中的高官,但禮官們沒有忘記給他選定了略含貶義的謚號榮僖。像張耆這樣一個庸人,坐鎮(zhèn)樞密院多年,在今人眼里真是匪夷所思,在專制王朝時代倒不稀奇,因為當年的同類者還大有人在,比如楊崇勛其人。 楊崇勛出身軍人世家,早年與張耆一樣,都在東宮追隨過做太子時的真宗,故兩人算是老相識、老伙伴。但他與張耆還是有所不同,他當年干的是衛(wèi)士的事,不如張耆更貼近主子,另外與劉皇后也沒有特殊關(guān)系,故升遷不如張耆那般神速。但不管怎么說,楊崇勛還是要比大多數(shù)人幸運,在真宗稱帝后逐漸受到重用,短短十余年間便官至客省使兼領(lǐng)群牧使,加授防御使銜,也算高級武官。 楊崇勛較張耆心眼多,大約更急功近利些,故敢做些陰險投機的勾當。真宗晚年多病,時常神志不清,此時宰相寇準與樞密使丁謂發(fā)生激烈的權(quán)力斗爭,丁謂背后有劉皇后支持,這就為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風云變幻之際,楊崇勛迅速做出選擇,站在了分量更重的丁謂和劉皇后一邊。他密告寇準與宦官謀劃擁立太子稱帝,也就是圖謀政變,為整垮寇準提供了口實,從而獲取得勢者的賞識,并得到超授觀察使官銜的犒賞。仁宗初年,劉太后當權(quán),楊崇勛自然受到提拔,歷仕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揮使等重要軍職,躋身禁軍主要統(tǒng)帥行列,并獲得節(jié)度使頭銜,先后在河北等地坐鎮(zhèn)統(tǒng)軍。就此而言,楊崇勛雖然與張耆都屬于攀附上來的人,亦沒有什么軍功,但品行更為惡劣。 明道元年(1032),楊崇勛出任樞密使。說起來,他之所以也能與張耆一樣擔當此要職,還在于劉太后的提攜。據(jù)說,劉太后對已經(jīng)成年的仁宗皇帝說:先帝最信任楊崇勛,稱道他可任大事,于是遂有這一升遷任命。真宗是否說過此話不得而知,很可能只是一個借口,但依舊垂簾聽政的老人家金口一開,誰敢不聽?然而,楊崇勛除了曾在協(xié)助劉太后打擊政敵寇準的活動中有過突出表現(xiàn)外,從其以往的經(jīng)歷上看不出有什么可任大事的記錄,以后直至其死去,也未有什么驚人的業(yè)績。倒是他喜好中傷他人的毛病相當有名,他經(jīng)常利用私下入奏的機會揭發(fā)人之長短,故令人畏懼,令人生厭,因此偶爾也會遭遇點難堪。 當年楊崇勛任禁軍大帥時,一次雨后應(yīng)召赴中書議事,他滿不在乎穿著帶泥的靴子就要登堂,還是那位宰相王曾一瞧其舉動,便不客氣地阻止他繼續(xù)向前,更不按常禮讓座。想必楊崇勛頗為尷尬,只得在堂下匯報,然后悻悻退出。翌日,王丞相立即上奏彈劾他無禮。但王曾還算寬厚,理解武夫生性粗魯,不知朝廷之儀,所以隨之又入宮請求釋免其罪。不過物以類聚,也有個別大臣眼見他與宮闈關(guān)系過從甚密,主動與他交往,昏老的宰臣張士遜便是一位。一日,朝廷舉行一項隆重的禮儀活動,張士遜竟糊涂地跑到楊崇勛家園子里喝酒,一個是宰相,一個是樞密使,賓主倆一時將大事拋到腦后,直喝到中午還沒散去,這下惹來麻煩。事后,御史彈劾他們醉酒誤事,有失體統(tǒng),他倆當即遭到罷官處分。此時,劉太后已死,楊崇勛失去靠山,被打發(fā)到地方衙門,不過他同樣也拿到使相的豐厚待遇,不影響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 以后,當遼朝以武力要挾宋朝增加歲幣時,他主動請纓,遂被朝廷選為大將出鎮(zhèn)河北要地定州(今河北定州)。但他上任后,昏老無能,惹得上下不滿,所以不久又被調(diào)回內(nèi)地。再往后,他因為受到不肖之子貪污罪行的牽連,才被勒令退休。慶歷五年(1045),年老的楊崇勛病死,朝廷考慮其生前的地位,依照規(guī)矩特贈給太尉官銜,謚號則為恭毅,稍好于張耆。當日,史家在記述其死事時,沒有忘記將其脾性及生前的一件趣事告訴后世:性貪鄙,曾役使屬下士兵為自己打造木偶戲人,然后把這些木偶涂抹成紅白兩色,運往京師市場出售獲利。真是貪心的本性難改,連大臣體面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