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大業(yè)七年正月里mdash;mdash;也就是幾天之前,楊杲剛滿三歲的時候,楊廣就給這個小兒子加封了趙王的封號。如此一來,似乎此前作為楊廣僅存獨子的齊王楊暕入主東宮的前景也沒那么板上釘釘了hellip;hellip; 作為軍中巨閥,宇文家在齊王沒有把握的情況下,自然不愿意在導致自己家族的路子越走越窄的前提下,為齊王得罪更多人。 hellip;hellip; 閑言休絮,那些朝中派系傾軋的惡心事兒,實在是沒什么好多說的。大業(yè)七年正月轉(zhuǎn)眼而過,朝中對于各路大軍出征的安排也徹底塵埃落定,隨著出征的腳步定了下來。 隋帝楊廣征發(fā)天下兵馬,計有一百一十七萬整、號稱兩百萬,分四十軍從涿郡出發(fā),征討高句麗。運糧民夫更比兵馬倍之。四十軍中,每一衛(wèi)上大將軍名義上要統(tǒng)領(lǐng)兩軍、計二十四軍,是有指定出征目標的,不過實際上因為不可能十二衛(wèi)的上大將軍都來隨軍出征、國內(nèi)不留名將戍守,所以有時候也以副職代理。另外十六軍則是隨同御駕同行,見機行事。每一軍實額兩萬五千人,對外號稱五萬;楊廣親領(lǐng)的御營多一些,實有五萬。 按照朝廷明發(fā)旨意上的說法:左路第一軍往鏤方道,第二軍往長岑道,第三軍往海冥道,第四軍往蓋馬道,第五軍往建安道,第六軍往南蘇道,第七軍往遼東道,第八軍往玄菟道,第九軍往扶余道,第十軍往朝鮮道,第十一軍往沃沮道,第十二軍往樂浪道。右路第一軍往黏蟬道,第二軍往含資道,第三軍往渾彌道,第四軍往臨屯道,第五軍往候城道,第六軍往提奚道,第七軍往踏頓道,第八軍往肅慎道,第九軍往碣石道,第十軍往東日施道,第十一軍往帶方道,第十二軍往襄平道。左軍以左翊衛(wèi)上大將軍宇文述為首、右軍以左候衛(wèi)上大將軍、兵部尚書段文振為首。rdquo; 也就是說,基本上高句麗與隋朝接壤的道也好、或者是內(nèi)陸的道也好,在出征之前楊廣名義上就已經(jīng)分配好了其征服者。而高句麗的行政區(qū)劃中,道rdquo;雖然已經(jīng)是最高一級的了,可是考慮到高句麗的國土范圍,一個道也就相當于隋朝的一個郡而已。 四十軍依次出征,從二月十二這天開始,每日起行一軍,足足花了四十天才全部完成出發(fā),先頭第一軍已經(jīng)過了遼西走廊的柳城(后世的東北要害錦州)時,第四十軍才剛剛離開涿郡。前后行軍陣線居然拉開了足足一千多里地。一時之間,直到涿郡為止的運河上,乃至涿郡以北的陸路道路上,牛馬驢車和士卒民夫絡繹不絕,幾乎如同舉族遷移一般壯觀。 除了陸路的百萬掛零人馬之外,這一百十七萬軍隊中,還有十五萬是走海路、從登萊渡過黃海最狹窄的區(qū)段,直接攻擊朝鮮半島腹地的。那當然就是右武衛(wèi)大將軍、登萊-淮海行軍總管來護兒的海軍了。這路人馬,以來護兒為主帥、行軍總管;左武衛(wèi)將軍周法尚為副帥、行軍副總管;駙馬都尉蕭銑為行軍司馬。 原本楊廣還打算設置監(jiān)軍一職,不過后來因為蕭銑的變故,監(jiān)軍便缺位了。好在楊廣也不覺得這事兒多重要,沒有監(jiān)軍也就算了。臨時給行軍司馬蕭銑和行軍長史崔君肅下旨,增其權(quán)柄,讓二人分權(quán)、分攤了監(jiān)視海陸軍行止的任務。 這個崔君肅原本就是右武衛(wèi)的長史,是來護兒的老部下,但是并不是什么都聽來護兒的,也頗能堅持己見。蕭銑此前沒見過此人,對其毫不熟悉。 hellip;hellip; 登萊的海軍出發(fā)要比陸路軍晚一些,畢竟從登州到甕津半島的航程,不會超過五天海路行程,而陸軍光是各軍到齊就要花費四十日,去的太早的話,海軍就要孤軍奮戰(zhàn)了。蕭銑離開東都后,也不及再回吳郡,直接就在親兵保鏢護衛(wèi)之下走陸路直奔登州與來護兒會合。至于吳郡派去的戰(zhàn)船,早在前一年冬天就全部到位了,現(xiàn)在蕭銑只要自己本人到了就行。 齊魯大地上,如今著實是多事之秋,來整和秦瓊這些軍中將領(lǐng)都已經(jīng)提前回軍復命了,蕭銑身邊除了些路人甲級別的侍衛(wèi),就只有獨孤鳳一個心腹護衛(wèi),一路上也干掉了兩三股小蟊賊,又得張須陀派人互送了一程,才算是安全趕到。 路上經(jīng)過黎陽時,蕭銑聽說附近又有一股賊軍投靠了河北第二號大賊頭高士達,雖然只是一股兩百人的小人馬,但是在朝廷的邸報上卻是影響不小mdash;mdash;原因是這次投賊的已經(jīng)不是普通沒飯吃的平頭百姓了,而是軍隊里的中級軍官。襄國郡的一名旅帥,帶領(lǐng)麾下兩百個府兵,成建制反出軍隊、抗拒從軍征討遼東,投奔了高士達。而那名旅帥,便叫做竇建德。這也是隋軍當中有記載的中級軍官帶領(lǐng)屬下本部府兵成建制主動降賊的最早記錄。 高句麗還沒開始打,軍隊已經(jīng)亂象叢生。 第四十章 百萬大軍伐高麗 怒海風濤之上,波峰浪谷之間,戰(zhàn)艦千艘陣如鱗次櫛比,在黃海上浩浩蕩蕩地前行。 蕭銑還是第一次親自出海到這么遠的地方,此前雖然他麾下勢力已經(jīng)在東海黃海上經(jīng)略了多次,但是他本人最多也就坐海船到過明州沿海的一些群島而已。幸好吳人的出身、兩世頗習水性的他并不會暈船,黃海海域的水深也比較淺,只有暗涌較多,橫浪反而較輕,只要習慣了那種上下起伏的失重感之后,便如履平地了。