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其中,《嗚呼,國民黨之自殺政策》借國民黨員某君口吻,攻擊國民黨。開頭有段引言,以報館口吻寫道:頃見國民黨員某君著有談話一篇,歷言國民黨之失敗與夫南方全體商民對于國民黨之疾首痛心,可見國民黨在南方已無立足之地。循是不變,國民黨殆無生存之望。從此以后該黨或至于消滅,未可知也。此在國民黨固屬至可悲戚,即在非國民黨亦當(dāng)為灑一掬同情之淚。特覓得原稿,介紹于一般留心時事者,俾從事政黨者知倒行逆施之無異自殺,庶幾有所取鏡,而政治或有上軌道之希望焉。文中攻擊國民黨人利用宋案涉及政治問題,近且與大借款事并為一談,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蓄意推翻民國之心,路人皆知,各國人士吐棄蔑視,南方商民切齒痛心,每日攢眉蹙額,痛詈國民黨之破壞大局,又罵國民黨實在可惡,簡直不是人,稱國民黨之政策為自殺政策。[135] 《某軍官之談話》以在北軍中以驍勇聞,后與北方將帥聯(lián)名贊成共和,現(xiàn)仍統(tǒng)某軍的某軍官與某報記者談話的名義,歷數(shù)袁世凱和北方軍人在建立共和過程中之貢獻,強調(diào)武漢起義,全國響應(yīng),推翻帝制,建造共和,雖賴先烈志士之提倡,及人民心里之要求,然非袁大總統(tǒng)及北方將士潛謀默運,一德一心,共和未必能成;即成矣,而兩軍相持,血戰(zhàn)經(jīng)年,全國人民死于鋒鏑者至少恐亦以千萬計,財政損失至少恐亦以萬萬計。斥責(zé)國民黨對袁世凱及北方將士有毀無譽,有貶無褒,幾若北方贊成共和保全人命太多,于彼黨大有不利。又斥責(zé)國民黨人只有破壞野心,實無建設(shè)能力,其以政治家自命者,亦只知反對借款,反對裁兵,反對任免官吏,推其仇視政府之心,幾無一不用其反對者。其心蓋自視無一非開國元勛,而視我北方軍界將卒直無與于共和之構(gòu)成者。談話最后語帶威脅云:若輩跳踉不已,愈擾愈亂,邪說暴行,橫流全國,使人民受殃,先烈隱痛,共和政體雖成,幸福何在吾輩為救國計,為保種計,不能不思所以籌策之也。[136] 《解剖孫逸仙》則以某西報論孫中山名義,以極刻薄之語言,對孫中山加以攻擊。篇首寫道:孫逸仙藏頭露尾,鬼鬼祟祟,忽而醫(yī)師,忽而學(xué)士,忽而譚兵,忽而論道,忽而鐵路銀行,忽而手槍炸彈,忽而底心下氣,忽而橫眉豎目,忽而做總統(tǒng),忽而充強盜。真如孫大圣,一日萬變,一變?nèi)f狀,南天北斗,五花八門,光怪陸離,不可測度。外人謚之曰博士(言其萬能),國民尊之曰先生,吾乃取博士之心、先生之舌,和以藥物,為之解剖。文中稱孫中山自以醫(yī)生起家以來,二十余年中,其態(tài)度變化如孫悟空拔毫毛,不可以數(shù)計。僅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來,已有六變:因陷困局而暫辭臨時大總統(tǒng),以便卷土重來,是為第一變;袁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嗾使黃興、陳其美等留難政府,是為第二變;因受革命黨內(nèi)攻擊,思借北方自重,于是北上入京,是為第三變;入京后易其仇視之心為媚事之計,宣告自己不入政界,十年之內(nèi)總統(tǒng)非袁莫屬,內(nèi)藉退讓之美名以攬人心,外結(jié)政府之信用以博巨款,是為第四變;宋案發(fā)生,又攘臂而起,自愿帶兵北伐,并通電五國銀行團及歐洲各國報紙,反對大借款,是為第五變;迨遭官民反對,外人排斥,黨內(nèi)潰如鳥獸散,忽又急電訴政府,卸罪黨人,自愿出為調(diào)人,是為第六變。文章最后以調(diào)侃語氣寫道:吾未見善變?nèi)缦壬撸壬浜須e,殆真得悟空衣缽者?諺云:女子十八變。先生偉人,其變正未有艾,吾人請得載筆以俟其后。[137]《大自由報》還對以上六變進行概括性描述,稱第一變驚天動地,第二變怨天恨地,第三變局天蹐地,第四變歡天喜地,第五變昏天黑地,第六變呼天搶地。[138] 除采取以上對策外,袁又加緊進行善后大借款談判,雖然孫中山等人反對,甚至通電英國政府國會、歐洲各國政府及各國報館,呼吁各銀行團勿以款項供給北京政府,以免中國之戰(zhàn)禍,[139]然并無效果。袁世凱政府最終于1913年4月26日簽約,借得2500萬英鎊巨款。同時,袁世凱方面在軍事上也加緊備戰(zhàn)。5月1日,袁世凱以陸軍總長段祺瑞代趙秉鈞任國務(wù)總理,就是為以武力對付國民黨人預(yù)做準備,段祺瑞軍人也,有軍人內(nèi)閣,則軍事上自多便利。[140]袁世凱最終抵擋住了宋案所帶來的沖擊,態(tài)度也越來越強硬,到5月下旬,袁甚至令梁士詒、段芝貴、曾彝進等傳語國民黨人,謂: 我現(xiàn)已決心。孫、黃等無非意在搗亂,我絕不能以受四萬萬人財產(chǎn)生命付托之重,而聽人搗亂者。彼等皆謂我爭總統(tǒng),其實若有相當(dāng)之人,我亦愿讓。但自信政治經(jīng)驗、軍事閱歷、外交信用頗不讓人,則國民付托之重,我亦未敢妄自推諉。彼等若有能力另組政府者,我即有能力毀除之。[141] 與此同時,袁世凱調(diào)集軍隊,以鄂省為主要策源地,準備對湘、贛、皖、蘇作戰(zhàn)。[142]最終,袁世凱于二次革命中擊敗了國民黨。接著又借口國會當(dāng)中國民黨議員與二次革命有牽連,下令取消其議員資格。國民黨重要人物紛紛流亡日本,反袁斗爭以慘敗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